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3-04-01 10:09唐小辉冯文靖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3期
关键词:分配机制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唐小辉 冯文靖

[摘 要]近年来,以社会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作为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补充,第三次分配以其自主自愿将资源进行再分享的分配方式,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阐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剖析第三次分配的概念特征,结合共同富裕视域下第三次分配蕴含的时代价值,从健全慈善体制机制、加大慈善主体培育、加强慈善宣传教育等方面给出实践路径,以期对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实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共同富裕;分配机制;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3.048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3-0158-04

0     引 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儿女的世代夙愿,是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升,我国离共同富裕目标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但欣喜之余,我们还应看到:在欠发达及落后地区,人均收入较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资源欠缺、经济建设缓慢等问题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象依然突出。因此,在取得一定共同富裕目标成绩但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的这一发展环境下,加强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对于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加快推进第三次分配发展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1.1   共同富裕有多個维度的理论内涵

1.1.1   共同富裕是“全民性”富裕

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完全有别于国家总量富裕、人均富裕以及少数人的富裕,它的目标主体是我国全体人民,其达到的最佳状态是我国每个个体都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并且个体间的收入差距较小,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深入建设,这个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小。共同富裕的“全民性”体现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差的特点,不仅我们每个人分得的是分量相当的“蛋糕”,而且吃的都是味美质优的“蛋糕”。但受劳动能力与效力的影响,不同人群在获得劳动成果上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共同富裕背景下,只要每个个体间的收入差距维持在科学合理的数值内,那么这个差距是能够被接受和被允许的,何况科学合理的收入差距还能够体现出劳动效力与贡献的差别。

1.1.2   共同富裕是“全面性”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仅只是强调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而是从我国整个社会建设出发,促进多个发展内容的“富裕”,这些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医疗教育等[1]。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即是强调在以人民为“富裕”获益主体的前提下,去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当然,精神文明的“富裕”得益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因此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首先要把握物质富裕是基础这一要求,平衡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优质的就业、合理的消费、显著的增收来推动社会发展;其次要丰富社会保障内容、提升社会保障质量,围绕科教文卫、衣食住行等问题,完善多种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2];最后要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拓宽富裕的范畴,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协同建设,持续推动我国社会在生态环境、文化思想、国防军建、生产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1.1.3   共同富裕是“推进式”富裕

受地方发展历史、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态势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就导致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较快、区内人民会先富起来,而落后的地方还处于极力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状态、当地部分人民群众也还处在由穷到富的生存阶段,那么在这一环境下,也就注定了共同富裕目标不会一蹴而就,其实现过程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奋斗目标,通过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并且在这一实现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共同富裕目标的阶段性成果。

1.2   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的世代追求

1.2.1   共同富裕的目的为了人民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时刻关注人民呼声、不断回应人民期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改善民生和增进民生福祉当作奋斗目标,其提出的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为了人民,全体人民是共同富裕目标的获益主体。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每个个体的发展,并不是完整的、全面的、均衡的,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决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为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

1.2.2   共同富裕的实现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拥有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力量。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自然也离不开人民,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劳动、努力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深刻贯彻落实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4];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要深刻把握人民群众是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一关键,在党和国家的统一带领下,激发人民活力、凝聚人民伟力、用好人民合力,携手前进,共创复兴,并以量质皆优的共同富裕阶段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

2     准确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特征

2.1   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与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贡献为分配标准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介入促进财富资源再次流通的再分配有所不同,第三次分配主要指社会主体(个人、单位、企业等组织)根据自身条件,在自愿的情况下,以献爱心、做慈善的方式将自己的财富分享给社会,从而实现财富和资源的又一次分配,其动力来源是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向善的社会责任情感。同时,第三次分配的分配内容不单单是金钱财富和物质资源,提供免费的科学技术帮扶、专业知识指导、医疗教育服务等志愿行为也是第三次分配的内容[5],现阶段我国广泛存在的第三次分配表现形式主要是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

2.2   第三次分配的特征

一是主体多元性。初次分配由市场起主导作用,再分配由政府主导,第三次分配则是由个体、企业单位、慈善机构等多类社会主体来发挥资源分配作用。二是参与自愿性。出于个人或组织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先富的社会主体是自主自愿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进行分享,这一分享的全过程没有强制性,充分体现个人意愿。三是内容多样性。提供金钱与物质是最为直接的分配赠与方式,但也有一些社会主体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奉献自己的知识、技能,为弱势群体或需求群体提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同时,区域间、主体间进行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知识资源等)共享或者是让资源由富集一方无偿流通到贫瘠一方,这也是对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3     深刻理解第三次分配的价值意蕴

3.1   有利于社会资源均衡流动,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企业机构的盈利性以及政府管理社会、分配社会资源能力的有限性,无论是初次分配中的市场调节,还是再分配中的政府行政干预,不仅无法触及到社会发展各个角落,还会造成社会富与穷两极分化、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的严重问题。而第三次分配受市场因素和政策制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其运转动力源于人们良好的伦理道德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情感,是人互助分享的一种习惯和本能[5],它能够通过基金会、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方式,把丰富的财富资金、先进的知识技术、科学的思想意识等优质资源带到欠发达的地区,带给有所需求、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从而促使社会资源高效流通、均衡流动,不仅增加了资源拥有者的数量,还提高了其拥有内容的质量,在有效缓解落后地区发展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贫富差距。可以看到,第三次分配的出现,恰好能有力填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遗漏的空白和产生的漏洞,并成为前两者的重要补充。

3.2   有利于加快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治理质量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生产生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但随着生产生活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需求逐渐多元,这对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次分配以其依靠整个社会的利他性和同情心的特点,能够快速凝聚社会力量,并在短时间内将财富资源以无偿捐赠、志愿服务的形式流转给所需的地方和人民,这一分配机制能够触及到公共部门难以持续开展并维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养老管理、法律援助、技术指导、社会救济等服务。

近年来,社会组织迸发出的慈善力量、公益力量都有效地触及到了不同领域,并在扶危济困、抢灾救灾、扶老救孤、科教文卫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时期、疫情防控时期以及社会重大灾难面前,小到爱心人士个人,大到慈善组织机构,“有钱出钱、有物赠物、有力出力”,不仅有效缓解了公共服务供给压力,还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其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可以看到,第三次分配在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与质量。

3.3   有利于形成良好社會氛围,增进社会情感

第三次分配的自愿精神、爱心精神、社会精神契合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博爱思想,秉承并延续了“重义疏财”“乐善好施”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组织的这一爱心举动和善意帮助,有利于推动社会成员的互动交流,建立彼此和谐关系,并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增进社会整合情感。

随着第三次分配的不断深化与持续实施,一方面,第三次分配蕴藏的社会责任情感与价值追求为我国新时代先进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互助合作,有利于形成自愿共享、人心向善、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为社会持续输入了正向积极的财富观、义利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是完全符合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6]。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不只是财富上的重新流通,还是情感上的再次碰撞与交流,互帮互助、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这一分配机制中得到充分体现,主体双方也在分配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可以看到,第三次分配不仅能够强化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增进社会情感,还能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在促进社会认同、推动精神富裕等方面的局限。

4     积极探寻第三次分配的实现路径

4.1   健全体制机制 夯实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基础

4.1.1   进一步完善公益慈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在网络慈善、个人慈善行为、公益财产管理、公共组织进入等方面还缺乏全面细化的法律支撑,因此要继续以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公益捐赠以及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为契机[7],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管理制度、慈善捐赠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慈善组织税收减免制度等,以此来丰富慈善事业内涵与内容、限制个人及组织的慈善越矩行为,进而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4.1.2   进一步强化第三次分配的监督机制

第三次分配的整个过程涉及内容众多,其分配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始终保持公正、公开、透明,因此,要重点整治慈善事业中的不良现象及行为,并建立健全慈善行业监督惩戒管理机制、信用机制以及风险防范机制[8],着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监管审查、慈善机构自律自查、捐赠主体跟踪、第三方机构评估、社会公众监督的慈善监管体系,为全面推进第三次分配营造风清气正的运行环境。

4.1.3   进一步构建完善慈善相关激励机制

现阶段我国对于第三次分配的政策支撑力度仍然不够,还需要在慈善事业上继续增加政策红利,拓宽其优惠范围、提高其优惠幅度,通过政策优惠来提升参与慈善的吸引力,要积极给予爱心个体、志愿组织、慈善机构等分配主体一定的激励政策,例如税务优惠、减免办事程序、提高组织资金额度、放宽组织人数限制等。

4.2   注重引导培育 加快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建设

现阶段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分布不均、体量较少、中小组织生存状态欠佳的问题[3],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也大都是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国企民企,慈善个体及中小组织参与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培育,积极调整第三次分配的规模和结构,壮大其主体力量。

4.2.1   扩大慈善主体认定范围

围绕专业技术型、社会志愿服务型、产业扶持型、物资捐助资助型等不同慈善内容,结合“慈善+金融”“慈善+互联网”等新兴慈善模式,适当放宽慈善组织认定范围,积极畅通其成长渠道,充分激活中小组织的慈善力量,从而吸纳更多可重新分配的慈善资源,并逐渐建立起以大慈善组织为主、中小型慈善组织齐发力的第三次分配发展格局。

4.2.2   加大慈善组织培育力度

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慈善组织的培育工作,以政府牵头,高校主办,基金会、慈善机构、慈善学会与协会等多方资源协助参与的形式,通过提供慈善宣传指导、慈善组织运营管理、慈善法律教育等讲座培训,加强慈善从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慈善服务行业专业化,进而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慈善组织。

4.2.3   推动慈善组织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还比较集中于医疗教育、扶贫救济、社会保障等传统领域,环境保护、老年康养、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等领域涉及较少较浅,因此要积极引导慈善组织拓宽服务业务,加强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专家指导、慈善组织实践创新等方式,加快实现慈善组织从救助型、生存型到多元发展型的服务转型升级,在推动慈善组织不断革新的同时,持续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覆盖领域。

4.3   加强宣传教育 增进第三次分配的情感认同

第三次分配以自主自愿为原则、以道德情感为驱动,其得到深入实施的关键在于博爱济世的精神、与人为善的思想、守望相助的美德等优秀慈善文化基因能够更好地赓续下去,因此,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推动第三次分配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增强第三次分配的情感认同。

4.3.1   加强社会公德与慈善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

要充分发挥道德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三次分配及慈善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大力传播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互助友爱的慈善精神,持续增强慈善情感教育,积极塑造互助共享的社会理念,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公众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形成与时俱进彰显新时代内涵的道德观、财富观、义利观以及社会责任观,为第三次分配铸牢思想道德高地。

4.3.2   加大第三次分配以及慈善文化的宣传教育

可以通过互联网、公众号、新闻、报纸等媒体,采用“线上+线下”双融合模式,多方渠道对第三次分配及慈善活动相关知识进行宣讲,积极宣传慈善个人及组织的爱心行为,积极营造崇德向善的慈善文化氛围,不断培育慈善文化的厚度、擦新公益慈善的亮度、提高“公益之声”的响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公益意识、慈善意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了解、理解慈善事业,并引导鼓励他们参与进来,使这一爱心行为成为更多人的思想共识和行为习惯。

5     結束语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其久久为功、最终实现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臻于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要正确把握好三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科学调用好“有形”“无形”和“温柔”之手,并在高效促进三者统筹发力、协同联动的同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优化财富分配格局上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完善制度保障、加强主体建设、增进慈善认同、创新运作方式等方面,持续加强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建设,全面释放第三次分配的潜力与活力,让其在做大分好“财富蛋糕”、助力共同富裕大业上,持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注:冯文靖,通信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理论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内涵[EB/OL].(2023-02-03)[2023-04-11].https://www.ccpph.com.cn/bwyc/202302/t20230213-366440.html.

[2]刘洪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3):23-29.

[3]韩文龙,唐湘.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进路[J].经济纵横,2022(4):21-29.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盛世豪.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EB/OL].(2021-10-27)[2023-04-28].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21/1027/c40531-32265336.html.

[5]陈诗情.“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构建与未来[J].特区经济,2022(3):72-76.

[6]周广鹏,邹小华.第三次分配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2(4):89-96.

[7]曹洪军,周胜艳.论共同富裕的道德意蕴及其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17-24.

[8]杨双彪,段婉婷.第三次分配: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J].实事求是,2022(4):32-37.

猜你喜欢
分配机制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指数需求下农产品供应链渠道利润的公平分配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渠道利润的公平分配机制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功能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