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鑫
(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阳泉 045000)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市场竞争要求财力相对分散,而宏观调控又要求财力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反映到财政管理体制上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问题。分税制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分税制的实施,既是一国政府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是一国以法治税思想在财政、税收制度建设方面的体现,又是一个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在税收管理方面的体现,也是一国财政管理体制在税收方面的体现。
2014年6月30日,国家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通过该方案推进税制改革。企业财税体制改革不是单一部门的体制改革,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如立法部门需对预算法进行修订,对预算法进行具体细化。通过深化财税预算管理体制、引入中期财税规划、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综合优化,达到预期结果,才能够实现财税体制改革。
另外,解决预算信息公开问题也是重中之重,各省区市公开本地区政府一般预算。同级部门预算中11项公共资金划入政府一般预算,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划入政府一般预算的比重。我国国家财政的审议制定在2016—2018年,在水资源投资开发等5个领域试点三年滚动规划,将项目数量减少到100个左右。制定并公布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表编制方法。建立起企业规范的债务融资机制,这样可以确保地方政府对财税的有效管控,以及财税的风险预警及预算管理。
税制改革的实施需按计划进行,通过试点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如对小型摩托和电瓶车等产品的消费税收。对排量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实施全国煤炭、稀土等资源从价计征改革,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适用税率,清理规范煤炭、原油、天然气征收资金,研究试点水务改革计划。
随着税费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财税改革面临困境较多,困境来源于政府机关、利益团体、官僚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对此,本文主要针对以下三个困境进行分析。
1.劳动力供给减少
劳动力供给减少将导致劳动力成本的继续增长,降低企业利润,降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大量外商投资企业撤资走出国门。
2.技术进步放缓
经过多年的追赶发展,我国引进、吸收、同化技术的空间正在缩小,国外对重要技术的传播加以阻挠。企业层面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创新潜力依然不足,处于全球生产和价值链的中下游。
3.杠杆率较高
近年来,产品的销售出现利润下滑、销售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等因素,使企业债务链条趋势逐渐紧张,实际利息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去杠杆进程,甚至导致企业保持被动。
4.边际资本效率继续下降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政策措施影响,投资大幅增加,但资本发行效率持续下降,投资回报率偏低。是什么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投资结构不合理,设备投资比重下降,土木工程投资比重上升,意味着增加的投资主要投向房地产,导致投资增加。房地产股和库存减少。
5.一些体制机制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包括政府定价或过度控制价格,部分领域垄断和行业进入壁垒,企业缺乏退出机制,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不足,以及征地拆迁难度大。因此,该项目进展缓慢。缓解当地的财政危机,除了社会主义的市场调节,还可以依靠相应的融资公司解决财政危机。但融资活动也同样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投资负担,因此融资前期政府债务总额也会增加。负债率过高会影响市场的财政结构。财税体制中存在了漏洞也不利于地方性融资,缺乏科学性引导风险提升。长期的市场结构不平衡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及各项技术的进步。
6.农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粮食扶持政策有价格和补贴上限,成本上限越来越高,粮食库存积压,国内外粮价下跌,环境资源日益制约粮食生产。但是,粮食安全的概念还没有从增加产量转向增加生产能力。在对相关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某些城市的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当地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几乎把握着整个经济命脉。一旦产业出现问题,城市的收入也会降低,在大量的行业收入的背后,是政府背外债的风险不断地攀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埋下了财政问题。
支柱行业在不断地扩张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最终一定会走向饱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会让人们追求短期的利益,从而开始打价格战。支柱行业的产品供应和需求之间出现供需矛盾,大面积的扩张生产导致库存的堆积,而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收入和扩大生产的投资不成比例,很多企业就会面临破产和倒闭。而地方的财政收入也会相对应地减少,经济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投资,发展中后期,生产要素的贡献度下降,生产要素的生产总率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工业化的阶段发展中,高收入的国家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生产要素的整体生产效率。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依赖税收收入,在财税制度的改革的过程当中,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和其他税款并不是只有当地政府收缴的,中央政府也要进行一部分税款的收缴。因此税务的收缴考核也应该交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避免发生地方交税徇私舞弊的可能。地方政府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的水分降低,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专业税收人员的业绩考核不应只考虑税收的完成度,还应该考虑相应的税收比,地方税收总额与应收税款之间的比例是衡量收税质量的重要原因,税收比的数值越大,则该地方的收税结构越健康。数值低于标准值,则应改善当前财政收入质量缺乏保障的现象。
在收入萎缩时,若企业保证“消耗性支出”不能削减,就必然出现“生产性支出”不足。当企业“负债经营”由来已久,即将逼近偿债期高峰期,会导致企业存在大量支出,呈不断增长态势。
企业财税的发展应要坚持创新、协调、可持续、共享、开放的发展道路,进步一对财务税收及征收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促进社会财税体系发展,从而可以加快形成经济发展体制,使社会金融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要完善国家预算制度,加强对国家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家财政预算的统筹安排;促进部门和地方实施中期财务规划和管理。通过完善的财税制度,科学有序地对当代市场进行财税征收,使总体方向得到优化,完善财税的征收职能,稳定当代金融发展的宏观角度,推荐依法行政,使财税征收制度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分配,促进社会金融发展的优化。
财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得到及时解决,规范税收形式让税收实现更加地公开化和透明化。简化征税的流程的同时提升收税的质量,征税的时间成本是衡量税收质量的一大指标。企业的赋税压力沉重也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及时调整地方的赋税结构,减少企业的税负压力,对税收基准及准则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准则直接上升到法律层面,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威慑作用。适时将建筑、房地产、金融和服务业纳入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全面完成增值税改革任务;通信、税费消费税率调整;全面实施从价资源税改革;逐步建立全面分类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进程,建立环境保护税制。
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结构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细化政府的各个级别的职权与支出责任,从而研究出各个政府的收入划分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沟通机制。支付和城镇化人口转移农业,推进权责分工,统一工作和成本,全面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加强和完善税收的法律和准则,做到依法收税,合理收税。进一步规范企业和政府的税收行为,为提升征税行为的合理性和制约征税权力的滥用做出贡献。
需构建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从而通过该项决策为财税体系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展开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通过加速下达年初转移支付预算,而这对执行也起到促进作用。
要促进经济与产教融合,加快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下,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这样可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银行存储,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业务提供帮助。
推进社会财税发展的改革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产要素,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结构在财税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户籍的改革制度,促进人才的流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参与水平、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企业与地区行业之间的流动及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财税体制改革可以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更加科学规范化的财税体制推动企业经济发展。财税体制不仅要保证财务的账目清晰,还要保证公开透明。而中央的财政制度和地方的财政制度也应该保持一致,保证规范制度的相互呼应。社会经济从发展以来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态,在经济发展良好的前提下相对应地财政收入也不断地攀升。此外,中央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开展科技收入使用、处置和管理改革试点。制定公共采购服务管理办法,扩大试点规模,充分发挥税收和税制改革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综上所述,分析企业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加快国有企业内部金融改革,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财税制度,以企业资本为管理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经济与产业的监管性,从而推动了企业混合所有制及企业内部财务重组的发展,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及股权分配与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