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2 月7 日(甲申年腊月二十五),出生于河北丰润县韩城镇刘各庄。1947 年6 月,随父母迁居北京。
在北京西城区报子胡同小学读书。
在北京三十九中上初中。初中三年被评为优秀生,获得银质奖章,保送进入师大女附中。
在师大女附中读高中。在语文老师陈云澂的影响下开始写日记,喜欢文学,1963 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为准备上大学的最初费用,暑假在师大女附中“勤工俭学”,清除暖气片上的铁锈,21 天挣到10 块5 毛钱。
在北大中文系读本科。一、二年级上基础课,包括中共党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史、文艺理论、中国古代史、外语、写作、体育,任课老师有沙建孙、赵克勤、倪其心、侯学超、陆颖华、吕乃严、林庚、孙静、周强、洪子诚等。三年级下乡“搞四清”。在北京郊区的朝阳区小红门公社龙爪树大队,北大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机床厂、北京电子管厂联合组成“工作队”,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四年级开始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 年8—9 月,和同学去苏州、云南东川铜矿“串联”。1968 年,北大的1961、1962、1963 级学生在半年内同时分配工作,被分配到新疆。
在新疆奇台县8847 部队(骑兵二团)农场,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农场劳动包括春天修渠、砸夯,夏天锄草、改水,秋天摘稗麦、收土豆,冬天开荒、打犁。是奇台骑二团92 分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写手”和表演者,写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最新指示的对口词、三句半、朗诵词、大秧歌伴唱歌词。
1970年4月,再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西郊的八一钢铁厂子女中学任语文教师。1972年8月,调到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1974 年3 月,离开隆化到北大附中,当中学教师共八年半。
1978 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代培。由于从小对戏曲的兴趣,选择元杂剧作为研究方向,导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室邓绍基。毕业论文题目为《白朴研究》。
1980 年12 月,第一篇论文《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戏》发表在《文学遗产》第3 期。
1981 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工作,到2006 年退休,共二十五年。前面十五年主要研究元杂剧和元代文学,五十多岁以后转入对晚清戏曲的研究。
7 月,《山川满目泪霑衣——白朴〈梧桐雨〉的时代特征》刊于《戏曲研究》第6 辑。
1982—1984 年,参加《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的编辑工作。
6 月,《〈白朴年谱〉补证》刊于《文史》第17 辑。《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刊于《文学遗产》第2 期。
10 月,《谈红娘形象的复杂性》发表在《戏曲艺术》增刊。
1983—1988 年(1986 年除外),为《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撰写年度“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1983—1998 年,参加多部辞书的编写工作,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大百科全书·戏曲卷》(1983)、《大百科全书·文学卷》(198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给每部辞书写的词条,字数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5 月,《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刊于《文学评论》第3 期。
6 月,《元剧四题》(之一)发表在《戏曲艺术》第2 期。
12 月,《明人批评〈西厢记〉述评》刊登在《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1 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 月12—17 日,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与吕薇芬合著的《曲海探珠》收入《中国古代戏曲论集》,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戏曲论集》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这次讨论会上的优秀论文。
4 月,《元词试论》刊于《天津社会科学》第2 期。
6 月,与吕薇芬合著的《关于〈通玄记〉和〈传奇八种〉——〈古本戏曲丛刊〉第五辑编辑外记》发表在《文学遗产》第2 期。
11 月,《白朴的词》收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编辑的《中国文学史研究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 月,《〈录鬼簿〉贾仲明吊词三释》刊于《中华文史论丛》第1 期。
4月,《元代曲家脞谈》发表在《戏曲研究》第18辑。
5 月,与吕薇芬编辑考订的《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2 函120 册。《古本戏曲丛刊》是文学所第一任所长郑振铎发起的整理戏曲古籍项目。第五集收录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传奇八十五种。具体工作是按照吴晓铃先生提供的“《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目录初稿”的线索,和吕薇芬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济南等全国各大图书馆调查的版本,从所有现存版本中选择刊刻最早的、最好的影印。对选定的书目,根据各种著录等材料,考订书名、作者、版本、刊刻年代等情况。1982年开始,1984 年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获新闻出版署1992 年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丛书奖。
10 月,《〈全金元词〉中一些问题的商榷》发表在《古籍整理与研究》创刊号总第一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从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看元人杂剧中“吏”的形象》刊于《文学遗产》第5 期。《关汉卿思想和创作的二重性》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 辑“中青年专号”。与邓绍基合著的《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刊于《中华戏曲》第2 辑。
12 月,《关于〈析津志〉和其中关一斋小传的作者》刊于《文史》第27 辑。《崔莺莺的爱情追求》发表在《古典文学知识》第6 期。
9 月,《元剧四题》(之二)刊于《百家论坛》第3 期。
《公案戏漫谈》在《人民公安报》第1—17 期连载。
3 月,《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刊于《文学评论》第2 期。
5 月,《元杂剧与正统文学》发表在《文艺研究》第3 期。2019 年11 月,收入《〈文艺研究〉四十年论文选(1979—2018)》第二卷。
12 月,《王恽不是曲论家》(署名舒宜)刊于《文学遗产》第6 期。
3 月,《徐棻的新编古代戏雏议》刊于《成都舞台》第2 期“徐棻剧作研讨会专刊”。
9 月,《简评〈论中国戏剧批评〉》发表在《戏曲研究》第34 辑。
1 月,《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收入吕薇芬编的《名家解读元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社科院文学所所编《名家解读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一种。
5 月,与王永宽、杨海中选注的《清代杂剧选》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6 月,《维护“本质”的退避——刘因“操守”别解》发表在《阴山学刊》第2 期。
12 月,参加编写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负责撰写“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元代前期其他剧作家”(一、二)和“无名氏杂剧”等六章。
1 月,《日本的中国古代戏曲专家传田章及其〈西厢记〉研究》发表在《古典文学知识》第1 期。
7 月,选注的《元曲三百首》由大连出版社出版。为胡世厚、邓绍基主编的《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撰写李开先、石君宝评传,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3 月,《略论杨维桢多变的生活道路》发表在《文学遗产》第2 期。
10 月,专著《元代文人心态》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87 年,从中华书局调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任社长兼总编辑的黄克先生向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史的年轻学者约稿,促成了这本书的写作。该书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选择耶律楚材、元好问、谢枋得、许衡、郝经、刘因、赵孟頫、戴表元、顾阿瑛、危素、杨维桢等元代具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文人,描述他们的际遇、思想和心态,主要关注他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遇到的基本矛盾,尤其是文人与政治、与儒家传统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面对思想危机时所做出的对策和反应。2001 年1 月,《元代文人心态》(20 世纪艺术文库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2013年1 月,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 月,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稿撰写的《戏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古代文体丛书”的“戏曲”分册,从文体的角度考察古代戏曲在体式上的演变和发展情况,以及不同戏曲的形式、特征。2017 年10 月,收入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丛书,出版时略有修订,书名改为《中国戏曲》。
8 月,《漂洋过海的杨贵妃》发表在《东方》第4 期。
4 月,应大象出版社约稿撰写的《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元杂剧和明传奇比较》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的一种,从元杂剧和明传奇产生的地理和社会环境,演出的场所和观众的组成,作家队伍的构成和作品的结构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2009 年9 月再版,书名略有改动,为《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比较》。
6 月,《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着文学与社会的关联,对元代杂剧的作家、作品和杂剧艺术结构等问题展开讨论。上编主要关注“元杂剧中的元代社会”,讨论元人杂剧作品中所反映的某些社会现象,如宗教、妇女、儒生地位、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等。下编侧重考察“元代社会中的杂剧与作家”,分析元代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时如何影响、制约着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的艺术结构中形成怎样的特点。
7 月,《探讨元曲艺术的新著——评介〈元曲艺术风格研究〉》(署名莪术)刊于《文学遗产》第4 期。
5 月,与张福海合注的《王季思选元曲三百首》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精品名家选本”中的一种。
9 月,《梦想的破灭——忽必烈在治国问题上的变化》刊于《文史知识》第9 期。
10 月19—21 日,由中国文化报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学遗产》编辑部、徐州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讨会”在徐州召开,除了讨论开展戏曲选本研究的问题之外,决定在《中国文化报》开办“古代戏曲论坛”半月专栏。专栏从1999 年1 月2 日至2001 年2 月13 日,共30 期,发表论文92 篇。2003 年结集为《古代戏曲论坛》,吴敢、杨胜生主编,澳门文星出版社出版。
1 月,《董西厢》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中的一种,介绍《董解元西厢记》的作者、版本、艺术成就,以及俗文学中崔张故事的沿革,宋金诸宫调中西厢故事的历史、形式和影响。
1 月,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新闻出版署1999 年颁发的“第三届国家辞书二等奖”。
3 月,发表了研究晚清戏曲的第一篇论文《明清剧坛上的男旦》,刊于《文学遗产》第2 期。
9 月,与洪子诚合著的随笔集《两意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书的前一半“东京记忆”记述了1991—1993 年在日本生活、工作的见闻。1991 年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写不成学术论文,恰好1991 年洪子诚由教育部公派到东京大学任教,于是随行到日本。当时北京还是“百货大楼”时代,与现代化的东京对比强烈,写下的观察和感受留下了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人观看世界和自己的印迹。
12 月,《怎样读〈西厢记〉》发表在《古典文学知识》第6 期。
12 月9 日,《清代宫廷的“节戏”》刊登在《中国文化报》“古代戏曲论坛”专栏。
1 月13 日,《齐如山的“发现”》刊登在《中国文化报》“古代戏曲论坛”专栏。
3 月,《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刊于《文学评论》第2 期。
4 月,《南城往事》刊登在《万象》第4 期。
6 月,《漫谈“跳加官”》发表在《中国京剧》第3 期。
9 月,《“饶头戏”》发表在《文史知识》第9 期。
11 月,《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时髦”》刊登在《万象》第11 期。11 月16 日,《说晚清的“堂子”》载于《中国文化报》“古代戏曲论坛”专栏。
12 月,1966 年的串联日记节录和陈顺馨做的访谈《回首当年——莪术访问记》发表在香港文化社会评论期刊《基进论坛》第6 期的“女性日记中的民族、国家、革命、战争与身体经验”专题中。
12 月,译写五代两宋婚恋家庭笔记小说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译写金元明神仙怪异笔记小说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由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署名抒宜。这两本书分别是张曼娟主编的《白话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全集》第十五卷、第十八卷。
2 月13 日,《民初的三部戏曲史著作》刊登在《中国文化报》“古代戏曲论坛”专栏。
5 月,《袁寒云:是贵公子,也是纯文人》刊登在《万象》第5 期。
6 月,《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发表在《寻根》第3 期。
8 月,《〈中国戏曲发展史〉评析》发表在《艺术百家》第3 期。
9 月,《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发表在《文学遗产》第5 期。
《〈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刊于《文学评论》第5 期。
3 月,《晚清宫廷戏剧考述》收录在陈平原、王德威、商伟主编的《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7 月,《日本京剧票友——野口裕子》发表在《中国京剧》第4 期。
1 月,《〈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刊于《文学遗产》第1 期。《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是台湾学者陈芳的专著,2001 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4 月,《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发表在《戏曲研究》第61 辑。《说到关汉卿》刊登在《文史知识》第4 期。《热河乾隆观剧图的史事》发表在《寻根》第2 期。
10 月,《徽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在《中华艺术论丛》第1 辑,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2 月6 日,《“优雅”与“热闹”——浙昆、上昆折子戏观后》载于《苏州日报》。
1 月,《道光至光绪间的旅行指南》刊于《文史知识》第1 期。
2 月,《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兼谈嘉、道年间的“花谱”热》刊于《戏曲艺术》第1 期。
3 月,《对陈芳文的回复》刊于《文学遗产》第2 期。2003 年1 月在《文学遗产》第1 期发表《〈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后,《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的作者陈芳撰文《〈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之商榷——敬复么书仪先生》,《对陈芳文的回复》是对这篇商榷文章的回复。《〈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之商榷——敬复么书仪先生》和《对陈芳文的回复》都发表在《文学遗产》第2 期。
6 月,担任副主编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为邓绍基。该辞典收录作家、作品、文献和名词术语近5000 条。
8 月,《作为科班的晚清北京“堂子”》刊登在《北京社会科学》第3 期。
9 月,《试说嘉庆、道光年间的“花谱”热》刊于《文学遗产》第5 期。《戏曲史叙述中的北京“堂子”》发表在《大戏剧论坛》第2 辑。2005 年5 月,收入陈平原、王德威主编的《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2 月,《晚清北京南城的“堂子”》收入陈平原主编、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现代中国》第5 辑,湖北教育出版社刊行。《徽班给北京带来了什么》收入朱万曙、卞利主编的《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帧照片的五种说明》刊登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第6 期。
9 月,《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发表在《戏曲研究》第68 辑。2021 年8 月,收入《〈戏曲研究〉文选1957—2020》第四卷,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刊登在《文学遗产》第5 期。
12 月,去荷兰莱顿大学访学,为研究“高罗佩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查找资料。
3 月,专著《晚期戏曲的变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一部带有专题性质的戏曲史著,从宫廷演剧、民间演剧和戏曲的“环境”来讨论晚清戏曲的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清末民初的北京娱乐圈等。如任教于广州大学的张诗洋所描述的,书的“聚焦点不再是戏曲文本,而是和历史演进、社会变革同步的演剧和戏曲环境,所以书中既有演剧史实、生态、制度的梳理,又有民间信仰、观众心态、社会转型等方面的观照,这种视野扩大了戏曲史的研究范畴,书中的专题设置也不同于以往戏曲史的章节安排”(张诗洋:《史笔诗心见真淳——么书仪研究员访谈录》)。2008年8 月,《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3 年3 月,繁体字版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5 年,该书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2010—2012)”优秀奖。2018 年6 月,《晚清戏曲的变革》(增订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9 年1 月,王艺在《读书》发表书评《当我们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讨论了此书作为“晚清京师娱乐圈的社会史”的意义。
9 月,《清代宫廷戏剧考述——以晚清七十年为中心》刊于香港《岭南学报》第3 期。
11 月,随笔《家住未名湖》发表在《北京文学》第11 期。这篇散文收入陈平原主编的《筒子楼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杨晓升主编的《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 月,从文学所退休。
12 月,《徽班进京·程长庚·前、后“三鼎甲”》发表在《徽州学研究》第二卷。
3 月,《关于升平署档案》刊于《文学遗产》第2 期。
1 月,专著《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写这本书的缘起,是《晚清戏曲的变革》的责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编室的周绚隆建议给《晚清戏曲的变革》这本学术书做一个“普及本”。不过,完成的书稿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脱胎于“学术本”,大部分是讨论之前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清代至民初戏曲在京师的成长、变革和鼎盛,清代帝王在推动戏曲发展中的作用,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名伶的生存环境、个人境况和艺术成就,他们如何促成京剧的辉煌,他们的悲喜和身不由己的命运浮沉。2012年10 月,繁体字本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书名为《从程长庚到梅兰芳——晚近京师戏曲的辉煌》。2020 年5 月,《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修订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4 月,与洪子诚合著的随笔集《两忆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相比1999 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两意集》,这本书有重合、有增减。记述在北大求学、生活、工作的“北大记忆”有所增加,“东京记忆”的部分有所减少。
10 月,《寻常百姓家》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纪念父母的书。上编根据父亲录制的36盘录音带、父亲留下的“档案”(信、账单、收据、公分本、历次政治运动中“交代历史问题”的底稿等)和个人记忆,写祖父母、父母和自己兄弟姐妹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家在20 世纪中国不断变迁的社会中生存、奋斗、寻找希望的历史。下编写自己求学、工作、为人妻、为人母的经历。2016 年9 月,《寻常百姓家》上编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父亲母亲的一生一世》。
1 月,《吕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收入《吕正惠教授荣退两岸纪念散文集》,由淡江大学中文系汇编。
4 月9 日,《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载于《中华读书报》。
5 月,《见闻与记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的主要部分是2009 年在台湾生活的见闻和经历。2009 年,洪子诚应邀到台湾彰化师大客座讲学半年,随行并写下接触到的人和事,如“在台北荣总医院看诊”“在彰化的基督教医院就医”“南投县的清境农场”“眷村长大的孩子”等。
8 月,《〈古本戏曲丛刊〉的编辑和考订》载于《书城》。
8 月,《博学多闻的王学泰——〈生旦净末丑〉之一》发表在《悦读》第42 期。王学泰是文学所的不多好友之一。最后一次见面是2016 年4 月或者5 月,在文学所办事时遇到,他说起《悦读》的主编褚钰泉1 月去世。2018 年1 月,王学泰去世。
1 月,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副教授邀请,在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沙龙第一期演讲,题目是《乾嘉道咸时期的宫廷演剧》。
1 月,《饶头戏》收入《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辑的《名家讲中国戏曲》(插图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8 月,《期望新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校点本》刊于《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8 期。
9 月14 日、9 月21 日、10 月12 日,《求扇面的故事》(之一、之二、之三)刊登在《中华读书报》。
5 月,与洪子诚合著的随笔集《家住未名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 年北大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北大出版社提出重版《两忆集》,建议删除东京记忆,加强北大记忆。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增加了写北大经验的散文,如《“大象”——记副系主任向景洁》《在北大经历“文革”》,也收入一些回忆文学所友人同事的文字,如《和吕薇芬在一起的日子——忆念〈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的编辑和考订》《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
6 月,《忆念〈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的编辑和考订》发表在社科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前沿与评论》创刊号。
10 月26 日,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戏剧出版社、《戏剧》杂志社与《戏曲研究》编辑部合办的“新旧剧论争的百年回响与戏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学术会议。
12 月,《八卦山下的彰化古城》刊于《读书》第12 期。
1 月,《回忆我在文学所研究戏曲的往事》发表在《古代文学研究前沿与评论》第4 辑。
3 月,张诗洋的访谈《史笔诗心见真淳——么书仪研究员访谈录》刊登在《文艺研究》第3 期。
1 月,《元曲十题》收入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丛书系列。书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元杂剧研究论文。
3 月,为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写的《一个好出版社,一定有一批好编辑》,收入《文学名著诞生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2021》。
9 月,《寻常百姓家》上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书名为《寻常百姓家》。11 月12 日,中间美术馆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办“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么书仪《寻常百姓家》研讨会”,夏晓虹、黄子平、杨联芬、李际宁、谢其章、贺照田、贺桂梅、周瓒、陈均、黄文倩、袁一丹、吴丹鸿发言。11 月18日,文学所主办“保存‘有情的历史’——么书仪先生《寻常百姓家》新书座谈会”,王达敏、郑永晓、田美莲、萨支山、杨早发言。《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日报》《中国图书评论》刊发书评。该书入围2022 年“湃书单”“《中华读书报》20 种文学好书”“探照灯好书”等多种年度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