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雅
(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
新时期,我国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较多战略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使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大部分农村地区全面推行产业融合策略,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没有找到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地区经济很难有效提升。基于此,有必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关于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成就,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应该构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等新型城乡关系。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阶段性成果,但并未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需在后续时间里高度重视。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没有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导致农业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农村甚至完全放弃了农业,开始经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乡村振兴的目的。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较为显著的规模效益。特别是农村经济的供应链体系较为单薄,无法将各类发展资源串联起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匮乏等问题突出,难以保证农村经济体系稳固发展。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差距较大,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差距持续扩大[1]。若不加以重视,会导致农村经济困境更加突出,难以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拉大城乡经济差距。
农村地区的经济要素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农村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经济利润不高,导致区域经济难以高速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虽然已开始丰富区域经济要素,融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取得的效果有限,需在后续时间里专项提升。
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金融资源方面存在显著欠缺。城市企业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处于农村的乡镇企业因缺少抵押物很难正常获得银行贷款。若乡镇企业发展不畅,很难反哺农村经济体系,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即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提升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前者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体系创新发展,促使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者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撬动农村经济体系,丰富农村经济的内在元素,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层次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这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停留于传统手工模式,现代化生产设备融入不到位,需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给农民带来更大收益。在生产技术创新方面,应做好生产技术设备的创新升级工作,在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层次[2]。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要丰富种植产品类型,提升品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不高,农村地区可以考虑转变农产品种植类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给农民带来更大收益。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产业融合的相关理念,提高不同产业之间的交融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成效。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将第一产业生产的产品进入第二产业领域进行加工,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来更大经济收益。相关人员需分析农村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情况,明确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拓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水平,构建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可以挖掘农村的经济发展潜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大部分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优秀的旅游资源使得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农村地区要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水平,通过第三产业有效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可以依托第一产业开展体验旅游项目,使游客切实体验农耕文化,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层次。
例如,唐山市某农村开设了农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当地农耕民俗文化,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水平,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大经济收益。该农村建立了农产品和水果生产基地,组织游客参观生产线,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售卖当地的农产品。产业融合成果有效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该农村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状态,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为其他地区发展产业融合模式提供了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地区需充分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效果与农村经济体系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应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形成现代化产业链模块,实现农村农业创新发展。
第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地区应全面调研地方农业发展情况,逐步完成区域农业资源的整合工作,实现农业发展区域一体化。扶持部分地方农业企业,推动企业逐步成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3]。在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积极与区域农户、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合作,从而完善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布局。
第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积极融入多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充分关注现代化技术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提高农业技术扶持水平,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派遣专门的技术人员前往农村地区讲解与推广技术,深入到农业生产种植活动中,切实解决农民使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布局,推动农村农业体系进入新时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实现内部产业优化调整,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从而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第一,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农村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模式是农业经济,应重视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切实提高产业发展深度。在具体开展农业转型工作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可以全面贯彻绿色农业、精品农业等多种模式,改变农业农村发展格局,提高农业技术层次,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4]。
第二,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挖掘区域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创新拓展全产业链融合思路,强化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农村地区要结合区域资源情况,寻求产业融合的有效点,丰富产业类型,提高乡村经济价值[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给农村经济体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地方政府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的丰富性[6]。一方面,农村地区需做好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发挥各类配套基础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电子商务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例如物流、网络等。现阶段,电子商务经济模式在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通速度,使农村可以与外部市场更好地交互[7]。
第二,拓宽农村地区的资金渠道。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较慢,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资金较为匮乏[8]。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水平,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监管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PPP 项目,推动社会机构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效解决资金困境问题。与此同时,要做好多主体的利益纠纷协调工作,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在后续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9]。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内外环境的优化与调整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促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10]。
第一,土地流转环境。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制定开放性土地政策,使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实现良好的流通。地方政府可以制订相对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体系,为农村经济走向规模化与现代化提供重要路径。及时关注农民群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情况,避免土地流转侵害农民群体的合法利益[11]。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保证农民群体在土地流转中的自愿性,提高土地流转过程的合法性与规范性,改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
第二,金融环境。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得到金融的支持,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层次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大金融环境的拓展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将业务铺展到农村地区,给农村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13]。依托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以及产业扶贫等多个项目,提高银行机构的参与度,优化农村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在提供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使得农村金融产品更具特色,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14-15]。
第三,人才环境。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素质人才能够提高农村经济体的活力。地方政府可以实施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高农村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比例[16]。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寻找本土能人,建立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引导扶持原籍大学生、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改善家乡面貌。同时,制定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完善的人才储备与发展体系[17-1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丰富了农村经济的内在元素,给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农村地区应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明确地方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环境布局优化。在此过程中,农村地区应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撬动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要积极融入电子商务经济等新模式,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村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