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俯仰”一词切入,开展《兰亭集序》阅读教学

2023-03-31 17:28:22张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永和兰亭集序集会

张剑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在讲述自己对“武”的体会时,说习武有三个阶段,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确,随着对生活的认识的加深,一个人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事物,也会生发出不一样的感慨。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我们总会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在永和九年春日的那场集会中,王羲之同样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在精神上超越了自我。

在讲解《兰亭集序》的过程中,我们想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就不能只抓住“乐——痛——悲”这条变化的情感线。因为文中抒情的文字往往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忘记思考作者情感转变的原因。对此,笔者在讲解《兰亭集序》的过程中尝试从“俯仰”一词入手,引导学生代入王羲之的视角,在“俯仰”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俯仰”中“见自己”

在这一環节中,我们要抓住“俯仰”这一动作的实施者,即本文的作者王羲之。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俯仰”的含义。“俯”和“仰”的意义相对,其本义分别是“向前屈身低下头”和“抬头、脸向上”,都与动作的方向有关。将两者组合在一起,一俯一仰的动作在刹那之间就可以完成,因此“俯仰”也常被用来比喻极短暂的时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阅读《晋书·王羲之传》,然后绘制王羲之的生平大事图。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获得整体的了解。这样,他们在读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时候就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永和九年正是公元353年,王羲之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在此之前,他坦腹东床,引人瞩目;做过临川太守,为民请过命;曾谢绝了侍中的美职,独自一人返回武昌。在“仕”与“隐”的拉扯中,他内心的天平渐渐倾斜,开始向往回归山水之间。如果阅读《晋书·王羲之传》,可以发现王羲之归隐山水田园似乎是必然的。他喜爱山水,“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他志不在小却不受重用,难免感到心灰意冷。都说少年子弟江湖老,宦海的浮浮沉沉让王羲之在永和十一年与“官场”彻底决裂,他在父母的墓前发誓:“……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之后便辞去了官职。

那个发生在永和十一年的故事其实在永和九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的“俯仰”就是对其一生宦海浮沉的总结。在他看来,自己的前半生在俯仰之间就过去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士子的夙愿。十五岁时的他展望未来,心中满是理想与抱负;五十岁时的他泼墨抒怀,心中只有无限感伤。对于个体来说,五十年是很漫长的,漫长到会让人忘了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将其放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中去看,五十年的光阴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想要有出息,唯有立德、立功、立言。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踉踉跄跄、磕磕绊绊,最终只停留在对“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的美好幻想中,徒增感伤。时间在俯仰间一去不复返,王羲之见到束手无策的自己,怎么会不感伤痛呢?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王羲之的人生经历,站在诗人的角度,把参加集会的这一天放在整个人生乃至整个历史的洪流中去看,才能让他们读出王羲之对时光匆匆、人生短暂所感到的无力与悲痛。

二、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在“俯仰”中“见天地”

《周易·系辞上》中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句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关注王羲之在俯仰之间看到的对象,去体会作者心中复杂的情感。

我们可以让学生细读文本,列出作者观察到的对象,并思考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示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作者在游目骋怀时所见到的景象。当一个人到了高处,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这体验就如孔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样,就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身处广袤的天地之间,没有依凭的个体只会感到不安和恐惧,正如陈子昂所写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所写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捕捉文章中的“蛛丝马迹”,体会王羲之在俯仰间产生的情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无需去否定王羲之在俯仰之间所感受到的“乐”。良辰美景,曲水流觞,极富文人雅趣,与朋友相聚自然快乐。可快乐总是短暂的,“乐”只是他在一瞬间获得的感受。有聚必有散,天地又何曾为人停留半刻呢?天底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呢?哪有永远的快乐呢?参加集会的王羲之现在越快乐,后面就会越感到悲伤。王羲之于俯仰之间见天地之大,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王羲之之所以感到悲伤,除了是因为发现自己在广袤的时空中是如此的渺小外,还因为深不见底的宦海与辽阔的天地一样无情。在俯仰之间,他看到的只有虚无。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王羲之所面对的“天地”的无情与残酷,体会其悲情。

三、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在“俯仰”中“见众生”

在“见自己”“见天地”的过程中,王羲之感受到了乐与悲相交织的复杂的情感。之后,他跳出时空,跳出宇宙,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无数个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的人。他把个人之痛升华为全人类之悲,认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学生没有与王羲之相似的生活体验,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文本中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永和九年参加集会的人之一,你会有怎样的感触?这个问题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泛泛而谈,也不是让他们去简单地选择“躺平”或奋斗,而是让他们研读文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一想自己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是否“有感于斯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抓住“若合一契”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王羲之的眼中人和人在面对天地时所产生的悲欢是相通的”。学生可以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理解王羲之对生与死的看法。

王羲之在一场集会中见到了自己,见到了天地,见到了众生,以最诚恳的姿态向世人剖析了自己,也为世人提供了积极入世的良方。在讲解《兰亭集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俯仰”一词入手,引导学生从王羲之的视角去感受和体会,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猜你喜欢
永和兰亭集序集会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代作家(2024年3期)2024-06-29 22:18:20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Heredity of clusters in the rapidly cooling processes of Al-doped Zr50Cu50 mel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32
人员最“杂”的集会——玉山雅集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24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教书育人(2019年25期)2019-09-12 11:14:24
溧阳市永和小学简介
教书育人(2019年16期)2019-06-18 07:32:0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
中国(俄文)(2016年7期)2016-09-18 01:22:08
The Prettiest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