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操舞类课程蕴含着家国情怀、审美素养、体育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育人元素,基于此,从完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操舞类课程教师综合水平、优化教学组织与设计、拓展课程的实践通道、改进课程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操舞类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的路径,旨在为高校更深入推动内涵式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近年来,课程思政相关文件和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大思政背景下,实现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操舞类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兼具体育与美育的双重价值。操舞类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具体化实践,建立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基础之上,具有在知识技能培养中,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意蕴,以及潜移默化全面育人的特性。聚焦“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操舞类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整合和提取操舞类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探寻其推进的实践过程,进一步推动高校体操类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文和专业能力等综合方面成长成才。
1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操舞类课程育人必要性
1.1 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需要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进入学校后,生活模式与以往的初高中生活模式变得不同,人际关系处理十分重要。由于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着学业、就业的压力,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充斥其中,消极和积极并存,正向和负向皆有,等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操舞类课程细分成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运动项目,学生在徒手技能、器械技能、组合技能和创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体质、塑造形体的同时,能够随着肢体动作、音乐节奏变化释放压力和情绪,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的体态和气质有外到内皆有改变,更加自信和积极。
1.2 是遵循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赋予高校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根本,教育模式着眼于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大思政”背景下,要求高校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操舞类课程是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多门课程的统称,从社会需求出发,传播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编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素养。在集体队伍中,协调、配合,互相鼓励和帮助;在旋转平移等技术动作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音乐、背景、故事、服装等元素,将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集健身、审美、趣味等特性一体的操舞类项目,为思政提供了多种育人元素,将育人与育体对等,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1.3 是遵循全民健身和谐发展的需要
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操舞类项目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例如,街舞、爵士舞、健身健美操等,具有健身锻炼、文化娱乐、健康心态的作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数和设施的限制。通过操舞类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外在形态,促进内在气质提升。操舞类运动具有独特的娱乐性特点,是体育、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娱乐中陶冶情操,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成为人们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和身心的愉悦,与审美趣味亦有着密切联系。操舞类运动讲究动作层次、造型、姿态等艺术化的技巧的追求,智慧化的独创,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
1.4 是遵循高校思政工作战略发展的需要
“大思政”育人格局,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事,具有整体性,需要调动所有人、部门、资源;具有全员参与性,包括教师、管理者、服务者、学生等等;具有开放性,不仅指高校内部的德育工作开展,还包括高校外部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同样可以承载育人功能;具有过程渗透性,贯穿课程的始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等。高校操舞类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其蕴含了家国情怀、审美元素和体育精神等育人元素,不仅由此,通过身体锻炼、比赛竞技等实践过程,将课程思政功效最大化发挥。
2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操舞类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
2.1 操舞类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由于文化、制度等差异,东西方所创造的操舞类项目的风格和类型存在差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操舞类项目融合碰撞,例如,中国民族舞,受儒家哲学思想影响,注重内敛、和谐,西方的拉丁舞、爵士舞,动作注重张扬、豪放。在操舞类项目表演中可以融入红色主题,表达爱国的情感;可以融入民族元素,传播本民族的艺術形式和民族文化,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元素,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融通,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建立文化自信。
2.2 操舞类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培养审美素养,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提高道德情操。从审美情趣方面,可以通过对民族民间舞、体育舞蹈等各种艺术作品的赏析,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态度;从审美经验方面,在操舞类课程的创编过程中,融入音乐、故事,服装道具和舞台背景,并配合自身的技术动作和团队的配合,呈现出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通过上述感受作品、鉴赏作品、创造作品的一些列过程,提升审美能力,并形成对美的更高追求,产生一定的审美理想,旨在为整个民族、整个时代创造更体现家国情怀、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关注和共鸣的作品。
2.3 操舞类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包涵了竞争拼搏的精神,大学生在操舞类项目竞技比赛中,形成顽强拼搏、不轻言失败的精神,在今后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面对。体育精神包涵了契约诚信的精神,大学生通过操舞类课程学习和竞赛,形成规则意识,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在将来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能够诚实守信。体育精神包涵了团结协作,在操舞类团队训练和比赛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发挥每一个角色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体舞类项目形式多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项目,在技能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发现自己的运动潜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4 操舞类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操舞类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对操舞类进行设计与创编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呈现方式,在创编前要明确编排的具体要求,确定它的背景、现有的资源条件,并对它的性质、思想、意义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进行创编方案设计时,对于故事、音乐、道具、服装、风格,以及表演形式、创新性、主题符合性等均要进行考虑;在进行具体动作造型创编时,徒手动作、道具动作、技巧造型、队形图案以及队形的变化,等等,结合热点事件,如,抗疫,讴歌抗疫涌现的英勇事迹,结合红色主题,表达爱国之情,用这些有形的形式传递无形和无限的价值力量。
3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操舞类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的路径
3.1 完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部门联动的实施路径,是操舞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前提。根据操舞类课程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着眼于宏观顶层,完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从部门协同育人的广度而言,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要求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当前,一些实践中,仍然存在固守的思想,认为思政教育工作是两个部门的事情,注重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表达,而忽视价值观的传递。因此,操舞类课程思政育人要从广度上建立起相关部门的联系,如,党团部门、教务部门、体育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
第二,从部门协同育人的深度而言,部门之间要建立统一的实施纲领、建设方案等制度性文件。部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觉能动性,彼此之间交流明显缺乏,协同实效性的最大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建立统一的纲领性文件,有利于部门任务分配均衡,进而避免部分部门超载,部分部门闲置的现象,提升部门工作的效率。
第三,从部门协同育人的力度而言,实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事,是整个学校的工作,需要各层级、部门、院系、岗位统筹协调,并且加大力度,一方面增加培训频次,支持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健全监管方式,建立激励办法,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或人员,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高校操舞类课程思政工作能够始终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3.2 提升操舞类课程教师综合水平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不正其身,何以谈德,推进操舞类课程教学创新的重点在教师,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坚持育人导向、价值引领,在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浸润体育、美育的思想价值观念,而其中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是重点。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德育水平。在操舞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课程的价值特征和育人意蕴。在“大思政”理念下,教师要坚定立德树人信念,将“立德”和“树人”相融合,“育体”和“育人”统一,摒弃动作技能简单循环的固化思维,提升自身德育水平,在做学生的引路人时充分发挥模范影响、动机鼓舞、潜能激发、个性关怀等其德育领导力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第二,教师要有创新能力,避免生搬硬套。操舞类课程蕴含了家国情怀、审美素养、体育精神、创新精神等育人元素,在实际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高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研讨会议,让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厘清每一个操舞类项目的特点,深耕每一堂操舞类课程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把育人元素融入到操舞类教学的各环节,引导自主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自感悟中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3 优化操舞类课程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组织与设计是实践操舞类课程教学育人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叠加,而是发掘和整合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要素有机融入课程之内。在操舞类教学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课程特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全方位充分挖掘育人元素。
第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结合操舞类课程目标,融入思政目标,以操舞类知识内容为载体,整合操舞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提炼家国情怀、审美素养、体育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品格,完善教学目标,例如,融入“审美素养”方面,可以将其与创编内容融合,制订为“能够运用专业术语快速记忆动作及创编思路,根据作品主题、竞赛规则要求,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培养审美素养”。
第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实现操舞类课程内容与育人元素的有效对接,二者要互为匹配,避免生搬硬套,同时,要贴合生活,跟随时代要求,例如,在进行操舞类理论知识讲解时,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大型竞技比赛,如,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在教学方法设计中,尊重操舞类课程特点,遵循操舞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操舞类课程理论内容教学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法,引入优秀的运动员的视频,发挥榜样的作用;在技术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视频分析法,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实现重点和难点动作的细致讲解,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实现操舞类课程育人与智慧化教学的互联互通。
3.4 拓展操舞类课程的实践通道
拓展操舞类课程的实践通道是涵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操舞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在通过自身身体的不断运动来完成日常训练和竞技比赛,还体现在团体合作中良好关系的沟通实践,以及操舞创编的实践创新过程。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操舞类课程实践着眼于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当中,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升华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拓展操舞类课程的实践通道,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实践活动要做实,不能流于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教师负有重要责任,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这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提。同时,要加大对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力求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参与社区服务站团建项目中,通过操舞类表演,培养大局观念,提升获得感;可以在体操类竞技比賽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
第二,实践活动要做细,与实践单位做好有效对接。大学生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需要相关机构或部门创造条件,确保社会实践的正规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因此,需要不断做好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用心完善社会实践的具体细节,规范社会实践全过程管理、强化实践育人导向。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对社会实践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
3.5 改进操舞类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推进高校操舞类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施操舞类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完善评价机制,对具体实施和落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操舞类课程的育人成效,检查教师的工作成效,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评价机制要围绕“育人”核心目标,基于实际工作。操舞类项目形式有多种,将育人元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落实,严格考核,同时,围绕“育人”这一核心目标,需要以岗定责,责任到人,对整个工作过程、态度、效率、业绩等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第二,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和结果,追求公平公正。评价机制是检验育人成效的一种方式,是操舞类课程育人结果质量的反应,由此,真实、客观、公平的评价制度非常重要。从过程到结果,评价将贯穿着操舞类课程教学的始终,才能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完整的展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大思政”理念下,操舞类课程是“技能”和“价值”的统一,在评估上既有清晰性,又有模糊性,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 总结
操舞类项目具有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改善身体机能,塑造健美体型,培养优雅气质等价值。“大思政”理念下,需要不断挖掘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开发其内涵的育人元素,涵育学生的体育精神、人文素养和价值伦理追求,结合实践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去推进课程的实施,各层级、部门、院系、岗位要同向同行,统筹协调,然而,针对操舞类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建设而言,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进而破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