黄晓东
(浙江海洋大学体育与军训教育部 浙江舟山 31602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要在25%以上。然而我国现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依然呈下滑态势,与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从长期来看,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不会改变。在谈到大学生体质下滑时,往往都在国家、学校及政策层面上寻找原因,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自身原因,如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淡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导致上体育课不愿意出汗、怕苦怕累、空闲时间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等。课程思政以立德为己任而达到更好的树人目的,立德即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体育课程思政中,树人即培养体质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些年,国家不断出台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文件,充分说明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然而政策文件的出台并没有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本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对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没有通过实际行动加以践行。笔者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利国利己,从而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体质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要求。青少年体质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说明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说明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学生体质测试制度经历了以下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向苏联学习《准备劳动和卫国制度》,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围绕该制度进行,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保家卫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自行制订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主要目标是教育兴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并修订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健康与国家民族振兴联系到了一起[1]。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注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法规[2]。1979-2017年,国家共发布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件286件,平均每年发布7.3件,发布数量最多的一年是2007年,发布数量达到17件[3]。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青少年儿童体质发展问题作出重要讲话。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2014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讲话,指出身体健康、体魄强壮是青年强的一方面,全国广大青少年都要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要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时指出,要强健体魄,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调研时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其中“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国家意志,其目的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但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因为政策文件的出台而得到有效改善。
当前大学生体质现状堪忧,增强体质,任重道远。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籍高校新生体质状况:2018年统计人数为200325人,优秀率为1.33%;2019年统计238074人,优秀率为1.45%;2020年统计228157人,优秀率为1.57%。根据浙江省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数据表明,2020年浙江省高中生体质健康评价优秀率为5.93%,合格率为95.76%;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优秀率为1.45%,合格率为89.5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要在25%以上,但目前的测试评价数据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与要求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增强学生体质,任重道远。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淡薄,锻炼意识不强,体育活动参与不足,是导致体质下滑的主要原因。身体活动量不足、久坐等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滑的根本原因。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时强调“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要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据现有的研究表明,我国有73.7%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标准[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影响体育锻炼的外因如活动场地等,都得到大幅改善。据《人民日报》2022年2月22日报道: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的数量较2017年增长了89.7%,体育场地总面积增长了33.4%,人均场地面积增长了32.5%,其中社区体育场地覆盖率已经达到90%,建制村场地设施覆盖率超过96%。针对青少年体质下滑的问题,人们往往是从国家政策、学校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而忽视了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研究表明,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锻炼兴趣和锻炼动机[5],内部动机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持久动力,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水平越高,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越明显[6]。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体育锻炼频次、强度和时间与大学生体质呈正相关,大学生体育锻炼缺失,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体育锻炼价值不清,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体育锻炼不足,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长期以来不会改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其中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属性和主要任务[7]。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学校体育都是围绕《准备劳动和卫国制度》开展,“锻炼身体,保家卫国”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1979年,扬州会议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评价学校体育的标准,出现了“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教育”“体育是体质健康教育”[8]等观念。2000年前后,把健康理念引入学校体育中,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身体健康才是健康的核心,增强学生体质依然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青少年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要在25%以上;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结合目前的国情,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离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体育课程思政是大学生重塑体育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育观是关于体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价值取向,具有指导开展体育工作方法论的意义[9],体育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来源,对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有积极影响。体育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程建设、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各环节、全过程[10]。
将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等融入体育课程中,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落脚点。爱国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少年强,则国强”,健康的体质是青少年的爱国基石,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牢记心中,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结合自身状况,自觉落实和践行国家政策,想国家之所想,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把价值引领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培养良好的体质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持久动力源泉。
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看,用爱国教育来教育学生过于宽泛,但要让学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素质同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国家就像是一艘船,而民众就是水,水涨则船高,水深面广才能容纳更大的船,让船远航。国家不断推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文件,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体质发展态势令人担忧,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把国家关心的问题,结合自身情况,从思想上加以认知,从行为上加以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课程思政与学校体育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重要体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就是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发挥“1+1>2”的作用。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即“树人”目标首先是培养体质健康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铸魂”的过程,即培养意志品质坚强、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课程思政是立德的过程,主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信念和有理想的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一门好的体育课程思政课,应该是思政与体育的融合,思政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得到升华,促进良好体育价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样,好的体育课,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大学生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成为更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体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品德得到提升。
好的体育课程思政,真正起到了“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爱国主义,评判一个大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觉悟上是否有所提高,需要看其在实际行动中的表现。在体育课程思政中,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爱国、吃苦耐劳等精神得到提高,技能掌握得更好,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自觉锻炼习惯养成,体育锻炼的频次、时间和强度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是树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敬业的重要体现。
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是大学生爱国敬业的重要体现,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8]。爱国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作为有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爱国更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学习补短板,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爱国的具体行动体现。
在当前大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背景下,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增强体质,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有学者指出,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观念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之一[11]。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得到升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是自在到自为的体现,更是内化精神追求、外化自觉行动的体现。
结合自身实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国家政策,是政治认同的具体行为体现。2019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篮球联合会主席穆拉托时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身体本身也是政治,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强大的身体不可能塑造强大的国家[12]。2021年9月3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召开第五场金秋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以及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是一项旨在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学校体育政策[13],其结果反映了我国受测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文件,旨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大学生为取得好的《标准》测试成绩,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比率仅有27.24%,参加《标准》测试前,没有任何体育锻炼准备的学生比率达到35.22%[14]。结合大学生近几年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说明大学生在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政策上执行力度不够,没有达到以评促练的预期效果。
国家出台大量的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及时有效扭转大学生体质下滑的态势,增强体质健康水平,还得靠大学生自己以实际行动落实。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通过价值观引导其行为发生转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的问题由来已久,从思想意识层面使其体育价值观产生较大转变,从而引发其行为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课程思政正是从思想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起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作用,但仍需要在思政的内容、方式及手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假以时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