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城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高校的扩招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被全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强调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进行精准帮扶。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如何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精准帮扶,进一步提高贫困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工作服务水平,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就业问题之一。
贫困大学生,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或较为困难的学生。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教财〔2018〕16号)文件,所称的贫困大学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
笔者综合相关参考文献,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指定为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或较为困难,基本无力正常支付学费,在校期间日常消费支出水平明显处于或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包含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优抚对象家庭、低收入农户家庭、建档立卡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残疾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困难家庭毕业生。这些学生往往依靠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才能完成学业。这些学生除经济困难外,在学习、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就业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80%来自农村,贫困生的比例较高。
以河南省高职院校2018、2019级毕业生、2020级实习生中的贫困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APP问卷星网络调查,共有402人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02份。调查问卷有44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组成。64人参与访谈调查,访谈调查对象是信阳职业技术学院2022届64名贫困毕业生。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对实习、就业的体会及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建议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就业进行精准帮扶。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402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中,332人来自农村、乡镇,占82.59%,城市学生70人,仅占17.41%。这充分说明农村贫困学生依然是贫困生的主体。尽管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但从学生书学费、生活费来源的调查来看,260人依靠父母在城市“打工”,占64.68%,仅有97人依靠“农业收入”,占24.13%。总体而言,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务工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农业经济收入不高,更难致富,这对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毕业后再返回乡村就业或创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本次调查显示愿意到农村、偏远地区基层服务的学生仅占20%,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工作。在回答“您认为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或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工作环境差”占25%、“工作待遇低”占37%、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占19%。三项不愿意到中西部或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原因合在一起占81%,这与“愿意到农村、偏远地区基层服务的学生仅占20%”的数据相吻合。
在参与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的学生中,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家庭贫困影响了他们中小学的学习成绩,导致他们没有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被迫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很多高职贫困生认为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成绩还是很优秀的,后来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被迫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伯、姨舅等直系或旁系亲属,有的学生甚至是一个人在家成了留守儿童,疏于管教,渐渐沉迷于各种手机游戏,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考了县里教学质量一般的高中或职业中专,影响了高考或对口招生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因为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导致贫困,进而影响了其学习成绩。这些变故如父母离婚,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弟兄姐妹等出现重大疾病或交通事故,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家庭养殖业出现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这些变故直接或间接的减少了学生的家庭收入,甚至让家庭陷入贫困。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为日常生活所困,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认为家庭贫困是导致他们学习不理想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经济基础往往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贫困大学生往往知识面、社交面较窄,在学习上、生活上很容易妄自菲薄,自我否定,经常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导致大部分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很少或不愿意参加社团、班级或社会实践活动。据参与调查的402名贫困生显示:贫困大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在回答“您参加院系(含社团)或班级(含宿舍)组织的活动吗”和“您是否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时,“偶尔参与”“不参与”院系活动的占70.4%;“偶尔参与”“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占67.86%。这些思想懒惰或较为封闭的学生上大学期间不愿意参加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时更难很快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调查还发现,一些贫困学生高考前对专业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十分随意或者盲目从众地填写志愿,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加上专业理论课枯燥乏味,导致部分学生专业学习比较懈怠,只为混张毕业证书,缺乏大学三年的学业规划,更缺乏对将来的职业规划。[1]
家庭经济基础对贫困大学生择业影响很大。在回答“您在择业范围的选择上是否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一问时,276人回答“是”,占68.66%。家庭经济瓶颈制约了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42%的学生选择三线城市,在采访调查中,大部分贫困学生表示,家庭收入低,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让他们望而却步,即使一二线城市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也会选择放弃。这也充分说明大部分困难学生在毕业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依赖家庭经济支持。
从学生对现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统计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占41.04%,“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占42.04%“专业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实践能力差”占71.14%。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实践教学与现实工作脱节严重,学生实践能力远远低于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待。“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不力”占42.79%,说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被学生认可度不及六成。通过访谈也发现,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因人而异、行之有效的指导。
参与调查的402名贫困大学生中,有218人渴望“经济帮扶”,占54.23%。这说明贫困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依赖直接经济援助。有129人渴望“就业帮扶”占32.09%,反映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希望了解就业政策、及时得到就业信息、掌握应聘笔试面试技巧。“心理帮扶”“精神帮扶”占13.69%。
经济层面的帮扶,除了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学校也只能尽可能地挖掘用工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或提供有限的资金扶持,这远远解决不了大量贫困生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应该侧重在就业服务层面。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家庭贫困毕业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台账。首先详细了解登记贫困生的信息,对贫困生毕业生群体进行分类,通过与有关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建立翔实的贫困毕业生信息台账,精确掌握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信息及就业创业意向。然后,学校可以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动用一切资源和力量,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对贫困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确保贫困家庭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在不同的区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旱灾、洪灾、虫灾、禽流感等让农民收入锐减的重大灾害。新冠疫情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雪上加霜。高职院校要积极作为,主动出击,通过分类帮扶、精准发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把疫情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2]
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一些贫困生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学业目标,没有职业目标,没有人生目标;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专业,不了解社会需求,更不能立足于自己学历较低的现实。
没有职业规划的大学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迷失在茫茫的荒原。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职业规划教育刻不容缓。高等职业院校要针对贫困学生的实际状况、专业特点、兴趣、性格倾向等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自立自强、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会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贡献聪明才智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家庭变故、贫富差异悬殊等造成一些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以及情感调适不良、人际关系恐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影响贫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要把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贯穿于贫困学生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帮助贫困学生解答心理问题,疏导不良情绪,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自信心、坚强的毅力,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就业能力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要引导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高等职业院校要组织各部门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活动;组织读书、艺术、专业和社会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挑战杯”、“发明杯”、专业技能比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贫困大学生的高雅的追求和强烈的竞争意识。高职院校要为贫困大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公平竞争的平台,以此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在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实现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就业服务部门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学校通过建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多渠道开展网上校园招聘活动,为用工单位和毕业生搭建沟通平台,如举办“就业帮扶大型线上云视频招聘会”,贫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线上即时直聊和即时视频面试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为贫困毕业生节省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精准帮扶热线,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加强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指导,疏导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和压力,引导他们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合理调整就业、创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高职院校要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及时向贫困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政策、岗位和求职技能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家庭困难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顺利实现就业,事关毕业生本人家庭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为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