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迪,王悦婷,袁铁锤,陈 超,邹 亮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步入21 世纪,人类即将步入或者正在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是一场涉及材、能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当今各种学术、各类文化以及各类领域都在不断交叉融合,许多新兴的概念以及新奇的想法都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这就是著名的“美第奇效应”[1]。新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新工科作为变革热点开始受到空前关注。推动新工科建设以来,教育部先后达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无不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的创新发展趋势[2]。新工科作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模式,其人才培养的目标逻辑越是要明确。新工科背景下,人才需具备综合素质,创新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工程是人才发展的要旨[3]。“新工科”的提出不仅为工程教育开拓了新视野,也是中国教育环境下的创新举措。
目前,材料专业是新工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智能机械等先进技术都必须依附于材料的更新发展。作为基石专业,材料专业学生的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来讲占据着基础地位,科技的进步更是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粉体材料专业更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军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先导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了这场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旋律,而高等教育院校自然摇身一变成了没有硝烟的主战场,高校师生作为这场全球竞争的主力军,应当发挥智慧才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来。应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活动中建立一种科学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各种优势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以此为基石,新工科背景下粉体材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我们材料专业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工科的专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适性的专业教育,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跟进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中使学生与时俱进地汲取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一方天地中。而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与工科专业教育一脉相承。为了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中,这一重要举措是必要且必需的。在当前环境下,创新是发展场景中重要的竞争工具,制定更好的创新计划成为每一个组织的首要责任。故培养创新者,才是教育最大的创新。“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本就是对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中国式回答[4]。而这中国模式下的工科发展,本就该是与时俱进,与发展趋势相符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根据高等工程教育本质及内在发展规律得出的符合中国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
学生从小便接受传统的就业教育,读书为了找好工作这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兴趣不高。故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从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开始培养,让其了解创新创业的本质并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才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然,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认识的同时,学校与老师也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定位,应兼顾“素质型”教育与“创业型”教育[5]。目前工科大学课程几乎都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前者关注学生成长与生活,后者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类价值的表达。对这一意义而言,它是更深层的通识教育,不单纯停留于社会生存层面,而是更复杂的社会行为,是多元化差异化行为的综合[6]。创新创业并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开办自己的企业,创新创业是学习能力、洞察力、创造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应用,单纯鼓励冒险精神太过片面,且也不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基调。创业是创新实现的实践途径,创新是创业成功的立身之本,创新创业将是趋势,也是超越自我的价值实现。
创新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涵,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体系中仍不够成熟,目前还未形成系统性的完整教育体系。就目前课程内容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内涵深度不够,多停留在定义层面,创新创业是什么、创新创业能来什么、举几个成功案例这占据了课程内容的一大部分。目前创新创业课程还停留在基本通识课程的位置,许多高校开设课程仅仅就一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7],课程的内容并无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也并未融入大学教育的体系中。但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在“做中学”,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8]。同时,课程也很少随着市场经济变化而做出调整,创新创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被削弱了很多,各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并无个性化,课程脱离了专业高校的实际需求。就课时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较少,且停留于课程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失败的,课外实践也是课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2]。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各专业技能需求,开拓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场。就评判方式而言,课程的评判方式单一,高校并未制订个性化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力强的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践来展现自我能力,统一枯燥的课程制订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学生差异与个性化需求。同时课程也缺乏与社会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以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
如果说创新创业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那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结合则是创新创业与教育相结合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仅做到传授,却没有以培养创业者为目标来实现学生的专业特长[9]。在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创新发展这股主流必须引起重视。目前高校除了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外,创业教育并不具备全校级别的吸引力。对于材料类学生而言,金属、半导体、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陶瓷等是不可避开的主流材料,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未将这些主流材料的更新发展与发展优势融入教学中,反而避重就轻地讨论广泛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增加个性化的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增加覆盖范围,才能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创业的难点可能在于管理、金融方面知识的缺乏,故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构思、企业成立、融资分股、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补充教育[10],专业性质的创新进行互动教育,创业基本理念与专业技能教育的相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理念是行动的导向,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教授相应课程[11]。为健全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参考以下几点:
课程的设置需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创业选择方向,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带入岗位需求。
鼓励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变革,教育方式也不同于应试型教育。如近年有学者提倡的项目学习法和体验参与学习法,都是创新创业所适用的授课方式[12]。简单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知识灌输,而是一种理念学习,实践体验才是创新创业课程应该侧重的方向。开展品牌系列活动,聚焦学科特色与优势,增强授课的创新性、多样性和深入性,开展学生喜欢、学生参与、学生支持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增强兴趣,做到教育有方向、有效果、有特色。
组织高质量教学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社会榜样的力量,师资队伍不应简单局限于高校内部的教师或行政人员,企业家校友、年轻创业者及政府相关人员等都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人物[13]。创新创业教师不仅需要其对创新创业具有极大的热情,还需要能与学生一起并肩作战,目前的创新创业趋势,师生共创也是未来发展的主线之一。建立一支专业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教授高质量课程,更能培养优秀创业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也离不开专业科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增强科研育人的创新性、多样性和深入性,开展学生喜欢、学生参与、学生支持的特色学术科研活动,做到教育有方向、有效果、有特色。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形成高校品牌特色,将科研育人通过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充分的结合。全国材料类的相关企业众多,应积极开展校友企业走访调研活动,了解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历史沿革、主要业绩成绩、公司发展现状和行业愿景等方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深度参与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和生产实践。吸引那些对创业有所了解并且愿意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发展的大学生,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及能力价值。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建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模式。
搭建一个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必要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挂钩,国家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支持、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才能稳中向好发展[14]。加强对工作、服务和教育对象的供给侧、需求侧研究,通过建设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把价值引领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情境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作用。在高校中,导师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将学术前沿以及科技趋势与授课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催发学生创新灵感、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师生共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改变全日制在校教学的模式,实现工学交替的实践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顶岗实习认定,通过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以学生实验为主,辅助生产。在企业建立供研究生使用的实验室与教室,直接把科研搬进企业中进行。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做好前瞻性与战略性布局,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工业变革,实现对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弯道超车。同时要注重将平台基地和优质内容转化成果经验,优质实践平台应起到示范性作用,增加创新育人的“持久力”。
推动高校分类发展,总体要求是在多层次、多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中人才的培养改革,不仅要对教学理念、学科专业进行创新和重构,教育者还应该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始终,培养高层次、多元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5]。总体部署分为以下四点:
统筹推进材料学科建设及创新,优化产学研协同的科研育人模式,建立健全科研育人评价制度。
结合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鼓励办学与应用相挂钩,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将学科教育落在实处,落在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要的地方,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端正教学态度。特别是在一些实用性较低的学科教育上,要加强高校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同感,激发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产生内源性的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关键是做好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并结合材料学科的特点“因科制宜”地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高专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同感,并总结出一整套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新工科的提出与建设是科技发展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需要教育的变革以做出积极回应。课程教育本就是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方式,在课程教育中注入创新创业思想,是课程改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课程的主题思路也需要“新”“泛”“深”。以粉体材料专业为例,学生的专业课集中于粉体材料基础、力学分析等。而粉体材料专业的创新创业还需要新增经济金融、管理类课程内容。除了新增学习内容,相关知识还需广泛,融资技巧、股权分配、收益分配等都需要涉及。而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因材施教,对跨学科课程有选择地进行深入教育,认清学生的培养定位。最终是追求融合,不仅仅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将课程与实践融合,专业知识协同创新创业理念,才能进一步推动工科专业创新创业的改革,培养新功课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