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伦,李小娟,谭新球,陈新平,黄文平
(1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长沙410125;2湖南省茶陵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湖南茶陵41240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稻区水稻生产上发生的重要病害[1-2],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pv.Oryzicola)引起,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40%~60%[1]。近10年来,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杂交水稻的南繁与异地制种等因素导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条斑病”)的危害逐年加重,在中国南方地区其危害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子[2-3]。因此,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与研究对保障中国水稻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控制条斑病危害的措施中,抗性品种选育与利用被认为是防治条斑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条斑病抗源筛选研究表明,栽培稻、野生稻稻种资源中存在丰富的条斑病抗源[4-5],这些抗源可供育种利用,但至今尚未发现对条斑病免疫的抗源,也未针对性地培育出抗条斑病的品种供生产应用[2,6];同时,条斑病发生还具有区域性暴发流行的特点[7-8],因此药剂防治仍是当前防治条斑病的主要手段。
明确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是实施药剂防治的基础。采用人工接种方法,陈志谊等[9]鉴定评价了江苏省61个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水平,表明常规稻抗条斑病水平明显好于杂交稻;随后,姬广海等[10]评价了江苏省13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水平,表明6个粳稻主栽品种表现高抗条斑病,1个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张荣胜等[11]鉴定了江苏省240个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感性,揭示粳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高于籼稻,常规粳稻对强致病力菌株的抗性比例达50%以上;张爱芳等[12]鉴定了安徽省150份常用及备用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表明仅8个品种表现抗性,其余品种均感病,揭示安徽省水稻品种抗条斑病水平较低;本课题组鉴定评价了湖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表明54个主栽品种中仅8个表现抗病,抗性品种比例较低[13]。上述研究为病区大田防治条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一方面当前大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已更新,其对条斑病的抗性尚未可知,另一方面很少有研究涉及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这对制定条斑病防治措施更具指导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统调查与研究水稻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水平。
探明条斑病的田间发生动态是制定药剂防治措施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报道了不同地区条斑病的发生流行特点与动态,余永钰等[14]研究表明,福建省条斑病害主要在晚稻上发生.流行主因子是种子带菌、品种感病和台风暴雨等气象因子;陈观浩等[15]经多年系统观察,发现广东省化州市条斑病的流行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化州市晚稻条斑病始发期在8月下旬,盛发期多在9月上中旬;朱旭东[16]系统调查研究了湖南省邵东县条斑病的发生特点与动态,发现邵东县条斑病发生晚稻重于早稻与中稻,晚稻始发期在8月上中旬,流行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这些研究为适时药剂防治条斑病提供了科学指导。不过,由于不同地区水稻主栽品种抗病性、耕作栽培措施、气候条件等存在差异,有必要选择当地典型病区系统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特点与动态,为此,笔者在湖南省茶陵县条斑病典型病区系统调查与研究了晚稻条斑病的发生情况与流行动态。
湖南水稻播种面积与总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种植品种以杂交稻为主[17]。据本课题组多年田间调查结果,湖南杂交稻品种上条斑病的发生重于常规稻,尤以双季杂交晚稻发生严重。然而,一方面,不同杂交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利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已明确了近年湖南主栽品种的抗条斑病水平[13],但当前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品种的抗性水平尚未可知;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主栽品种其病害发生动态也明显不同,对湖南省双季晚稻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尚缺乏研究。为此,笔者于2014—2016年在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区调查了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及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以期为湖南双季杂交晚稻条斑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供试品种为当地历年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为湖南各种业公司生产。包括‘天优华占’、‘威优227’、‘深两优 5814’、‘广两优 2010’、‘威优 8 号’、‘天优3301’、‘汕优644’、‘丰源优6135’、‘欣荣优华占’、‘五优308’、‘T优100’、‘H优518’等12个杂交双季晚稻品种,均购自当地农资经销商。供试品种于当年6月20—25日播种,7月18—23日移栽,密度6×6寸,均采用人工栽插方式。
试验地设在当年条斑病发生较严重的地方,2014年在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条心村进行调查;2015年试验继续在茶陵县下东乡条心村开展,并增加了发病严重的湖南省宁乡县道林镇;2016年根据发病情况将试验放在发病较重的茶陵县下东乡二铺村。试验田土壤由石灰岩母质发育成,地力较肥。田间耕作及肥水管理按当地栽培习惯,亩施45%复合肥15 kg,追肥尿素5 kg。
杂交晚稻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调查:条斑病病情调查统一于当年9月25日进行,选择生长期内末喷施任何杀细菌剂的田块调查。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丛,调查剑叶及剑叶以下两片叶的病级。病情分级参照国家标准《农药田问药效试验准则(一)》的水稻叶部病害分级标准记载,分为0、1、3、5、7、9共6级,然后统计病叶率与病情指数,再按照病情指数评价各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
条斑病发生动态调查:选择当年播种面积最大的2个品种,调查其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绘制病情发生进展曲线图。2014年为‘广两优2010’、‘深两优5814’,2016年为‘H优518’、‘威优227’。病情调查统一定于当年8月7日日开始,每周调查1次、分别在8月14日、8月21日、8月28日、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9月25日进行。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同上,最后统计叶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利用Excel软件绘制不同品种条斑病的发生动态曲线图。
2014—2016年连续3年调查了湖南双季晚稻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差异明显。2014年,‘天优华占’、‘威优 227’、‘广两优 2010’、‘汕优 644’、‘威优8号’、‘丰源优6135’等6个品种发病较严重,病叶率在50%以上,病情指数在20以上;而‘欣荣优华占’、‘天优3301’、‘深两优5814’等品种病情指数在10以下,田间抗性表现较好。2015年重点调查了湖南茶陵及发病严重的宁乡道林镇,结果发现,‘天优华占’、‘T优100’等双季晚稻品种在宁乡发病较重:‘天优华占’病叶率67.40%以上,病情指数30.15,‘T优100’病叶率76.40%,病情指数42.26;而茶陵下东乡主栽品种‘天优3301’、‘五优308’等病叶率在10%以下,病情指数在1以下,发病很轻。2016年,继续监测茶陵下东乡主栽品种的抗性,表明主栽品种‘H优518’、‘威优227’、‘丰源优6135’发生较严重,病情指数在35以上,叶发病率在80%以上。
总体而言,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水平较低,仅‘深两优5814’、‘天优3301’等少数品种相对抗病,而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广两优2010’、‘天优华占’、‘威优 227’、‘H 优 518’等品种田间表现均表现较差,2016年茶陵县下东乡所有主栽品种均易感条斑病,这提示适时药剂防治是控制该地区条斑病危害的主要措施。
表1 2014—2016年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2014、2016年在湖南茶陵双季杂交晚稻上调查了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并结合气象资料、水稻生育期进行了详细分析。2014年、2016监测结果均显示(图1),湖南省茶陵县双季杂交晚稻条斑病于8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开始快速增长,9月上中旬增长最快达到流行高峰期,9月下旬增长变缓趋于稳定;但易感品种发病较早,如‘广两优 2010’、‘H 优518’、‘威优227’等8月11—13日即见叶片发病,而抗性较好的品种病害始发期延迟,如‘深两优5814’在8月21日才见病害零星发生(图1)。9月上中旬是茶陵双季杂交晚稻的孕穗与始穗期,此段时期易感条斑病,且一旦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另温度适宜雨水也较7—8月份增多,病害蔓延发展最快。因此,双季杂交晚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在8月中旬与8月下旬。
(1)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低,调查的12个主栽晚稻品种中,仅‘天优3301’、‘深两优5814’、‘欣荣优华占’、‘五优308’等4个品种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其余8个品种如‘天优华占’、‘广两优2010’、‘威优227’、‘H优518’等均表现易感细菌性条斑病,病区种植时应注意适时防治该病害。
(2)湖南双季杂交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有其自身特点,病害始发期在8月中旬,约8月11—15日间;病害流行高峰期在9月上中旬,这段时期水稻处于孕穗期易感条斑病,温湿度也适宜条斑病侵染危害;这提示条斑病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在8月中旬与8月下旬。
图1 双季杂交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曲线
前期人工鉴定结果表明,湖南主栽杂交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低,抗性比例仅为14.8%[13];张荣胜等[11]研究显示,籼稻中无品种对强致病力菌株表现抗病,粳稻品种抗性比例相对较高,在50%以上。在田间抗性鉴定方面,陈雪涛等[18]明确了江西省晚稻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其中‘天丰优T025’、‘五丰优308’、‘天丰优19’等表现较抗病,‘淦两优602’等表现感病;沈建新等[19]调查了浙江水稻主栽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明协优系列杂交组合较抗病、汕优系列组合较感病。本研究结果揭示,2014—2016年,大部分双季杂交晚稻品种对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较差,仅‘天优3301’、‘欣荣优华占’、‘五优308’、‘深两优5814’等4个品种抗性较好,而2016年调查地区所有品种均感条斑病,这也是茶陵县2014、2016年条斑病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品种抗感水平也是实施药剂防治的重要依据,对抗性较差的主栽品种应及早施药进行防治;对抗性较好的品种,由于始发期推迟,根据病情与天气可减少施药1次或甚至不施药。
确定条斑病的药剂防治适期还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病害的发生特点,即何时为条斑病的始发期与流行高峰期;二是水稻的易感病时期,研究表明水稻的拔节孕穗到破口期为易感条斑病时期。相关研究对条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已做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药剂防治措施[20-21],如朱旭东等[17]研究证实湖南邵东县双季晚稻条斑病始发期在8月14—24日,流行高峰期在9月上旬,但这些研究一直缺乏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2014、2016年的系统调查,绘制了2014年、2016年双季晚稻条斑病的发生动态曲线图,明确湖南双季杂交晚稻条斑病始发期在8月11—15日,流行高峰期在9月上中旬,流行高峰期与水稻易感病时期吻合;据此,笔者确定湖南双季杂交晚稻条斑病的防治关键时期为8月中旬与下旬,宜连续施药2次,第1次施药时间定在8月中旬,约8月10—13日间,第2次施药时间定在8月下旬,约8月25—28日间;最后,再根据病情与天气确定是否再施药1次。
[1]Niño-liu D O,Ronald P C,Bogdanove A J.Xanthomonas oryzae pathovars:model pathogens of a model crop[J].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6,7(5):303-24.
[2]张荣胜,陈志谊,刘永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4):901-908.
[3]林兴祖,冯健敏,梁正,等.南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J].杂交水稻,2007,22(3):41-42.
[4]李友荣,候小华,魏子生.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4(1):39-40.
[5]岑贞陆,黄思良,李容柏,等.稻种材料抗细菌性条斑病性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50-6851,6853.
[6]贺文爱,黄大辉,岑贞陆,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抗性育种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1):116-119.
[7]卜礼园.北海市近30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消长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8):19-21.
[8]杨剑,罗利敏,朱建伟.沿海稻区细菌性条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6,6:22-23
[9]陈志谊,陈毓萃,陆凡,等.江苏省水稻品种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结果[J].江苏农业科学,1998,2:43-44.
[10]姬广海,许志刚.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164-166.
[11]张荣胜,戴秀华,王晓宇,等.江苏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及评价[J].植物保护学报,2014,41(4):385-389.
[12]张爱芳,高同春,陈雨,等.安徽省水稻常用及备用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1072-21073
[13]肖友伦,肖放华,刘勇,等.湖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2011,37(1):45-49.
[14]余永钰,种藏文,王长方,等.福建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与病区划分[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3,8(4):30-34.
[15]陈观浩,吴冠清,陈端,等.化州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规律及测报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8,11:67-69.
[16]朱旭东.邵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6,11:158-160.
[17]黄尧,李煦,高志强,等.湖南省水稻生产优势县水稻生产风险评估[J].作物研究,2015,29(5):475-80.
[18]陈雪涛,曹福根,刘功绍,等.晚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对比抗性测定[J].江西植保,2008,31(4):181-182.
[19]沈建新,周泽华,张惠琴,等.杂交水稻组合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2):40-41.
[20]郑美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6:186-188.
[21]杜夫侠,杜淑彩.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