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环县毛井镇希望小学·穆青林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新颁布的《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三维目标,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成分。语文学习,就是字词句篇的体验、剖析与应用,这些内容无一不蕴含着情感元素。文字本身是有感情的,一个词除了其本意,还会有引申义,夸张意,虽然都是同样的词,但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就有了不同的表意。比如“骄傲”一词,它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在句子“骄傲使人落后”中,是自以为是、自满自大的意思,属于贬义;而在“四大发明是祖国的骄傲”中,则是自豪的意思,属于褒义。词义还会因朗读时的语气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像“水分”一词,在句子“今年雨水多,土壤中水分很足”中,是指土壤中所含水的分量;而在“这份调查报告有很大水分”中,则是指内容不够真实,有虚假的成分。相同的词语缘何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词语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句子更是如此,相同的情感会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相同的语句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意。比如见到满园菊花,有人赞叹:“多好啊!”有人说:“多艳啊!”还有人说:“有的像明月,有的像卷发,好看极了!”不难看出,上面三种说法,都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但效果大有区别。第一种,只是笼统的赞美,缺乏具体内容。第二种说法,有赞美之情,也有“多艳”的具体内容,虽比第一种好一些,但还是不够分量。而第三种,通过比喻,描绘了菊花盛开时的形状,表达了赞美之情,是相对较好的描写。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内容有较复杂的情感因素,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详细品读。
另一方面,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是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技巧,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小学生学习情绪的基本方法。要想使小学语文课堂脱离机械沉闷的气氛,多一些生机与乐趣,语文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语文的情感因素,让孩子们也进入教学情境,成为课文中的人,进行课文中的事,得到情感的享受,提升精神境界。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固有因素,语文教材里的所有课文也都蕴含着相应的情感内容,这就为利用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像课文《少年闰土》,作者通过几件乡村生活事件,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天真聪明的少年形象,在教学时,就可以从情感体验出发,让小学生把自己当成闰土,体会在家乡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对事件的梳理与体验更容易,对人物形象的总结更全面,语文学习也会更有效。
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策略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亲其师而爱其道,喜欢学习老师所任教的科目,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老师首先要爱学生,在思想上爱护学生,在行动上亲近学生。爱学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细心辅导学生学习是爱,关心学生的生活是爱,与学生一起游戏活动也是爱。比如有学生感冒发烧,老师领他去看医生,帮他倒水吃药,就是关爱的行为;有学生不小心摔倒了,老师恰好遇见,扶他起来,帮助他拍掉衣服上的土,这小小的举动,也是爱的体现。这些爱的行为,都会成为赢得学生信任的资本,会树立起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会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良好基础。
其次要提高教学技能。归根结底,老师的主要任务还是“传道授业解惑”,是向小学生传授知识的,所以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水平与施教技能。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字,能够背诵较多的古代诗词及名篇名段等,还要掌握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其他知识,像历史地理知识、人文知识、历史传说等,能够满足小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需要。这些个人素质,是成为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也是从教的最大资本,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基础。
教育是社会现象,其发生与发展要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老师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1]当今世界,新知识、新现象不断涌现,发展速度今非昔比,不主动学习,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快速倒退。作为老师,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要有服务意识与危机感,勤于学习,要通过自觉学习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不要认为自己是老教师,有多年的从教经验、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足以对付几个小毛孩子,就坐下来吃老本。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不学习,就难以应对。比如,计算机知识已经广泛地介入到教学活动中,许多老教师可能只会打打字,浏览网页,但对于制做PPT课件、实施电化教学等更深层次的使用,可能就束手无策了。当今小学生的思想性格与心理因素复杂而多变,是许多老教师所未曾经历的,以不变应万变已经远不能适应当今小学教育的需要,所以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也不要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是小菜一碟,不需要学习。小学教育是比较复杂的,在文化层次方面,你可能足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但你可能还缺乏教育经验,如:学生在课堂上尿裤子了,你会处理吗?一些有较强自卑心理的孩子,你能进行正确疏导吗?小学教育中的许多现象,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基础千差万别,还有他们复杂的心理因素,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正确处理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策略,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无论什么文体,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每篇课文都会蕴含相应的情感因素,只不过有的鲜明,一眼就能发现;有的则相对隐晦,需要经过深入分析才会明白。语文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做好引导,让小学生轻松捕捉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产生心理共鸣,理解文章要义,实现情感体验。像课文《开国大典》是关于中华民族情结的,《他是我的朋友》是关于友情的,《鸟的天堂》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等等,都是与情感相关的,家国情怀、血缘亲情、同学友情、人与自然,或大或小都是人们某种感情的具体表现,在授课时,就要充分挖掘,适当引申,用之于课堂教学,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比如讲授《鸟的天堂》,作者在与好友游玩之间无意闯入了鸟的境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虽属夸张,但也不为过。接着作者看到各种颜色、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鸟,在近旁或飞或栖,真正照应了“鸟的天堂”。这就可以引导小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是鸟的天堂?鸟多。为什么多?没有侵害,鸟儿自由生活、繁育。终于有同学讲出了“自由”一词,这就为深入分析课文的主题奠定了基础,鸟儿渴望自由,人也渴望自由,自由是世界的主题。如果再深入一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有人偷猎稀有动物,扑食鸟类等现象,让小学生进行剖析,在心理上产生反对与保护的情感,进而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理念,于是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科学合理的课堂情境会使小学生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实际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引导小学生自觉进入情境,进行情感体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实现教学目的。比如课文《海上日出》是一篇与我们内地小学生生活有较大差距的文章,因为我们这里的小学生没有机会见到大海,他们脑海里不存在大海的影子,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但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先让小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在脑子里初步勾画大海的形象,给小学生埋下揭晓答案前的伏笔。接下来,就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向小学生播放大海的视频。当铺天盖地的海水,伴着翱翔的海鸥,乘着海风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小学生一定会被那博大浩渺的景象所叹服,他们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心情如海水一样汹涌澎湃。小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他们阅读课文,进入课堂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或者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授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设疑的方式,充分调动了他们积极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为下面的授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使小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与课文内容相比较,如果课文内容是自己所见过的生活现象,就会产生亲切之感,进而认真研读,并激发自己也进行写作的积极情绪。如果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些差距,也会促使小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行深入研读,看看课文中他们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差别在哪里,有怎样的特色。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有的内容就与小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相似之处,像雪地捕鸟的情节,是许多农村孩子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就会勾起小学生美好的回忆,促使他们主动阅读课文,看看南方的少年是怎样捕鸟的,都利用什么工具,都抓到了哪些鸟。经过阅读,学生就会发现,捕鸟方式大同小异,只是人家有稻鸡、角鸡、鹁鸪,当然也有麻雀,而我们则全都是麻雀,从而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向往。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会使小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而且还能学到不少新知识。当然,除了分析课文,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更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指导小学生写实事、抒实情,哪怕语言表达、篇章结构还不够精当,作文也会因实际而感人。比如写《我的老师》,就写语文老师,从外在形象写起,个头、胖瘦、容貌、衣着,然后到典型的事件,若不理解典型的含义,就写最有影响力的事,最令人发笑的事。像一次语文课上,当老师下去查看学生课堂作业时,有一位小男孩腼腆地说:“老师,您脸上有粉笔灰!”他当时的表情,是试试探探、欲言又止的情状,但终于还是说了出来。这件事最后被那位小学生写进了自己的作文,让人读来顿有亲切之感。所以语文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接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交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而说则是思想与表达的集中体现,所以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小学生“说”的训练,让他们把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讲述出来,不仅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在课堂上,许多学生都有不主动回答提问的现象,尤其农村的学生更明显。自卑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最大原因,这种自卑可能是自己生活条件不够优越,可能是自己知识水平赶不上同学,也可能是自己缺乏表达能力或者普通话不够标准等,所以无论能不能回答,都不会轻易尝试。语文老师要注意到这一现象,鼓励小学生积极回答。鼓励的方法有许多种,像鼓励的眼神,和蔼的微笑,对回答的积极肯定等,都会解除小学生的心理顾虑,使他们树立“我行”的思想意识。其次要指导小学生正确理解。敢不敢回答提问是一回事,能不能正确回答是另一回事,在鼓励小学生积极回答时,也要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进行正确的情感体验。所谓正确的情感体验,就是对学习内容,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去体验分析,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自信心、劳动意识、奉献精神、健康心理等思想素质,树立真善美的思想意识,[4]避免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缺乏信仰、虚伪、自私等思想。比如学习《桂林山水》,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大自然的声音》,引领小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学习《蜜蜂》,培养小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树立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生观念。通过这样的理解讲述,就会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声音是可以传递情感的,无论是歌唱、演讲,还是朗诵,都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尝试给课文配乐朗诵。许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可以通过朗诵体现出来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创造朗诵的机会,让情感从朗诵中得到自然流露[5]。可以以学生的配乐朗诵为主要形式,比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课文《燕子》时,可以播放《日光海岸》《良宵》等曲子,让小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合着轻快舒展的旋律,学生稚嫩的声音含着花香,带着甜味,似乎为我们送来春的消息。朗诵《荷花》时,可以播放乐曲《出水莲》,当学生的朗诵声在美妙旋律的衬托下向你袭来时,你闭眼倾听,那声音仿佛是天籁之音,给你无尽的享受。在朗诵《草原》时,播放“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当舒缓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时,大家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头顶白云飘飘,脚下牧草茵茵,骏马散开在草原上自由地啃食,学生的情感也随之舒展愉悦,得到精神的享受。诗词更适合配乐朗诵,诗是语言的精华,字短情长,一字千金,几乎每一篇每一句,都会给人无穷的回味。像小学三年级所学的几篇古诗,无论是《春日》《咏柳》,还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朗诵时,都可以配上扬琴、古筝、琵琶等乐曲,营造古朴典雅的氛围,更有文学品味。语文老师也可以进行配乐范读,因为年龄的关系,老师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能够读出独特的韵味,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良好的示范。也可以为学生播放朗诵视频,给他们带来视听的享受,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实施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要求,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语文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陶冶与净化,实现语文知识的掌握与高尚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