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康 冬 刘 民
(菏泽职业学院,菏泽 274000)
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成了重点工作,既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又可促进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但由于农村现有劳动力文化水平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新型技术与产品推广存在较大难度。与此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毕业后也面临着就业创业难的问题。为此,可将农村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领地,以此化解农村专业人才稀缺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全新的就业创业空间,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需要基于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现状、阻碍性问题诱发原因的分析,提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可行性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逐步出台,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推出了小额贷款、免收管理费等多种促进政策,并且国务院也通过多项就业措施的颁布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与创业。然而部分政策推出后未同步给出有针对性的执行方案,一些政策是立足相关部门的角度提出的,并且不同部门的政策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由于政策立场未能统一、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限制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下,农业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人才吸纳力度,引入了社会资本,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养低下,因而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比例相对较低、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农业发展人才较少,大学生毕业后在农村地区就业与创业的人数并不多,因此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未能有效实现。
在政府大力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境况下,一些大学生来到农村就业创业并做出了相应成绩。然而从整体来看,主动走入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多是在城市就业困难的前提下被动来到农村就业与创业,因而其在遭遇就业创业困难时往往会产生退缩思想。从客观层面分析,是由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建设、职业规划与其到农村就业创业不相符所致,因而会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难度进一步提升。若短期就业创业未取得成效,将会打击其积极性,动摇其农村就业创业的信心,因此大学生在农村的就业创业难以稳定与持续。
1.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政策制定缺乏实际考察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政策主要是以本部门的职能为基础而制定的,未能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也未通过充分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因此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未能有效展现,且在各种通知意见中分散性分布着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相关内容,无法为就业创业者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并且因考察不够全面,导致政策与社会创业体系相偏离,与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现实状况结合度不高,由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发挥出政策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2.缺乏有效经费扶持,融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银行方面针对大学生提供的贷款政策有一定运营成本、利润空间的限制,对初次创业的大学生而言门槛较高,并且针对大学生的创业贷款额度偏低,通常仅在5万元以下,投入较多的创业项目资金需求无法满足。同时,未能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作用,且大学生农村创业贷款的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设定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不够科学,导致大学生不具备充足的创业成本。此外,相关手续办理较为烦琐,致使大学生贷款申请难度较高。
3.社会观念陈旧,舆论压力削弱大学生农业就业创业积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人员对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整体认识不够深入,对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存在偏见。同时,在陈旧的创业观念影响下,城市学生不具备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农村大学生也以脱离农村、融入城市作为目标。加之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就业创业是自身能力不足的体现,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因而削弱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4.农业基础薄弱,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难度大
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多为初中文化水平,农村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还不足1%,农村地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仅有5%左右。因此,新型技术、理念及产品在农村生产实践中应用与推广较为困难,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完备的条件,且一些大学生因农村条件过于艰苦而不愿到农村基层担任干部。因此,农村就业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如此循环往复,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始终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1.大学教育结构合理性欠佳,创业教育内容缺失
专业技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并且知识传授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存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同时,开设创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相对较少,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设定不清晰,未在毕业之前做出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心理建设,未针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实践准备不够充分,存在就业状况不理想或创业成绩不显著的问题。
2.学生缺少坚定就业创业观,就业创业方案制定不够成熟
我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农村就业创业人数更少,主要是由其就业创业观念限制所致。因而,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前深度思考不足,知识储备较少,创业项目考察分析不全面,未制定具有系统性与成熟性的创业方案,创业规划能力不强,应急问题处理预案的制定不够完备,遇到复杂问题处理时不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3.农村就业创业培训不足,缺乏多位一体农村创业培训体系
地方主管单位及高校针对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培训缺乏完善性,实用性不强或不具针对性,参与培训人数占比较低,因而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水平有所不足。大学生初到农村各方面不适应,或创业准备不够充分,可能面临工作难题或存在经营失误问题,进而会增大其在农村就业创业的阻碍。
4.大学生就业创新精神缺乏,冒险创业精神不足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主要以畜牧养殖、农产品种植等传统农业项目为主,或是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且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性不足,关于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涉及不多,创业载体发展受到了限制。但由于传统项目相对成熟,进一步突破发展的局限性较高,因而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进展相对滞缓。
国家应打造科学性创业政策平台,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引导政策体系,实现农村就业创业环境的有效优化,尽可能简化大学生创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权手续办理流程,降低农村创业门槛,并推行灵活性税收政策,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相应的税收减免与优惠。同时,可为大学生提供户籍及工资定级优惠政策,大学生可自主选择户籍迁至就业地或留在原籍,到农村就业大学生可提前转正,按高一级工资标准发放工资。还应积极创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服务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农村就业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开发等相关问题的咨询与解答服务,为大学生讲解农村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流程,消除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障碍。此外,应提高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补贴,完善农村就业创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从而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要通过自身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利用宣传部门及媒体扩大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引导全社会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与创业。应树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典型,针对就业取得优秀成绩或创业成功的往届毕业生,运用媒体大力宣传其就业创业事迹,或通过召开就业创业宣讲会,让到农村就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到校园进行成功经验分享,从而引导更多学生主动走进农村,为其在农村就业创业坚定信念、提供方向。再者,需要引导大学生家长理解与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农村就业创业氛围。此外,还应扭转社会公众对农村就业创业不认同的错误思想,深度解析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价值及意义,在政府的良性引导下,构建自由积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舆论氛围。
应推出政策性贷款,政府部门可通过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方式为其到农村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基于政府贴息方式降低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资金成本负担,减少其融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可引导商业银行为大学生提供低门槛的小额创业贷款,要求商业银行优化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程,降低贷款申请手续的烦琐度、将创业贷款额度提升至合理范围,并尽可能降低贷款利息。同时,还可采用风险投资吸纳的方式拓展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来源途径,大学生可自主编制商业计划书,通过宣传推广经营产品或介绍经营状况,以此吸纳社会资金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项目提供支持。此外,应通过法律规范优化,基于法律支持为大学生借款进行约束,从而保障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资金获取的合法性。
应着力强化大学生价值观及择业观的正确树立,统一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扭转其传统局限于行业及城市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就业与创业的结合度,在就业选择方面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通过走入农村就业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促进作用,同时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内容优化调整,提高实践教学的占比,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夯实知识基础,使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时掌控主动权。需要组建专业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向学生传递前沿理念,基于先进理论支持,为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指明方向。此外,应在教学规划中纳入创业教育及心理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把握创业方向、科学制订创业规划,提升其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信心。基于心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优化其心理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遇到困难时,能够从容面对,并建立牢固的心理屏障,从而坚定其农村就业创业路径。
大学生应在学习阶段夯实基础,树立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理念,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强化知识实际运用能力。通过细心观察、持续积累自主探寻契合自身的就业方向或创业项目,做足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准备。同时,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创业观念,明确创业目标、增强创业信心,摆脱传统就业创业观念束缚,突破特定行业或城市区域就业创业的限制,立足国家及人民的需求,服从国家发展全局,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就业创业中发挥自身才智与技能,基于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发挥自身潜力及价值。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其不怕吃苦、锐意进取的意识,使之能够勇于面对挑战、从容攻克难关,进而在农村就业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大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政府或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活动,从而强化自身创业意识,掌握创业规划,合理制定方法,增强创业氛围体验感受,进而优化创业水平,基于创业实习实践,为未来农村就业创业积累经验并奠定技术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这一知识与技能相对专业的群体流向农村,既能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通过对就业形式丰富与优化,为大学生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促进农村发展中科技投入占比的提升,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同步发展。为此,需要立足国家发展层面推进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方力量的协同努力,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教育及管理体系,发挥四方合力,为大学生主动走入农村就业创业提供支持,通过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