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喂猫、代厨、理发、美甲……以前只能去门店享受的服务,近年来正走向人们家中。开辟新就业市场的“上门经济”成为人们追求效率与便利的新潮流。然而,在看到“上门经济”带来很多“红利”的同时,也应思考其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上门喂猫、代厨、理发、美甲……以前只能去门店享受的服务,近年来正走向人们家中。在2023 年春节期间尤其明显。在社交平台上,上门喂猫形成了一股风潮,有人几天收入上千元。能够提供买菜服务、做饭服务甚至洗碗服务的代厨,越来越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多元的顾客需求和多样的服务之间的“碰撞”,让上门生意朝着“上门经济”迈开了步伐。
常春是一位北漂族,也是一位爱猫人士,几年前花重金买了一只布偶猫。但经常性出差和假期回老家,使得他经常会和猫分开一段时间。
“虽然猫能够自己独处,不需要遛,但是也需要铲屎、喂粮。我刚开始也经常找朋友帮忙喂猫,到了后来也尝试将猫放在宠物店里寄养托管,但单次60 多元一天的价格有点儿贵。”常春说。
2023 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出现的上门喂猫服务解决了他的问题。30 元就能提供喂猫粮、喂水、刷碗、换猫砂、打扫垃圾、逗猫玩、梳毛、安抚猫咪情绪等服务。这让身为爱猫人士的常春省心了许多。
同样在春节期间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代厨业务,不少家庭都聘请了专门的厨师来家里做年夜饭。报道称,有厨师春节7 天收入达到上万元。
还有上门化妆、上门理发等形式的上门服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上门生意正在出现。
为何如今众多的上门生意开始受到关注?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门服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家庭生活时间越来越短,特别是一些城市中,父母双方都有工作,家庭生活更加繁忙,他们就需要外部的帮助。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上门服务变得更加便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了,这也促进了上门服务的发展。”
实际上,不管是上门喂猫还是上门做饭,都不是新鲜事物,但相较于此前的生意,已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IPG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说,相较于此前的家政服务、上门维修等生意,如今的上门生意无论从需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而言更加细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社交化,更加强调服务体验,且服务评价和筛选机制也以社交化形式实现了市场化与社会化。同时,与此前不同的是,上门服务的从业人员并非专职人员,更多的是兼职人员。
柏文喜称,相较于此前通过家政公司寻找服务人员这种途径,如今社交平台在生意的达成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在微博,仅“上门喂猫”话题就有超过700 万的阅读量。而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上门喂猫”“上门做饭”等话题也都能引起广泛关注。
由此也出现了专业的平台提供上门服务。该类平台通过考核、测评、培训等环节筛选服务人员。服务人员通过平台接订单,为顾客提供服务。
尽管“上门经济”带来了很多“红利”和发展机遇,但其存在的部分隐患和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对消费者而言,上门服务意味着雇用陌生人进入家里,由此涉及顾客的隐私安全问题也成为隐忧。上门服务的质量和态度也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感。对于上门代厨烘焙等提供餐饮的服务,食品安全和从事餐饮的健康资质也不容忽视。另外,从事上门服务的劳动者缺乏身体健康等劳动权益保障,对此类买卖关系的法律制度监管仍处于“真空”状态。一旦上门服务出现“恶意跳单”“流失”等情况,相关维权路径也会困难重重。
那么,“上门经济”如何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一、加强对上门服务平台的制度性监管。应出台相关条例文件,明确此类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规范平台的用工程序,统一服务标准、规范保存服务证据、拓宽投诉建议渠道,为消费者和上门服务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维权途径。
二、强化对上门服务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营造完备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就业者施展才能系上“安全带”。还要加强行业性审查和自律,将上门服务的资质审核和顾客评价参考挂钩,补足资质审核的短板。
三、督促相关平台企业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资质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