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要融入群体与环境,只有学习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群体生活中的学习、交往和实践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集体,通过班集体内的各种活动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在集体中学会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自我完善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双减”;社会性学习;集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8-0069-03
【作者简介】杨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京,210038)燕子矶校区德育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双减”背景下,教育突出减负增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提升学生自主发展、与人相处、社会参与等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综合素养。学生只有融入群体与环境,学习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群体生活中的学习、交往和实践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班集体生活中的社会性学习
班级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集体生活中度过的,班集体生活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要通过集体、利用集体,引导学生在班集体中进行社会性学习。
1.以班级岗位提升社会认知
班级就是个小社会,班级岗位为学生提供了认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环境、认知集体规范的机会,学生通过班级岗位实践,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岗位竞聘、班级岗位履职和班级岗位动态微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中获得社会性发展。
首先是全班动员,精心准备。班级岗位竞聘前,班主任应充分宣传发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班主任可以请家长支持,指导孩子做好竞选准备工作,如准备演讲稿,说清自己竞选的职责、理由与规划;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做好活动准备,如竞选前两周为考察周,所有学生要严格遵守班集体的规章制度,违规者取消竞选资格。接着是竞聘演讲,全员接纳。竞选演说结束后,一定要达成对所有上台竞选学生的全员接纳,此时的“接纳”是为了激发他们愿意为他人、为班级服务的热情与责任担当。最后是动态调整,履行契约精神。理想的实现需要有较强的执行力,社会的有序运转离不开公众的契约精神,班级中每一个成员需要自觉遵循班级公约。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完善人格,以带动全班形成良好风气,我会依据班级公约,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及时进行岗位微调,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学会责任担当。
2.以学习小组促进社会交往
学习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组织,具有培养学生社会性的重要职能,在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他人处理问题的态度、情感和方法。
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組成,在学生自愿组队的前提下,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身高特点、学业水平、性格与习惯差异等进行微调,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定进行异质分组。学习小组形成后,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给小组取个好听的名字,增强小组凝聚力。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习小组成立后,将在小组成员社会性学习上起着积极推进作用。课上小组讨论时,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发言,各抒己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追问,小组成员集体汇报、补充,学生在交互学习中进行学科的深度学习;自习课上,纪律组长负责带动与管理同组同学,让同学做到心中有他人,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小组评价时,通过彼此“照镜子”,小组成员说出其他成员身上的优点和期待其改进的地方,在彼此的鼓励和鞭策中,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学生借助班级岗位和学习小组,学会与集体对话、与同伴对话,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虚拟德育剧场中的社会性学习
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学习中真实的矛盾冲突,是学生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如与同学发生矛盾了,该如何处理?有同学向老师打自己的小报告,该怎么办?……德育剧场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其社会性学习。德育剧场中,班主任带领学生聚焦生活,自编、自导、自演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同伴冲突、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等,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厘清是非曲直,领悟作为班级、家庭、社会的一员需要承担的职责和应当具有的形象。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模拟中学习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与伙伴、老师、家长的相处之道,融洽彼此的关系,实现社会性学习与成长。
班主任将“剧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通过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体验中聚焦班级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意,发展出一种同伴交往、激励与互助的环境。学生在剧场中获得社会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集体与社会情感与品质。德育剧场的题材选择,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与素养的提升;剧本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双向培养;剧本演绎,可以展现学生生命的张力,营造和谐的氛围。班主任通过德育剧场,充分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情感体验、道德感悟,适应与改造集体生活,实现彼此生命的相互成全。
三、主题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性学习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得以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回归真实的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才是学生进行社会性学习的最好课堂。面对多变且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以伙伴团的组织形式走进家庭和社会,在与亲人或陌生人的真实交往中,与伙伴配合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在家庭和社会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认识并理解真实的社会,在实践中积极学习与人、与事、与物的相处之道,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
家庭作为社会最生动鲜活的细胞,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父母待人处事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与人相处的方式。为了提升家长自身的社会素养和育儿能力,很多学校和班级都有“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学校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指导家长与孩子对话,走进彼此内心,在亲子互动中发展社会性。如在家长课堂中设置“有话好好说”的话题讨论,亲子参与演绎生活中家长和孩子对抗的场景,启发家长探讨“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的话题,让家长和孩子理解什么是良好的沟通,明白“顶嘴”“申辩”的差别,懂得尊重、理解、信任,在良性互动中提升交往能力。孩子在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中找到安全感,留下美好且温馨的家庭记忆,这为他们走进社会打下生动的生命底色,学习以更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拥抱集体与社会。
社会是更广阔的学习舞台。我们的伙伴团活动往往利用双休日或者寒暑假,请志愿者家长带领伙伴团学生走进社会,围绕主题开展活动。为了确保伙伴团社会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学生首先需建立伙伴关系,所以成长伙伴团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成长与发展:第一阶段是规定合作的成长伙伴团,如四人小组学习、班级合作管理团队;第二阶段是互助学习的成长伙伴团,如闺蜜团、亲子伙伴团等;第三阶段是自主结合的成长伙伴团,如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团。伙伴团一方面让班级的每个学生有了归属感;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機会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满足学生归属与交往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综上所述,社会性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双减”背景下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创造机会,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学习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影响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网络、偶像崇拜、居住区域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传锋,李成齐.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社会性学习状况堪忧——基于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5(8):14-19.
[2]金明.从学生社会性发展规律中探讨核心素养的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20(11):7-10.
[3]郑淮,杨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3(5):15-20.
[4]齐学红.班级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周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