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 薄暮
太阿:怎么说呢,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当时是因为迷茫、苦闷吧,便开始梦游。我想,正因为有孤独、理智、悲伤、欢欣、虚无、愤怒,写作才成为一项有意义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写诗成为必须”。
薄暮:我是选择了一种自认为可能的叙述方式,分行表达形而下的过往或一刹那的感念。在世上奔命,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把一些东西写下来,就变得简单了。这是最后的窠巢。偶尔坐在这个有光的角落,用一行一行的文字穿针引线,或补或绣,无非是想让心情和时间变得好看,或更好看。
太阿:诗对我而言,除了抵抗无趣与死亡之外,也抵抗着遗忘。对于个人而言,写作能恰如其分地实现历史、现实和个体的平衡,并画下时间的“自画像”。
薄暮:我只是一个由于个体成长感知到生命与命运的偶然性,从而自然而然为之表述,或因之冥想的书写者。诗歌有一点是共同的:说给自己听的话,是真诚的。如果这些话以诗的形式呈现,也首先不能自欺。
太阿:人的性格与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故乡和童年决定的。我出生在湘西麻阳步云坪,那里是苗疆前哨,也是沅水的上游,因此从小就生活在巫风盛行的环境中,而精神源头则可上溯至苗族祖先蚩尤、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游侠”精神。“麻阳船”远行千里,沈从文从这条船上走向世界,他和他的“尽管向更远处走去”的生命哲学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与诗。
薄暮:我出生在大别山腹地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单传,我这一辈六个孩子,我是长子。家里真正意义上的劳力只有母亲一个人。我所写的东西,大部分是关于故乡或与故乡有关的,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可能是在用故乡和童年赋予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太阿:我想只有认识到世界和写作的残酷性才能继续写诗。每一天都是历史,每个人都是人类,而诗是生活经验的“等价物”。
薄暮: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已经没有多少可讨论的了。这么多年来,一些人言必称“现代性”,其实现代性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特性。我还想说一句题外话,现代性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写作手法。
太阿:“影响的焦虑”,希望能形成自己的声音和气象。我常常告诫自己:“远离主流,更加诚实,找到并创造自己的传统,以自己的声音说话。”
薄暮:任何文学创作都需要冷静与克制,不然就成了咆哮或号啕。然而,克制就好吗?或者,克制到怎样一个具体的刻度才算好?没有这样的刻度,永远没有。
太阿:诗是天才的事业,年轻时靠想象,成熟时靠经验与想象。如果单选,也许是经验。经验代表着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建立一种能无限保存个人经验的语言机制”是一个诗人的终生使命。
薄暮:经验。我几乎所有的写作都出自个人的成长过程,几乎所有的想象也是由此展开的。
太阿:诗歌消解了生命中的“重“,也成为我们几乎不能承受的”重“。
薄暮:就诗歌本身而言,轻与重是相对的,有自由轻盈之美,有沉雄踔厉之美。中国的诗歌曾经承载过太多自己力所不逮的重荷,近年来又常常失之于某些不屑或轻慢。
太阿:抒情和叙述,甚至和议论的现代性完美结合,语言或细节能给读者带来“愉快的惊奇”,然后“它必须是那个瞬间整体的一个象征”。我追求知性与感性的融合,让“思想知觉化”,在平淡中力求新奇,在自我搏斗的同时不丧失幽默,间或戏剧化。
薄暮:好诗不过近人情。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或是说理甚至某种呐喊,首先要动之以情。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肯定感动不了别人。我所说的感动,不仅指感人,也指触动。
太阿:从孤独中。从日常生活“平庸之物”和西方现代经典中。
薄暮:如果从语言历史来说,由文言文到白话文,是汉语之新;由现代到后现代,是汉语之新。寻找新的汉语要向下看,向内看,向生活的本真、本义看,向内心、人心看。
太阿:诗有治愈功效,能抚慰和治疗我们内在的某些东西。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诗是一种保证,一种许诺,使人在现实的一切无秩序之中,在生存世界的所有不完满、厄运、偏激、片面和灾难性的迷误中,与遥远得不可企及的真实意义相遇。”
薄暮:写诗是一种内省和修为,是安静和安放。是一种自我救赎,但不是什么赎罪,而是释放和偿还。
太阿:诗是发自底部的声音,警惕“清浅空白小酸腐土”,反对虚假的写作。
薄暮:装腔作势,实际上空洞无物的分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