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杰,杨松林,顾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和学校建设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文化育人和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鼓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成都市金牛区也把创立学校文化品牌作为教育发展的引领。成都二十中以“大同文化”为根基的“大同育人模式”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范式。
“大同育人”是“大同文化育人”的简称。成都二十中诞生于1930年民族危亡之际, 初名源自《礼记·礼运》中孔子心中的“大同世界”。创办者李则民鲜明提出“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办学理想。纵观成都二十中90 余年的办学历程, 大同文化不断融入时代发展,这也是普遍意义的大同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学校育人模式这一特殊领域的创新运用。90余年风蕴雨润、薪火相传凝聚的“大同文化”,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已经是每一个二十中人心中鲜明的底色和精神源泉,更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新时代大同文化是在传统大同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传统大同文化内涵,又有开拓创新,其核心可用16 个字高度概括,即“人人为公,天下大同;情智并育,慧行天下”。“人人为公,天下大同”是办学的初心,是理想目标,是历史上大同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它就是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关爱世界、关爱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情怀,是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情智并育,慧行天下”是实现“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情”包含了态度价值观、 品德情操等系列情感品德内容;“智”包含了所有知识技能和才干。“情智并育”就是要通过五育并举的大同典雅课程和教学环境手段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慧行天下”指师生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是饱含“责任担当、和谐共进”的大同情怀的创造行为。
“大同文化”包含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治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这四个层次的文化不是横向排列的, 而是一个从核心向外展开的系统,即深层的精神文化、较深层的制度文化、次表层的行为文化、表层的环境文化。“育人模式”简单说就是某种教育理念指导下,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形成的教育人培养人的路径与方法的集合。
大同文化视域下的育人模式就是具有大同文化精神理念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标准样式,既是我校育人各条路径的直观表达, 又是各路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而构成的一个立体的高效的育人体系,更是时代内涵的直接反映。简单说,大同育人模式,就是二十中在新时代发掘的一个特色文化育人样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好教材”,他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如前所述,二十中大同育人模式的文化底蕴,既来源于悠久历史的日积月累,也来自于与时俱进的大浪淘沙。深厚文化底蕴塑造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了学子们的人生阶段性目标。“大同文化”注重寻根固本,重视文化基因,重视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师生真善美的品格。它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传承学校文化基因,厚植教育人文情怀,契合时代发展脉搏,培育创新文化品格。大同育人模式是“五育”融合理念下的立体高效育人模式,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课程从内部直接传递给学生知识和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情感陶冶、价值引领。成都二十中秉承大同教育理念,以“典雅”二字命名其课程体系,通过“典雅课程”让学生学经典、守仪典、立雅言、树雅行,这正是二十中百年树人之道,也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大同路径。典雅课程包括“一典四雅”,“一典”即经典课程,是国家基础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四雅”即为校本课程,包括以“道德修身,人格养成”为目标的仪雅课程,以“美心美体,身心整全”为目标的高雅课程,以“文理兼通,情智双优”为目标的博雅课程,以“扩展视野,适应未来”为目标的创雅课程。典雅课程通过提供广泛的系列课程文化资源, 开拓学生的心智,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全面育人的教育追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
二十中“大同育人模式”的主阵地是“大同课堂”。丰富人的“情”,提升人的“智”,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途径。
“大同课堂”基于大同思想“和而不同”之理念,不求固定的教学模式;彰显“大同”思维——纳情于理,知行合一,强调核心的学习思维表达。内涵为“五感五行课堂”。“五感”,即探索感、创造感、成就感、协同感、幸福感;“五行”即表现、理解、体验、创作、发现,强调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五行”去获得“五感”,在“情”与“行”交融的关系中,形成“五感五行”的大同课堂。
我校深耕“大同课堂”,培养拥有大同人格、身心整全、情智双优、适应未来的时代创造者;以轮流磨课、推门听课等常态措施促进课堂提质增效,同时以经典课程展示月、联盟同课异构展示、名师工作室展示课、青年教师赛课、大同育人主题班会赛课等形式助推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大同文化育人模式。
1.以彰显学校文脉的校园物质环境陶冶人
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把二十中新校园环境概括为:建筑形态彰显学校文脉,特色场景营造典雅氛围,独特符号呈现校园之美。传统建筑+书院元素的建筑形态,川西韵味和20 世纪30年代建筑风格的融合,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格局,点线结合、灰白相间的建筑体,反映大同文脉的地域特色和办学愿景。同时打造特色场景来衬托二十中典雅氛围,如大同钟楼等地标式建筑,新校园场馆建设和设备配置充分考虑本校传承多年的高雅新春音乐会和毕业歌舞晚会需要的空间场景,让大同学子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国爱校、崇德尚美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校园孔子雕塑、创始人办学场景、大同门、大同广场等均彰显二十中特色文化和深厚的办学底蕴。独具特色的美术陈列馆、楼道特色场景,让大同学子每天都能体验美感。
材料四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存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
2.以校园文化传播环境熏陶人
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为学校建筑、道路、园林、景点命名,给石题字,为楼配诗,为文化柱配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校徽、校牌、校旗、校史、运动会会徽、吉祥物、会歌等主体文化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校刊、校报、展板、橱窗、墙报、校园网等宣传阵地的编辑工作,参与校广播站的编辑和播音工作, 参与校园文化墙的设计制作,让校园一砖一瓦显真情,让墙壁、黑板、橱窗会说话,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育人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同慧行实践”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人尽所能、物尽其用的大同理想。主要包括大同学研、大同实践、大同社团三大路径。
大同学研专业化育人。大同学研是基于当前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以及校本课程的目标, 学生以“双线并进,双重学研”的模式开展课题研究和科目学习,将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有机统一的初步的学术研究活动。我校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深入合作,采用“导师+高校学生+一线教师+中学生”的研究共同体模式开展课题研究。学研活动是一种目标引导下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将“学”与“研”结合,以学研的实践探索,获得研学的认知与感悟,让学生在实际的、直接的、学术的研究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社会角色认知,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大同实践全面化育人。大同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长期人格与品行品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课程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融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中,通过各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学科素养、成就动机、创新思维、现实认知、人际拓展等多项关键能力, 激发学生生涯发展的主体自觉性。“绿背心”、新春音乐会、社会实践活动、家务劳动、志愿服务、农场劳动、工匠讲堂、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的综合能力、视野眼界都能得到全面培养与提升。
基于大同教育思想,我校在“党的领导,依法治校”的基本保证下,形成了“人人为公,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共治共享,多元参与”的平衡机制,建构了“各美其美,共识民主”的大同治理文化。
人人为公,以人为本。学校建设和发展在人人为公的前提下,注重以人为本,让人人都得到关爱,“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一是学校主体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促进学生生动和谐的成长。二是坚持学校内部治理以教师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主体感受,尊重意愿表达,重视沟通交流。
共治共享,多元参与。积极调动学校相关利益者在学校运行治理中的广泛参与、深入参与,充分挖掘其建设性资源,努力消除其制约性因素,主动接受其监督。一是通过自荐和他荐推举人才到管理队伍中来,建立运行良好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系列,二是充分整合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家委会等组织的力量,共谋共创学校发展;三是积极引入社区、友邻单位、兄弟学校、校友家长等资源,共创共享学校发展。
各美其美,共识民主。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校组织中意愿表达主体的多元性和意愿形式内容的丰富性。既重视民主集中的结果,尊重投票表决结果的权威性,又关注发扬民主的过程,打牢沟通协商达成共识的稳定基础。交流沟通经常做,投票表决严肃做。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公约数,既据理力争,各美其美,又妥协让步,美人之美,不求认同,但求接受。
队伍建设是大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文化育人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服务队伍、是大同文化育人体系的人力资源保障。我校立足“以点成链”“以链织网”的总体思路,坚持“外促+内生”的建设模式,搭建合作共享平台,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以青年教师赋能营、大同讲堂、骨干教师沙龙、项目及课题组等形式,构建开放互动的校本研修环境;定期举办轮流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展“教学能手竞技”“同课异构”等教学竞赛活动;打造优秀教师风采展示平台,对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个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突出事迹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营建学校卓越超群的教风。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师合作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互助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进修。我校骨干教师与市、区“名师工作室”结对,与校内青年教师“新老结对”,以学校课题为平台吸引大量优秀教师参与“课题协作小组”,形成学术名师领衔、高端人才支撑、潜质英才储备的一流人才梯队,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优良、结构优化,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