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动心理课”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策略

2023-04-05 02:27钟静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舞动心理健康动作

■钟静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自建校开始,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项目,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心育成果丰硕,近年来开发的“舞动心理课”成效显著,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舞动心理课”是将“舞动治疗”的理念及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课相融合的课程。“舞动治疗”(Dance Movement Therapy,DMT) 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的一种,源于欧洲,兴于美国。舞动治疗,又称舞蹈治疗、动作治疗,是以动作的过程作为媒介的心理治疗,即运用舞蹈活动过程或即兴动作促进个体情绪、情感、身体、心灵、认知和人际等层面的整合,既可以治疗身心方面的障碍,也可以增强个人意识,改善人们的心智[2]。从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及特点来看,他们的自我觉察、自我表达能力有限,而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语言为介质。舞动治疗作为一种非言语技术,能让舞者在身体的舞动中得到情绪的表达和自我心灵的阐释,促进其情绪、身体、认知和人际等各个层面的整合,架构起身体与心灵之间的桥梁,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舞动心理课的实践重点在于教师、主题、课堂三个方面。

一、转换教师角色,走近真实自然的学生

舞动心理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舞动课堂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精神分析理论和动作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内心情感会对肢体的外化动作起到支配和感染的作用,而人的肢体动作和姿态造型又反映了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在舞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观念,从课堂的引领者变成观察者,将课堂交还于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表现,并用客观描述来替代评价,让学生敢于暴露,乐于展现真实的自己。

(一)转变观念,接纳包容

舞动不是舞蹈。在舞动心理课上,学生不需要有舞蹈的功底,也不需要追求舞蹈动作的标准与美观。每一个动作都被看作潜在的表达与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非言语动作标记和独特的动作质感组合方式。例如,当教师对学生提出“用动作表现你的开心”,学生既可以是哈哈大笑,也可以是莞尔一笑;可以前俯后仰,也可以不做任何动作。

总之,在舞动心理课上,教师要转变观念,做一个中立的观察者, 鼓励学生表达不一样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要让学生知道,所有动作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不同风格或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是被包容的。

(二)慎用评价,客观描述

在学科课堂上,教师时常进行“正确与错误”的评价,习惯了表达对“好”的认可和引导。但是在舞动心理课上,我们更强调的是“尊重”与“接纳”,教师要慎用评价,尽量做到客观描述。

舞动心理课上,老师不应表述诸如“这个动作很标准”“你这样做我很喜欢”之类的评价。这种带有明显评价倾向的语言可能会让其他学生放弃对自己动作的探索, 纷纷去模仿受到赞赏的同学,课堂的焦点就从自我表达变成了取悦教师,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舞动心理课上,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客观而具体的,如“我看到这位同学的手绕着身体画了一个圈”“这位同学的脚移动得很快”……如果教师想表达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可以在描述时运用语气语调来展现。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意象来进行具体描述。如“看到你这样舞动,让我想到了……”“这个动作让我感受到了……”这样的分享语,在表达教师自己意象和反应的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其他解释的余地。这样的表达性行为可以被转译成文字,帮助孩子们体验到被尊重、被看见、被听到的感觉。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动作对他人会造成影响时,他们的创造性表达欲望就被激发出来[4]。

二、设置适当的舞动主题,顺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3]。舞动心理课强调情绪和身体的相互连接性。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舞动主题活动,借由动作这种独一无二的载体,让不同的学生得以进行非言语的自我表达,帮助个体改变自我封闭的状态,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进行反思,从而实现情绪、认知、交往等方面的整合。

(一)因时而“动”

舞动心理课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种补充,其主题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求及现实表现来确定舞动主题,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小学低段儿童初入校园,既要熟悉新同学、新老师,又要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很多孩子因此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此时的舞动心理课就可以围绕“适应校园”这一主题来展开,设计包括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情绪表达等多堂课的内容。再如,小学高段儿童毕业在即,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步入青春期也让他们开始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烦恼和冲突。此时的舞动心理课就可以围绕“缓解压力”和“悦纳自我”这些主题来展开。

(二)因事而“动”

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班级风貌、所经历生活事件等的不同,所呈现的问题及需求也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舞动心理课前还应该深入了解班级学情,针对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某个问题或现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主题。如某个班级因为调换了班主任或主科教师,从而导致班上纪律松散、学生学习懈怠,甚至个别学生厌学等不良现象。这时我们可以邀请新来的任课教师到舞动心理课上来,通过舞动游戏,拉近师生距离,为该教师融入班级做好铺垫。

舞动治疗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大多以团体的形式开展,作为发展性团体,成员们都有着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共同愿望。舞动治疗干预由非言语的动作探索切入, 每个人都能够关注其他人,也被其他人关注;欣赏他人,也被他人欣赏;引导他人,也被他人所引导。这种包容接纳的良好氛围,不仅能促进团体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也能使成员有机会尝试积极的体验,帮助成员掌握辩证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并运用到团体以外的情景中。

三、抓好课堂“五细节”,全面提升舞动心理课的实践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3]。经过学校近年来对舞动心理课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要上好一节真实自然的舞动心理课,应做好以下“五细节”。

(一)巧用道具,调控课堂秩序

课堂纪律的组织是舞动心理课的一个难点。国内小学大多是40~50 人的班额设置,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一旦“放开了”,很可能“收不住”。如何才能让课堂张弛有度,按教学环节有序进行呢?

笔者认为, 在学生初次接触舞动心理课时,教师就应和学生约定好一种声音或道具作为“暗号”。当这个声音或道具出现时,学生要马上控制好自己的身体,暂停当前的动作,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这里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提线偶”一课中引入了孩子们很喜欢的哈利波特“魔法棒”来“指挥”全班的活动,当“魔法棒”发出“呼啦呼啦——定”的“咒语”时,所有孩子都会“定住”,这时教师可以轻松实现教学环节的组织或点评引导。形成约定后,可在课前以游戏的形式反复巩固,让学生形成对这个道具或声音的敏感度,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这样一来,无论多么热闹的课堂,也能在充满童趣的同时井然有序。

(二)善用音乐,创设不同情景

音乐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引导想象,释放身心压力。在舞动心理课上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创设出不同主题的情景, 激发不同的情感,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内心探索。如进行曲风格的《军队进行曲》《马刀舞曲》等作品会让学生处于振奋的情绪状态;抒情风格的《渔舟唱晚》《春江花雨夜》等作品会营造出宁静、清新的画面,平缓抒情的曲调能够起到缓解压力、 舒缓心情的作用;伴有鸟鸣蝉叫、清风掠竹的轻音乐,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大自然,为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明快的情感基调,多用于心理课冥想、绘画等活动环节。

一堂舞动课不会只有一种风格的音乐,教师可以安排快慢结合、强烈与轻柔交替的音乐,特别是在需要对学生动作进行“调频”的时候,用好不同的音乐,在促进学生情绪、身体、认知等层面整合的同时,还起到了调控课堂节奏和课堂秩序的作用。

(三)精选游戏,兼顾个体与集体

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在舞动心理课上以游戏的形式充分地展现出来,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动作的质感、排列顺序、空间运用等方面得出丰富的信息,因此游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游戏的设置既要给个体足够的展示机会,又要兼顾全班的互动与发展。例如,在学校舞动心理课“我,我们”一课中,教师先用带有海浪声音的音乐创设一个“海洋”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海洋里的某种生物,然后让他们即兴创作。这时候我们会看到缓慢爬行的“海星”,横冲直撞的“龙虾”,跳出水面的“海豚”,聚在一起游动的“鱼群”,捕猎的“鲨鱼”和逃命的“小鱼”……这些都在向教师述说着学生自己、学生之间的“故事”。

课堂上,学生在保持个人独特性的同时,又和团体建立了联结,孩子们聚集的不同形式可以带给个体不同的感受。教师可通过引导语,鼓励他们时而对自己个体进行关注,时而对不同大小的团体进行关注。“现在的你,是什么感觉呢? ”“此刻的我们小组,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孩子们不断地觉察自己身处其中的感觉,这样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相遇、联结、分享的机会,使孩子们都能看到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产生对他人新的认知,从而与团体成员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联结。

(四)多用镜像,激发自尊与自信

在舞动心理课上,镜像技术是使用最多的,它可以运用到任何环节。暖身活动中,可以设计“谁是默契小伙伴”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达到给学生分组的目的。在学校舞动心理课“提线偶”一课中,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个组围成一个圈,每位同学轮流到圈中心带领全组同学跟随音乐舞动,小组的其他同学则被要求尽可能地镜像他的动作。游戏中,我们看到,作为带领者的孩子脸上绽放了自信的光彩,我们也看到跟随的孩子对“新鲜动作”的好奇与尝试。一个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分享道:“我开始觉得别人的动作都很好,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后来我发现我不用去模仿,我的动作大家也很喜欢。”

镜像技术的使用,让学生在“先跟后带”的过程中,引领者充分地被看到、被允许、被支持,小组同学也体验了和自己可能很不一样的动作质感。同学们在增加自身动觉经验的同时, 也学会了尊重、接纳、尝试与创新。

(五)适时分享,联结身体与心灵

舞动心理课除了要设置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环节,也有“静”下来的环节,让学生沉淀下来,聚焦身心的感受。教师可以在游戏的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动作时想到了什么,镜像别的同学动作时身体的感受,也可以说说对同学的一些感觉变化……在学生把非言语的身心体验用象征性的表达语言化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觉察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有助于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接纳伙伴。

四、结语

舞动心理课是一种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沉浸式体验为教学重点。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游戏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在非言语的舞动中去感受、体验、观察与分享,使学生通过舞动身体的方式打开心灵,放松并释放自己内心被压抑的情感。笔者希望学校在实践探索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能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推动舞动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舞动心理健康动作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指尖上舞动的“根”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用智慧舞动光能
翩翩荷叶舞动街头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舞动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