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2023-04-05 02:46:18王庆梅
参花(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文旅东北

◎王庆梅

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传承非遗文化为的是守住民族之根,并利用文化资源助推国家发展。各地区的非遗文化不尽相同,这与科技、生态环境、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当前非遗文化保护朝着区域性的方向发展,这利于地区保留文化特色,保障非遗文化能在祖国各地扎根并代代相传。

东北地区主要是指由黑、吉、辽三省及蒙东四盟组成的地区,在独特的生态环境、风俗传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白山黑水之间刮起了“东北风”。东北地区非遗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东北秧歌,此为东北地区较为常见的歌舞表演形式;二是东北大鼓,自清朝传入东北地区以来,东北大鼓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00 年,东北大鼓唱腔具有细腻的特点,内容趣味性较强;三是东北二人转,该表演艺术形式在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距今已有近200 年的历史,其中铁岭二人转是集大成者,汇聚了舞功、说功、唱功、扮相及绝活等表演技巧,扇子、手绢、打大板、三场舞等技巧令人拍案叫绝;四是盘索里,该艺术形式起源于18 世纪的朝鲜族,发展到20世纪时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朝鲜民族唱剧,需要击鼓手与歌者一起完成表演,歌者不仅要演唱还要说台词,击鼓手坐在一侧,不仅要打节奏,还要喊一些“捧场词”。当前盘索里与表演、文学、音乐融合在一起,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艺术;五是岫岩单鼓,起源于当地的一种祭祀习俗,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除了上述艺术表演形式以外,东北地区唢呐、板胡、鼓乐等器乐表演亦极具特色,属于非遗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东北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保护与利用区域性的非遗文化,成为人们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索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以期为助推区域性非遗文化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要点

(一)融入民众生活

通过对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可知,普通民众是助力相关音乐文化流传至今的中坚力量,当前东北许多地区已经把二人转、大秧歌视为基本的广场舞项目,在婚丧嫁娶时会邀请民间艺术团体表演二人转、东北大鼓、秧歌等节目,还会吹奏唢呐、弹奏板胡,可以说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相关音乐文化传承的关键是“接地气”,保留其大众性与娱乐性,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多能在民间表演的节目,使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能扎根基层,在民众的支持下传承与推广。

(二)加强专项研究

东北地区非遗音乐艺术表演形式较多,其中二人转、东北大鼓、大秧歌等艺术形式的知名度较高,复州鼓乐、蒙古族说唱、岫岩皮影戏、山东筝曲等艺术表演形式的知名度较低,有些人并不了解这些艺术,甚至对其是否属于东北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都抱怀疑态度。以山东筝曲为例,作为北方影响力最大的古筝流派,其在吸收了河南筝曲、山东琴书及古曲艺术元素的前提下发展而来,起初在聊城、菏泽一带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赵玉斋先生把山东筝曲引到了沈阳地区,他在沈阳音乐学院执教期间刻苦钻研,最终使得山东筝曲在东北地区留下了一大分支,保留了民间变奏技法,融入东北的文化传统,使之成为东北非遗音乐的一员。基于此,为了增强部分非遗音乐种类与作品的知名度,须注重专项研究,把盘索里、蒙古族说唱等较为小众的艺术形式视为研究的支点,达到扩大东北非遗音乐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的目的。

(三)彰显时代风采

统揽东北地区非遗音乐作品是“去糟粕、留精华”的过程,东北地区非遗音乐多数源自民间,许多唱词、曲调由民间艺人自由创作而来,受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艺、价值追求、心理状态、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音乐作品的传唱度较低、人文养分较少,并逐渐淡出了民间艺术舞台。为了使更多东北民间音乐作品能流传推广,并增强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须在传承相关音乐艺术文化时彰显时代风采,依托新时代主旋律传播东北非遗音乐文化,使音乐艺术作品能被更多人所喜爱,继而有效传承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1]

二、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路

(一)加强政策指引

政策是从宏观着手解决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依据,可聚拢利于相关文化传播的各类资源。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例,自其实施以来,推动当地非遗文化保护活动朝着制度化、正规化及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总则、名录、政府责任、代表性项目及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传播指引当地完成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任务。当前黑、吉、辽三省分别颁布了一些利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政策,从东北地区着手设计与实施的政策较少,因为部分省市非遗音乐文化类型具有相似性、交叉性,所以从地区着眼加强政策指引较为重要。例如,东北地区可颁布民间艺人补贴政策,用以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条件,使更多懂技术、爱表演、会绝活的艺人能继续在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领域做出贡献,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解决民间艺人数量锐减的问题。

(二)凸显地区特色

传承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重点是保留特色,这亦是弘扬当地特色音乐艺术文化的基本思路。以岫岩皮影戏为例,该音乐艺术在当地已经有了300 多年的历史,从“独影”到“溜口影”再到“翻书影”,岫岩皮影戏保留了两种唱法,一是旦腔唱法,二是“唱大”,即大嗓演唱。时至今日,岫岩皮影戏依旧保留了男声小嗓的唱腔风格,这已然成为该音乐艺术的一大特色。在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凸显特色的目的是把不同地区具有相似性的非遗音乐类型区别开来,使东北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更具流传推广的价值。[2]

(三)制定发展计划

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并非朝夕之功,当地须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持续关注相关文化的发展情况,并立足实际解决音乐文化传播问题,为了避免出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浮于表面的情况,同时增强音乐文化的在地性,使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艺术能融入生活,成为充实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人文资源,就要制定发展计划,持续赋予非遗音乐文化生机活力。例如,东北地区可制定非遗音乐文化“五年发展计划”,对相关文化传承的目的、方法、需求、原则等方面予以说明,依据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列出任务清单,其间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攻克发展阻力,使非遗音乐文化能在东北地区转型升级、为教育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贡献,继而达到传承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目的。

三、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第一,一手资料较少,未能很好地留住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原貌,这不利于传承研究相关音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第二,宣传推广的力度较弱,东北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未能流传推广到其他地区;第三,人才供给乏力,当前东北地区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较大,不仅很难再传授他人技艺,还存在思想过于守旧的问题,了解并愿意参与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队伍中的人才逐渐减少;第四,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渠道有待拓宽,仅凭口传心授不利于增强相关音乐艺术的影响力与知名度。[3]

四、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实地调研,保留一手资料

当前许多地区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派驻专职研究小组,用以蹲点搜集整理与音乐艺术文化相关的资料,在访问老艺人的同时做笔记、录音、录像,为的是留下珍贵的一手资料,保留传统音乐的原貌。基于此,东北地区应注重收集整理非遗音乐文化相关资料,为了做到这一点要组建专业素养过硬的实地调研团队,该团队须扎根基层,做好考察工作,定期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说明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阻力、需求等内容,同时提出传承相关文化的建议,其目的是用“从下至上”的非遗文化传承体系代替“从上至下”的体系,保障非遗文化保护、利用、弘扬、传承决策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在地性。

(二)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关注、了解、传承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

当前网络是提升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水平的重要平台,许多头部博主关注传统文化,利用其粉丝效应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因为我国网民超9.5 亿,网络基础服务条件较好,微博、抖音、小红书、微信等社媒信息共享率、传播率、更新率较高,所以可以作为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宣传推广的一大媒介,使更多人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关注并传承相关文化。例如,东北地区的自媒体博主可以直播民俗婚礼,婚礼上的二人转表演、秧歌舞等节目将成为一大热点,利于受众线上讨论,实现宣传相关音乐文化的目标。除了利用媒体的力量以外,东北地区还可举办大型的民间民俗音乐艺术竞演比赛,吸引有功底、懂技术、会绝活的民间艺人及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凸显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接地气的特色,继而使相关音乐艺术更有“人气”。值得一提的是,举办比赛推广东北非遗音乐文化,利于相关表演朝着规范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使东北非遗音乐文化更具特色与生命力。

(三)高校育才,壮大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队伍

人才是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为当地的许多传统表演方式具有技巧性及独特性,所以需要表演者接受系统性的学习与培训。以岫岩单鼓为例,该表演艺术源于祭祀传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两种表演形式,一是乐香,二是愿香,主要的道具与乐器是太平鼓、腰铃,具有腰部动作幅度大的特点,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向前后左右扭动腰部,确保腰铃能发出响声,主要表演形式有“走鼓”“站鼓”。从程式上讲,岫岩单鼓分为跑圈、开坛两类,由若干铺鼓构成,集杂技、武术、舞蹈、演唱于一体,同时保留了传统艺术特征与原生态的风格。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地的非遗音乐文化,需要东北地区的高校发挥育才作用,培育更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

为了做到这一点东北地区高校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课程,在声乐表演专业引入东北秧歌、东北大鼓等传统音乐艺术,将相关艺术的发展背景、主要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设为课程内容聚拢与输出的支点,确保课程具有专业性、全面性与文化性;二是强化师资力量,组织教育工作者进修,确保其了解东北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还能掌握表演技巧,同时邀请民间艺人开课,亦可与本校教师一起打造“双师型”课堂;三是注重学术研究,剖析东北非遗音乐文化的学术价值,还需运用教研成果优化育人对策,达到有效培育优质音乐人才的目的。[4]

(四)文旅结合,拓宽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渠道

将东北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传承、推广、保护与利用相关文化资源,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基于此,东北地区须依托非遗音乐文化孵化文旅品牌,在文旅项目孵化阶段运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例如,东北地区可依托“重走东北文化繁荣之路”这一主题,开发旅游线路,把铁岭、岫岩、延吉等民间民俗歌舞文化资源较多的地区串联在一起,同时展开歌舞表演、对歌、猜歌等活动,还可组织游客体验当地的特色婚礼习俗,并在活动中穿插表演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等节目,实现基于文旅传承推广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目标。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可设计并销售一些具有文化元素的手办、盲盒及乐器、服饰等旅游纪念品,这不仅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把设计与销售旅游纪念品转化成当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一大渠道。

东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要确立如下原则:第一,质量第一原则,无论是文旅路线开发,还是纪念品的设计与生产、节目的编排与表演,均需做到质量第一,其目的是维护当地非遗文化的良好形象,使更多人能喜爱并传承当地的非遗音乐文化。第二,服务为先原则,有别于非遗音乐文化学术研究,基于文旅的非遗文化应具有亲民性,能被游客所理解与接纳。基于此,须强化文旅项目的服务属性,优化旅游体验,增强文化共鸣。第三,创先争优原则,聚拢东北地区的人文资源孵化新项目,拓宽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渠道,例如该地区可运用VR 技术创设非遗音乐文化展览馆,助力游客穿越历史探索文化之源,感受文化风采,增强文化传播项目的交互性与感染力,继而落实传承、推广、利用东北非遗音乐文化的目标。[5]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广利于当地更好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东北地区须将融入民众生活、彰显时代风采、加强专项研究视为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要点,还须加强政策指引,凸显地区特色,制定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实地调研、宣传推广、高校育才、文旅结合,保留东北非遗音乐文化的原貌,让更多人了解、接纳与喜爱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同时,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条件下推动当地非遗音乐文化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文旅东北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6:10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