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湘江道小学 王 虹
小学生阶段正处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人的一生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育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方法技能运用在学校的辅导实践中,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认为儿童心理绘画是目前适合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
儿童心理绘画是通过儿童眼睛观察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结合手、眼和大脑的共同作用,经过思考,绘制体现内心感触和生活经验的图片。儿童绘画是儿童的内心自我的外在表现,它是儿童兴趣的自然展示,是儿童天性的表达,也是儿童思维活动的反映。20 世纪初期,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我国儿童心理绘画研究始于陈鹤琴先生的数年观察总结。儿童心理绘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既可以促进健康学生的发展,又可以对改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儿童心理绘画的形式非常灵活,它既可以作为辅导谈话的一种辅助手段,又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辅导技术。其内容可以作为团体和个别辅导的重要内容,也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辅导方式灵活应用、整合使用。
辅导形式在辅导进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连续使用,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辅导的实效性。在个体辅导中,一对一的心理绘画活动呈现私人化、个性化的特点,使辅导更有针对性。绘画是具有治疗效能的工具,在绘画中,被辅导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力量,可以激发其内在潜能、释放情绪,有助于其自我接纳和自信心的提高。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目标明确、主题感突出、体现共性问题的绘画活动。团体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解决的是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出现或面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绘画活动既可以在热身活动环节使用,又可以作为主体活动使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鼓励成员间的表达、参与和合作,同伴绘画接龙、交换绘画和分享的过程,也是自然赋能的过程。同伴的认可、支持、赞扬与倾听,可以让其增添力量、重塑认知,可以增强成员间的互动和团体凝聚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儿童需要进行辅导的内容类型划分为六大板块,即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试、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教师进行辅导应根据六大板块,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绘画辅导的主题和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设计了六个单元的辅导内容,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划分了低、高两个阶段,设立了不同儿童心理绘画辅导的目标和内容。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采用的是随意画或主题画,如自画像、房—树—人、家庭动态图、魔法壶、爬山图等内容进行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困境应对等方面的辅导。主题内容也可以采用绘画“我的情绪小精灵”“安全岛”“家庭水族箱”“雨中人”等。绘画的形式方法也很多,如九宫图、曼陀罗、协作画等。绘画材料和工具可以根据需要挖掘使用。
技术应用可灵活多变,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中,存在着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等因素,大大限制了活动的效果。所以,我们以游戏的方式入手,将“心灵图卡”引入绘画活动之中,开展图卡添画活动,尝试将心理沙盘、音乐冥想、舞动表演与儿童心理绘画结合,促进学生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辅导方法。
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步骤大致相同。团体辅导更为复杂一些,通常由为团员编号、团体引导、依次添加、个别关注、画意交流、共情体验、作品命名、感受分享、点拨成长环节组成。如人数相对较多或有条件时,可以由主要辅导教师和带组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主要辅导教师的任务是主持、观察、调控、点拨,其更多的是负责调控整个辅导的过程,应用心理学技术去观察辅导活动中每一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在综合了解整体活动的情况下,关注表现突出的儿童的行为。带组教师的任务是参与、观察、倾听、交流,关注组内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带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共情技术,与所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建立连接,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在作画、添画、议画过程中的表现。辅导教师通过对倾听、面询等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引导。
如我们常用的“团队添加”“绘画接龙”的活动形式,在添画的环节中,带组教师根据图画作者的作品内容,组织学生对原作者的作品进行体验式的描述。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添加上认为作者有可能需要的积极心理元素,学生依次进行添加,直到创作者的画作经过本组所有学生的依次轮流添加,最后回到原作者自己的手中。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主要辅导教师和带组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在提笔的速度、所画物体的先后、提笔时的情绪、对绘画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反应以及学生交流、集体分享时彼此议论的话题等。主要辅导教师依据绘画心理分析理论中设计的特点筛选出需要关注的学生,选择带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画作,提取出精彩积极的元素以备在分享点评的环节使用。
解读和分析儿童绘画作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技能。因为绘画本身具有表达功能、释放功能、重建与升华功能以及评估诊断和治疗功能。在辅导的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活动,才能产生更有效的辅导效果呢?
首先,切忌在学生绘画过程中给“过多的建议”。心理绘画是学生主观心理的表达,因此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正在创作的过程。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让学生感觉在被尊重的、安全的空间中可以自由地创作。我们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否则就会失去绘画创作的意义。
其次,切忌在学生分享作品过程中“过分的追问”。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很重要,因此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表达。辅导教师在询问时,要尽力帮助学生解释想表达的观点,做到敏锐观察、多维倾听、开放式提问,不要单独把画面中的一个元素抽取出来进行解释。另外,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一幅画都是动态生成的作品,每一幅画所显现的内容以及分析的结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标准急于去对照验证自己的解释,要用适度的交流和提问的方式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
再次,切忌在心理辅导中给予“过度的评判”。对作品的评价很重要,但不要在绘画过程中急于评价,也不要再以作品的美观程度来衡量辅导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鼓励,尤其是当有的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避免造成学生不愿意画的现象发生,出现学生不敢表达真正自我的负面效果。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很容易反映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消极的观点或不正确的价值观,辅导教师应选取恰当的教育契机,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用积极的语言进行点评转换消极元素,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强化正确的价值观。
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被固化思维影响,对学生画出的具有某种特定代表含义的元素随意评定。比如“太阳”“彩虹”“月亮”“雨水”“烟囱”“云朵”等都是学生经常使用的添加元素,辅导教师切勿急于判定或“贴标签”而忽略这些元素对个体的特殊含义。
儿童心理绘画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辅导形式。因此,担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辅导教师应遵守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应用于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