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04-05 01:47刘德仓
山西农经 2023年3期
关键词:粮食农民农村

□刘德仓

(中共秦安县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600)

2021 年我国全面启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施的重大战略,意味着“三农”工作的任务和关注点转到乡村振兴中。中央一号文件细致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定下了使劲的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指导纲领。如今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必须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找准发力点,确定努力方向,不跑偏不冒进,始终沿着正确的目标顺利前进[1]。

1 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任何时候,人是离不开粮食的,乡村振兴是吃饱了才想干、才能干而且能干好的活,是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是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2]。在这个过程中,粮食保障必须是充足且不用发愁的,而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乡村振兴是农村新的变革,会涉及很多方面,其深度和广度都不亚于土地革命。

2022 年我国粮食实现“十八连丰”,取得了可喜收获,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总体较好,小麦、大米等主粮基本可以自给。但是各种影响粮食安全的突发事件,仍有发生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的生产和供给,因此要时常保持警醒,居安思危、珍惜粮食、重视粮食生产。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深层问题还比较多,有资源与环境的约束、种粮效益较低、区域性供给不均衡以及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因素,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要始终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手中牢牢端好装满中国粮的饭碗,想方设法提高粮食生产,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3]。

首先,要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既要重视耕地也要重视技术,两个方面都要下工夫,粮食产量才有保障和提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要出硬招、实招保护耕地,必须亮出“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要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同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耕地要产量,实现真正的高产稳产和旱涝保收。在技术方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向技术要效益,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与效益,改变过去依赖化肥农药等。强化农业科技及独立意识,牢固树立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在种业领域掌握主动。

其次,要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是粮食安全的维护者,要切实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力争做到依靠政策就能保本,通过经营促进增效,保证种粮农民有钱赚,让农民在种粮中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坚持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及玉米、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算政治账,抓粮食生产。粮食种植效益一直都比较低,从事农业生产是个吃苦赚钱少或不赚钱的行业。因此,一些地方抓粮食生产、抓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性并不高,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提高政治站位入手,不光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不断强化第一重任意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责任考核体系。粮食的主产区、粮食的主销区、粮食的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证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并提高主销区粮食的自给率,实现产销平衡区所产粮食基本能够自给。如果各方都能共同负责齐心协力,就肯定能更好装实“米袋子”、充满“菜篮子”[4]。

最后,树立大食物观,拓展食物供给渠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消费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食物消费的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粮食的人均消费需求有所下降,肉、蛋、奶、蔬、果等消费需求有所上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到了人们食物结构变化的这一趋势,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缺了哪样也不行的”大食物观。也就是,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大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有效供给。这一观念的确立,要求在重视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拓宽食物来源渠道,既要向耕地要粮食,也要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多途径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这样的食物供给不仅能实现供求平衡,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也能直接或间接地替代传统主粮,使粮食安全目标得以更有力的保障[5]。

2 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是在全国全面实现小康之后开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脱贫攻坚是前奏,是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方法,绝对贫困消除不了,乡村振兴便无法开展。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扶贫脱贫战。目前,绝对贫困在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别较大,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逐渐消除。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发展基础,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脆弱的。所以,现阶段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取得的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要倍加珍惜。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分类施策,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发生,决不允许前功尽弃。

做好帮扶监测,守住防止返贫的第一道关口。监测是发现贫困的眼睛,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时刻紧盯贫困现象和贫困人群,发现一例解决一例。在确定监测对象时要坚持动态精准,及时评估调整,应纳尽纳,重点关注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如果发现有住房、因灾、因病、因疫而突发严重困难等苗头性的问题,必须及时关心,落实帮扶措施。

加大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支持力度,筑牢可持续发展的脱贫基础。重点地区和人群主要是在实施搬迁的地方,其涉及面较大、人数较多,做不好会引发规模性的影响。所以,易地搬迁的地方及搬迁人员后续帮扶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而且在上学、看病、产业支持和就业保障方面,要大力做实做到位;另外,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县仍需要大力扶持,因为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同时要促进项目发展,持续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后续扶持力度,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稳住、日子能过好。

发展是消除贫困、巩固脱贫成功的最有效手段,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不充分形成的。因此,改变脱贫地区的落后状况,还是要加快发展依靠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产业振兴发展,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要选好选准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全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产业提升,这也是实际上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让三产互促互补、协调联动,充分释放农村产业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对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进行科学规划,推动形成县城、乡镇和中心村分工合理又相互联系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3 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乡村不仅是食物供给的主战场,在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方面都有着特色资源和重要价值。乡村经历了脱贫攻坚的锻造,环境变美了、产业变强了、收入变多了、乡风变好了,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村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来自扶贫脱贫的幸福。但是,与现代化的农村建设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空间还很大。实施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是党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持续关怀,也是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展现和生动表达。要抓住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弥补乡村短板、强弱项,合理拓展,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重点方面的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基本拥有现代生活条件。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将美丽的环境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打造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在推进乡村建设中,人居环境是重要的内容,也是生态振兴必须要求的内涵载体,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刻不容缓,应从源头入手,立足村庄实际,严格规范撤并,特别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要留住乡愁,不能盲目拆除旧村改造新村,要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充分参与的实施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征程中,破解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加强技术支撑、健全长效机制等。

乡村建设是系统性工程,要兼顾乡村的各个方面,有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治建设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或缺失,否则很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建设。因此,要有持续性、衔接性地系统规划乡村建设。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提升乡村功能以及与外界联系的能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多个方面,有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等,这些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直接地改变乡村面貌,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进行乡村建设就是要让乡村百姓走上富裕的道路,在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切实建立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长期有效的机制,实现广大农民的生活富足宽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建设、破除陈规陋习,体现有破有立。陈规陋习是制约乡村进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进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表现地方风情特色的大众活动,乡村建设要塑形也要铸魂。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群众走上正确的致富道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社会事业的大提升。

进行乡村建设时,还要加强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法治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使农民懂法用法、遇事找法,能够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乡村风尚,与政府一起推进乡村建设。

4 强化基层党建,树牢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

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实践写照。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党的领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更要用好用足,充分发挥其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乡村振兴不光是发展经济的事情,还要弄明白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并朝着人民需要的目标正确发展,必须要有政治保证,要有党的领导。

从思想统摄到“五大振兴”目标实施,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推进农村各项事业改革,从完善领导体制、强化工作机制到落实考核制度等,都离不开党的领导,需要强化党的领导、需要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乡村振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配合发力,也需要各级党组织强化领导和总体规划,还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更需要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尤其是要坚持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五级书记抓”的工作经验,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宝贵经验。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可以继续应用并发扬光大。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调动和发挥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动力与活力,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到底、落地生根。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也在党员干部。无论是从乡村振兴本身来说,还是从乡村振兴的推动落实层面而言,都需要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打造这样一支队伍,既要加大人才招引和培养力度,也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和管理使用,让各级干部做到始终心系百姓的安危冷暖,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有效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干部活力。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法治、德治、自治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和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进一步强化县级党委管理乡镇促进村级的职能,积极推行数字化赋能、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理念与实践,发挥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作用。推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并强化这类工作模式,更好地发挥驻村帮扶队第一书记和帮扶队的效能,引领乡村振兴前进方向。

总而言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时间较长且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层级高于扶贫脱贫,是农村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允许各地因地施策、风格不同,但核心内容必须一致,从一开始就要找准目标。必须理清思路、弄清重点、找准发力点,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才能保证实现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粮食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的粮食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