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模块视角下文学课程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3-04-05 04:20李栩涛秦艺萌向冰玉于梦菲许菁菁李舟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批判性层级英语专业

李栩涛 秦艺萌 向冰玉 于梦菲 许菁菁 李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明确指出,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进一步优化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文学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间的关系,借鉴格里菲斯的文学批评能力培养层级理念,建构文本、作家和文论等三个层级模块。以在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文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的现状下,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文学课程在实现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种更有力措施。

(二)研究意义

当前,关于文学课程层级模块具体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何种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及这种作用如何发挥效用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可能影响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修养能力、创新素质能力等。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思维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洞察、分析和评估等各项能力,一直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话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基于层级模块视角,就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问题

当前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有据可依。据“英语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研究——以皖北H大学为例”中的调查结果分析,该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水平强度不高,甚至还有大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为负向[1]。因此,正如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并得到认真研究[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到,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目前的文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使其作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难以实现培养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唐兰等(2021)提到,对没有英美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学习的高校学生而言,英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只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初级层面,课程难以有效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3]。

除在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教育家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写作、阅读等课堂教学中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在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包括Richard Paul构建的思辨能力三元结构模型等[4]。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文学课程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旨在从当下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欠缺及文学课程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相辅相成关系出发,以层级模块为理论指导,探讨文学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文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二、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的概述

借鉴格里菲斯的文学批评能力培养从基本功到高级的文学批评层级理念,以此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建构英语文学类课程体系的三大层级模块。第一个层级是文本解读,即专业基础课中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通过运用作品涉及到的相关文学术语概念进行作品阐释,属于文学基本功训练。第二个层级是作家贡献,即专业必修课中的作家贡献介绍。通过作品解读,了解作家的文学思想与文学风格,属于文学专业训练。第三个层级是文论应用,即文论导论以及高年级专业选修课中对于文论的系统介绍,应用文论进行文学评论,属于文论基础训练[5]。

以上三大层级模块凸显出文学专业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使英语专业本科四年英语文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呈层级式的模态延伸拓展。

三、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当前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难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文将从理论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层级模块视角下的文学课程体系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可行性——不可缺少

的知识工具;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文学课程体系的三大层级模块,在内容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吸收文学批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以此作为文学作品解读及文学评论方法。因此,文学课程层级模块为文学课程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使学生在文学学习中掌握感知文字、了解文字、并最终对文字输出合理评论的能力。在层级模块从低到高的发展中,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思维反应过程中使洞察、分析和评估等各项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综上,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是学生形成批判性逻辑思维模式不可缺少的知识工具。

在“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2009)一文中,文秋芳等提出了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层级理论模型,该模型中的层级关系体现为思辨能力被细化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6]。该层次关系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所具有的模块化、层级式特点,与文学类课程体系的层级模块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因此,建构文学课程层级模块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文学课程现状

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西方文学原著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文学批评能力及人文素养得到提高[7]。层级模块视角下的文学课程按照层级模式系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中,掌握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感知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在作品解读中得到初步发展,对应思辨能力的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即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掌握研究型写作能力,将自己的个人思维输出为成熟、批判性的文字。对应思辨能力的第二层次——思辨能力的培养,包括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因此,可见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文学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杂,许多教师因而采用“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8],更毋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构建文学课程层级模块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其发展特点与知识掌握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有条理的细化安排,在不同学期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学生文学水平的对应课程,并在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向学生灌输文学评论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层级模型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基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文学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现状下,文学课程层级模块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必要性。

四、运用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

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在逻辑关联,主要体现在通过使课程体系更具系统性及针对性,及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文学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在于其能够很好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学习需求,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从元思辨能力到思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在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论从感知到阐释内涵再到输出自己的批评,无不体现着洞察、分析与评估的行为过程。因此,对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一)文学课程层级模块建设

文学课程层级模块建设的意义主要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彰显学术价值、体现社会意义。

1.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国内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文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模式固定、学时设置不合理等。建构文学课程层级模块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应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建构三大层级模块,增加相应课程以扩充文学课程体系,解决课时少、教学模式固定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外语系自2020级在第3学期开设文学导论课程,增设文本解读层级的课程,使学生在进入丰富的英语文学殿堂之前了解和熟悉英语文学所具有的文学要素、文学流派、文学原理等文学基本常识,也使文学课程的总体学时得到相应增加。

2.彰显学术价值

对于格里菲斯提出的文学批评能力培养的层级理念本身,文学课程体系的三个层级模块设想增加了格里菲斯的文学教学层级理念中所没有的第二个模块——作家贡献,是在其基本功到高级的文学批评之间设立的必要衔接阶段;命名并定义了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体系的三大层级模块,使隐性的文学教学理念变得显性化、系统化[5]。

文学课程体系的三个层级模块彰显的另一学术价值在于其对文学类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其对于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价值。

3.体现社会意义

顾悦教授在“回归经典阅读才是英语专业生存的不二法宝”文章中指出,“当今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正面临危机”,同时提出了“回归经典阅读才是英语专业生存的不二法宝”。文学类课程体系的三个层级模块中的课程,皆以阅读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响应其经典阅读呼吁,助长社会中阅读经典的良好风气,发挥经典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此外,建构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的社会意义还表现在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成果以及研究成果特色等方面, 如可在国内外高校的其他同类别课程中以此为基础,在调整与完善中达到课程模式优化的目的。

(二)层级模块使课程体系更具系统性及针对性

建构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使课程体系更具系统性体现在秩序性与逻辑性两方面。秩序性即层级模块使文学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且不同维度的指标处于不同层级,形成一定的秩序。逻辑性即同层级指标之间、指标层与指标层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关系。同层级指标之间存在并列的逻辑关系,即不相隶属又相对独立。在文本解读层级,所有文学基础类课程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阐释文本服务;在作家贡献层级,所有文学专业类课程皆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思想及写作风格服务;在文论应用层级,所有文学进阶类课程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评论知识与方法服务。每一层级的不同课程内容不同,但总体功能相同。指标层与指标层之间存在的是递进的逻辑关系,即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不可颠倒也不可并列。在文学课程体系中遵循的是从基础到进阶的发展过程,每个模块代表着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建构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使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体现在主体针对性明确及主体不同阶段针对性明确两方面。主体针对性明确即构建层级模块的内核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主体不同阶段针对性明确即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着相应的层级模块,充分发挥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根据学生具体的文学水平调整教学重点。例如,对于有着基本文学功底,阅读过一定量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可将侧重点向作家贡献与文论应用层级倾斜,以更好地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三)建构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

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远不止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文学中的问题是具体的,抽象的方法面对这些具体问题常常是无效的。通过构建文学课程层级模块,将抽象的方法分层级、划模块拆分,代入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具体作品中,将抽象具化,有助于学生按层级模块吸收文学评论方法,进一步将文学批判拓宽于肯定与否定之外,提高深层次的文学评论能力。

“共识”的缺场已逐渐成为当今文学批评至关重要的一个特征,由于对社会共识缺少直接征引,文学批评从而丧失了一个可供参照的稳固的话语框架[9]。而在层级模块视角下的文学课程体系则很好地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阶梯式的文学学习过程,从奠定基础到拔高提升的整体过程环环相扣,有利于构建一个稳固有效的文学批评话语框架。

“总体性”的丧失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另一大特征,即总徘徊于文本的某些“局部”细节,甚至不乏过度解读的“推敲”[9]。将文学类课程体系放到层级模块视角下,在奠定基础的文本解读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全局观与解读文本的系统整体性,从而在后续阶段中将这一习惯延续,做到文学批判的总体性。同时,在后续的提升层级,学生能够从单一的文本解读与情节复述中脱离,进一步感知文本背后的态度与力量,产出独到看法,从而形成真正的文学评论。

五、结论

批判性思维是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而文学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上述论证与分析,证明了构建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且是通过使课程体系更具系统性及针对性,以及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来达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为建构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体系层级模块提供了一次尝试。

猜你喜欢
批判性层级英语专业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