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1 前言
无论是针对散打运动训练损伤预防,还是对损伤区域的进一步处理,都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与运动水平而开展。就目前散打运动训练情况来看,针对运动损伤和处理环节已经制定相关预案,以此保障散打运动员健康,避免其受到运动损伤。但每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出现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需根据运动员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预防与处理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运动损伤发生几率,以此实现每位运动员在散打运动训练中的可持续发展。
2 运动损伤机制
有专家曾指出,多数的关节疼痛与肌肉痉挛是密切相关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就是因为肌肉痉挛引发的。确切的说,疼痛是因为肌肉经过较长时间的收缩,从而导致缺血。肌肉持续收缩会加剧身体的疲惫,从而使人体感到疲劳,使肌力下降而无法维持运动姿势和进行其他运动。还有一个原因可以导致疼痛感的产生,即关节正常活动力量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肌肉力量无法维持平衡,导致肌肉的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使肌肉失去平衡的原因可以是急性疼痛,也可以是慢性疼痛,这样的改变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固定。在长时间的研究中,疼痛和痉挛是否能够产生恶性循环,是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撑,到目前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慢性疼痛是可以循环发生的。
2.1 肌肉失衡
慢性疼痛与肌肉的自我保护以及适应性是相关的,他们都会导致人体肌力下降,但拮抗肌的张力是相反的,会相对提升。这样的现象是身体中肌肉紧张和衰弱的表现,最终会导致拮抗肌也慢慢衰弱,最后导致肌肉失衡,给运动员的机体带来损伤。
2.2 受伤运动模式与运动姿势变化
当机体有了疼痛感后,一定会有姿势上的变化,这是最常见的状况。为了对受损的部位进行保护,可以利用屈肌反射来保护人体。根据谢灵顿定律我们可以知道,当拮抗肌处在紧张状态的时候,人体的主动肌一定会受到影响,从而会使运动员的运动模式被迫调整。由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这种传统的运动模式和肌肉反射会反复的重现,必然会增加运动员的损伤程度。
2.3 错误性的动作和训练
通过研究可知,每当出现原始的运动模式后,运动员的运动模式也会被改变。由于运动员在学习动作时没有得到最佳的指导,因此,常常在错误的运动模式下进行训练,最后的结果就是正确的运动模式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错误的动作模式将会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产生危害。
3 散打运动训练中受伤处理方案
散打运动损伤情况不同,所以采用的处理办法也存在一些差异,为保证运动损伤得到合理处理,需要针对不同损伤制定处理预案。如在出现急性扭伤或是拉伤时,需明确此损伤类型在散打运动中较为常见,最为准确且短时间内即可实施的处理办法为冷敷治疗法。准备冰冷的毛巾或冰袋于受伤区域进行冷敷,因扭伤或是拉伤会导致受伤区域出现充血情况,这种处理措施可缓解充血症状,并且较大程度上减轻运动员疼痛感。虽然冷敷可降低损伤程度,但此种处理方式多适用于初期扭伤阶段,如若扭伤程度严重且时间超出两天,则需要以相反方式通过热敷或是用热醋浸透热毛巾处理患处。为保障热敷方式起到积极效果,需遵循每半小时更换一次热毛巾的频率,以此扩张血管缩短处理时间,减轻运动员损伤区域的肿胀程度。因此,针对散打运动损伤教员需切实开展康复训练,基于每位运动员身体素质和体能及损伤恢复情况,落实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开展防病体能训练,贯彻神经康复训练,以此保证运动员身体机能,保持运动员运动能力持续处于平稳状态,更好的参与到未来训练中。
3.1 颜面部皮肤裂伤
当颜面部遭到外部力量打击后,出现皮肤裂伤,出血。
处理:(1)轻度裂伤,只是表皮裂开,伤口不大,出血不多,局部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然后用创可贴覆盖。(2)如果伤口伤及真皮层,且开口大,在局部消毒包扎后,要及时送医院缝合处理。
3.2 鼓膜穿孔
外耳遭到外部力量重击,致鼓膜穿孔,导致耳部疼痛听力下降,严重耳道有液体流出。
处理:应当及时去医院看耳鼻喉科,给予抗菌素口服,耳道滴耳液外用。同时避免感冒,不要用力擤鼻子。
3.3 牙齿损伤
比较少见,通常是遭到外力暴击致牙体断折或脱落。
处理:及时送医治疗。
3.4 软组织挫伤
挫伤是钝性暴力直接打击到身体某部位而引起的闭合性损伤。一般性挫伤可使伤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功能障碍等。肌肉挫伤一般分为外表层挫伤和深层部挫伤两种。
处理:发生肌肉挫伤后要马上停止训练,如果皮肤出血,先用酒精将伤口消毒,并撒些消毒粉,并用干净布包起來。经过治疗伤势减轻后,要及时活动受伤的关节活肌肉,以便尽早恢复功能。
3.5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可分为主动拉伤和被动拉伤两种。前者是由于肌肉做主动猛烈收缩时,其力量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能力;后者主要是肌肉用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从而引起拉伤。
处理:根据情况而定,少量肌纤维撕裂者,应立即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处。肌肉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者,在加压包扎后应立即去医院进行治疗。
3.6 韧带损伤
若韧带部分损伤,未引发关节脱位则为撕裂伤。韧带完全断裂,可撕脱附着部位骨质,存在潜在关节脱位、半脱位乃至完全脱位。
处理:(1)停止运动,立即休息,避免受伤关节负重;(2)冷敷受伤部位,减轻疼痛与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3)使用压迫绷带、局部压迫,减少出血、淤血发生。(4)抬高患肢。(5)支具固定韧带损伤,及时送医治疗。
3.7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多为外伤导致,或为退变导致,会并发膝部软组织损伤。
处理:(1)若为急性期,则选择冷敷治疗,通过降低出血、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以此缩短急性期周期;(2)暂停活动,卧床休息;(3)针对交锁现象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膝关节活动,逐步解锁;(4)若为慢性期,由于损伤、破裂的半月板无法自愈,多发疼痛、较索、肿胀,为减少不良后果,需及时选择关节镜手术治疗;(5)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中药熏洗、局部封闭、理疗等。
3.8 脱臼
脱臼即关节脱位。
处理:首先保持安静,不可随意活动,不可揉搓脱臼部位,若在肩部,需要将肘部弯成直角,三角巾托起前壁和肘部,挂在脖颈上,使用宽带缠过胸部,于侧胸前打结固定。
3.9 骨折
骨折包括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两种,若开放型骨折,避免触摸伤口引发骨髓炎,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止血后平木板固定送医。
4 散打运动训练损伤预防措施
关于散打运动训练损伤预防措施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详尽分析。
4.1 在进行散打运动前,引导每位运动员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无论是散打运动还是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开展的首要前提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多数情况下,准备工作包含对肌肉和运动关节的拉伸,调整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刺激运动员中枢神经,使每位运动员都能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以此为散打运动打好基础。开展准备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准备活动能够充分激活运动员的神经器官,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兴奋性,从而避免运动员因突然进入到高强度散打运动状态下,身体不适造成身体损伤。
4.2 教员应注意提醒运动员散打动作,保证动作合理性和规范性
尽管在平时散打训练中,教练员已经对散打技术动作进行了详尽描述,但在运动过程中依然有部分运动员因动作不熟练,导致动作缺乏整体规范性,这也是引起散打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练员需在指导运动员参与散打运动过程中,规范运动员技术动作,观察运动员散打技术运用状况,以此减少运动损伤,降低损伤发生几率。这种长期规范运动动作、培养正确运动习惯的方式,也可在训练中起到强化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效果,使每位运动员都能意识到技术动作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散打运动规则。剧烈运动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相衔接。对运动中负担较重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度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运动员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转项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4.3 做好关于运动损伤的相关宣传,明确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许多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散打运动后,难免会产生抵触或是厌烦情绪,甚至出现许多运动不规范行为,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其一散打运动方式过于单一,其二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认识程度不足。针对于此,教练员需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具个性化的散打运动内容,以此保证运动员对散打运动的新鲜感。此外,加大对运动损伤知识的宣传,让每位运动员都能明确运动损伤将会对其身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造成的损害,以此强化学生运动损伤预防积极性,进而掌握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也可让每位运动员从日常散打运动中注意自身运动行为,即使出现损伤也可通过更具标准化的处理措施进行损伤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及时对运动员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能够预防运动损伤。例如:为防止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4.4 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
强大的心理建设可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几率,同时,良好心态也可促进损伤后的机体恢复。散打运动带有的特殊性决定,长期参与散打运动的运动员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运动损伤,虽损伤程度不同,但其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影响。因此,教练员需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运动员心理状态,感受运动员情绪变化,帮助运动员调整和控制运动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此达到对散打运动损伤的合理预防。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的办法。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人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4.5 加强保健指导,增强保健意识
对学生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要加强医学观察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禁止伤病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自我保健工作,必要时要请医生做医学检查。要认真做好场地、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对已损坏的设备及时维修,禁止穿不合适的服装和鞋子参加运动。平时要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卫生要求的自觉性。
5 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功能锻炼流程
5.1 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功能锻炼最基础的一环就是开展评估工作,因为只有根据准确的评估报告,
才能为运动员制定有针对性措施的训练方法。首先,评估工作要从静态评估为起点,然后才能进行动态评估,而运动员肌肉平衡的评估只有在进行前两步评估之后才能开展。所有收集到的评估信息都要确保真实、详细,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应该将所有的评估信息都汇总成一份文件,不仅可以从文件中找到参考资料还方便进行功能锻炼的效果反馈。
5.2 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分析
体育锻炼是依靠肌肉系统来完成指定动作的,并且需要协调好神经系统以便控制和指挥形成动作。肌肉系统为机体提供了主要的动力,人体维持运动动作和系统的運动模式都要依赖于肌肉的协调性来达成目的。一旦肌肉系统出现问题就要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肌肉的紧张,因为肌肉的紧张是解决肌肉问题的关键。所以,运动员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步骤就是根据处理肌肉紧张、恢复肌肉力量、机体感觉和训练的顺序来开展的。
5.3 肌肉力量的恢复
如果运动员肌肉失去力量,肌肉也会随之变得愈加松弛,肌肉力量也会慢慢降低。通常之下,低张力指的是弱肌力的肌肉,也可以称之为受压制的肌肉。以功能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肌肉条件反应的敏感度会降低。使运动员肌肉力量丧失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神经类和适应类。绝大多数运动员丧失力量的肌肉多与人体的稳定性相关联,要使肌肉力量得到有效的恢复,就需要进行有节奏的练习,比如静力性、慢节奏、重复性的练习就是最佳的方式,同时要控制练习次数每周不少于3次而不超过5次,有条件的最好请专业的康复教练进行指导,这样有助于恢复。
综上所述,散打运动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基于散打运动特点来看,其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参与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降低损伤程度,避免损伤恶化。为此,教练员需掌握散打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情况,通过加大运动损伤预防宣传、强化运动员心理建设等各个方式,减少运动员出现损伤的次数。同时,针对不同损伤情况细化处理方案,通过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帮助运动员调整体能状态,保证每位出现损伤的运动员都能得到规范化处理,尽快调整身体状态,更积极的投身到体能训练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