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佳 李智鹏 宋文利
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技术网络,已经是当前世界最广泛的传播方法之一。伴随着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互联网的连接和融合,在未来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阻力和发展契机。探讨合理利用互联网,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向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运用丰富多元的研究方法对“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与群众相通路径进行研究,旨在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机遇,利用互联网信息优势,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与群众相通提供新生机。
1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概况
1.1 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着杰出的体育文明史。关于体育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包括蹴鞠、击剑、围棋、射箭等体育运动项目,为现代体育产生奠定了历史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体育项目,不仅让后人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样也认识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后人挖掘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约1000多项。这些体育项目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发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和热爱生活的美德。对中华民族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逐渐演变成举重活动或杂技项目,并流传至今。六是表演娱乐项目。比如射箭、拔河、武术、舞狮、跳百索、爽龙灯等。这些项目不仅都有完善的径赛规则,同时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球类运动。比如蹴鞠、木射、捶丸、打马球等。蹴鞠最早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并在战国时期开始流行,而从汉代开始成为练兵之法,是现代足球的鼻祖。木射虽然是球类运动,但是在游戏规则上,体现了古代文明礼法,宣扬儒家之道。锤丸更是现代高尔夫运动的鼻祖,有史料记载,在元代传入欧洲。二是水上运动。比如龙舟竞渡、游泳、冰戏等。这些体育项目,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发扬光大,产生许多分支,甚至超越当今奥运项目的种类和范畴。三是跑跳运动。比如走及奔马、逾高超远等。走及奔马包含了现代径赛的所有项目,最早记录在西周时代,对中国的径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逾高超远虽是军事技能,但是在现代跳高、跳远中,仍体现其历史缩影。四是投掷类。比如投壶、击壤等。这些项目起源于狩猎、礼仪和宴饮游戏,但由于礼节的繁琐,导致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五是角力类。比如扛鼎、摔跤等。在冷兵器时代,古人崇尚武力,并衍生出此类项目。
1.2 “互联网+”在体育文化中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体育的传播有增加了新的渠道,电视也不再是唯一的媒体。全球各大顶级赛事,都有网络媒体的加盟,为体育的宣传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国内的腾讯、网易、搜狐等,国外ESPN STAR Sports、谷歌、Youyobe等网络媒体,以及抖音、快手、Facebook等短视频,在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都提供了视频、文字等解说、转播和直播。在直播中,不仅提供了观看平台,同时还聘请主持人、解说嘉宾等,为广大观众和体育爱好者提供专业的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此外,通过运动员的个人微博,拉进了观众与体育明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近距离分享体育明星的日常训练和生活,构架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丰富了两者之间互动交流。智能手机的兴起,同样让网络触手可及,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方式,让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简便快捷。
2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
2.1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无论从传播方式、传播载体,还是传播途径和传播项目,都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各项改进工作,全方位落实文化传播的发展与创新,使得文化传播能够在互联网广泛运用的背景下紧抓机遇、遏制风险。文化传播离不开开拓进取和积极创新,互联网技术具有较大优势,能够为文化传播的发展与创新夯实基础,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完善,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提供正向作用,进而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帮助。
2.2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广泛性
互联网具有广泛性、即时动态性和共时性特征,能够以图片文字、图形图像、影像音频等方式进行传播,通过信息终端进行多方向传递,进而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从样式层面、内容层面、内涵层面保持一致,并逐渐形成深度和广度。互联网方式能够实现具有统一性的传播,例如小学广播体操能够依托互联网获得连贯传递,将体育文化形成传承。例如在2013年举行的昆明市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相关部门在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介(微博)的使用,继而以此为基础向社会民众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如此,昆明还加强了对于先进的电视转播技术的使用,继而向全市的社会民众直播各类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赛事,继而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播。
2.3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结构性
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能够扩大民族体育的影响力,同时也需要通过社会资源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结构进行配置,探究互联网平台所能带来的有效性,这相当于回应如何构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新秩序,以营造積极稳定、良好和谐的传播体系。主动关注互联网平台的合理性,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在进一步探索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重视行动层面上的传播创新。从整体角度而言,以互联网的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完善,构建包括内容、渠道、模式和保障四个因素的互联网传播结构。内容是传播的基础,渠道是传播的途径,模式是传播的动力,保障则能够为传播提供安全性和秩序性。
3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与群众相通互动探讨
3.1 民族体育文化增进群众民心相通
3.1.1 民族体育文化增进民族关系亲和化
作为具有56个民族的体育大国,在各个朝代,都有民族互相融合的过程,通过占领、通婚等形式,各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不同民族在共同地域生活与交流中会形成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感。例如:CCTV-5《体育人间》栏目制作的大型武术纪录片《今风细雨江湖》正是契合了这种原创精神,将节目的可看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实现了“有温度、有态度”的媒介表达,引起了受众的普遍共鸣。体育是世界语言,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跨越种族、语言、宗教等障碍。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球的盛会,成为各国各民族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为世界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1.2 民族体育文化增强各民族间凝聚力
民族体育文化,包含了56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传承五年的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通过民族体育的传播,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虽然在民族语言、民族服装、民族传统、民族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民族体育可以跨越这些障碍,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进各民族的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在民族体育的交流中,体育项目不断改进和发展,形成了民族文化合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3.1.3 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各边境区域和谐
各边境地区在现代互联网领域并不“边缘化”,其具有丰富多彩形式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借助于互联网的呈现和交流将有助于传播、发扬和继承,走出“边缘化”,融入互联网大潮中。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是文化的核心。但是在我国北方、南方和西方,一直被定义为“边缘地区”。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但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的了解仍显匮乏。因此,民族体育的交流,成为各民族之间相互认知的重要渠道。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區域的安荣稳定和和谐共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群众相通有助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存续与发展
3.2.1 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具有归属感,进而能自觉获得、保持和创新所属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它是维系不同群体、团体和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它作为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牵系着广大受众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归属,实践着文化认同的基本功能,所以,“理所当然,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建构精神家园,发掘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3.2.2 向世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
在世界民族之林,彼此之间的尊重是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民族体育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被其他民族认知并认同。在多边的交流中,体育成为便利的桥梁,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领土的划分和人口的迁徙,同样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交集,并且被长久的保存下来。在体育外交中,也为我国在世界增加了曝光机率,提高了民族地位,促进了双方友谊。尊重地域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与其他各族人民携手共建多元化的体育文化。
4 “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促进群众相通路径
4.1 以政府为主体的传播模式
政府部门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属于传播方和控制方,因此政府作为传播主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社会各界中的影响力也较大,这是由于政府是国家权力单位,其组织意愿和工作重点均为国家意志的集中性体现,同时也正是由于政府部门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所能调动的资源较为充分,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成为主导者。政府部门作为传播活动的控制方,能够通过立法层面等对传播媒介、传播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推进,同时也能够以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传播控制,在长期传播过程中,政府部门所能体现出的信息传播推进作用难以被超越。
4.2 以企业为主体的传播模式
举办综合性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在节假日、民族节日等时间段举办综合性活动,例如地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月、文化周、文化节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世界彰显魅力的主要方式,不光能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也能够以此为基础,实现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沟通。2002年起,我国已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互动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年,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名度。在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年的过程中,全国各地也通过举办文化月、文化周等方式响应,切实加深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促进各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合作,使得地方性体育文化建设渠道得到拓展,所取得的建设效果日益明显。
4.3 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传播模式
社会组织具有数量多、形态多元、涉及领域多等特征,其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领域具有多元性特征。政府部门在传播过程中更倾向于政治色彩,企业在传播过程中更注重于商业经济效益,民族体育文化专业机构更关注权威性知识传播,而社会组织在传播中能够突出多元性,在多领域、多行业、多层次中广泛宣传,第三方社会组织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多专业、多类型的传播,各专业、各类型在传播中能够基于自身特征和个性,形成多元化传播方式,继而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传播,包括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从多方面进行形象化展示。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受到政府监管。
4.4 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模式
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模式可采用互联网平台个人媒体账号的网络直播或录播。无论是无载体直接式传播还是有载体间接式传播,首先,都能够满足传播方和受众群体之间的沟通互动,受众群体能够在传播交流中改变传统的被动地位,选择传播的时间、空间和途径,同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能够有效提升受众群体关注度,通过紧密交流,同时形成信息传播和信息反馈;其次,传播具有模糊性。相比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作为传播主体,个人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身份模糊性特征,其传播途径并不明确,且真实身份能够在传播行为中进行隐匿,因此个人作为传播责任主体,会出现权力滥用、监管失控等现象,导致负面信息、消息信息得到传播。第三,传播具有高度参与性。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模式主要在网络平台中实现信息交换和反馈,在网络平台中,民众并不会过多受到年龄、受教育层次、空间和社会地位约束,能够扩大自身对信息的需求量和传播量,可以较为直接、客观、顾忌较少的发表想法。
5 结语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民族自强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心理、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这些都是民族体育的核心部分,它的良好传播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沿袭的保障。现代互联网的加持增进了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又使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在跨国界的传播中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因此打造出新的“互联网+”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与群众相通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深入开展民族体育文化艺术、体育旅游、体育竞赛等友好往来,增强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与群众相通友好路经,夯实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课题: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科梯队项目(XKL04);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运动”特色学科研究项目青年项目(BXQN2001)。
(作者单位:1.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学院;2.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