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寒寒饮则伤肺述评※

2023-04-05 06:28王琳君李耀辉刘砺寒
河北中医 2023年1期
关键词:化饮伤肺小青龙汤

王琳君 李耀辉 钟 珍 刘砺寒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1301;2.陕西省中医医院肺病科,陕西 西安 710000)

近年来,寒邪致病有逐年增多之势,《内经》中有大量关于寒邪致病的理论阐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言:“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简单清晰地指出了人体感受风寒、寒湿,或饮食生冷,均可损伤肺脏,其病机为两寒相加,使人体阳气受损,肺气不降。形寒寒饮引起的肺系疾病,历代医家皆以“寒证”立论,治疗上多以小青龙汤为主。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论断的研究现状加以述评,以期对其能有更加准确的解读,便于临床灵活应用。

1 “形寒寒饮则伤肺”历史研究

1.1 “形寒寒饮”理论阐释 “形寒寒饮则伤肺”出自《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素问·咳论》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则为肺咳。”既强调寒邪寒饮是肺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也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的角度阐述了咳嗽与寒邪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形寒是指以寒为代表的外感性病因,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易使肺脏宣发卫阳功能失常而发病。如《素问·宣明五气》言:“五脏所恶,肺恶寒。”皆知肺应秋,六气通于燥,此处不言肺恶燥,反强调肺恶寒,则是对寒邪易伤肺脏而发病的突出体现[1]。寒饮指过度生冷饮食、长期服寒凉药物,易引起阳气郁遏,阴寒内盛。肺之经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经脉》),故寒饮寒食入胃,寒邪从肺脉上至于肺,使肺气受寒凝滞,从而影响卫气与宗气的升发[2]。《素问·咳论》言:“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为肺咳。”进一步说明进食冷饮,寒气沿肺经进入肺中损伤肺气。以上皆说明寒邪、寒饮是肺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诸肺疾之源。《素问·咳论》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也。”即是对咳嗽病因病机的高度总结。说明咳虽然与五脏六腑有关,但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一方面风寒之邪,自外而入,另一方面饮食寒冷,自内从肺脉上入于肺,两寒相感,内外皆伤,气逆而为咳。明析感邪途径虽有内外之分,但皆不出寒邪犯肺之理。

1.2 治疗历史沿革 继《内经》对“形寒寒饮则伤肺”阐述之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提出“寒饮”“肺饮”等词,并对其治则及方药加以论述,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明确了感受形寒饮冷当以温化之法渐循祛之,以邪去而不伤正为要[3]。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以宣肺散寒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辛温入里,可温化寒饮,降逆止呕,五味子、白芍、炙甘草酸甘合用,以防宣散太过。全方温阳与解表共施,使肺阳充足,风寒外散,痰饮内消,咳喘自止。此后各医家对此也有诸多发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对“形寒寒饮”的认识,提出“寒证”为感受“形寒寒饮”后最直接及最突出的症状。临床也多以温药扶阳祛寒,同时当健脾益气补虚以化饮。正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无论仲景诸方之演变,皆可归于小青龙一方之法。到了金元时期,受刘河间、朱丹溪等医家的影响,止咳诸法中增加了寒凉治法,虽有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凉性方药用于咳喘,但温肺散寒仍然是辨证论治的主要治法。至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对该论点也极为支持,并创桑菊饮、银翘散治疗咳嗽[4]。至此,寒邪犯肺的辨证论治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因各医家意见不一,给临床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我们认为,人体因禀赋有强弱,脏腑有虚实,阴阳有盛衰,气血有多寡之别,因此即使同时感寒受邪,其发病也形式不一,病情发展变化也不同,治疗不可以偏概全,当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2 临床应用要点

2.1 强调先后天因素,突出因人制宜 寒邪犯肺,致病因素固然重要,但机体自身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仍不可忽视,《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身体质状态决定了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灵枢·五变》亦有“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表明不同的体质,精气阴阳盛衰有别,对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5]。《伤寒论》176条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病因系外感寒邪所致,之所以出现发热,因体质因素所决定。从《伤寒论》条文排列来看,174条为桂枝附子汤证,175条为甘草附子汤证,176条为白虎汤证,177条为炙甘草汤证,四证皆由外感所致,但却因体质的差异“阳弱、阳郁、阴弱”而“变证”大相径庭[6]。因此,虽同为“形寒寒饮伤肺”,因其形脏不同,证亦多端。不仅表现为外寒内饮证,也可发展为外寒里热或转为热证。如素体阳盛之人,风寒之邪常从口鼻而入,易于实化热化,从而形成外感风寒、入肺化热之证[7]。后天多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及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若久居潮湿之地或嗜食肥甘厚腻、辛辣食物,偏嗜烟酒,多形成湿热体质,易酿湿化热。朱丹溪认为“醉饱则火起于胃”(《格致余论》),并认为湿热郁积日久,可“伏于肺胃之间”,变生诸证。现今人们社会压力增加,熬夜耗伤阴津,致阴虚内热,每当外感风寒也极易入里化热,致使病情加重[8]。故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有言:“当辨因人因证之别。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因人为先,因证次之。”因此,体质决定证的形成,并影响证的传变与转归[9]。叶天士明确提出,“论体质可却病”(《临证指南医案》),临证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将“形寒寒饮”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相结合。

2.2 细观疾病发展,重视动态平衡 这里的“伤肺”,实为卫阳郁遏,气机宣发肃降功能异常,体现了疾病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若“形寒寒饮伤肺”,气机调节失常,可出现咳嗽、咯痰、呼吸急促、气逆而喘等症,而咳嗽、气喘则是其代表性症状[10],为典型的小青龙汤证,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治之。然寒邪易转化,易致凝滞,郁而化热。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玄府者, 无物不有……,乃气升降出入运行之道路门户也。”一旦玄府稍有怫郁,便气有余而生热。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指出:“寒邪伤阳而化病,寒亦为热。”皆说明寒邪束表,易郁遏阳气,致使阳气不能敷布于体表,而呈表寒里热之象,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等症状,此为大青龙汤证阶段,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若风寒侵袭人体,体内卫阳之气不能祛邪外出,寒闭卫郁,阳郁日久,则而致“阳郁”太过,化为热邪,则成阳明实热之白虎汤证阶段[11]。黄淑芬教授指出,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若遇冬季初感风寒,邪正交争,卫阳被郁,常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寒温并用,宣肺泄热,清肺定喘,使郁闭之肺气得以宣泄,则身热退,咳喘平[12]。故正确理解“形寒寒饮则伤肺”发病机制,即卫阳郁遏,气机宣发肃降失常的病机,是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并能更好地理解各家关于表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或“开达肺卫、宣肺泄热”治法的初衷,有效提高临床医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2.3 理论结合临床,审证求因,知常识变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伤寒论》有“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学恒动观念。《格致余论·相火论》云:“天之生物……人之有生,亦恒于动。”揭示了疾病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非绝对静止不变的。“形寒寒饮则伤肺”的病机演变也有多种可能,不是单一的,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言:“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行医治病,贵在临床思维,因此在辨治的过程要重视辨别其动态发展趋势,随证治之。

如不慎感受风寒表邪,即“形寒”,可用麻黄、桂枝、紫苏叶辛温发散。路晓康等[13]指出,感受风寒应按照《伤寒论》的辨证观点来辨证施治,若为头痛、发热、身疼、骨节疼痛、脉浮的伤寒太阳经表实证,可用麻黄汤以发汗解表;若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伤寒太阳经表虚证,则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然“形寒”病机的演变过程也是风寒化热的过程,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言“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奚然然等[14]临床观察发现,风寒袭表束肺,上焦不通,肺卫不宣而咳,常以小青龙汤加减以解表散寒,若风寒郁久,入里化热,出现心烦、口渴、咳嗽、音哑等证,则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配伍泄热之石膏以清内热,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寒饮”伤肺可出现寒饮伏肺证、寒饮化热证。寒饮伏肺证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候之一,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侯》中言“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咳,因之而咳是也”。近年来有关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寒饮咳嗽的相关验案亦屡有报道。然因体质、地域的差异,寒饮伏肺并非一成不变亦可化热。李宝华[15]从脏已伤,饮邪内生,郁而化热论治哮病,指出贪食生冷酒水,阳气不散,郁而化热,熏灼肺道,肺气奔冲于上,发为哮病,认为治疗只需泄其饮热,哮即可止,临证常采用蠲饮止哮汤治疗饮郁化热证,以化饮泄热,肃肺平喘,既能平肺气之上逆,又能缓气道之痉挛。

“形寒”“寒饮”两寒伤肺也有寒化、热化的区别,临床除小青龙汤证之外,亦有痰湿阻肺、痰热郁肺、热饮伏肺等证。蔡鸿彦等[16]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核心病机是“寒饮伏肺”,可用温肺化饮法治之,若未及时诊治,寒饮内郁则必化热,常因外感诱发,两寒相感是损伤肺系造成气逆上行、咳喘的原因,故治疗常以清热解毒、化痰解痉、止咳平喘为主,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李杨等[17]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论治可参照“肺胀”,邪实兼有正虚,病性偏实阶段,其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以正虚感邪引动内郁,肺气郁遏上壅为主,呈现出“金郁”的特点,治以清泄为原则,如《温病条辨》云“喘咳息促……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吕明圣等[18]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外邪侵扰除导致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发喘咳外,还易加重已有郁闭之气机,使阳气闭阻,内伏之水饮郁而化热,“痞坚之处,必有伏阳”(《金匮要略心典》)即是对此最好的概括,临证常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

综上所述,临床我们既要明确疾病证候及其演变之常,又要认识到由于疾病证型和个体差异等所形成的差别,只有随证立方,随病用药,唯变所适,才能药到病除。

3 小结

本文对“形寒寒饮则伤肺”的理论源流、发病特点及现代临床应用要点等加以论述。首先基于诠释学理论与方法,明确“形寒寒饮则伤肺”的基本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开展临床研究与科学诠释研究,提出体质差异、病证传变均可影响疾病转归。因此,“形寒寒饮则伤肺”也不应局限于“从寒论治”“当以温药和之”等传统理念,更应审视人体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临床注意知常识变,为临床用药、预防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化饮伤肺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吃梨润肺能止咳吗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兔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肺癌燥邪之燥热属性分析*
形寒饮冷则伤肺
基于IL-27探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射干麻黄汤治疗家畜小叶肺炎19例
小青龙汤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从药物关系看经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