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成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生态农业是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3 种效益的统一为目的,结合各学科原理,利用现代绿色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及传统农业有效生产经验等所建立的系统[1]。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生态农业发展,不仅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生态农业的推动可以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全国稳住农业基本盘作出贡献。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坚持打造“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田园、文化与体验、建设与运营”的融合创新,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兴生态农业,助乡村振兴,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耕地数量较少。贵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可用于发展农业的土地资源较少。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地矛盾突出,促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近些年,贵州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及大气污染等问题,使得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充分利用,还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焚烧秸秆、污水、生活垃圾等情况,使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极易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增加了环境压力,有必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三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自然灾害的发生、环境的破坏极易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农业经济效益较低。通过现代化的理论与先进技术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升本,提高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贵州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中指出,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生态经济的支撑[2]。
因此,贵州省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扶持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促进农业新业态形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促进贵州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一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是推动贵州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从而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1.2.1 贵州生态农业发展条件
一是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差悬殊,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显。贵州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变化较小,农作物可实现1 年多熟。贵州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1 400 mm,雨季明显,降水丰富,气候适宜。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水资源丰富。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资源丰富。二是贵州具有丰富生物资源。贵州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贵州山地居多,拥有良好的牧草资源,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药用植物达4 419 种,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资源有350余种。同时,贵州也是著名的煤电产业产区。
1.2.2 贵州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一是生态农业环境不断提高。贵州饱受石漠化影响,水土流失严重,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多年来,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仅复绿速度快、治理效能好,而且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让生态更美、群众更富。二是生态农业效益不断提高。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以贵州铜仁发展蔬菜避雨栽培技术为例,此生态模式为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当前全市坝区平均收入可达13.5 万元/hm2,坝区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 万元,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2.3 贵州生态农业主要模式
目前,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固定,以沼气改造、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种养、林下经济等模式为主,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给贵州农业发展带了巨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贵州毕节赫章采用“猪—沼—粮、菜(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将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养殖业相连接的形式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减轻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贵州黔东南云谷田园采用“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农业休闲观光以采摘为主,餐厅产品主要为自产的蔬菜、家禽、水产品等,创造生态景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共同进步,促进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榕江采用“稻田+鱼”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可在同一块田地内种稻养鱼,可以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该模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贵州岑巩走“果禽结合”立体复合种养路子,在林下散养了乌骨鸡、山黄鸡、本体土鸡等,通过坚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菜篮子”,实现了以产业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但贵州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着农业生态脆弱、农产品服务体系不完善、品牌优势不明显、农业技术专业性人才匮乏等问题,必须重视贵州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可进行农业活动的土地资源较少。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的趋势。兴修生态农业等基础设施难度较大,很大一部分还是“靠天吃饭”,投资成本比较高。同时,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极易遭受干旱、冰雹、高温等天气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山路崎岖、山多陡峭,不适合较大范围农业生产,极易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地质结构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比较薄,一般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三是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农药化肥等化学药物,造成化肥及农药使用量过高,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四是贵州省属于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开发利用困难、开发利用率较低。绝大多数是水利建设受条件限制、灌水效率低,抗击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迫切要求[3]。农产品产业化效率较低,农户大多是根据以往经验去种植农产品,难以进行大规模销售,市场化水平较低。农产品服务体系不完善,品牌优势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比如完善的物流运输。贵州山多,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贵州产出的生态农产品大多属于新鲜蔬菜瓜果,储存时间比较短,极易导致生态农产品腐烂变质,阻碍农民增收致富。二是贵州生态农业信息化水平低,贵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是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在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时,缺乏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点,大多数农民不清楚农产品销往何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渠道易脱节,降低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性。三是虽然近年来贵州创办了许多农业特色品牌,但知名生态农产品品牌的数量仍然较少,贵州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主要还是酒和茶叶,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品牌效应较弱的问题[4]。同时,农户缺乏生态农产品商标与品牌意识,极易引发商品品牌盗用、生态农产品知名度较低等问题。
贵州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还需要懂技术的人员作支撑。农业专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贵州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留守老年人及妇女负责农业生产,但留守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不愿意抛弃传统农业,导致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阻碍了生态农业发展进程。二是虽然贵州高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但农业相关产业的人员数量及技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大多数农业专业毕业的学生继续回农村发展意愿较低,农村人才引进困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提高生态农业生产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分析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虽然贵州多为山地地形,喀斯特地貌明显,生态环境脆弱,但应根据特色的地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比如贵州沿河大力发展沙子空心李,通过种植果树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在恢复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探索出有效方法,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退化和石漠化压力,形成了特有的“喀斯特-空心李树”景观。贵州还充分挖掘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了黄果树瀑布、万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既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又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通过绿水青山给当地村民带来了“金山银山”。
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中药材、天然草场植被等特色农业,打造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加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提高贵州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态农产品受交通、信息滞后等因素影响,生态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缓慢,要想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通过发展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农业+品牌+互联网”发展模式,农户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贵州生态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引导贵州龙头企业加入生态农业领域,通过培育和壮大绿色龙头企业[5],实施生态农业品牌战略,提高农户品牌维权意识,打造贵州绿色、生态品牌,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直播宣传特色生态农业形式,展现贵州特色农业、风土人情,促进消费者全面了解贵州特色,促进贵州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可以加强与知名电商合作,通过网络宣传、农产品物流等形式,提高生态农产品配送速度与质量。三是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景区中开设线下实体店和线上门店,通过线下门店有利于消费者亲身体验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与了解农产品质量,通过线上虚拟门店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利用网络提高优质农业品牌知名度及竞争力,推动双向销售,让贵州农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四是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强强联合,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农民增收致富能力;通过生态农业致富来带动农民观念转变。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大现代科技投入力度,因此贵州应重视生态农业宣传,培育农民生态发展意识,加强生态农业人才知识储备。一是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通过知识普及,在日常生活中让农民感受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益处,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中,增强农民的技术水平,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强农业教育理论培训、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积极转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观念。促进生态农业向更加专业、高效、现代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不断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加大生态农业宣传力度,引导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中,共同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探索,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贵州生态农业内部学术培训与交流,加强各种激励机制的实施,提高生态农业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生态农业内部专业人才流动,同时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念,共同助力贵州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贵州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贵州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农业生态脆弱、农产品服务体系不完善、品牌优势不明显、农业技术专业性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构建“农业+品牌+互联网”新型营销体系,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实现贵州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及实现农民富裕的宏伟目标。应多举措并举,实现贵州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