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刘睿淇 张娜
[摘 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尤其是要加强完善以公益事业为代表的第三次社会分配体系机制。本文主要探讨公益创投复合网络提升社会分配效能机制,结果发现,公益创投复合网络有利于推进社会共同富裕资源的空间分配和行动建构,增强空间区域分配和群体资源分配的双重机制构建,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与公平,并可进一步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多主体的复合公益分配体系的发展及完善。
[关键词]公益创投复合网络;社会分配;共同富裕;效能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3.05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3-0165-04
[收稿日期]2023-06-09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共同富裕示范区下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现状及削减策略研究”(23NDJC329YB);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项目“公益创投服务残疾人社会组织资源链接与行动策略”(202210300089Y)。
[作者简介]张娜(1987— ),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通信作者)。
0 引 言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当前,我们的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分配体系已日趋完善,但第三次分配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领域,同时,第三次分配包括慈善、公益和捐赠等新形式、新内容需要进一步挖掘。在第三次分配供需不均衡的现实状态下,公益组织应当优先发挥其特殊功能和作用,相对高效筹集和分配社会资源。在当下我国的现实国情下,虽然社会公益组织资源筹集能力尚存在一定限制,但却能在资源分配领域发挥强大潜力,社会资源顺沿社会公益组织网络,触及不同的社会需求群体,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与公平。除此之外,现阶段公益网络社会性分配功能的初步探索与确立将助力培育强有力的公益支持生态系统,能够帮助公益行业加强专业性、提高社会组织统筹分配资源能力并树立公益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从而帮助公益行业组织和个人充分发挥潜力。另一方面,这种助力整合有效推动公益生态建设,扮演公益慈善基础设施角色的专业平台组织、枢纽组织和支持性组织等社会组织得到更多关注和资源支持,成为复合型公益网络社会性分配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1 公益复合分配网络的空间资源与行动建构
公益创投作为政府推动公益项目,强化公益服务项目制的具体运用形式之一,采用“委托—代理”的形式,营造了一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创新了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项目制模式的推行,能够打破传统的科层制与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突破政府行政级别壁垒,在较好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1]。在公益创投过程中,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伴随权力让渡和职能转移,依靠塑造的良性的政社关系,实现了权力的让渡与承接两个重要机制[2]。运用市场治理的思路,公益创投通过激发社区与市场力量的参与,能够弥补政府财政资金购买社会服务的有限性,同时,公益创投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与技术支持,整合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生产者、售卖者三方力量,促进了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的协同与合作[3]。在培养社区熟人关系网络、激发自治能力、弥补社区治理困境、推动混合社区秩序的断裂与重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公益创投也可以有效抑制基层权力的扩展,实现对于社区的赋权,进而有效促进社区自治水平的提高。
资源链接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必需前提,资源的多寡与链接能力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质量与结果。纵观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建设之路,资源短缺的困境一直持续存在。残疾人社会组织由于组织背景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更多关注,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更能获得政策优待和资源支持,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可以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众多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以资源链接与汇集枢纽的地位,成为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沟通的平台,为多元主体建立起高效协同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残疾人社会组织获得更好的支持性服务[5]。
当前,残疾人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资源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来获取,通过申报公益创投培育项目来促进自身发展。对于残疾人群体和社会组织来说,除去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让残疾人群体再融入社会的使命一直存在,就国内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经验和做法来看,主要采取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动的方式,对残疾人提供辅助就业模式,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实现独立就业,保障就业权利,提升自我劳动水平,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所以,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资源供给和要素整合,是保障组织自身可持续和实现残障群体再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机制。
2 公益創投搭建社会性分配路径的策略探讨
2.1 公益创投的空间区域分配
区域优势性公益组织链接资源能力强,能充分获取和利用自身系统内外部资源,包括市残联、区残联、街道、社区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公益创投是组织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行政协议,执行本属于政府职责的助残社会救助任务,从而获得政府提供的公益创投资金。如 “心系家,智筑梦”社区家庭生活技能训练项目通过“社区家庭”平台,在社区基层连接好服务对象(家庭)和社区,形成了“心智障碍学员+家庭指导老师”的一对一组合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除了提供家庭指导老师,还积极对接社会以及高校的志愿资源,吸引志愿者加入项目,为残疾人服务,帮助残障人士提高生活能力,走出家庭,走入社会。
社区康复站项目是以社会化康复服务模式,通过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共同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发挥家庭医生优势,进一步为基层社区残疾人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康复服务。组织在项目过程中积极对接志愿者资源以及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在街道的支持下,组织与相关社区开展合作,以基层为中介,深入了解区域内的残疾人群体情况,更好地为社区所居住的残疾人提供资源与服务,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并从深圳引入了喜憨儿洗车中心,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2.2 公益创投的群体资源分配
一是社会不同群体资源单项分配。我国区域、城乡、不同群体间的资源分配差距总体较大,社会不同群体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更为复杂的是,不同的空间区域中的群体间资源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边缘地区和弱势群体更难引起当前社会资源政策分配系统的关注。当然,除去政策资源支持外,就社会资源分配来说,社会成员只有在道德、文化、观念等影响下,通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方式自觉自愿参与社会资源分配,才能不断推动社会资源分配系统健全和完善。而公益创投正是发挥这样一种功能的有效载体,它通过草根的社会公益组织,深入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各种方式将其“展现”于社会并纳入社会资源分配的大循环之中。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对公益群体进行持续单项资源输出,使其得到赋能机会。同时,形成社会公益组织和群体的分配圈,进而促进社会资源在社会群体之间均衡流动,有利于构建健康良性的分配结构。
二是特殊人群体间资源交互分配。關注不同群体间资源分配的差异时,也不能忽视同一群体内部的资源分配关系与路径。当某群体的成员异质性较强时,基于所共有的特性,他们所获取的资源往往是共享的甚至是循环往复的。通常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会带来经济上的平衡,群体间成员的资源交互共享并不只是单纯的资源交换,而是将资源分配率理论上最大化,在交流中可以实现互惠和资源共享,影响和提升这一群体的资源分配满意度。在太阳花残疾人之家的实践中,组织参与了多届公益创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做法,主动学习空间区域内从事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先进经验与做法,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通过日间照料和康复托养,提供上门服务和家庭作坊手工,积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先后引进喜憨儿洗车中心和菜鸟驿站的产业资源支持,将这些产业资源依据不同的群体需求进行了合理的再分配。由此,在与其他同质的社会组织、残疾人群体、残疾人群体中的特殊小群体的交流与互动中,组织达到了一定区域内群体间的交互式分配,提升资源共享效益的目的。
3 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主体的复合公益分配
体系
3.1 政府有为,做好公益分配的政策设计
随着市场化资源流动开放程度的加大,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与数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覆盖了社会的大多数民生领域,并在社会发展中展现自身的独特作用,为社会公益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公益社会组织除了加强管理,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扶持该类组织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政策设计中,政府在第二次社会分配过程中,包括国家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的分配等,都需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关注度,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与原则,除了政府购买服务之外,要更加强化对公益创投的支持,优化第二次分配结构,探索出更多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促进公益发展的路径及方法。发挥公益在社会分配中的有效作用,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公益的力量,帮助社会更多弱势群体,建立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3.2 市场有效,积极发挥公益分配资源优化功能
一方面,进行公益创投除了政府对其提供基本的资金政策支持之外,在项目运行、组织孵化过程中,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链接市场资源,同社会市场上的企业展开公益慈善合作,不但有助于公益项目开展,而且对于社会企业来说,也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展现社会价值的一种互利形式。另一方面,公益各种活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提供了一部分社会就业岗位,公益慈善的对象也获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帮助,特别是对于残疾人的辅助性就业方面,公益在市场的第一次社会分配中,增加分配的公平性,使社会中的残疾人群体,弱势群体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促进公益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持续正面作用。如开展辅助性就业培训,帮助残疾人群体提高自身能力并重新走进社会,针对不同残疾人群体开展专业和专门辅助。公益重新搭建起弱势群体与社会市场的连接桥梁,在市场第一次分配的过程中,挖掘更多可能的劳动力。同时,市场也参与到公益慈善中,再一次优化社会分配格局,充分发挥了公益分配中的市场有效性。
3.3 社会有爱,塑造良好的公益分配社会文化
首先,第三次分配可从“物质文明繁荣”和“精神生活丰富”两个层面发挥积极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文明繁荣”层面来看,第三次分配是广大社会主体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扶贫济弱、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推动先富帮助后富,构建新型和谐社会关系,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平衡充分发展,助力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让更多人生活“富足”;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维度而言,第三次分配的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树立公益意识、发展公益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最终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让更多人 “体面”生活。
其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调适现有财富分配格局、缩小总体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但单纯依靠二者难以有效化解系统性、复杂性的贫困问题和长效推进共同富裕难题,难以使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发展福利。相较而言,第三次分配源自个体作为社会人的利他性和同情心,内生于道德层面俗称的“良心”,受市场和政策干扰较小,多种分配形式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为短期弱势群体直接提供临时保障、与长期的关爱帮扶、提高弱势群体发展能动性并与自主创造物质财富相结合,表现出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更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第三次分配蕴含的大爱和共享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重要手段。在第三次分配中,社会力量所从事的互助帮扶活动本身凝结着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底蕴,并在人与人之间的柔性资源分配和传递过程中向全社会弘扬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必将在奠定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缓和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性提高。总体而言,第三次分配是使不同社会群体在“有爱社会”的强大共同体感召下,从物质资源共享迈向精神世界富足,进而追求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共筑有爱社会,推动全民公益的有力动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新叶.政府主导下的大城市公益创投:运转困境及其解决[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3):38-45.
[2]彭少峰.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演变:中西比较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6(4):110-116.
[3]宗世法.“元治理”理论视阈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厦门市海沧区X街道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
(3):92-99.
[4]肖平,周明星.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基础、困境与路
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38(4):110-117.
[5]彭善民.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