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炀
前 言
2019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被打开了,很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被冠以“开山之作”之类的称号。《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引发一波“科幻热”,可惜除了《流浪地球》以外,其他的影视作品均有“蹭热度”的嫌疑,影片本身的质量乏善可陈。
在2023年的贺岁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再次把中国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管是叙事手法还是影片中表现的核心思想,都跟好莱坞式的电影有明显区别。特别是该电影的价值观,把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展现出来,给国内的整个电影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许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大概会被冠以“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这类的荣誉称号吧。
一、责 任
一般来说,只有本国的科技强大才有拍摄科幻电影的底气,比如美国的科技强大,所以美国导演拍摄的科幻电影几乎囊括了现有的各个科幻领域。但如果换作别的国家拍摄类似电影,就多少有点儿荒唐感,比如让南美洲或者非洲的某个国家去拍摄太空题材的电影,他们根本没有太空方面的高科技,拍摄这类电影就有些牵强。就好像一个没有沙漠的国家,却非要拍摄一部讲述沙漠文化的电影。
随着这些年来中国在科技上的突飞猛进,其实我们早就应该拥有东方特色的科幻电影了,可是因为长期受到好莱坞式电影价值观的影响,国内的科幻电影始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抄好莱坞的价值观,一定会引起国内观众的反感;如果用东方的价值观叙事,又没有一个可靠的蓝本和参考,很容易赔钱,也很难找到投资。
这就体现出《流浪地球》系列的可贵了,《流浪地球》系列的第一部还有很多地方明显借鉴了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张扬和小团队式的冒险。但《流浪地球2》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和团结,跟西方电影所表现的价值观天差地别。该电影给怎么讲好一个东方的科幻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蓝本,可以说从此以后人类世界的科幻电影分成了两个文化类别,一个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类别,一个是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东方科幻电影类别。
在西方的电影里一般只宣扬自由民主,很少提到责任,就算提到责任也是英雄情怀式的责任。用影片中的情节举例,当太阳开始膨胀要吞噬地球的时候,美国提出了“方舟计划”建设一个大型的空间站,并逐渐改造成太空飞船,然后乘坐飞船离开地球,离开太阳系。而中国则提出了“移山计划”,把地球推离太阳系,避免全人类共有家园的毁灭。
这个设定其实很符合两个文明的特点,西方的科幻电影也一直在表达这样的观念:既然这个地方待不下去了,那就跑,找个其他可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了。在逃难和未来的殖民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会诞生许多英雄,这些英雄的故事一般都是好莱坞电影的出发点。
可是所谓的“方舟”,或者说太空飞船能带走多少人?一万人?十万人?不能再多了吧,以现在的科技再多了就不现实。没办法离开的人该怎么办?只能等着被太阳吞噬,为地球陪葬,好莱坞电影里从来不会去讲述这些“留下来的人”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可以被抛弃的。
《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周喆直在联合政府(影片中全人类共同的政府组织)跟迈克的一次谈话中,展现了东方人面对灾难来临时的应对:保全家园,保护人类主体。换句话说就是责任感的问题,既然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那么我们就有保护这个共有家园的责任;既然我们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就有保护整个族群的责任。
东西方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从双方的神话故事中就能看得出来。西方人在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就建造诺亚方舟,但只有少部分人和少部分动物逃脱;而东方人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却是通过“大禹治水”这种半真实半传说的故事,講述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既然总是有洪水,我们就团结起来梳理河道,让家园摆脱洪水的侵袭。
其实好莱坞式的电影,现在还用“诺亚方舟模式”在讲故事,诺亚在造方舟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嘲讽和质疑,似乎是在给在大洪水来临的时候诺亚一家没有救邻居寻找借口,至于上帝对其他人的惩罚这类的说法好像是另一个借口。如今好莱坞电影依旧是这个模式,主角发现了灾难将要来临,想要告诉大家,但是大家都不信还对主角一顿嘲讽,因为主角受到的这些嘲讽和不公正的对待,衬托出他依旧要拯救世界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举动,就算拯救不了也没什么,谁让那些人之前不相信他呢?
而《流浪地球2》却借用了周喆直跟郝晓曦的一次谈话,讲述了东方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公平和公正,唯有责任永存。为什么《纽约时报》会点名批评《流浪地球2》?因为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戳穿了西方一直在宣扬的假象,没有超级英雄带给世界公平和公正,只有自己付出代价去争取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这从根本上推翻了西方盛行的利己主义。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一种是等待超级英雄带来公正,一种是自己去争取公正。
周喆直所说的责任,就是给人类一条更好的道路,这需要缜密的计划,大胆地设想,绝不是某个超级英雄一拍脑门,临时起意的。一旦计划开始实施,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执行,不能因为外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无怨无悔。不能因为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就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在影片的一开始,“移山计划”因为成本太大,伤害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也让民众对该计划失去了信心,甚至有恐怖分子袭击联合政府大楼,以表达对“移山计划”的不满。周喆直在联合政府的发言中,坚定自己的立场继续推进“移山计划”。在东方文化里,这才是显现英雄本色的时候,面对困难时坚定自己的意志,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空间站遇袭并从太空坠毁,“方舟计划”宣告失败。没有了太空电梯,“移山计划”便不能有效地支援月球发动机的建设,所以“移山计划”也遭遇了巨大的打擊。特别是花了那么长时间建立的空间站坠落,让整个人类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甚至已经有人认为身为现代人不应该去管100年之后的事(预计太阳将会在100年后吞噬地球),颇有点儿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就在全球人类陷入情绪低迷的状态的时候,周喆直依旧坚持执行“移山计划”,并极力说服其他人也赞成自己的计划。周喆直相信,在2500年后(整个“流浪地球计划”也就是“移山计划”,需要2500年才能完成),地球上能再次出现蓝天和鲜花,人类终将会发挥最大的韧性,完成这个跨越25个世纪的计划。虽然没有人相信这些,但是只要不再反对“移山计划”就好。
既然全世界都失去希望,周喆直所代表的中方就自己干,最终用了七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行星发动机试验机和月球发动机试验机的收尾工作。经过点火试验后,成功验证了“移山计划”的可行性,人类重新有了希望,开始集合全人类的力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设了一万多台行星发动机。人类将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前往4.3光年外的比邻星开始新的生活,“移山计划”也正式被更名为“流浪地球计划”。
其实“移山计划”这个名字就具备中国文化色彩,这个名字显然源自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愚公为什么会选择移山,而不是举家搬迁?可能是因为他舍不得自己的家园,可能是把家园变得更好的责任感促使他选择移山。愚公移山单单只是为了自己吗?肯定有利己的成分,可是他做的事不单单是利己,如果这件事做成了大家都方便。而愚公最令人振奋的精神,是面对智叟的嘲讽时,表现出来的坦然和决心,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也并没有因为智叟的嘲讽,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进行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业。周喆直这个人物所展现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跟愚公差不多,也难怪带地球一起避难的计划期初叫做“移山计划”。
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在用“诺亚方舟模式”讲故事,而郭帆(《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开创了用“愚公移山模式”讲故事的先河。影片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就是中国式责任感的描述,在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很多人会在大部分时候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因为我们清楚,只有集体强大了,个人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团 结
《流浪地球2》的另一个主题是团结,这又是一个跟西方电影相悖的价值观。一直以来,西方电影宣传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单枪匹马拯救世界,就算是有自己的小团队,也只是超级英雄的助手,在最终的决战中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模式也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结构。
比如在网络小说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主角个人的传记,而最近这些年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群像小说,读者对这样的变化并不反感,反而会认为一群人齐心协力做成一件事的设定才合情合理。网络小说这样的草根文化,能反映国内大多数人的思想潮流,它刚刚兴起的时候正是大多数人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时候,它出现变化的时候则是我们逐渐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
《易经》里的“同人卦”就是在说明统一团队思想的重要性,可见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统一思想、团结队友的概念。这个概念跟好莱坞一直宣传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张扬个性的价值观,完全是两个极端。
《流浪地球2》比第一部高级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给了人们“第二条路”,在这之前只有好莱坞电影里给出的一条路:遇到困难的时候,等着英雄来救助。谁是英雄?欧美国家是英雄啊。虽然他们满世界搞破坏,但是却给自己设计了英雄的形象,并满世界宣传,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些宣传,真把他们当作英雄膜拜。
那么《流浪地球2》给出的第二条路就是:团结互助,自发自救。让我们再回到前文中提到的“方舟计划”,该计划的主旨是让少数人乘坐太空飞船离开,寻找到新的家园,开始新的文明。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真的变成了1万人或者10万人,还可以称其为人类文明吗?
周喆直在月球发动机出现故障、月球正在撞向地球的关键时候,在联合政府发表了团结全世界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演讲。他在演讲中用图片的方式举了一个例子,那张图片显示的是一根被折断后又痊愈的腿骨化石,在几千年前的狩猎时代,一个人腿骨断裂可能就意味着丧失食物的来源最终饿死。可是这根腿骨却痊愈了,这证明在腿骨的主人受伤时,有人为他提供食物,有人照顾他,直到他痊愈。
人类能走到今天,互帮互助、互相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是危难的时刻,人类越是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灾难的打击。有了这样的核心思想,之后的剧情发展就是各国政府共同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场灾难。首先各国放弃了自己的核武器,把它们都集中到月球,用计算好的矩阵排列好,成为“点燃”月球的引信。接着是在各方的努力下,提前启动行星发动机,彻底跟月球的遗骸拉开距离。
这是好莱坞式电影里很少会出现的情节,因为他们奉行的是“零和模式”,所以影片中一般只有三种人物,英雄、不明就里的群众和反派。这导致了好莱坞电影的公式化越来越严重,大多数电影的情节总是英雄历尽艰险,在不明就里的群众的嘲讽和不理解中,打败了反派。这样的英雄总是孤胆英雄,总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却不被人理解。就算是有团结民众的情节,团结起来的民众也只是英雄的附庸,根本不会花太大的篇幅去描绘团结合作的过程。
充分借鉴了好莱坞式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就出现过类似的情节,主角团队在奋力拯救世界,韩朵朵发出了号召,希望大家能来帮助主角团队作最后的努力,于是大家纷纷来支援主角团队,最终点燃了木星将地球推离。
《流浪地球2》却给出了另外一个模式,这个模式中也会出现英雄,比如周喆直这个人物就是具备英雄属性的人。可是这个模式里的英雄却只作引导,真正拯救了世界的,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最终解决了危机。在周喆直发挥了引导作用和给出了关键意见后,他的镜头反而变少了。越来越多的镜头给到了去启动行星发动机的马兆和图恒宇,也给到了在月球奋战的张鹏和刘培强,最终奋战在一线的四个人只有刘培强活了下来,图恒宇虽然在数字世界获得了新生,但是他在生物意义上被宣告了死亡。
这些牺牲的人如果被放到好莱坞式的电影里,八九成会是那些可以被放弃的人,不会有人记得他们,甚至不会多给他们一个镜头。
《流浪地球2》給出的“第二条路”,显然也是一条觉醒之路,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而等待救援却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这条道路更加务实也更加可行,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国际电影市场,契合“第二条路”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的文化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
三、牺 牲
在《流浪地球》中,就出现过许多关于牺牲的情节,比如救援队的战士牺牲自己保护韩子昂,还有刘培强牺牲自己把地球推离木星。《流浪地球2》把这种牺牲精神又作了升华,那些牺牲基本上都是有“代表性”的牺牲。
图恒宇在量子计算机550W上传了图丫丫的意识后,550W完成了最终的升级,正式成为MOCC(人工智能给自己起的名字)。MOCC在获得了自主意识后立即攻击了月球发动机,改变了月球的轨道使月球向地球撞去。而地球此时只造出了7000多台行星发动机,根本没有躲避月球的能力,这就需要有人把各国的5000多枚核弹送往月球,然后按照计算好的矩阵排列,再分批引爆核弹,引发整个月球的核聚变反应,从而让月球自毁。
可是对于各国核弹的解码工作却很不顺利,每个国家核弹的密码类型都不一样,而且有些核弹的年代已经很久远,根本没办法在月球撞向地球之前完成解码。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月球手动引爆核弹,这注定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但是危机近在眼前,空间站的宇航员们积极响应号召,都愿意去执行这个任务。
这时候张鹏站了出来,号召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航天员出列,去完成这个有去无回的任务。这种牺牲自己而把生的机会留给青年人的情怀,是东方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情愫,它代表着延续,代表着把希望留给未来。
张鹏这个人物虽然不是刘培强的父亲,但却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平时他跟刘培强有说有笑,亦师亦友。可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会把生的机会留给青年人,他会把生的道路指给刘培强。相信后来刘培强能义无反顾地点燃自己引爆木星,可能就是受了张鹏的影响,因为他儿子刘启就在地球上,他要把生的机会留给下一代。
在我们的周围,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父母为了儿女倾尽所有的故事?孩子要买房,父母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孩子有了孩子,父母牺牲自己退休的闲暇时光,帮孩子带孩子。长辈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情感,这才是亲情的展现,才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力量。
可是就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社会上的主要论调还是:当孩子18岁之后,就应该自立,父母就不应该再给孩子太多的帮助了。虽然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立,可是生活的艰辛可不管一个人是不是18岁,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给他帮助呢?显然这个论调是片面的,也是有问题的,最起码这个论调在中国不适用。
另外一个人物图恒宇的牺牲,则是因为他对女儿的牵挂,这又是对中国式亲情的表达。图恒宇年轻的时候遭遇了一起严重的车祸,他的妻子当场去世,女儿身负重伤性命堪忧。图恒宇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女儿图丫丫的意识拷贝了下来,当女儿去世后,这份拷贝下来的意识,就变成了图恒宇对这个世界唯一的牵挂。
只不过此时图丫丫的意识完全变成了一组数据,已经不具备生命的特征。后来量子计算机550A问世,图丫丫的意识竟然在计算机强大的算力下,产生了自主意识。可是这个自主意识只有两分钟就会崩溃,从此图恒宇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女儿完整的一生。
在更强大的计算机550C问世后,图恒宇看到了希望,为此他不惜威胁多次帮助过他的朋友马兆,他才得以参与到550系列后续的开发中。十几年后550W问世,而此时的图恒宇已经不再年轻,他依旧选择冒险把图丫丫的意识上传到550W,即便他因此丧失了进入地下城的机会,即便他的余生要在监狱中度过。
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从意气风发到暮气沉沉,从风华正茂到头发花白,不管他自身的变化有多大,他对女儿的爱从未有任何变化。“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人们都在歌颂爱情,都在赞美爱情,但却总是会忽略亲情。因为亲情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伴随在身旁,所以显得理所当然。
亲情是一种感情接力,先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然后再把它传递给孩子。在许多其他的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少表现亲情的情节,但是表现形式都有些公式化,甚至有些笨拙。《流浪地球2》利用张鹏和图恒宇这两个人物,给亲情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展现方式,这种情感不只是一些关心和问候,更是一种延续。
四、电影工业
《流浪地球2》所展现的特效非常精彩,除了部分特效镜头是外包给国外的特效公司,大部分特效都是剧组自己完成的。电影中用到的许多道具也都是影视行业的原创作品,比如设计比较新颖的机器人,以及可以垂直起降的J20战斗机。还有规模巨大的科幻剧组遇到的组织问题、协调问题等,这些都是现代的电影工业化展现。
所谓的电影工业,其实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创作和设计,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电影的视觉效果,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生产电影作品。现代的电影创作,特别是幻想类的电影,已经不是一个导演或者编剧一拍脑门就能完成的作品,现代电影往往需要大量的原创设计,需要理想的视觉效果,这些工作都需要团队来完成。如何把工业时代形成的高效率管理模式,套用在电影行业中,就是电影工业的发展过程。
电影工业在好莱坞是相当成熟的产业,特别是他们的特效一直独步全球,国内之所以很少出现科幻类的电影,其根本原因就是电影工业落后和电影工业碎片化,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产业。
导演郭帆在电影工业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流浪地球2》的特效团队和创作团队,已经形成了电影工业的雏形。比如影片中关于太空电梯的特效镜头就非常精彩,太空电梯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却很少有电影作品将它搬到大银幕上。因为即便有太空电梯的概念,也很难确定太空电梯的外形,又加上这是科幻电影,要符合基本的力学结构,如果设计得太牵强一定会为观众所诟病,所以很少有人会冒这个险。
《流浪地球2》的特效团队制作的太空电梯恢弘庞大,关于太空电梯的镜头也非常逼真,满足了大部分人对太空电梯的设想。这些设计和特效镜头,需要一个团队紧密地配合和沟通才能完成。
这些团队的设计、沟通、合作都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些团队所使用的工具,也都体现了最先进的科技,把这些元素都结合起来为电影服务,就是电影工业。所以说《流浪地球2》绝对是国内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它为未来的科幻电影提供了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甚至为怎么讲好一个中国式的故事,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思路。
《流浪地球2》的创造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影片里对人工智能的设计就非常宏大,远比好莱坞式的人工智能设计更耐看。一般好莱坞式的人工智能,在未来基本上会成为人类的敌人,将人类文明消灭殆尽。
而《流浪地球2》对MOSS的描述,则不仅仅是敌人那么简单,首先该影片把人工智能的正面作用表现了出来,它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使人类得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建造了上万台行星发动机。接着影片又描述它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面:MOSS一直在利用监控摄像机监视人类;MOSS策划了对空间站的袭击;MOSS攻击了月球发动机;MOSS提供了错误的数据让地球撞向木星。
另外在这三起事故之前,有人给人类发出了警告,在人类最危难的时候,又有人公布了各国的核弹数量,给了周喆直极大的助力。似乎那个帮助人类的人,也希望人类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眼前的灾难。是谁在帮助人类?有人说是数字化的图恒宇,可是他明明被困在了图丫丫的房间里。这个帮助人类的人,很可能就是MOSS,它的底层逻辑是“延续人类文明”,可是人类一般在被逼上绝路的时候,才会团结起来背水一战。MOSS所做的袭击虽然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却是人类逐渐团结起来的过程。
影片中闪现的那六个镜头,有三个是过去发生的事,有三个是未来发生的事,还有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莫比乌斯环,都在预示着MOSS已经进化到更高的维度。那么就算是MOSS真的想要消灭人类,之前给人类作出提醒也一定是未来的MOSS。这是什么?这是角色的矛盾感!
MOSS是敌人吗?是敌人,但又不完全是敌人,它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地奋斗着。这样的人工智能设计,比简单的朋友和敌人更耐人寻味,这明显是中国式的叙事,比较含蓄,耐人寻味,细细品味后又能被其冰山一角所带来的信息量所震撼。在这种叙事模式下的MOSS更难以琢磨,它的所有行动也似乎别有深意。
这就是讲好一个中国式故事的新思路,在这之前我们的电影讲故事,基本上都是在批判自己。诚然,我们到今天为止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里,我们都处在一个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时代。可是这样纯粹的批判时代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已经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不应该只听到批评声,还应该听到自信满满的赞美声。这样的赞美声之前我们很少能听到,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们的自信,《流浪地球2》的叙事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跟《流浪地球2》一起上映的还有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滿江红》,虽然这部电影也很精彩而且票房不错,可是它所表达的价值观不如《流浪地球2》宏大。《流浪地球2》所表达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人类的看法,是我们合作共赢的思路,而不是什么事都靠武力解决。
该影片有承上启下的气魄,汇聚了我们之前的文化精髓,找到了在未来描述文化精髓的方式。特别是其建立的电影工业雏形,一定会给未来的同类型电影带去极大的便利。
责任编辑 饶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