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

2023-04-03 06:01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3年3期
关键词:满江红秦桧岳飞

西门杏庵

《满江红》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通过困境中小人物的不断地挣扎,将影片格局不断地放大,到最后以家国情怀结束。

《满江红》中出现了《五世请缨》《花木兰》《包公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下陈州》等九段豫剧唱腔。但是相比原来的豫剧唱段,电影中的唱腔去掉了原有的拖腔,融入电子音乐的元素,节奏更激烈,声音更高亢。网友纷纷留言:“这部电影拍得真好,尤其是豫剧配乐太有感觉了,虽然听不懂词,但能感觉出这震撼的气势。”“豫剧唱段融入电子音乐搭配演员们的走路姿势,简直太霸气了!”

一把刀能杀秦桧一次,一阕词却能杀千千万万个秦桧千千万万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张艺谋始终高产并且持续创新。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满江红》延续着张艺谋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一秒钟》《悬崖之上》等片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关注和悲悯。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某种真实的情感存在:这些壮士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义”。这正是那些被佞臣试图抹掉的故事,得以口口相传、代代铭记的奥秘。这种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流传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就是电影《满江红》的价值真谛,也是应该被唱响流传的时代强音!

《满江红》最终的落脚点是家国情怀,在新华社对《满江红》主创的采访中,编剧陈宇认为:“我们将主流价值观蕴藏在故事讲述中,深入挖掘传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希望通过创新讲述方式与更多的观众进行对话。”

——题记

由张艺谋执导,沈腾、易烊千玺等主演的古装悬疑喜剧电影《满江红》“全程无尿点”“有写实够猛烈,有写意够浪漫”。

片名叫《满江红》,但主体却不是“满江红”,而是运用了大量的伏笔、进行了充分的铺垫,至片末方一语道出,有厚积薄发之功、卒章显志之效。

“除了层层反转的悬疑和令人意想不到的笑点,片中情节转折处所用配乐是满满的‘豫剧味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观众纷纷点赞戏曲元素与电影适配度极高,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豫剧味道的配乐改编自《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穆桂英挂帅》《下陈州》等经典豫剧唱段,并由河南戏曲名家、中原第一‘女丑张晓英演唱。这些唱段大多设置在过场戏的蒙太奇阶段,伴随着片中人物的快速奔跑,带来了一种‘快进摇滚版豫剧的感觉。

“‘真的特别惊喜、特别高兴、特别激动!1月26日,张晓英连用三个‘特别来形容她这段时间的心情,‘没想到可以通过演唱一部电影的配乐把豫剧带到全国观众面前,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豫剧、喜欢豫剧。

“电影《满江红》是韩红首次担任电影配乐,邀请了洛阳豫剧院首席板胡琴师李洪超和洛阳知名乐队斑马森林联袂制作。在与张艺谋导演反复探讨后,韩红尝试了多种音乐形式,最终将豫剧与电子音乐融合,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全新演绎,并在全片贯穿使用了笙、笛、琴、筚篥、唢呐等中国传统器乐演奏,配合故事的节奏推进,烘托人物的情感传递,电影情节与电影音乐交织融合,让观众更加理解了影片想要传达的情绪内核。”[1]

一开始看着感觉搞笑,看着看着有点儿感动,最后热泪盈眶。乱世里总有人把自己的信仰坚守一生。这部电影,用咱河南话说,中!

在整部电影中,出现了《五世請缨》《花木兰》《包公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下陈州》等九段豫剧唱腔。但是相比原来的豫剧唱段,电影中的唱腔去掉了原有的拖腔,融入电子音乐的元素,节奏更激烈,声音更高亢。

片中人人自危,人人心机,不断反转,尤其豫剧的节奏感,在影片推进中特别新奇,有一种错位的美感。

网友纷纷留言:“这部电影拍得真好,尤其是豫剧配乐太有感觉了,虽然听不懂词,但能感觉出这震撼的气势。”“豫剧唱段融入电子音乐搭配演员们的走路姿势,简直太霸气了!”“剧中一大亮点是走路的背景音乐,‘豫剧+电子音乐铿锵有力的唱腔随着人物心情变化多端,太上头了……”

“张艺谋拍春节档电影,去年和女儿张末合作的电影《狙击手》,口碑不俗,却票房平平。

“所以,当张艺谋导演在这个春节档要奉上一部悬疑喜剧片,市场是存疑的,观众是犹豫的,尤其当它的对手是以一己之力为中国科幻电影树起标杆的《流浪地球》的续集,尤其这个春节档电影院里不乏其他悬疑和喜剧电影的选择。

“但当大年初一,六部新片齐齐上映,所有的疑惑都有了解答。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口碑上,《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以齐头并进的姿态,拉开了与其他影片的差距。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首先,它是一部节奏感不错的喜剧。《满江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档喜剧电影,它没有非常密集的笑点,但导演这一次对于沈腾、岳云鹏、潘斌龙、魏翔等喜剧熟脸演员的运用确是非常巧妙的——既然观众看到沈腾、岳云鹏就会不自觉地发笑,那么就让他们在剧中完成那些贴近他们喜剧表演风格的表演——从语言节奏到表情,都在某些时刻刻意让演员呈现本身所习惯和固有的喜感——那些窝囊、自私和自作聪明,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很受观众欢迎的小人物的状态,这让电影院里始终有笑声,也让整个故事不沉闷。相比《流浪地球2》和《无名》这两部大片近乎沉默的观影气氛,《满江红》无疑是更懂春节档观众的。

“其次,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悬疑电影。《满江红》讲述的是由一场死亡牵扯出的一个迷局。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在宰相驻地被杀,所携密信也不翼而飞。伴随着张艺谋特别插入的秦腔花鼓,破案一步步推进,剧情一次次反转。有观众认真数了数,全片一共12次反转。有人批评《满江红》为了反转而反转,故事的逻辑经不起细细推敲,这有可能也是事实,但如果以不那么苛刻的眼光来看,跟随着演员精湛的表演,跟随着镜头在错落的院落、交织的长巷疾步行走,观影体验是沉浸的、紧张的、刺激的。

“但其实,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不是喜剧,不是悬疑,也不是张译、易烊千玺或者雷佳音的表演,而是最后翻开的底牌。底牌是片名《满江红》的由来,底牌是一个虚构故事背后热血难凉的忠勇义气,底牌是借由电影主角,也借由无数无名之辈说出的那句‘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整部电影岳飞没有出现,但导演用一个小人物的动人故事,一个浪漫并且极具个人特色的磅礴仪式,把一整首《满江红》,字字句句,刻在了观众的心尖。当‘传颂这个动作,被如此直白地外化出来,当家国情怀以如此庄重深厚的样子怀抱观众,很难有人不感动于导演的浪漫。”[2]

《满江红》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通过困境中小人物的不断地挣扎,将影片格局不断地放大,到最后以家国情怀结束。

看这部电影,你无法忘记岳飞、秦桧的故事,无法忘记《满江红》和背后的历史,毕竟,这不是一个架空历史的虚构故事。

“岳母刺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我们从小便通过连环画、听父母讲故事等方式接触过岳飞。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岳飞练字》是根据清代作家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相关内容编写而成的,讲的是岳飞自幼家贫,便折了柳枝作笔,母亲手把手教他在细沙上练字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作家王印权据《说岳全传》整理了评书《岳飞传》,由著名评书家刘兰芳播讲,出现了“《岳飞传》开播,一城空巷”的局面,岳飞形象深入人心。我的少年时代,便是听着小喇叭、听着《岳飞传》长大。

岳飞背上的字,相传为岳母姚氏所刺。那么,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据元人所编《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蒙冤案,是大理寺官员何铸审理。《宋史·何铸传》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由此可见,岳飞背上的字是“尽忠”而不是“精忠”。后人之所以会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也是有它的历史根源的。

宋高宗赵构曾经因为岳飞抗金有功,特赐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以示对岳飞的鼓励和褒奖。人们便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成为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了。其实,在后人看来,“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并无实质区别。

岳飞既有豪情万丈的一面,“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也有侠骨柔肠的时刻,小重山抚琴抚到琴断,丹心一片感天动地断人肠。

岳飞含冤入狱后,一位名叫隗顺的狱卒,非常同情岳飞,尽心竭力地给予可能的关照和护理。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含冤遇害于大理寺,时年39岁。岳飞遇害后,按规定,尸体应草草埋葬在大理寺的墙角下。好心的隗顺含着悲痛,冒险背负岳飞尸身,就近走出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偷偷地将之埋葬于九曲丛祠附近北山麓的平地上,诡称“贾宜人坟”,随身伴随岳飞的有一个玉环。这一举动,也让我们这些后人透过那个时代,在当时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人性温暖的曙光。

天日昭昭。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上台,主张抗金,遂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官职,依礼改葬,建庙于鄂,号忠烈,后加封忠武,谥号武穆,又追封鄂王。此时隗顺早已去世,其后人报告了隗顺遗言,朝廷得以找到岳飞尸体并予以确认,改葬于美丽的杭州栖霞岭下。

岳飞死后,为什么被追封为鄂王呢?这是因为岳飞曾经驻节于鄂州(今湖北武昌)。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冬天,金人再次大舉南侵,岳飞在鄂州附近和金人交战,打败金兵,一举收复了六个重要的州郡。骨子里其实主张“议和”的宋高宗,也不得不在口头上夸奖岳飞:“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当时岳飞32岁,已经被破格提拔为节度使。

某日,岳飞登上鄂州著名的黄鹤楼,凭栏远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写了著名的词《满江红·遥望中原》:

遥远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叙汉阳游,骑黄鹤。

站在黄鹤楼上凭栏远眺中原故土,看到荒烟弥漫的远处,有许多城郭。回想当年繁华的京都汴京,鲜花铺天盖地、垂柳成荫,雕梁画栋的凤楼龙阁多么威严。万岁山前珠翠环绕,皇宫中的蓬莱殿里夜夜笙歌,好不热闹。如今呢,在汴京附近,都是金贼的铁骑,连风和尘土都那么可恶。

大宋的兵在哪?他们的鲜血都染红了金贼的刺刀。大宋的老百姓在哪?他们中有多少人被杀死后抛弃在沟壑。可叹江山如故,但众多的村子已经荒无人烟。什么时候皇上能够恩准我率领精锐的岳家军,挥鞭策马横过长江,直扫中原,收复失地。到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有心情游山玩水。到时一定再登黄鹤楼,骑黄鹤好好游览一番。

岳飞亲笔书写《满江红·遥望中原》一词的墨迹,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墨迹是从石碑上拓下的拓片,拓片有元代人谢升孙和明代人宋克、文征明等人写的跋。谢升孙在跋文中谈道:他得到这首《满江红·遥望中原》墨迹已经二十多年,墨迹后面还有魏文靖的跋。魏文靖是谁呢?就是魏了翁,南宋著名词人,宋理宗时担任过督视江淮京淮军马。也就是说,《满江红·遥望中原》在南宋宋理宗时已经被文人收藏了,此时,距离岳飞被诬陷而死不过50年的时间。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不出数月,便攻占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无奈,不得不退军百里,撤回鄂州,又一次前功尽弃。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心里满是悲愤和痛惜,于是,挥笔写下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曲《满江红·怒发冲冠》,悲壮豪迈,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堪称千古绝唱。清代著名词作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

有学者认为,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于绍兴六年(1136年)回鄂州时写的;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岳飞于绍兴十年(1140年)被迫从朱仙镇撤军时写的。

岳飞精神内涵丰富,概括来讲,一个核心,七个要素。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尽忠报国,捍卫统一;事母至孝,教子有方;文不爱钱,勤政为民;武不惜死,赤心护国;惜将爱兵,严明军纪;生活俭朴,坚守清廉;好学进取,自强不息。这可以被简化为七个字,即忠、孝、文、武、严、廉、勤。

沈腾、易烊千玺,无疑是当下市场中最为卖座的两位演员,俩人后面背着的几百亿票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今,两位具有顶级号召力的演员合体,将会产生出购买力叠加效应。而张译、雷佳音等亦是当下市场中的顶梁柱,亦是张艺谋合作多次的演员。

在看过该片之后,观影者的反馈各占一端,有人给予满满好评,有人认为票价不值。好评者基本上都是满分点评,认为观影感受极佳,全程酣畅淋漓。更有人点赞影片节奏很棒,在铺垫悬念上不断反转,甚至将其媲美大导演黑泽明的神片《罗生门》。

将《满江红》和《罗生门》对比,不知是否有些言过其实呢?另一些好评网友则表示《满江红》属于多种风格杂糅的类型,其中既有喜剧元素,又有悬疑氛围,更有渲染家国情怀的剧情演绎。

也有网友说:“传颂《满江红》一起,我立刻从半昏迷状态中醒了过来,还不到第三句就开始热泪盈眶。”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一代抗金名将岳飞的词,电影《满江红》就是从此词入手,展开了长达159分钟的叙事。

想不到,张艺谋却另辟蹊径,巧妙地讲了一段别出心裁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南宋绍兴年间,宰相秦桧率禁军赴边境,与金国会谈。秦桧宿在当地一个大族的宅邸,宅邸封闭且戒备严密,但在会谈前夜,却发生了一桩迷案,金国使者死在秦桧驻地,所携密信也不翼而飞。小兵张大与亲兵营副统领孙均机缘巧合,被裹挟进这个巨大阴谋之中。秦桧限张大和孙均在一个时辰之内找到凶手。而这一个时辰,就是从天还未亮到天已全亮的过程。

这么短的时间,在秦桧府中如此封闭的大宅院内,如何寻找出秦桧所要的真凶,实在太难了。

双男主角沈腾、易烊千玺,领衔主演张译、雷佳音、岳云鹏、王佳怡,主演潘斌龙、余皑磊,友情出演郭京飞、欧豪,特别出演魏翔等一一现身,各显身手,各使手段,谁也帮不了谁,各自去努力吧。就像《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他们饰演的角色,为一封密信身陷迷局,各自在绝境之中或谋划算计,或挣扎求生,群像飙戏释放出极强的戏剧张力,生死一线之间的紧张感扑面而来,密信最后究竟落入谁的手中?又有谁能冲破迷局逃出生天?

伴随危机四伏的深入调查,宰相府总管何立、副总管武义淳、舞姬瑶琴等人卷入局中,随着案情浮出水面,跟岳飞有关的一件往事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这是一部关于一阕词的电影,证明唯文字最长久。电影配乐中有熟悉的“豫剧味道”。《满江红》配乐是韩红团队创作。接受央视采访时,导演张艺谋说,因为岳家军大部分是河南人,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豫剧,在多番尝试和沟通下最终确定了豫剧唱段加电子音乐。

因为电影《满江红》的故事所限,所以,场景都在一个深宅大院讲述,表面上围绕着奸臣秦桧与金国准备勾结时、金国使者被杀而开始查案,实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故事与情节,故事讲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电影刚开始时就把观众引入故事中,然后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几个关键人物的线索,无论是桃丫头,还是替身宰相抑或众官兵,无不在提醒着今天的我们:从此世上有了《满江红》,从此世间满了家国情怀。

结局虽然惨烈,但是彰显了众多小人物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一切,也凸显了官场政治斗争的残酷。孙大人带走左右,也是想明确时代、社会的局限性!这可能也是张导遗憾的一处体现吧。导演把这一切作为局中局层层展开,非常值得品味。

有观众说,群情激昂,然后一声叹息;也有观众说,看完它的故事,很振奋,然后,感到有些沮丧。于是抱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影片最后为什么不干脆一点儿,直接杀掉秦桧呢?就像《红楼梦》里的荣国府一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样岂不更解气?

影片并不能将历史的每一帧都追溯回去,负担着考察、复古的科学家们也不过是在不停地假设、推测和验证中才能得出一些结论来。何况,影片是贺岁片,某些观众不买账也可以理解。

张艺谋说,类型电影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这次自己尝试将喜剧风格放到凶杀、间谍、卧底、反转等类型元素中,难度很大。很高兴这次演員的表演非常到位,喜剧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

首次曝光的概念海报这样配文:“怒发冲冠,满腔热血忠义有继。惩奸除恶,生死迷局是非难辨。”这并不是一个正面表现抗金名将岳飞的历史正剧,而是从小人物的角度,在悬疑色彩中展开对血义忠勇的刻画。有观众评价张艺谋为“反转王”,故事情节“不停地反转,不到最后一刻不明真相”。

张艺谋说:“《满江红》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影片的结尾,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这让笔者想起,自己在初中时受新概念作文的影响,写作文的时候结尾会突然来一句“原来这是一场梦”,升华一下主题。

很少会有导演敢大篇幅地将色彩如此运用。大宅院灰墙黑瓦,众将士银色盔甲,天空中阴蓝的样子,就像一幅灵动的画作,将一幅幅水墨画般的场景,搬到了观众眼前。估计细心的观众能够看到天空的背景色在一点点地变化,直至白天。而发生的故事也慢慢地从摸不着头脑到变得清晰起来。

整部电影的色调很暗很冷,人物身穿银色的盔甲挤在窄巷里,恰恰提升了整部电影的压抑感。电影有一处“红”非常细腻,它借着蒋捷的词娓娓道来:“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一段婉约的词,也是一段哀伤的词,包含着一群义士背井离乡的亡国之恨,和这部电影的气氛非常吻合。

新晋“视帝”雷佳音扮演的秦桧似乎也与观众印象里的形象大有不同,他身上既有喜剧色彩,也有过硬的表演功底,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别出心裁的秦桧形象。雷佳音褪去以往的老实,身着黑披风,眼神阴郁,演活了千古奸臣秦桧。

有个网友批评说:电影《满江红》故事没有讲圆,逻辑上有漏洞,不理解孙均最后为什么不杀了秦桧。“背完岳飞的爱国诗词,却不去诛杀权奸,不去为岳飞报仇,那么背诵它的目的是什么?”批评导演喜欢宏大叙事、喜欢精神升华;也有网友出来和稀泥,说:“什么逻辑不逻辑的,凑合着感动感动得了。”

一部电影,拍出来,有人褒、有人贬,这都很正常。

马东先生于2月2日在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张艺谋该如何正确地杀秦桧》。他这样说:“其实《满江红》没那么深,对张艺谋来说,就是一个玩儿。

“首先,是先有院子后有故事。《满江红》取景那院子在太原古县城,那儿是个景区,新盖了一个五进的大院子,想让张艺谋在院儿里拍一部电影。

“这种景区资源置换的故事有很多,当年冯小刚拍《非诚勿扰》,某湿地公园邀请他去取景,后来送了一套景区里的宅子给他当工作室(没产权,只有使用权)。

“院子盖好后,张艺谋联系了最近几年喜欢合作的编剧陈宇,让他去一趟山西,说那儿有个院子,去看看,能编出一个什么故事来。

“这不是拍电影,这就是不想让那院子白盖。

“陈宇转了一圈回来,编了三个,最终国师挑中了现在的这个《满江红》。……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是张艺谋要放过秦桧,而是编剧陈宇要放,因为实在没招,只能放,不能杀,一杀就是篡改历史,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线。但不杀,憋了一场的观众,看到最后就会骂娘。张艺谋二十年前拍《英雄》没杀嬴政,就被骂过。张艺谋说他当年没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没想到,过了二十年,他又得再想一遍。其实真把秦桧几刀剁了,观众也不会满意,太没劲儿了,想看杀人,不如去看《狂飙》,一部剧中被杀的人,比六部《古惑仔》都多。杀也不对,不杀也不对。剧本因为该如何正确地杀秦桧这个问题,卡住了。直到一天半夜,张艺谋灵感入脑,想出了解决办法:搞一个替身,让替身自己扑刀子。……徐皓峰老师说得好,怎么能產生艺术呢,不能直言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满江红》最大的问题,不是反转多,而是太直了。其实说了这么多话也没啥意思,张艺谋在72岁高龄,还能享受电影,玩得这么嗨,是非常喜闻乐见的,年轻时在艺术上已经牛了,古稀之年没必要再背什么牛债,自己玩开心了就行。从成片到幕后花絮能看出来,他确实玩嗨了。伍迪·艾伦今年88了,还在玩电影,希望张艺谋也能玩到88岁。”

一半生意,一半生活;一半理想,一半烟火。其实也就是这么个事儿,娱乐嘛,开心就好,干吗非得弄得上纲上线?张艺谋想尝试各种没拍过的东西。

笔者觉得电影还挺好看的,紧凑,顺畅,演员们演得也都还好。

最近读了裘山山的小说《我需要和你谈谈》,小说讲的是对老年化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小说的主角是一位聪明智慧、生活能力很强的老年女性,但她在一个智能化时代却发现自己逐渐“智能丧失”了,于是变得焦虑起来,最终是女儿帮她度过危机。写小说嘛,紧贴现实并不意味着跟在现实屁股后面跑,作家们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体现在他们能够从现实中看到未来的端倪。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立春。所在地的电视台的主持人打来电话,让笔者谈谈立春如何养生。笔者说,立是开始,春是希望。立春:立德,立命,立行,立下一年好光景。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切才刚刚开始。不论过去如何,未来都是崭新的。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可爱。在这个季节里,人也会变得更有动力。春天,一切都在悄悄地萌发,静静地生长。曾在寒冬蓄势待发的我们,此时已充满力量。和“春”相关的皆是好词,诸如春风得意、春光满面、人生如春等。立春这天,民间自古有“咬春”的食俗,以迎接春天的到来。用于咬春的食物很有特色,比如五辛盘、春饼、春卷、萝卜等。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原则,按四季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故立春养生应着重于养肝,着眼于保护初生之阳气。愿你我不负春光,不负自己,向阳生长,与更好的自己温柔相逢!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的脚步,总是格外明快。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负春天好时光。春色虽只三分,春意却已奔腾。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天的夜晚,雨润无声……是时光的慈悲,是岁月的静好,教会了我们在一朵花的开落中,感受生命的静美;在一剪流云的来去中,感受缘分的匆匆。虽然岁月的脚步匆匆,愿我们依然可领略一路笙箫静,一弦清音弹……想起作家丰子恺的话: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远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再也不见了。生命的旅途,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邂逅一个懂你的人。一直相信,所有的缘分都是光阴的恩赐,缘来时,如春天对泥土的芳香情有独钟,如鲜花对雨露的呵护依依不舍。缘去时,不必去追寻答案,一切皆有定数。

花开得热烈或许会让人迷失,花落得寂寞反而教人冷静。春天,本该是一年之中最美丽的季节,但却也成为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期。看媒体报道,某高二学生L,性格内向,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半年前升入高二后,他就觉得自己跟不上学习节奏,成绩下滑明显。L很心急,越发努力学习,上课却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滑得更厉害。L更加沉默寡言,整天唉声叹气,感觉疲乏,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L因为课后作业被老师批评,之后他便开始出现了“异常”。在校时整个人异常兴奋,上课总是打断老师讲课,讲话大声,夸夸其谈;回到家整夜不睡觉,说是要创作文学巨著,脾气暴躁易激惹,常常为了一点儿小事就跟父母翻脸,甚至通过砸东西来发泄情绪。后经过医院检查,L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据有关医学统计资料表明,一年中2—4月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精神心理科就诊的住院人次也明显增多,其中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抑郁症,这背后其实和这句话有直接的关系:多少孩子不是想死,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

这值得我们思考!

王耳朵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自媒体上,大意是说,多少孩子,其实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抑郁,而是得了“空心病”。这个概念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从多年的青少年自杀干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

早年间,徐老师提出过一个“树理论”。意思是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树根是原生家庭,树干是价值观、理想这些认知系统,树叶是成就感、自我肯定。

人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多半就是树根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通常会有的想法,看到悲剧事件,第一反应就是责怪父母的教育、原生家庭的阴影。但后来这些年,接触越来越多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后,徐老师发现,不对啊。

很多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这些典型问题,甚至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而且,人缘不错,学习成绩也优秀,是大家眼里的好孩子、好学生。可就是这样美好的、闪闪发光的一个个孩子,却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义。为什么呢?徐老师总结了几个“空心病”孩子的共同经历:第一,长期活在别人的认同里。别人是谁?是我们这些大人。老师希望他成绩好,他就努力学习;父母希望他听话懂事,他就按部就班。他希望让所有人都满意,哪怕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第二,对被评价很恐惧。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什么?是每次都考第一。寻求外部认同越久,孩子越是战战兢兢,因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了。所以一次挫败、被否定,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和恐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优秀学生,在成绩偶然出现下滑后,会心急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书也看不进去。第三,自我认同缺失。每一个从青春期过来的人都知道,十几二十岁是迷茫又兴奋的。笔者小时候就是这样,天天思考着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寻找自己”。但长期活在大人期待中的孩子,似乎一切都是为别人而做的。哪怕获得了很多成功,内心还是空荡荡的。

这就很可怕了:找不到真正的价值感,看不见自己的意义,就很容易轻易放弃自己。“空心”的孩子,不是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是功利的。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多少这样的话:“上了高中就好了。”“上了大学就好了。”“毕业找到好工作就好了。”读书的一切目的,在于成绩,在于升学率。就像那句广为流传的高考标语:“提高一分,干掉一千人。”可分数之外,怎么成长、为人?竞争之外,如何与世界相处?很少有人教我们。我们的家长是焦虑的。曾有补习班打出口号:“您來,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听听,多吓人。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我们总喜欢用“学霸”和“学渣”这两种极端话语来形容在校学生。一个孩子的人品道德可以不提,但只要成绩不够好,就可以说他“渣”。如今,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文化越来越多元,可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却只有成绩。可以没有技能,但要有文凭;可以什么都不会做,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行。多荒谬啊。但游戏规则就是如此。

社会以分数、排名、证书来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父母也因为有一个成绩好的孩子而觉得脸上有光。而没有选择权的孩子呢?要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和恐惧。明明最脆弱的孩子,却成了所有压力的最终承载者,怎么不容易出问题?一位高考状元在尝试自杀未遂后说:“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不好、工作不好,我就活不下去。”

有学生就这样抱怨:“就算学习好我也不开心,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话说回来,应试教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已是最公平的路,竞争在所难免。父母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有要养家的操劳,还有在教育压力下的焦虑,已经够不容易。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但我们仍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悲剧。除了希望孩子考出有用的成绩,也请允许他做些“无用”的事,比如看电影,社交,爱好。

哪怕是花一上午看一片云的聚散,花一下午读一本非“中小学生必读”的“闲书”。除了教孩子学习的技巧,也请教给他爱自己的能力、玩乐的能力。告诉他任何事情再重要,也重要不过自己的生命。这样不好吗?不必仅盯着考试成绩。

想干事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事的人,永远在找理由。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人人都渴望更出色,但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捷径,都要做到自律。没有自律的起点,就不会有收获的终点。当自律形成习惯,懒散自然会消失不见。

有心理学家说过:解压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做无功利目标之事。别让孩子的世界被成人的标准塞得太满,也留一些空间给他自己。比如,让孩子读读古典诗词,看看闲书。

春光如约闯入我们的视野,诗意也将一如既往地温暖人们的心灵。草木初萌,万物向新,东风和暖,春意初现。人随春好,春与人宜。走,吃茶去。煮一壶茶,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捧一本闲书,来一份精致的下午茶,填满对生活的热爱。如果你顾虑重重,忧心忡忡,陶渊明会告诉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如果你长途跋涉,身心疲累,韦应物会告诉你: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如果你走到绝境,失路而哭,王维会告诉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不舍别离云山万里,贯休(唐末五代画僧)会告诉你: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如果你痛彻心扉,仍需前行,白居易会告诉你: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如果你满腹委屈,无处可诉,李白会告诉你: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如果你忧思过重,善感易愁,陆游会告诉你:勿以有限身,常供无尽愁;如果你不堪流言,心绪如澜,《增广贤文》会告诉你: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如果你总是烦忧,总待来日,无名氏会告诉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如果你担心前路,心有戚戚,冯道会告诉你: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如果你不甘于此,向往世界,岑参会告诉你: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如果你觉得飘摇无依,不知根在何处,白居易会告诉你: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如果你苦闷于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刘季孙会告诉你: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如果你正潜心备考,需要一点儿鼓励,唐寅会告诉你: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现在呀,“抑郁”成了某些人的口头禅,动不动就说自己有点儿抑郁。

有些人,你一见他,就会产生多巴胺。心情好了,自然就不抑郁了。有朋友说:抑郁的人在水里,正常的人在水面,而我浮在中间。其实呀,很多人都是上下起伏的。现在网上都流行起了“不合适就分手”,导致很多青年人遇到一点儿小事就想换人,而不是想着解决问题。

我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如莫泊桑所言,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想象。希望这个世界每一个平凡人都挺过脆弱,坚强做限量的自己。有人说:我牙不好,所以抑郁,烦。中医有句话,叫弱齿者必强于胃。鸡是没有牙齿的,吃什么都是囫囵吞枣,全靠胃来消化,甭管什么五谷杂粮,砂石铁块,只要进了肚子,都给你打成粉,排出去,可见它的胃有多强悍。鸡内金是鸡的胃,也就是鸡胗里面那一层黄色的膜,平时在料理鸡的时候,可以把这层膜撕下来,清洗干净,晒干,就是中医里的一味良药。这鸡内金紧贴着鸡的脾胃,可以说是直接接触食物的内层,也是负责消化食物的前锋,它化淤滞的作用自然是非常突出的了。

你的牙不好,胃反而比一般人好。烦什么烦?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呀。凡事向好的方面想,不好吗?

新的一年,笔者学会了倾听。你看“圣”的繁体字“聖”,从耳,右边是口字。既善用耳,又会用口。

《说文》中这样解释:圣,通也。耳顺之谓圣。

当今社会的所有生活习惯,几乎都让眼睛成为最累的器官,所以有些事,未必费眼看了。罗隐的诗问得好: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倾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可以讓自己变得悠闲舒适;倾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种壮烈,可以让自己变得刚强。

正是有了倾听,一曲《高山流水》才将俞伯牙、钟子期的名字连在一起,中国从此才有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正是有了倾听,瞎子阿炳用生命演奏的《二泉映月》才能萦绕在江南的夜空,飘荡在神州的大地,叩击着一颗颗敏感的心;正是有了倾听,大观园里低吟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才将宝黛的心连在一起,让多少后人为之唏嘘不已。

倾听是一种艺术,拥有倾听,我们就拥有了一方心灵的净土,花才素淡而馨香;倾听是一种享受,隔开灯红酒绿的喧嚣,摒弃了随波逐流的幼稚;倾听是一种考验,能以深沉的思考、按捺住一颗年轻而狂躁的心。毕竟人生在世不是只有吃饱穿暖,还有内心精神满足。

让我们放飞倾听的翅膀,飞翔在历史的天空中。

扯远了,拉回话题,咱接着说张艺谋的电影。

张艺谋之前拍的《英雄》,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当年,《英雄》在豆瓣上被喷得很惨,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空洞,商业气息也过浓。《英雄》里面有一句台词,解释了“为何无名放弃刺杀秦王”。这句台词的大意应该就是:一个人的痛苦,放在国家便不再是痛苦;一个人的仇恨,放在国家便不再是仇恨。当他的选择系在了国家之上,那所有一切苦难都是值得的,这就是英雄,大义凛然的英雄。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英雄》空洞,空洞之中却是一幅幅风景,剧烈的色差衬托出凄凉的美,黑压压的秦军、黑色盔甲上鲜红的缨子,尤其是《英雄》里面白马啸西风的场景,笔者感觉还是很美的。是啊,谁不向往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呢?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不是每一朵花都会结果,所以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结局。年轻时最喜欢钻牛角尖,做一件事,一定会竭尽全力,一定要讨个说法,要一个确定的结果,可现实真的不是这样的。不是每件事情都会有结果,一如不是每段感情都会有收获,但是努力过,就是那段时光的意义。

笔者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惊涛骇浪从容渡,风雨无阻向前行。

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个故事,结局还没有出来。但是,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局,有的故事有头无尾。

有人调侃了:这一生忙忙叨叨的,没结果我干吗来了?但人生就是这样,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结果,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一声“算了”,好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但如果不这样,生活只能越来越糟糕。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无疾而终的。感情也是如此。反观自己过去的时光,每一次喜欢,每一次经历,无不飞蛾扑火。转身才发现,自己不过在唱一出独角戏。然后鸡飞狗跳,一副受害者模样,口口声声说不在乎,要一笑泯恩仇,却终归放不下,把苦全憋在心里。

说回电影《满江红》。是否在“黑暗中掉眼泪”,是否“感受价值观的细微冲突”,这些其实没那么重要,贺岁片嘛,有趣热闹就好。有趣热闹之外,还能让观众圆梦——自己在童年时代就听过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梦,还能再热血一回,就知足了。

总管问宰相秦桧:如果张大没找到凶手,怎么处置?秦桧淡淡地说:斩。总管说,要是找到了呢?秦桧继续淡然回答:亦斩。

秦桧交给张大和孙均艰巨的任务,也给出了残忍的“奖罚”:完不成便斩首,完成了“亦斩”。这开场后的对话基本就奠定了电影《满江红》的故事走向——所有人都是棋子,所有人都在演,而且越上面的人演得越狠;所有人都想拿捏上面人的短处,为自己活命寻找保护;而高高在上的人拿住了下面人的软肋,可以没完没了地做戏、看戏……

故事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秦桧不想让其他人知道金国使者给他带来的信,甚至不想让人知道有信这档子事;另一条线是底层兵张大等几人布局,“套路”孙均,唤醒孙均身上的未泯之良心。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套出岳飞临死前在狱中的留言。这样两条线,不断交锋汇合,正方反方都在设局,既拼智商,也拼人性。在电影里,其实没有什么查案的具体细节和推理,都是简单粗暴地从一个人牵出另一个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片中人物似乎谁也不相信谁,各有各的小算盘,在对待不同的事情和人时,基本人均一万个心眼,有人笑里藏刀,有人口蜜腹剑。反正就是彼此斗心眼。多重“反转”,意味着人心的挣扎和不甘。你以为是畏缩不前、胆小如鼠之辈?实际上是前仆后继、殉国忘身之英雄。你以为有免死金牌?但还是得死。

总的来说,《满江红》的故事相当耐人寻味,谜团一环套一环,上一环是下一环的铺垫和伏笔。

小人物,大时代,命运的洪流和影响全局的“棋子”,互相博弈,胜负难分,而在这个过程里,又有多少势力浑水摸鱼?

小人物偏要打大算盘,大人物既做戏也要看戏,于是“计中有计,局中有局”。《满江红》甚至让人看到了张导之前的作品《影》的影子,最后全军复诵《满江红》这一巧妙反转,让结尾没有落入简单的复仇俗套。

《满江红》起自岳飞的壮志绝唱。满江红的红,红色是血色,是一点朱唇,是一颗樱桃,是英雄血,是亡国恨,是离人泪。寻找这抹“红”便贯穿了全片。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关于它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说法。电影《满江红》为它的流传作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解读:故事中的底层人物张大、更夫老丁、车夫刘喜、卖艺女子瑶琴等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为了《满江红·怒发冲冠》重出江湖,不惜以命设局。

在结尾处,将士们整齐地复诵,让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给了观众很大震动和惊喜,也让人顿觉心潮澎湃。同时,故事也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逐渐扩展到激越的家国情怀。甚至有观众发表评论表示,春节过后,大家应该都能慷慨激昂地高声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了。

在众人齐颂《满江红》时,笔者曾心生犹疑,这太仪式感、太晚会文化了,恰是过往张艺谋所喜欢的,但当真正反转来时,疑惑被彻底消除,一切归于合理,张艺谋毫不犹豫地摒弃了大而无当,他用恰到好处地戏谑面对曾经的自己。

不能不说,家国情怀是强烈的,是炽热的,是金贵的,是共情的,也是当下影视剧领域的一把畅通无阻的“金钥匙”。

张艺谋电影称得上雅文化,开心麻花算是俗文化;张艺谋导演风格是庄,擅长搞笑的沈腾和岳云鹏是谐;爱国故事题材无疑是老旧的,顶流易烊千玺很吸青年粉;精忠报国的岳飞是忠,万人唾弃的秦桧是奸;表现形式有喜,电影内核又有悲情。于是,雅俗共赏,庄谐相融,老少皆宜,忠奸对戏,喜悲交集,张艺谋来了一次创新,颠覆既有的常识。

我们常说历史是冰冷的,而在张艺谋的镜头里,这些历史文字被演绎出强烈的画面感。但想要拍一个人尽皆知的历史典故,究竟应该如何给观众带来新的认知呢?我们会发现,《满江红》虽然叫《满江红》,但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岳飞形象。反而是那秦桧,这个早已脸谱化的奸人形象,在张艺谋的镜头下得到了另类解构。什么复仇、密函都不重要,所有人到最后才知道,《满江红》这阕词才是重点。

我们都知道美术出身的张艺谋导演擅长用“颜色讲故事”,但这部《满江红》却鲜有亮丽的色彩。

有必要说一下那段历史。

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誓死也要坚决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英雄事迹,赢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岳飞一生的宏愿是“还我河山”,把被金国强盗抢的土地夺回来。

话说北宋王朝经历了140多年,帝位从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一直传到徽宗(赵佶)皇帝。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11子,他的生母姓陈,因为是庶出,原本是没有资格继位的。可是,赵佶从小性格方面就比较狡猾。为了能够当上皇帝,为了多点儿机会,赵佶就特别孝顺嫡母向太后,每天都去请安,对自己的生母反而冷淡了。嫡母向太后果然对他印象不错,后来帮他当上了皇帝。

可是,赵佶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非让他继承皇位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和李后主一样,宋徽宗同样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相同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才子皇帝,喜欢诗词书画,痴迷艺术但不擅长治国安邦;国家都亡在了自己的手上;最终都成了寄人篱下的亡国奴,惨死在异国他乡。“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不同的是,李后主信佛教,而宋徽宗信道教。

趙佶喜欢享受,佛教的苦苦修行,对他没有诱惑力,他宁愿在声色香味触法这六尘的世界里尽情享乐,他宁可信道而不信佛。他最初也曾经想通过节制欲望来成佛,但是,蔡京劝他,未来太空灵,还是采阴补阳来得实在,在享尽人间乐事的同时,也可以成仙。

赵佶崇信道教,他把道教放在其他宗教之上,光皇家出钱养活的职业道士就有两万多人,这些人很体面地出入宫廷,还有一个很牛的名字,叫“金门羽客”。赵佶还在全国设立“道官”26级。他亲自把道教推到“国教”的地位,甚至,自己也接受道士给他的尊号——“教主道君皇帝”。

看到金人快打家门口了,他就把帝位传给儿子钦宗,自己乐当太上皇。

赵佶,一边欣赏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著名碑帖字画,一边看着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奇花异石、珍禽怪兽。后来金人把他抓去的同时,也把他的孩子(能找到的)都抓去了。

宋徽宗在金兵营中给过去的两个大臣的信中写道:“山河,都是为大臣所误。今日使我父子离散至此,追念痛心,悔恨何及。”

我们知道,宋国和辽国在宋代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期就签订澶渊之盟,这是一个长期友好的和平条约,两国不再打仗,而是互称兄弟。宋答应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的皇帝以兄弟相称,文书来往互称南北朝,宋称南朝,辽称北朝。虽然对宋不太公平,甚至于屈辱,但是,公元1004年签订的这个澶渊之盟,维持宋代的百年和平。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宋徽宗下令修建御花园。说起来,这建御花园的主意还是蔡京想出来讨好宋徽宗的。

比赵佶大35岁的蔡京,知道年轻的皇帝宋徽宗还不到20岁,心性还未定,就根据《易经》提出的“丰、亨、豫、大”的说法,诱惑皇上尽情享受“天下之丰”,说什么,人生几何,何必太辛苦,不如对酒当歌、尽情享乐。于是鼓动皇帝大兴土木,在京城修建万岁山,就是人为地建造一座皇家园林,派人到南方搜集奇花异石。园中不仅要种名花异草,还要建造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高大假山。派大臣朱勔常驻苏州,专门搜罗名树和太湖石,然后沿着大运河运到开封,这些太湖石,就叫“花石纲”。

那些为宋徽宗搜罗到奇草、怪石的人,都得到了重用,那些把差事办砸了的,都被施以严厉的惩罚。蔡京等人还专门在苏州成立一个机构,叫“应奉局”,这个局的职责是专门为皇上搜集怪石或者花木。

国库越来越吃紧,老祖宗留下来的5000两库银被挥霍一空。赵佶利用辽金的矛盾,挑起事端,想趁机占便宜,坐收渔人之利,就和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双方联合,灭掉辽国,即所谓联金灭辽。这不是背弃祖宗签订的百年友好条约——澶渊之盟吗?没错。也许,如果他能够联辽抗金,北宋就不会亡,他也不必当俘虏了,毕竟,辽和宋有过百年的兄弟合作关系。

金人攻下汴京之后,连抢劫这样的事都不愿意自己动手,让宋朝官员代替他们来搜刮。金银财宝自然全要,布匹绸缎全部都要上交,连妇女儿童的饰物也不放过。为了确保搜刮干净,要求老百姓每5家成立一个联保,互相揭发,敢隐瞒者杀无赦。最后,骡马骆驼都要,全城搜刮到7000多匹骡马。弄得官员上朝再也没有马车坐,没有马骑,只得步行。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康耻”。

所谓“靖康耻”,就是指靖康二年(1127)的奇耻大辱。繁华的汴京被北方的金兵攻陷,宋钦宗亲自到金兵大营投降。金兵虽然没杀他们,但是当场宣布废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为庶人。

北宋王朝到此也就彻底算玩完了。宋徽宗赵佶永远成了金人的奴隶,并最终死在金国,千里中原被迫割让给了金国。钦宗皇帝赵桓也被带到金国当了俘虏。

宋徽宗赵佶被金人抓捕带到金国境内之后,写了一首词《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这首《眼儿媚》的大意是:回想起旧日汴京城的繁华,那个时候(没当俘虏的时候)大宋的万里河山都是我们赵家的。那里有皇家园林——琼林,也有用玉石精心镶嵌的金銮殿。每天早晨都有专人奏起悠扬动听的弦管,晚上有专人吹笙弹琵琶。如今多么凄凉,那如花的城市——开封,已经离开我了,想念故土的那种情结如春梦一般缠绕着这遥远的胡人的沙漠。家在哪里呢?我只能忍着悲哀含泪听着这凄凉的羌笛声,一遍遍地吹着《落梅花》的哀曲。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一旦归为臣虏”,再来后悔,晚了。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说明赵佶非常怀念当皇帝时候的奢华。

宋徽宗被俘虏后还写了一首《燕山亭》词。已经有学者考证出,这是他被抓去当俘虏的几年后写的。也有人说,这是徽宗的绝命之作。

《燕山亭·见杏花作》: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燕山亭》的大意是:杏花的美丽,仿佛是用剪裁好的、冰片般超薄的丝织品制作而成,剪裁好了之后,轻叠数重,弄上好几层,然后再均匀地染上“燕脂”。就是说,杏花美丽得就像假的一样。这杏花的美丽,真像一个女子时髦的靓妆,她那种美艳都满了,要流出来了;她的芳香四面飘散,即使像蕊珠宫女那样的美女见了这杏花,也会羞愧难当。可是这么美丽的杏花,却那么容易凋零,更何况,还要经历多少无情风雨的摧残。这让我愁苦。在这个囚禁我的院子里,我和杏花,不知道经历了几番春暮。

很想委托这双燕子,把我的重重离恨寄给故国,可是,它们哪里懂人类的语言。从开封到这里,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双燕子哪里能知道故宫在何处呢?教我怎么不思量?在梦里,我才能回到我的故国。可是,梦没有根据。最近,更是连这梦也不做了。

宋徽宗在这阕词中,表面是咏杏花,其实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曾经繁华,已不堪回首,如今成为阶下囚,来到这天遥地远的荒凉之地,“知他故宫何处”,令人唏嘘!

有人评论说,“和梦也新来不做”,比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写得更悲惨。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认同。我们可以拿李煜的《破阵子》来对比一下: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有个官员叫谢克家,在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到遥远的北方后,他侥幸逃脱,后来随宋高宗一起南渡,当上了南宋的参知政事。他日日思念当年开封故宫,想念北宋的繁华,在悲愤中写下一首词《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词的大意是,宫中长长的垂柳拂着皇宫寂寞的围墙,宫中楼殿空空荡荡,春天的昼如此漫长。燕子归来,依旧忙着筑巢,和过去一样。想念我的君王。明亮的月打破了黄昏的宁静,人愁得断了肠。

渡江的人忆君王,思念国家,不幸被掳到遥远北方的那些人,又何尝不想家?!阳武(河南原阳县)有个县令,名叫蒋兴祖,在金兵南侵时被围。蒋兴祖一马当先,率领大家奋勇抵抗,不幸全家除了女儿之外,全部战死。女儿刚成年,因有词流传下来,人称“蒋兴祖女”。蒋兴祖女被掳到北方,走到半路,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清晨的云一点点地随风飘过,在辘辘车声中,身不由己,像水一般地流动着。此地景象,除了白草就是黄沙。月亮光照着孤村的三两户人家。头上有鸿雁在向着南方的故乡飞,而我却要被押着往北方去。我的心中,国仇家恨,无论昼夜都愁肠百结,没个好时候。快到金国的首都——燕山了,回首再看故乡一眼,这辈子再想回家,恐怕不可能了。

东京被攻陷的前一年,公元1126年,岳飞在一堵墙上看到一张大元帅府的招兵告示,大意是说金兵欺人太甚,派兵南下包围了东京城,大宋首都危在旦夕。当今皇帝——宋钦宗赵桓的九弟康王赵构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元帅府地点就设在相州。现在急需人才,广招士兵,挽救国家于危难。

岳飞激动地报了名,然后回家拜别母亲和妻儿。母亲姚氏在他背上刺上四个字:“尽忠报国”。这一年,岳飞23岁。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传说岳飞出生时,有一只大鹏鸟不知道从哪里飞过来,停在岳家的屋顶上,父亲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尽忠报国。多次把大宋江山扛在肩上。岳飞自小喜欢习武,由于能吃苦且悟性高,同乡两位名师还专门传授了他刀枪、弓箭之法。

此后的16年,他从一个无名士兵一直到一品大将,名满天下,屡建奇功,直到被人设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金兵攻下东京城后,却没能力管理这个城市,抢了财物和人马后,这样回去又感觉心有不甘,于是想建立一个傀儡政权,索性在宋朝的官员中物色了一个听话的官员张邦昌,封为楚帝,让这个张邦昌来替代金人统治宋廷。

可这张邦昌姓张,不姓赵,名不正言不顺,老百姓不服,不承认这个金国的儿皇帝,私下都叫他汉奸卖国贼。大街小巷贴满了愤怒的口号:“打死卖国贼张邦昌!”金兵走后,各路宋朝的兵马都准备讨伐他。张邦昌吓得不敢出门。智囊出主意说:你想想看,金人把徽宗、钦宗两个皇帝都押走了,皇族的子孙,几乎都成了俘虏,康王赵构幸运地逃过一劫,没有被抓走,皇家还有一个人未落网,那就是哲宗的皇后孟氏。孟氏是因为在宫廷争宠中失利,被哲宗一气之下给废了,万般无奈之下,孟氏搬出宫廷到自己家住,这次因祸得福,没有被抓到金国。我看你不如请她过来暂时垂帘听政,然后再求得她的手书,派一人前往济州请康王赵构返京做皇帝。

张邦昌实在应付不了这个局面,只得答应。

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也就是在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掳到金国的一个月之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宋代的南京非今天的南京,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年号为建元,在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也就是宋高宗。

有些大臣主张杀了卖国贼张邦昌,比如当时的宣抚司统制韩世忠就持这一观点,以此来平民愤,笼络民心。但另一些大臣则不同意,怕惹急了金国,引火烧身。

赵构听从一些大臣的意见,因为他怕金人再来报复,到时候自己的皇帝也当不成了。赵构是个特别自私自利的人,只要能保住他皇帝的位置,让他牺牲亲爹他都干。事实上,如果不是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掳到金国,这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头上。所以他心里其实既庆幸又害怕,庆幸的是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掳,害怕的是万一金人把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放回来,只要活着回来,他就得让位。宋高宗赵构宁愿自己当个儿皇帝,也不愿和金人打仗,弄得自己的皇帝当不成。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他不打出抗金的旗号,而是直接喊投降,那谁还支持他当皇帝呀?所以他一辈子都是一个两面派,表面喊抗金,骨子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这是他和秦桧能够结成同盟的原因。有史书记载,秦桧是金国的奸细。秦桧被抓到金国当俘虏之后,在金国将领挞懒的劝说下,投降了,并当上了挞懒的幕僚,职务类似今天的参谋长一类,还担任了金国的随军转运使。后来,金人故意放他回来“潜伏”到南宋,让他配合赵构一起,建立一个完全听命于金国的傀儡政府。秦桧怎么回来的呢?带着家属和亲信仆人一起坐船回来的,家人和自己完好无损,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当然,秦桧自己的说法是,他杀掉了监视自己的金兵后逃跑回来的,谁信呢?

那么,并无功劳的秦桧为什么能赢得宋高宗的信任、让他当宰相呢?

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写了一首《满江红》,词中道出了宋高宗信任秦桧的原因。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惜,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我擦干净这块残碑,残碑上宋高宗赵构赐给岳飞的四个字“精忠岳飞”,依稀可见。无限感慨啊,想当初,国家危难之际,是何等依赖岳飞,到最后,对待岳飞又是何等残忍。果然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功成之后利用完了功臣就杀掉,可怜这些旧事都过去了,如今说再多余的话也不能赎回岳飞的命了。最无辜的、最可恨、最可怜的事,就是在风波亭上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了。

疆域缩小,北宋的地盘被金人占据了,宋高宗就不想收复失地吗?徽钦二帝被抓去当俘虏的耻辱,宋高宗难道不痛惜?但是,徽钦二帝一旦真的被放回来了,那么他宋高宗这个皇帝位置往哪儿摆?

杭州岳王庙中的岳飞墓前只有四个奸臣跪像: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等四个人。跪像背后墓门上有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据记载,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指挥使李隆始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像,跪于墓前,不久就被游人义愤击碎。明万历时期按察副使范涞重铸,并增张俊一像,所以杭州岳王庙跪的是四个铁像。

现在,杭州有一道街头小吃名叫“葱包烩儿”,象征着把秦桧丢入油锅中油炸,以解心頭之恨。

“秦桧是著名的投降派人物,他因陷害抗金名将岳飞而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过,很少人知道,他原本是一个力主抗金、反对求和的强硬派。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进攻东京汴梁,当时还在国子监担任学正(掌学规与训导)的秦桧慷慨上书,告诫朝廷金人贪得无厌,别指望通过割地来满足他们的欲望,千万不可松懈武装守御,要广开言路择其善者而从之。结果朝廷却派他跟随张邦昌去金营议和,秦桧认为‘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于是连上三章,终于推辞掉这个屈辱的差事。

“这样一位主战派人物,为什么会在南宋偏安江南后摇身一变成为死心塌地的主和派呢?《宋史·秦桧传》的一段记载颇为意味深长:绍兴八年(公元1138 年)十月,一次退朝后,秦桧独自留了下来,对高宗赵构说:群臣对战与和意见不统一,无法决策,如果陛下决定要议和,就请陛下专门和我讨论,不要让大臣们瞎掺和了。高宗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秦桧又说:这样怕还是有问题,请陛下考虑三天再作定夺。

“过了三天,秦桧又独自留了下来,高宗进一步表明了要议和的决心。秦桧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说:请陛下再考虑三天。

“又过了三天,俩人再次单独见面,秦桧终于确认高宗的议和之心坚定不移,这才正式写下奏章,要求确定议和大计,不许群臣持不同意见。

“这段记载充分证明,南宋朝廷弃战主和的主心骨是高宗赵构,而秦桧不过是号准了主子的脉搏,从而果断地跳到前台为之奔走呼号的得力干将。至于他在此后大肆斥黜忠良、陷害主战派将领,搞得朝中乌烟瘴气、奸佞横行,造成国家武备废弛、备受外族欺凌,那都是为了主和大计而付出的代价。

“宋高宗赵构曾经给他承诺说,秦桧死后让他儿子秦熺继承宰相的位置,当时秦熺的官位已经相当于副宰相了。可就在秦桧病得快不行的时候,赵构却在秦桧病危的当天宣诏:免去秦桧一家三代人的所有官职。1155年10月22日,秦桧听到这个消息,一口气没上来,气死了。

“秦桧终于死了,赵构什么表情呢?如释重负,兴高采烈。《宋史》这样记载说:‘朕今日免于靴中置刀矣!意思是说,我今天才终于可以松口气,把靴子里藏着的匕首拿出來了。原来,他一直防着秦桧对他下手,一直在‘靴中置刀。”[3]

东京被围时,有个士大夫(太学生)叫陈东,仗义执言,上书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同意了。后来,赵构当皇帝,陈东又前来上书,要求刚被罢免的李纲复职,让他带领大军北伐,还要求罢黜汪伯彦等投降派官员,赵构一听就火了,杀!竟然把陈东给斩了。他第一个杀知识分子。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立下誓碑,告诫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他忘记了不杀知识分子的祖训,背叛了祖宗的誓言。

还有那个直言不讳的赵鼎,在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中进士,后来,在宋高宗初年担任过宰相,因为坚决主张抗金,反对议和,被秦桧迫害,最后绝食而死。

还有著名词人朱敦儒,洛阳人,后来逃难到江南,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中进士。朱敦儒以词闻名于世,有人评价他:“以词章擅名,天资旷逸。”我们来看他的一首《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音讯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自从东京开封沦陷之后,不知道有多少恩爱夫妻天各一方,劳燕分飞。从此天涯海角,没有音讯。一个远在遥远的北方,一个在偏僻的玉门关,也许只有在梦中相见了。

月亮尚且知道重圆,星星还知道团聚,为什么离散的人却再也不能回来?今年春天,又听到杜鹃啼血,口里叫着“不如归去”。年年都能看边塞的大雁由北向南飞,已经飞了十四回了。

“一十四番回”,已经点明了该诗写于开封被金人占领的第十四年,开封还在金人之手,中原什么时候能收复?“擘钗破镜分飞”,这句用了两个典故。“擘钗”的典故说的是杨贵妃与唐明皇。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痴迷不悟,念念不已,等回到长安之后,看到宫里的一草一木都会想起杨贵妃,就派方士去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方士终于找到,兴奋不已,心想这下可以回去交差了。但忽然又想,万一唐明皇不相信怎么办?于是就向杨贵妃的灵魂要凭证,杨贵妃的灵魂将唐明皇送给她的金钗擘了一半,让方士带回去作为凭证。这就是擘钗的典故。

破镜的典故,说的是陈朝的一官员徐德言和他的妻子乐昌公主的故事。乐昌公主预感到国家快要灭亡了,乱世中一旦失散怎么办?于是,先打碎一面镜子,各执一半以便日后相互寻找。这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

为了躲避金人的进一步骚扰,赵构听从一些大臣的意见,准备迁都,往南迁,比如到建康(今南京)、杭州等城市。对于金兵,他的态度是,我打不过还躲不过么,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当时岳飞听说了迁都之事,就和军中结识的朋友张久龄商量后,起草了《南京上皇帝书》,亲自送到大元帅府。20岁的宋高宗赵构看了上书后,很生气。赵构以“越职言事”让他归故里。当时岳飞才24岁,血气方刚的年龄。

张久龄喜欢岳飞,介绍他到河北一个分支部队工作,在这里岳飞大显身手,痛痛快快地和金兵打了几个漂亮仗,自己也连升了三级。当时的副元帅宗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岳飞是个打仗的人才,这个69岁的老人就决定把岳飞留在自己身边,好好教教他,让他有机会痛快地杀金贼。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宗泽的悉心教导,就没有后来的英雄岳飞。

既然宋高宗赵构骨子里是个投降派,所以他对坚决主张抗金的李纲、宗泽都不重用,能贬就贬,不让他们主流化。李纲当了77天宰相就被贬了,而且一下就被贬到了琼崖(今天的海南岛)。

赵构不会不明白,没有宗泽,就没有他这个皇帝。想当年,赵构还是个19岁的小伙子,他奉命出使金国,路过磁州,当时68岁的宗泽是磁州知州,以宗泽的判断,赵构如果去了金国,就不大可能再有回来的希望了。宗泽就竭力劝赵构不要去了,赵构听了他的话,没去金国。东京被攻陷,皇室血脉,只剩他一人没有被抓去当俘虏。宗泽又全力扶持他当上了皇帝。

宗泽一直想渡河北伐,“容臣挥戈北伐,直捣黄龙,迎还二帝,以雪国耻!”上奏24次,一直都没有下文。可怜老臣忠心耿耿,忧愤成疾,疽发于背,于1128年7月1日闭上了眼睛,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

一直守在病床前的岳飞,对于恩师的去世,悲痛欲绝。岳飞永远记得“尽忠报国”的誓言。后来,赵构的小朝廷迁到了扬州。某天晚上,赵构正在睡觉,忽听小太监进宫报说,金兵杀过来了,已经到了扬州城下。赵构被吓醒,衣服都没穿好,爬起来就狼狈不堪地出城逃命。金兵赶到,一把火把扬州给烧成一片废墟。

赵构的小朝廷又逃到了杭州。从此患上了恐金症,一提金国,就害怕,就想谈和,不敢打仗。岳飞和韩世忠一起,在建康一带大败金兵,一举收复建康。这是南宋开国以来首次大捷,岳飞从此声名大振。

后来的几次出兵,连连获胜。每攻必克。岳飞在32岁那年,被破格提拔为清远节度使。想当年,赵匡胤也是在这个年龄成为节度使。没想到这种历史的巧合,竟然成为导致他冤死的命门。有人说他“自比太祖”。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言不虚。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自从岳飞在32岁加官晋爵被破格提拔为节度使、官居一品之后,他的运气就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下衰了。为了自己的帝位只求和金国议和、宁愿接受丧权辱国的条件也不愿意打仗的赵构,其实很怕岳飞英雄过了头,打几次胜仗就应该适可而止,坐下来谈和,别把金国惹急了,一旦惹急了,金国把徽、钦二帝送回来,赵构就得让位。而且,岳飞一心要报国、收复失地,坚决主张北伐,反对议和,这是不会改变的。北伐就北伐吧,痛快地打金人也没什么不好,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宋朝使臣刚从金国带回的消息说,赵构的父母亲宋徽宗和太后都已经病死在金国,另外,金国的上层领导有了大调整,挞懒已经掌握大权,这对议和很有希望。既然能议和,还要费劲北伐干什么?当务之急,是议和,这是第一要务,而不是北伐。

不久,金国政局再次变动,挞懒被金兀术杀了。挞懒主张和谈,而金兀术主张打仗。挞懒一死,从前和宋朝签订的所有和约都不再算数,金兀术带着几十万敌军再次南下,赵构这次真的害怕了,只好给岳飞说好话,让他放弃抗金。岳家军全部北上,一路频传捷报。金兀术屡战屡败。金人闻岳家军就丧胆,金人评价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士气高昂,越战越勇,打得金兵闻“岳”色变。眼看就可以直捣黄龙了,可以和战士们一起在黄龙喝庆功酒啦,就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几道金牌下来,岳飞和众将士面面相觑,最后,不得不俯首听命。收复失地的美好愿望功亏一篑,壮志未酬。

想当年,辛弃疾被派到湖南担任安抚使的时候,也是满腔热情,积极备战,为收复失地做准备,他还专门组织了“飞虎队”,准备同金兵大战一场,有人告状说他浪费国家金钱,一向主张“议和”的南宋皇帝听说了,马上给他下了金牌,让他速速停工,不准建什么军营,并停止训练。辛弃疾这个人胆子大并且有谋略,他干脆把皇帝的金牌藏起来,不发。等他的军营终于盖好了,这才上报给皇帝说,您的金牌我收到了,但我的军营也盖好了。皇帝也拿他没办法。但是,还是反感他,嫌他不听话。最后还是找个理由把他给贬回家了。他到江西上饶附近,找了一片荒野之地,盖了一间小平房,住下来等待机会。辛弃疾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可这一等就是十年左右。下次被起用,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话说岳飞这次在前线打仗,同样收到了皇帝的金牌,但不是一道,而是连续下了十二道。要求岳飞“措置班师!”就是说,不要再打了,快退师回来,如果不回来就是抗命,朝廷就切断你们的后路,借金兵之手收拾你们。不退师就会丧师。

這个高宗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当岳家军多次打胜仗的消息传来,赵构又怕了,迫不及待下令嘉奖岳飞,其实就是希望早日退兵,适可而止。

岳飞热泪长流,只好挥泪退兵。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回到朝廷后,赵构、秦桧发现,岳飞在国人中的名望太高了。1141年,赵构、秦桧商量后还是决定明升其职,暗夺其权。岳飞的兵权被收回了。

北伐无望,又被猜疑,年近40岁的岳飞辞官。回家养养旧伤,陪陪家人。参军差不多16年了,还从来没有回过家呢。

岳飞的妻子李氏娘子是千金小姐,贤惠明理,勤俭持家。想想这么多年,实在亏欠李氏娘子太多太多,自己在外带兵打仗,照顾老人,抚养子女,家里事里里外外就靠李氏娘子一个人打点,实在难为娘子了。

岳飞交了兵权就回到庐山家中。他无限感慨地拉着李氏娘子的手,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除了思念,他还有太多的心里话要说给夫人听。想想李氏娘子以千金之躯屈尊嫁进岳家后,没有享几天太平日子,夫妻很少有时间在一起畅谈。想当初,岳飞和几个主张抗金的兄弟起兵的时候,日子过得太不堪了。填饱肚子都成了奢望。粮食严重不足,李氏娘子亲自为兄弟们煮稀粥喝。可是,米不够吃,粥也只能越煮越稀,到最后只看到上面飘几颗米花,下面尽是清汤了。

李氏娘子则悄悄地关上门,在里面偷偷地吃谷糠做成的粗条,用白开水吞下。她连粥都舍不得喝了,只好吃谷糠。岳飞看见之后哭了,他决定和妻子一起受苦,有难同当。

这些事,岳飞永远无法忘记。思来想去,岳飞还是把被夺了兵权的前前后后都说了。李氏娘子深明大义,劝丈夫说,这不是你的错。是秦桧他们这些投降派要害你,他们在误国。你已经尽力了。无官一身轻,也好,你就好好在家养养吧,这么多年打仗,你还没有闲情好好吃我为你做的饭呢。我现在就为你烧你最爱吃的菜。

李氏娘子虽然这么说,其实心里很明白,中原未复,国耻未雪,相公岂能安心!而且,以女人的直觉,朝廷危难的时候,还是要起用他的,而让他回家安心休闲,恐怕也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李氏娘子的直觉是对的。果然不出所料,岳飞屁股刚坐热,朝廷就有人来传唤了。谁知道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原来,一心求和的赵构、秦桧接到金国统帅金兀术来信,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赵构只好同意。岳飞到了朝廷,就被关押到大理寺监狱,要他承认“谋反”之事。明知是遭了小人陷害,岳飞干脆一句话不说,拒绝招供,而且开始绝食。

岳飞被冤枉入狱之后,同样反对“议和”的韩世忠也被贬,朝廷下令免掉他枢密使职务,安排了一个闲职。实际上就是把他架空了,以免他阻碍“议和”大计。

韩世忠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他知道有人在陷害岳飞,就去怒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说:“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个字,何以服天下?”

关了几个月,实在定不了岳飞的罪,只好放弃公开办案,索性暗地里悄悄地杀害,强迫岳飞在承认谋反的供词上签字。根据判决,岳飞和张宪两家的财产全部收缴国库,家属全部发配充军。岳家全部被押送到广东,张家则被发配到福建。受牵连的当然还有岳飞的亲信、部下,以及所有和岳飞关系密切的人,这些人一律遭到革职查办。

民间为岳飞鸣冤、报仇的活动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公元1150年,甚至有勇士直接去刺杀秦桧,可惜失手,没有成功,但秦桧从此却总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

岳飞死后21年,也就是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时,宋孝宗下令为岳飞平反昭雪,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追谥岳飞为“武穆”,后改谥忠武。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又追封岳飞为鄂王。

电影《满江红》的叙事,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微”(专注于刻画低微的小人物)。这既是指视角微小,也是指技法精微。电影描写了几个小人物,但最终仍让他们被宏大叙事所吸收。

随着剧情的衍生,角色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所谓的“脸谱”,原来是每个人故意戴的面具,卑微的小卒张大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冲动的副都统孙均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近年来,张艺谋电影有一个明显的转变,那就是从对视觉的极致追求转向对叙事的极致追求。《满江红》是他与编剧陈宇的第三次合作,除了去年上映的《狙击手》,还有一部至今只闻其声未见其影的《坚如磐石》。

电影《满江红》截取或者说虚构了历史的一个瞬间,将故事的发生牢牢限定在深宅大院的一个时辰中。这种密闭时空叙事,让影片看上去像一场沉浸式的剧本杀。观众也似乎身处迷局,跟随着主角张大与孙均的脚步,趁着拂晓之前的迷蒙夜色,游走在各方阵营中去破解真相。

影片并非为了反转而反转,片中反转的并非故事,而是人心。例如,片尾孙均挟持秦桧背诵《满江红》,秦桧声情并茂地演绎给观众一种故作之感,但紧接着才发现原来朗诵者并非秦桧本人。这里的反转便入情入理:秦桧本人吟诵未必会遵从原词,反倒是其替身的真情吟诵与决绝求死,既符合故事的逻辑,也展现出一位长期被阴影笼罩、如行尸走肉的傀儡寻求自我的勇气。

面对宰相府总管何立、副总管武义淳等人的各怀鬼胎,张大调侃道:“你们这些大人物,全都打着小算盘。”这句话可视为影片的一个题眼。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却偏偏要玩“聊斋”。秦桧、皇帝等位高权重者在相互猜忌,何立、武义淳等鹰犬爪牙在为各自前程算计。但效用兵张大、舞姬瑶琴、打更官丁三旺、马夫刘喜等人,他们生逢乱世,自保尚且困难,却为了岳公遗言而不惜生命。

在《满江红》里,匹夫尚有报国心,商女也知亡国恨。

这群小人物,打的是家国大义的大算盘。如同樱桃与玉镯的符号所指代的那样,他们是浊世中美好而闪亮的灵魂。

在有些情况中,喜剧特质更和悲剧性的场景形成激烈对撞。其实影片最富感染力的片段,不是片末被字字传颂的《满江红》,而是影片中间张大的一段感慨:在被迫亲手杀死战友之后,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只能带着“撒娇”的语气仰天长啸,以掩饰自己更深的悲伤:“真的干不下去了啊!”“沈腾”这张中国大银幕标志性的喜剧面孔,在那一刻衬出了角色刻骨的悲剧命运。

因此,《满江红》的喜剧在本质上是闹剧,而一场能同时困住所有人的闹剧,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到电影结尾我们才知道,一直存在两个“秦桧”。最后背诵出《满江红》的秦桧其实是替身。秦桧的替身产生了自我意识后,做出了两个违背原主意愿的选择:一个是背诵《满江红》,另一个就是自我了断。在那把刀插进胸膛前,那阕象征着“真”的词可能已经让他放弃了对虚伪语言和权力秩序的病态模仿。

《满江红》是不会自动流传下去的,不会有一个历史的天使来主持公道。拯救消失的声音与记忆、反抗篡改、记取真相和历史,需要张大们和他们所代表的我们。

秦桧近身的两个婢女蓝玉和绿珠,忠心不二,身手不凡,关键时刻还能护主安危;最重要的是,作为宰相的近身,掌握太多宰相的秘密,这种人必须没有耳朵和嘴巴,听不到也说不出来。

秦桧做绝了,两个婢女都是聋哑人。真正直接为宰相服务的下属,没有耳朵和嘴巴是必要的技能。

孙均升职,换了部门。得到秦桧建议“把你身边贴身的左右亲信斩了”,还得把之前的一些锅甩给他们,让他们俩背着黑锅死。秦桧果然老谋深算,不仅要你钱,还要你命。杀人不见血,化有形为无形。

秦桧对孙均说:“你已经升职,接任你原职的人也不会用他们,死了得了。”潜台词是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使用价值为零。跟着,你也知道太多秘密;留着,你也是很大的隐患。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领导不用前任下属是默认规则。除非前任领导对下属考虑有加,否则下场难测。

何立对于秦桧也是隐患。下属能力太强、能力过于卓越,秦桧不怕他功高盖主,只担心他别有二心,例如反水投靠别人(辞职)、把上司见不得人的事情报给圣上(举报)。所以何总管也想捏一个领导的把柄,以便将来危及性命时,可以用来讨价还价保命。秦桧接受圣上赐予的武义淳副总管,大概也有想制衡何立的因素。能力太强的下属,会被上司用各种办法制衡,这是无法避免的,要么尽早谋划去处,要么切忌锋芒太露。

武义淳拿着免死金牌与何立正面交锋的时候,何立明显不愿給他面子,因为两个人各自都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关生死,相谈不拢,搬出圣上也不好使。武义淳虽然蠢笨,但是绝对是一个见风使舵、能屈能伸的好手。他知道自己不是何立的对手,既然正面撞没有希望,该服软就服软,该道歉就道歉,偃旗息鼓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哪怕手握圣上免死金牌,山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能靠服软说好话就搞定的人和事,何必假装有骨气。

瑶琴被抓关了起来。她有金人密信还有刀,随时可能自戕,密信则不保。何立、孙均、张大想派个人沟通说服她切勿自戕,何大人想派孙均进去,被张大劝阻。孙均不擅长沟通,能把人劝到自杀的人是不能做沟通工作的,这一点张大比他强得多。善于沟通说服,也是一项能力,可以训练,关键时刻能解决实际问题。

武义淳、张大、孙均请瑶琴来翻译信件的时候,张和孙同时背过身子、捂着耳朵。当一个下属不小心知道了领导和公司的重要秘密时,可能是灾祸,而不是好事,要么会被迫上贼船,要么灾祸即将临头。很多时候,职场好奇心不能过于旺盛,很多事不知道比知道好。星云大师说得好:说好话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让三好运动的真善美要在社会里生根。我一生,服膺于“给”的哲学,总是给人赞叹、给人满愿。我这一生,奉行“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对于世间的一切,来了,并没有觉得欢喜;去了,也没有觉得可惜。

《满江红》中有三处细节深深打动了笔者:(一)张大、瑶琴这一对苦命鸳鸯,在生离死别之际,张大哼唱起蒋捷的《一剪梅》: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是时光的载体,更是爱情的见证、忠勇的化身。这债,这爱,都很深沉!(二)张大对孙均说:“我知道你不甘心做一条走狗。”理由是孙均被姐姐赶出家门的那天晚上,他一人独坐在山头,身上披了厚厚的一层雪,张大说:“我知道,你的心是热的。”这一刻,笔者听到了良知的声音,那么遥远,那么陌生,又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三)燃点,不是化学概念中所谓“物体燃烧的最低温度”,而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若干场面或细节。向死而生,是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选择,因之,一切赴死,尤其是从容的赴死,便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血脉偾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已逝,《满江红》永存!爱国热血不泯!

“张艺谋或许还是那个张艺谋,他对色彩的敏感,他对空间的利用,他对某些大场面的执念,让《满江红》看起来很熟悉。但这部电影也非常不‘张艺谋,年过七旬的导演依旧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还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这次,他在悬疑里很好地杂糅了喜剧,一张一弛;他从很小的切口进入,把故事包装成一个时髦摩登的剧本杀;他尝试了一种看起来简单但很难操作的技法:片中秦桧命张大和孙均在一个时辰之内找到刺客,片外观众就跟着他们在等长约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层层剥解。

“一把刀能杀秦桧一次,一阕词却能杀千千万万个秦桧千千万万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张艺谋始终高产,并且持续创新。”[4]

原本以为是喜剧,看到結尾却泪流满面。张艺谋果然不会让人失望。那些搞笑的情节,并没有抵消整部电影的萧肃之气。每个角色的形象都是立体的。虽然沈腾、岳云鹏所饰演的角色带有喜剧元素,但是更多的是关于故事悬疑主线的设定。而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相对其他角色更少了一些喜剧元素,但悬疑元素在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放大,只要你不看到最后一刻,你就猜不到这个角色的走向会是如何。前期是手起刀落的冷血鹰犬,后期是被唤醒热血的有志青年。

易烊千玺表示,为了接近角色,他观察了蛇的样子,觉得角色很像蛇,养了一段时间蛇,一直在观察蛇的状态。

刚开始看,觉得孙均太冷漠了。但是到了张大因马夫刘喜的惨死痛哭时,孙均脸上那种不忍和思虑,开始让笔者觉得这个角色原来并不冷漠,他只是把自己保护了起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均这个角色的情绪表达愈加丰富,而他的表演技巧也得到了更全面地展现。

张大说,孙均是“最后一步棋”,但其实看完电影,你会发现,孙均也是张艺谋导演在《满江红》里设下的“最后一棋”,由他来终结旧棋局,才能让新棋局的打开更有趣,《满江红》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也才能够得到延续。

阳光,总是在历经风雨后更显灿烂,在穿越阴霾后愈加光明。全军复诵那一段真的是让人潸然泪下,很难做到不共情。是张大他们的舍生取义,才使这相府的昏暗湮灭于光明。

看完电影《满江红》,你会对精忠报国有进一步的理解。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满江红》延续着张艺谋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一秒钟》《悬崖之上》等片,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关注和悲悯。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某种真实的情感存在:这些壮士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一个“义”字。这正是那些被佞臣试图抹掉的故事,得以口口相传、代代铭记的奥秘。这种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流传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就是电影《满江红》的价值真谛,也是应该被唱响流传的时代强音!

《满江红》最终的落脚点是家国情怀,在新华社对《满江红》主创采访中,编剧陈宇认为:“我们将主流价值观蕴藏在故事讲述中,深入挖掘传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希望通过创新讲述方式与更多的观众进行对话。”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的力量是无穷的。岳飞,作为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每当我们这个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会有人以之为榜样,挺身而出,不惜一死保卫家园。

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电影正在涌现出来,中国电影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更好地传递。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夏长秋实冬藏;一日之计在于晨,万物伊始日出东方。春节激情已过,生活又回到了原位。一年又一年,送走了冬寒,迎来了暖春,感恩生活也珍惜遇见,执着努力亦随遇而安。新的一天,祝愿大家都能所念皆所愿,所求皆所得,平安喜乐。

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拼出来的辉煌。往后余生,愿你我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遇到何种困境,愿你我都能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心态;即使迎头痛击,也要知难而上;即使风雨交加,也要勇毅前行。

参考文献:

[1] 温小娟.“豫剧+电音” 这样的《满江红》“太上头”[N].河南日报,2023-01-27.

[2] [4] 孙佳音.《满江红》 一部热血难凉的悬疑

猜你喜欢
满江红秦桧岳飞
满江红·贺新年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岳飞
岳飞故事稗钞·序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满江红·圆明园
满江红·圆明园
满江红·清福陵
“站起来”的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