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贵良 李霞 于林海 修磊 于涵 王月琪
蝲蛄石是东北蝲蛄在蜕壳前将甲壳中的钙质吸收贮藏到胃囊内、外两侧形成的两个半球形的结石,是一味难得的中药,具有止血止泻、利尿消肿、强壮筋骨等作用。本文研究了蝲蛄石的形成原理及利用价值,以期在促进地方特色水产养殖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东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河虾科(蝲蛄科)、蝲蛄属,是世界淡水鳌虾的一种,中文学名东北螯虾,俗称蝲蛄、鳌虾、东北小龙虾等。东北蝲蛄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更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在蜕壳期间形成的蝲蛄石是传统的名贵中药。
东北蝲蛄的生长要通过蜕壳来实现,每蜕去一次硬壳,东北蝲蛄就会长大一圈。经团队研究发现,两冬龄的雄性东北蝲蛄主要在每年的6月中旬~7月初和9月末~10月中旬进行蜕壳生长,一年可进行两次蜕壳生长;两冬龄的雌性东北蝲蛄在每年的5月初~7月初要进行抱卵繁殖,不能进行蜕壳生长,只有在9月末~10月中旬进行一次蜕壳生长。
蝲蛄石
团队研究发现,在东北蝲蛄蜕壳前一两个月,其贲门胃的胃囊内、外两侧开始各形成一个白色半球形的结石,即蝲蛄石。以往研究认为蝲蛄石是胃齿(胃磨石),用以磨碎食物,而本团队研究发现,蝲蛄石只在蜕壳前期和蜕壳后期才会出现,因此认为其没有研磨食物的功能,仅有调节全身钙质的作用。即在东北蝲蛄蜕壳前,要先将体外甲壳中的钙质吸收并逐渐输送到胃中,在胃内积聚起来。待甲壳中的钙质完全被吸收积聚到胃内,形成两个又大又饱满的半球形蝲蛄石。正常的甲壳非常坚硬,饱含钙质,一折就断;被吸收掉钙质的甲壳比正常甲壳薄了很多,并且像纸一样柔软,很容易弯折而不断。此时东北蝲蛄就会顺利蜕去旧外壳。待外壳蜕去后,东北蝲蛄长大一圈,体表也生成新的柔软外壳,此时东北蝲蛄便将集聚到胃内的钙(蝲蛄石)释放到体内循环系统,重新变成血钙,然后输送至新分泌生成的外壳中,使外壳迅速硬化,与此同时胃内蝲蛄石开始逐渐变小,直至被完全释放而消失。
蝲蛄石
东北蝲蛄每蜕一次壳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刚蜕完壳的东北蝲蛄身体鲜艳、颜色深红,其状态是仰面朝天,腹部收卷、静止不动,此时东北蝲蛄极度虚弱,易遭到同类或其它敌害攻击而死亡。蜕完壳的东北蝲蛄在静止几分钟后开始翻身,当翻过身后就可迅速游走躲藏起来。
蝲蛄石的形成可防止其甲壳中的钙质在蜕壳时被全部排弃掉,从而实现体内钙质反复使用。在蜕壳生长完成后,由于体内积累了一定量的钙质,会使新生成的外壳迅速硬化,增强蝲蛄抵御外部敌害侵袭的能力。这是东北蝲蛄的一项特殊本领,其他甲壳动物也有类似本领,但其胃石不具有被反复使用的功能。
成熟的蝲蛄石呈半圆形,白色,直径0.4cm~1cm,厚3mm~5mm,因东北蝲蛄的规格和年龄而不同,平面均有一圆形凹陷。
蝲蛄石非常坚硬,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蝲蛄石在东北蝲蛄体内能够被反复利用,在胃内和外骨骼(甲壳)间反复地自由转换,说明蝲蛄石是一种易被身体消化吸收的钙质。我国中医很早就发现了蝲蛄石的这一特性,因而将其作为人体强壮筋骨的药物加以利用。
蝲蛄石作为一味难得的中药,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称其:性味甘、涩、咸,平;入肝、肾、大肠三经;具有止血止泻、利尿消肿、强壮筋骨等作用,对于外伤出血,久泻久痢,小便不利,渗湿水肿,肝肾不足,筋骨萎弱,小儿软骨症等都有良好的作用。《中华本草》和《全国中草药汇编》均记载了蝲蛄石的这些功效。
我们在研究东北蝲蛄的蝲蛄石的形成过程中,也对同属鳌虾科的小龙虾(即克氏原螯虾)脱壳进行了观察研究。经团队研究发现,小龙虾在蜕壳期间,其胃内也有胃石。经资料查询,国外也有用小龙虾胃石入药的报道。团队研究发现,东北蝲蛄胃石均洁白莹润,而小龙虾的胃石大多都是彩色的。团队认为这可能和东北蝲蛄与小龙虾生存的环境不同有关,东北蝲蛄仅生存在没有污染的洁净山涧溪流中,而小龙虾生存范围则更为广泛。
大部分雄性东北蝲蛄仅在每年5月~7月和9月~10月体内存在蝲蛄石,雌性仅在9月~10月体内存在蝲蛄石。因此,雄性东北蝲蛄采石时间应选择在每年的6月中旬~7月初、9月中旬~10月初,雌性东北蝲蛄应选择在9月中旬~10月初。
选择性成熟的东北蝲蛄进行采石。随时观察其动态,挑选体色变浅、甲壳变薄,即将蜕壳或正在蜕壳的东北蝲蛄采收蝲蛄石。
将准备采收蝲蛄石的东北蝲蛄头胸甲从后背掀起,将在其头胸部前端胃内的蝲蛄石用镊子取出。然后用清水洗净,晒干,备用。
近几年,由于旅游产业的开发,东北很多旅游区将蝲蛄豆腐作为传统的招牌菜来招徕顾客,东北蝲蛄的价格直线上升,体重20g/尾以上的东北蝲蛄售价在600元/kg以上。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进行东北蝲蛄的人工养殖。在开发东北蝲蛄食用价值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东北蝲蛄药用价值的开发,注重蝲蛄石的培育和采集,不仅可以弘扬传统的蝲蛄豆腐等美食文化,同时可以弘扬我国的中医文化,让养殖东北蝲蛄一举多得,实现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