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3-04-05 02:15张金霞江克营孙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志愿培训大学生

张金霞,江克营,孙霞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志愿服务在基层乡村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类具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是其强有力的支撑。激励和引导高校学生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缓解乡村人才的匮乏,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瞄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组织管理、培训、评价激励及研究“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对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价值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强力支撑。当代大学生既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也是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近几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已成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之一[3]。同时,志愿服务也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实现青春梦想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时代机遇[4],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1 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成效显著。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5],高校应充分利用技术、智力和人才优势,借助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推动基层乡村转变发展理念[6],帮助基层民众提升就业职业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新动能[7]。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综合学习能力,通过社科普及宣传、暑期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在乡间地头,给各地乡村注入大量活力元素。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农科学生可借助学科专业优势,在技术方面助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8];可通过宣传宣讲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用新发展理念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可通过支教助学活动提升乡村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助力“乡风文明”;同时,可通过挖掘和加工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治理有效”[9];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帮助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助力乡村“生活富裕”。

1.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乡村是高校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增长智慧才干、磨炼意志品质的实践舞台,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学生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乡村需求,实现了理论知识学本领和实践锻炼长才干的有效融合。借助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大学生深入基层农村,沉浸式、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切实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国国情乡情、农村农民所需所盼的了解,拉近了他们与乡村社会的距离;增进了高校志愿者与基层农民的感情,培养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在课堂中学好理论知识,积极转化为社会实践,服务乡村发展。

1.3 有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志愿服务对高校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已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把手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推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光荣使命,是推进乡村发展的“蓄水池”和“助推器”。高质量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注重价值引领和专业学习的同向同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产教研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素质,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各类高质量人才[10]。同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有助于高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志愿精神转化为行动,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对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2.1 做好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顶层设计

首先,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打造管理网络平台,培养一支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够有效调动高校学生投入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志愿人员招募工作的顺利进行[11]。同时,高校应主动发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扩大志愿服务的号召力,鼓励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利用志愿服务管理系统,有效发挥组织领导及协调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报道宣传,及时了解各级各部门志愿服务组织设置现状,有利于管理部门对一线活动组织部门的了解和资源统筹,并为后期活动开展给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新形式、新项目,可以筛选同类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组织,在志愿者招聘、培训及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最后,利用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做好项目精准管理。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项目的进展及志愿者参与的程度。瞄准乡村振兴战略总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立足优势专业,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培育和打造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并做好管理[12],助力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持久化运行和精准化服务[13]。同时,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特色,逐步形成易借鉴、可推广的志愿服务模式,并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和应用推广,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其中。例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有全国数百万大学生报名参与和多家知名媒体宣传报道,品牌效应初步显现。该活动作为“互联网+”大赛的重要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总需求,创新性地以“比赛项目+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对接农村和革命老区产业升级、乡村治理等需求,多领域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可以动员广大青年学生深入乡村调查研究,积极参与比赛项目。

2.2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培训制度

首先,在培训方式上,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工具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强化组织建设,有效形成竖向自上而下、横向交相互融、整体协调有力的志愿服务培训管理体系。培训管理制度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创新主题系列活动,体现时代特色、乡村特色及校园文化特色。

其次,在培训平台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着力建设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校内外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和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力量源泉,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培训、讲座及宣传,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最后,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志愿者专业及能力开展差异化培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所处年级、能力特点及实际需求,为其搭建合适的平台,帮助其选择适合的培训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兼顾学生成长和乡村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14]。例如,根据学生所处年级不同,搭建梯度式培训计划,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的传帮带模式;根据所学专业不同,设立项目制培训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培训要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重要战略部署,拓宽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渠道,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坚定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和信念。

2.3 完善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

首先,对活动方案进行整体性系统评价。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要素都要纳入评价方案中,并针对活动主题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总需求和当代学生的特征,以鼓励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形象。评价主体既要有组织方的自我评价,也要有学生和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的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对组织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具体服务成效的评价,更应该包括对育人效果及学生成长帮助的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一方面要考虑活动前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整个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价,一方面要评价社会的反响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评价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个人专业能力的发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合理评价活动实际效果,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2.4 开展志愿服务体系研究

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研究机制,探究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律、内涵和方法,是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重要路径。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一方面,研究内容侧重志愿服务实践,进一步探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原因、影响因素及志愿服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侧重志愿服务战略研究,进一步探究志愿服务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的融合机制。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探讨、课题研究及出版等形式进行实践转化。

3 结语

高等学校是推动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开展实践服务活动的重要群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强化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贯穿至志愿服务工作始终,强化组织管理,加强服务培训,完善评价机制,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激发师生参与热情,提升志愿服务育人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培训大学生
我志愿……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