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

2023-04-05 02:36
活力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常态国有企业

罗 娟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财政局,常德 41500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顺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型国资监管体系,全面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力,从而提升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配置效率。然而,现阶段仍有部分企业,其现代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突出,企业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和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抑制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本文基于新常态背景下,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展开探讨,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引导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受外部市场需求疲软、自身发展阶段结构性等因素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开始转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为改善这一情况,我国颁布多个纲领性文件、行动方案和指导建议,如2020年6月审议通过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新发展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表明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不同于以往高速增长模式,而是处于放缓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的状态。国有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快速改革创新,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以改革创新引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明显时代性特征,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更为明确,改革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学合理,继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了正确指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宏观角度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引,确保国有企业坚持国家战略,优化增量投向,调整存量结构,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应聚焦产业引领、公共服务、国计民生等功能,尽量向前瞻性产业聚集,快速剥离缺乏发展潜力和优势业务的产业,处理好低效、无效资产,构建好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格局。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遵循党和国家的正确引领,改进完善自身管理机制,弥补各种不足和缺陷,充分激发企业活力;还要积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混改全过程监督,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筑牢国民经济“压舱石”。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一)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走向市场化,原有垄断优势丧失,经营发展环境剧烈变迁,传统经营管理机制和方法不再适用,采取改革措施、更新经营观念、增强资产管理意识成为必然。但是,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停留在垄断阶段,特权思想浓厚,在资源、业务等方面严重依赖大股东,难以摆脱大股东的职能管控;市场敏锐度不足,缺少市场化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待提升,对企业经营不好的责任和风险都不予承担,脱离了国有企业本质,容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危害公众利益,损害政府公信力;对国有企业混改概念认知不清,当下经营策略仍遵循传统垂直型职能条线式管控,仍然是逐级统筹下达经营指标和经营任务,缺乏自主经营权,融资和资金的使用需要层层报批,因此难以推动市场拓展和业务扩张,进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无法满足市场化发展需求。

(二)自身市场定位不足

对自身市场定位模糊是影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企界限不分,政府干预突出,主要体现在人员配置和组织架构两方面,国企领导层一般为政府指派,许多人员缺少相关领域从业经验,无法准确掌握和判断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等。在实际管理中,易出现管理混乱、资源错配等问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佳。政府与国有企业“连体模式”突出,行政管理权可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经营,经营目标不仅仅是利益最大化,导致国有企业市场驾驭力不足,难以准确应对市场变化,经营效率低下。政企不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政资不分。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缺乏效率,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问题突出,有部分人员会利用一些漏洞占据国有资产,还有一些国有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商标权、版权等,或者在国有资产盘点中故意少计、漏计,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大量国有资产被低估贱卖。

(三)缺少有效的战略发展目标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少有效战略发展目标,包袱沉重、动力不强。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并依照各省市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战略目标,明确改革方向基本指标是加快改革进程、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但是战略发展目标实施结果无法准确衡量,更无法测度改革程度,这是因为国企改革与战略发展目标设定及落地实践出现错位,导致“暗箱操作”“低估贱卖”“自买自卖”等问题发生。部分国有企业忽视混改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单纯利用“运动”方式推进企业改制,忽视企业类型和实际情况,忽略改制主体多元化;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预支适配的系统性实施方案,没有深入探究政治和经济利益问题;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配套考核机制,部分责任绩效被忽视,导致改革实际与战略发展目标出现较大偏差。

(四)战略改革机制应用不足

国有企业战略改革机制应用不足,主要体现在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差异大。薪酬制度是现代企业激励员工、提升员工创造价值的有效措施,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自2003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颁布后,国有企业内部“零薪酬”“天价薪酬”等乱象频发,高层员工与基层员工薪酬差距逐渐拉大,企业内部员工薪酬差异明显。例如,某国有企业传统干部制度与市场激励机制并行,薪酬制度脱离市场化标准,员工薪酬与企业实际发展关联性不足,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

三、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制定策略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宏观经济环境趋弱,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均面临诸多困难。国有企业管理者应当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摆脱传统垄断思维限制和大股东职能束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合理进行企业并购和整合,借助股票、期权、期货、基金等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本使用率,加快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国有企业改革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规律,避免一味追求生产规模和速度,应关注产品质量,优化调整企业内部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将国有企业从高速经济发展压力中释放出来,推动国有企业走向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新阶段。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存在“慵懒散”现象和大量“蛀虫”,为追求个人利益,肆意侵害国有资产,损害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为遏制该不良现象,保障国有资产和群众利益,国有企业应当大胆改革,勇于打破行业垄断地位。针对其中薄弱环节,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优势,构建现代化企业法人结构的组织架构,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融资上市,缓解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压力,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另外,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明确国企改革的概念及目的,坚持市场化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要求,建立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现代法人式企业治理制度。国有企业可吸引外部投资者参与企业内部治理,改善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情况,增强内部监管;完善董事会、监事会议事制度,建立强制性小股东积累投票制度,确保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及小股东均有利益诉求和建议表达的渠道,规避传统政府职能条线式管控模式,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自身发展为基础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始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体制,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健康经济体制。国有企业要想谋求自身长远发展,就应立足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去行政化举措,明晰产权边界。首先,在人事任命方面,借鉴引进外部先进理念和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制度,采取利益驱动方式选拔相关负责人,构建具有一定级别和机制的领导人晋升与选拔制度。其次,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针对显性和隐性资产流失,建立配套管理机制,严肃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责任人,并及时追缴流失在外的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产评估平台,定期清查和评估国有资产价值,规避国有资产贱卖、低卖情况发生,从源头上切断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同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落实“管资本”策略。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改变传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念,建立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多主体全面联合监督体系,保障监督工作的高效性和合规性,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持续监督。例如,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信息纰漏制度,在可控范围内增强国企信息透明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采取“先推广,后试点”策略,选取一批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加大其整体运营情况、业绩考核、资产保值增值等信息公开力度,及时总结试点情况,再以此制定统一的信息纰漏制度和标准。

(三)树立明确战略目标

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照企业所处行业和产品性质,制定适宜的顶层设计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对国企实行分类改革,并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度和执行措施。在逐一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提升各类资源的利用率,激发企业的活力。例如:针对竞争类国有企业,采取彻底放权改革策略,引入市场化民营企业运行规则和运作标准,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革,释放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针对公益类国有企业,以服务社会为战略发展目标,当地政府可适当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依照市场实际情况调整经营目标,控制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不仅能助力企业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还能为企业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提供帮助;针对功能类国有企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保障特定功能产品良性发展和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依托相关平台提升经济效益,解决国企政企不分的难题。在明确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下,企业应当逐步放开非自然垄断环节,积极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和理念,推进改革工作持续深入进行。

(四)完善战略改革机制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战略改革机制的完善。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完善风险管理和内控评价机制,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量企业经营效果和长期发展潜力,建立企业画像,精准识别高风险、低效企业,为企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善传统绩效考核方式。可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和外部监督委员会,内外部共同监管,保障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公信力;还可以引入市场化奖励机制,如股权分红、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结合配套奖惩机制,充分激发企业管理者、核心骨干和普通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活力,实现国有企业高效运营。另外,应建立严格晋升考评机制。针对国企经理人业绩考评,需要从其综合能力、职业声誉、业绩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量化考核,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保障晋升制度和国企改革的时代性。同时,建立国企经理人责任制,通过规章制度约束经理人行为,避免其任职期间出现不作为、不尽心、敷衍了事等行为,防治腐败、违规行为发生,保障内部治理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结 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自身市场定位不足、缺少有效的战略发展目标、战略改革机制应用不足,国家已经为国有企业指明了道路。国有企业应当严格遵循企业改革与发展纲领性文件中的新要求,精准定位国有企业经济,明确战略发展目标,完善相关改革机制,全方位提升市场竞争力,构建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常态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