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

2023-04-05 06:56周宛鸿
南方农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条斑抗病轮作

周宛鸿

(罗定市农业发展中心,广东罗定 52720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严重影响水稻种植效益的重要病害,可导致水稻减产15%~25%,严重时甚至导致减产40%~60%[1]。该病由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icola)侵染造成,从水稻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尤以分蘖末期到抽穗前期最重,叶片大面积枯黄而死,现已成为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细菌病害[2]。据石扬娟等报道,2008 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暴发时,最严重的2 个乡镇发病面积超40 020 hm2,重病田病叶率达100%,减产50%~100%[3]。为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本文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 发病因素

1.1 种子因素

采用被病菌污染的种子种植,必然会造成病害传播。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和南繁稻种的应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在全国扩散。带病种子的应用与种植地区检疫不严格有关。由于水稻生长期较长,使用不合格的种子种植,当发现水稻染病后,实际上病菌已在水稻体内存活了较长时间,这使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工作较为被动。

1.2 品种因素

不同品种水稻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卜晓平等调查发现,籼稻源两优600 病株率为43.59%、病叶率为32.31%、病情指数为13.50,而杂粳申优2126 病株率、病叶率均为0%,病情指数为0,说明易感品种与抗感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能力存在明显差别[4]。由于病菌主要从叶片伤口和气孔侵入植物体内,因此叶片大小、结构及气孔数量与水稻抗病能力相关,这可能是不同品种水稻存在抗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梁东认为,粳稻与糯稻抵抗细菌性条斑病的能力较强,杂交水稻抗病性较弱;较大叶片品种抗性比较小叶片品种抗性更强;矮秆品种抗性比高秆品种抗性更强[5]。

1.3 气象因素

适宜的温度(25~30 ℃)、湿度(相对湿度>85%)气象条件及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过后,易出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和暴发。陈冰等研究了1989—2019 年化州市病害监测资料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与降水、雨日、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日照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降水、雨日越多,湿度越高,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越重,而温度越高、日照越多则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越轻[6]。病菌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活跃,这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强烈的风雨天气会促进病菌的传播,同时狂风、暴雨产生的外力破坏作用易导致水稻叶片摩擦损伤,伤口的出现使病菌侵染水稻更为容易。

1.4 栽培管理因素

1)种子带病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做好了种子消毒工作能显著减轻病害程度,所以种子消毒不彻底也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的一个原因。2)水肥管理不当,如偏施或迟施氮肥会使稻株营养比例失调,不仅有利于病菌生长,也会促使水稻植株徒长、叶片组织柔嫩,植物抗性下降并增加染病概率。3)稻株长期被水淹没,土壤含氧量低,根系活动力弱,稻株抗病能力下降,也会使发病率升高。4)田间管理疏失,稻株无效分蘖多,植株间空隙小,空气流通差,也会导致水稻抗病性下降和病害传播。

2 防治措施

2.1 优选抗病种子

由于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有利于抵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感病损失。但是,由于种子基因差异、菌株致病力分化、种植方法、种植时间及地域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同一品种表现出的抗病性可能迥异,如粳稻、糯稻、籼稻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仍存在争议,不同研究人员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选择品种时,不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结论,各地区应在大规模推广种植前组织选种试验,通过抗性鉴定结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种子,或统计多年种植效果筛选抗性强的品种。肖友伦等介绍株两优83、金优9113、威优227、丰优700 等抗病品种适合湖南省主栽[7];周明华等介绍华西6 号、武育粳、农垦57、双晴等抗病品种适合江苏省栽植[8]。根据罗定市水稻栽植经验,适合栽植的抗病品种是珍优9822、金象优280和耕香优荔丝苗等。

2.2 实行轮作

虽不同品种水稻抗病能力存在差异,但与不同作物之间的抗性差异相比,其差距较小,因此选择不易感病的作物与水稻轮作,可抑制土壤及环境中的病菌数量,从而减轻水稻发病程度。此外,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我国南方稻区常采用稻-麦轮作、稻-油菜轮作、稻-黑麦菜轮作、稻-(玉米+大豆)轮作、稻-油菜-花生轮作等形式。以稻-麦轮作为例,虽然小麦也会感染细菌性条斑病,但小麦所染细菌性条斑病菌为小麦黑颖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与水稻黄单胞菌非同一种病菌,二者轮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如果一直种植水稻,也应采用不同抗病基因背景的水稻品种轮作或混栽,避免相近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连作[9]。

2.3 加强检疫控制

种子带病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应从源头做起。

1)加强种子产地的检疫控制。水稻种子产地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2017 年修正版)、《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GB 8371—2009)、《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等文件规定,在种子繁育基地选址、田间调查、病害检测、档案管理、产地检疫合格证签发等工作中严格执行种子产地检疫规定。水稻种植区在引种和调种之前,应认真调查种子产地是否严格落实了检疫制度,包括种子生产防疫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产地检疫申请书、有害生物调查抽样记录、有害生物样本鉴定报告、产地检疫合格证、水稻种子产地检疫档案卡等文件是否完善,达不到产地检疫要求的种子不予引种和调运。

2)加强种子调运的检疫控制。产地种子无病不代表运到种植区也无病,因为在调运环节也有可能导致种子染病,如调运的车辆、船舶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人员、器具带菌等都有可能使种子受到污染,因此必须对调运的种子进行严格检疫,每到一个新的站点都要进行查验和复检,并出具检疫报告和证书。

3)采用可靠的方法检测水稻种子是否携带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如噬菌体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单快速,但有漏检(假阴性)现象,建议采用放射免疫法初检,再使用PCR 技术复检。放射免疫法灵敏、快速,虽有假阳性问题,但不易漏检,而PCR 检测技术较为可靠。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检测和鉴定应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NY/T 2287—2012)规定操作。

2.4 严格种子消毒处理

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可推迟发病时间7 d 以上,降低发病率30%以上,所以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也是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要措施。可先使用清水浸泡种子12~24 h,再使用8%强氯精400倍液浸泡12~24 h,或4%浸丰1 000 倍液浸泡12~24 h、10%叶枯净2 000 倍液浸泡24~48 h,捞出后用清水反复冲洗3~4次,再催芽播种。

2.5 选择适宜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选择不当易导致严重病害,如晚稻播种时间偏早10 d,病情指数可能提高2~3 倍,是因为播期不合适导致感病期与降雨期重叠,从而加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所以要科学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选择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结合多年种植经验确定。晚稻病害重于早稻,以罗定市为例,若7 月上旬播种,到8—9 月时气温较高,又值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季节,此时恰逢水稻分蘖至拔节孕穗期,稻株抗病力弱,若遇适宜气象条件,则水稻病害易发作流行,因此晚稻播期可适当推迟到7月中旬。

2.6 选择合适的栽植密度

适当密植可改善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肥效,增加水稻产量。稀植分蘖多、单株生物量高,群体生物量不及适当密植;而栽植密度过大,植株间空隙减小,通风透光效果差,田间湿度增加,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且产量增加的收益低于投入,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与水稻品种、栽植方式、施肥水平等因素有关,应结合栽植试验确定,一般以27万~30万株·hm-2为宜。

2.7 培育无病壮秧

选择没有受到病害影响的秧田、种子培育没有潜在病害威胁的秧苗。秧田尽量选择近几年没有种过水稻的旱地,以减小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影响。育秧时,尽量不采用灌水育秧方式,因为旱秧根系更发达,茎叶壮健,抗性强。秧苗移栽前7 d 左右进行病害预防(一般为三叶一心期),每667 m2可使用氯溴异氰尿酸600 g 或噻菌酮300 g 喷雾。移栽捆绑秧苗时不能使用可能染病的稻草。

2.8 加强水肥管理

多施肥虽有利于提高产量,但过量施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禾苗徒长、叶片过密,不仅影响植株间的空气流通,也降低植株抗病能力,从而加重病害,因此要合理施肥,特别是控制氮肥用量。磷肥可促进植株茎秆粗壮,降低病害程度,所以可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可改善水稻生理代谢,提高抗病能力,也可适当增施。浇水应浅水、勤灌、薄灌,忌深灌、漫灌和串灌,在大雨后也要及时排除田中积水。适当晒田可以控制无效分蘖数量,减少叶片摩擦,降低叶片受伤和染病概率。

2.9 及时处理带病稻草

如果不及时处理带病稻草、谷壳,稻草、谷壳上残留的病菌仍会使后续种植水稻染病,所以应将带病稻草、谷壳集中焚毁,每667 m2按750 kg 的用量撒施生石灰,防止病菌扩散和传播。

2.10 加强病情监测预报

早发现、早防控是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强病情监测,按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规范》(NY/T 3157—2017)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可能发病,但以分蘖末期到抽穗前期发病最为严重,所以应重点监测。同时,病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在出现台风、暴雨、长时间阴雨天气时要及时启动田间调查工作。

在疫情监测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历史数据和长期实践经验,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趋势、为害程度进行科学预测,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准确、及时的病害预报服务。可根据易感地块定点调查结果指导大田病害防治,更准确的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结果构建预测模型,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等理论方法,建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预测预报程序。

2.11 药物防治

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物种类上可以将药物防治分为生物药物防治和化学药物防治。生物药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禾长蠕孢菌、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噬菌体等)、生物碱(小檗碱、药根碱、巴马亭等)、抗菌素(四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对病原菌进行防治。虽然生物药物防治对环境友好,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部分生物制剂仍处于研发阶段,或在实际应用中防治效果远不如化学药物防治显著,因此目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物仍以化学药剂为主。

目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主要是噻枯唑类衍生物和铜制剂,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等表面消毒剂药物只能用于种子处理和预防用药。冯爱卿等经过对比试验,认为适合广东省的药剂和方法为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轮换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21.4%络铜·柠铜水剂、5%噻霉酮悬浮剂,田间应急防控首选20%噻唑锌悬浮剂;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的最佳剂量是375~525 mL·hm-2,使用21.4%络铜·柠铜水剂的最佳剂量是481.5 mL·hm-2,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的最佳剂量是37.5~52.5 mL·hm-2;为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药剂产生耐药性而降低防效,应交替或轮换不同药剂[2]。

鉴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急、传播快、蔓延范围大的特点,应落实群防群控、统防统治和样本防控的策略。病害发生之后,迅速隔离发病田块,应用无人机快速喷药防治,避免疫情扩散蔓延。如果采用人工喷药,应先对病块周边无病区施药,再缩小包围圈进入发病田块喷药。

3 结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种子处理不到位、品种选择不科学、气象条件适宜、栽培管理不合理和人为疏失,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措施包括优选抗病稻种、实行轮作制度、加强检疫控制、严格种子消毒、选择适宜播种时间和栽植密度、培育无病壮秧、加强水肥管理、及时处理带病稻草、加强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合理使用化学药剂等。

猜你喜欢
条斑抗病轮作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不同干条斑紫菜和烤条斑紫菜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在番茄果实颜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及条斑病发生动态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研究进展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