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社会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推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报告基于2022年改革民意调查问卷数据①,描述和分析受访者对碳达峰碳中和有关问题的感受,借助民意监督力量反映改革意见和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87.8%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调查数据显示, 87.8%的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有改善,平均分为4.31,介于“有所改善”和“明显改善”之间,有所改善、明显改善的比例分别为43.8%、44%。
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有改善的比例分别为85.2%、90%、93.7%。在东部地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比例为39.8%;在中部地区,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明显改善的比例分别为42.9%、47.1%;在西部地区,51.8%的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比例为42.9%。
从城市规模看,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有改善的比例分别为85.9%、93.8%、90.1%。超过一半的大城市受访者认为现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77.6%受访者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信心
调查数据显示,77.6%受访者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信心,平均分为4.21,介于“较有信心”和“很有信心”之间。
从地区看,中部地区受访者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信心的程度最高,比例为83%。东、中、西部地区受访者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很有信心的比例分別为40.3%、45.0%和46.2%。
从城市规模上看,大城市受访者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信心的程度最高,比例为83.7%。超大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受访者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信心的比例分别为76.3%、78.3%。
(三)50.6%受访者认为降碳减排行动预计对经济形势产生大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降碳减排行动影响经济形势的平均分为3.6,介于“一般”和“较大”之间。约三分之一受访者认为降碳减排行动预计对经济形势产生的影响一般,30.8%受访者认为降碳减排行动预计对经济形势产生较大影响,19.8%受访者认为降碳减排行动预计对经济形势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地区看,东部、中部地区受访者认为降碳减排行动对经济形势产生大的影响,比例均为51.5%。在西部地区的受访者中,认为降碳减排行动对经济形势产生大的影响、影响一般的比例分别为49.2%、34.4%。
从城市规模上看,中小城市、大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受访者认为降碳减排行动对经济形势产生大的影响的比例分别为53.5%、47.7%和50.4%,认为降碳减排行动对经济形势产生的影响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0.2%、35.7%和32.9%,认为降碳减排行动对经济形势产生的影响小的比例分别为11%、10.7%和11.2%。
(四)38%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38%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29.2%受访者认为企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20.1%受访者认为群众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12.8%受访者认为社会组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
从地区看,西部地区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的比例最高,为83.2%;认为群众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比例最高的都是中部地区,比例为47.1%。
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受访者认为政府、企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4.7%、63.2%;在受访者中,认为群众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比例最高的是大城市,比例为46.3%。认为社会组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应发挥主力担当作用比例最高的是超大特大城市,比例为28.1%。
(五)50.8%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强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强弱的感受平均分为3.12,介于“一般”和“较强”之间。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较弱的比例为41.8%,较强的比例为38.9%,很强的比例为11.9%。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的比例分别为4.5%、43.5%、2.1%、39.9%、9.6%,中部地区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的比例分别为6.1%、36.1%、1.1%、41.7%、14.4%,西部地区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的比例分别为3.0%、42.8%、2.3%、36.3%、14.7%。
从城市规模看,超大特大城市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的比例分别为4.2%、43.5%、1.7%、39.1%、11.1%,大城市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的比例分别为4.5%、41.3%、2.2%、36.2%、14.9%,中小城市受访者认为自身周围的朋友低碳环保意识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的比例分别为4.5%、39.8%、2.3%、41.0%、11.8%。
(六)9.1%受訪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自身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的意愿的平均分为3.51,介于“一般”和“比较愿意”之间。49.1%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8%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从地区看,在东部地区,46.7%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9.4%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中部地区,55.6%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6.2%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西部地区,50.6%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7%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从城市规模看,在超大特大城市,49.5%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9.1%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大城市,50.8%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5.1%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中小城市,48.5%受访者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8%受访者不愿意以有偿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七)受访者认为实现绿色低碳生活自身会采取的前三项措施是“合理饮食,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提倡水循环,节约用电”“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少乘私家车”
调查数据显示,关于“自身会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绿色低碳生活”的问题,20.4%受访者选择“合理饮食,减少餐饮浪费行为”,18.6%受访者选择“提倡水循环,节约用电”,17.5%受访者选择“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少乘私家车”,14.9%受访者选择“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捐献旧衣服,拒绝奢侈消费”“不吃野生动物,爱护花草树木,尽可能多参与植树”,13.8%受访者选择“拒绝塑料袋,巧用废旧品”。
从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受访者认为实现绿色低碳生活会采取的前三项措施均是“合理饮食,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提倡水循环,节约用电”“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少乘私家车”,东部地区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79.3%、72.8%、69.8%,中部地区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80.9%、74.7%、69.1%,西部地区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83.8%、75.2%、69.8%。
从城市规模看,受访者认为实现绿色低碳生活会采取的前三项措施均是“合理饮食,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提倡水循环,节约用电”“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少乘私家车”,超大特大城市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78.9%、73.5%、69.7%,大城市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80.6%、72.2%、71.1%,中小城市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84.7%、75.3%、68.8%。
二、有关建议
公众参与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议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开拓创新宣传引导方式,用好新媒体、新载体,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二是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推进公共机构绿色创建,持续推进绿色机关、绿色学校建设。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绿色社区创建。
三是推动最美绿色家庭创建。引导家庭成员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等,提升旧物的重复使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优先购买和使用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减少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引导家庭绿色出行,鼓励采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四是加快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水平。加快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建设,加速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城市道路网络配置,推进实施旅客联程联运,优化慢行交通系统服务,提升现代化客运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升公交供给水平,改善公众出行体验。推进节能和新能源等绿色车辆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实施精细化交通管理,加强停车治理,促进新业态融合发展。
注:
①本次调查通过多层随机抽样确定17个城市,共回收2040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18—64岁常住居民。
(执笔人:张文明,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