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与城市精神的互动

2023-03-31 03:24:34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上海

王 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上海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名人故居以及重要的档案资料、手稿文献等红色文化资源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前行,也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事实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发展与上海城市精神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不仅是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需要,更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一、上海城市精神孕育红色文化资源特性

上海的文化发生史与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入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上海从有人类足迹开始便具有开放的特性。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上海地区陆续发现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等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上海地区文明形态的丰富多样和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上海作为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承担起对外通商的窗口作用,开放包容成为重要的城市精神。而随后在上海滩发生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不仅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更改变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命运。城市精神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与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共同作用、相互成就的动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为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底层逻辑,也孕育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特性。

(一)敢为人先的源头性

上海的近代史是从商业上的开埠和政治上的租界开始的。随着开埠政策的实施,上海不仅成为东西方商贸的集散地,更成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主要窗口。而租界的设立,则使得上海形成了“一城三治”的格局,即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在上海同时存在,这不仅形成了华洋杂处的居住结构和城市形态,更出现了租界和租界之间的管理真空,这就为各种新鲜事物的生发提供了天然的土壤。马克思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最早在上海传播的。事实上,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泰西民法志》就述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万国公报》发表《大同学》述及欧洲社会主义流派和马克思学说,这些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最早传播的记录”。①仲富兰:《上海六千年:千年之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8、259页。与此同时,《大同学》上还专门提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就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最早介绍。”②仲富兰:《上海六千年:千年之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8、259页。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新青年》杂志(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这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此后,随着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首次印制出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和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也基本完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成为开辟地的大事件。1922年7月,中共二大再次在上海召开,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同样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重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党的路线也始终紧靠人民、不负人民。正是这些具有奠基意义的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上海还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之前,承担了开展罢工斗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等壮大工人阶级力量的活动,为党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今,不管是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还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望道旧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都已经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创建的全过程,充分彰显了上海作为全国红色文化源头的历史地位。

(二)开放包容的都市性

与中国其他众多城市相比,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又一显著特性在于其都市属性。不同于延安、井冈山、遵义等革命根据地,上海从革命之初就一直以繁华都市的样态出现,进而也使得身处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都市性。根据《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①《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1年5月21日,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ZDI4MzQ3NDAxN2Q0NWMzOGI4ZDY4NzQ。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探索,在这片敢闯敢试的试验田里,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硕果。作为我国第一个国际级新区,在40年的时间里,浦东新区从一片荒芜的农田成长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格局和形势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更是攸关社会主义制度存亡的抉择。开发开放浦东是中国共产党面对重大历史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富强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纷纷在黄浦江畔拔地而起。进入21世纪,浦东开启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进程,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在这里诞生。如今已经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浦东开发陈列馆,正在向世人讲述上海如何在改革开放时期赓续红色基因的故事。可以说,浦东的变迁发展过程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上海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最重要的窗口。

(三)融通中外的国际性

上海的开埠打开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通道,也加快了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的步伐。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国际人士纷纷来到上海,使得上海的抗战充满了国际元素,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远东反战大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对上海市区的轰炸使得很多无家可归的市民被迫沦为难民,租界自然就成为暂时的安全孤岛。法国传教士饶家驹凭一己之力,与多方斡旋,最终在南市建立了难民区,开创了战时平民保护的救助模式,并且成为日后的国际惯例。1938—1941年,身处战火纷争中的上海毅然为来自欧洲的、被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构筑了一方庇护所。如今,远东反战大会旧址被列为虹口区不可移动文物,静静地述说着那段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历史;淞沪纪念馆内饶家驹的铜像见证了国际人道主义在上海的践行;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仍然保留着当时犹太人居住时的风貌,犹太难民纪念馆内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也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同舟共济的艰辛岁月。这些具有国际性特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的生动见证。

二、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上海城市精神彰显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上海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均在上海的各个地区留下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遗产。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上海红色革命历史源远流长,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均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而这些由上海城市精神孕育而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筑牢上海城市精神底色

上海的城市精神不仅是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厚积淀,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因此,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引,突出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事实上,政治性恰恰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根本特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特定的主体导向,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直接相关。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黑暗,中国人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不断进行各种尝试,然而均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以社会主义拯救中国的希望。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可以说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同时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新时代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背后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理想信念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留下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鲜明的政治性是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精神引领,也进一步筑牢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色。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阐释性支撑上海城市精神凝聚

红色文化资源带有明显的事件指向、时间指向与意义指向,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与特定事件相关、蕴含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形态。如果说长城、故宫、莫高窟等文化遗产资源的突出价值首先在于遗产本身的恢宏与壮阔、建筑设计的精妙与巧思所体现出来的外显价值,那么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则在于其蕴藏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所包含的内隐价值。这些内隐价值必然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要依靠阐释才能最大化地显现其价值。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它们分别与各个重要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形成了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整体风貌的革命精神。这些无形的精神只有通过充分、恰当的阐释才能更好地被认知和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①习近平:《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日。回忆、思索和解读正是红色文化资源阐释工作的核心。“记忆寻找着被埋没、已经失踪的痕迹,重构对当下有重要意义的证据。”②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5页。因此,阐释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广大民众能够跨越历史的鸿沟,真切体会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如何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对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建设发挥精神指引作用。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③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回望百年历史,每处红色文化资源都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集成,而恰如其分的阐释不仅支撑着城市精神的凝聚,更为上海创造新奇迹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构成上海城市精神的有形外化

2022年4月,《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公布,可以看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规模庞大、类型多样,不仅在内容上涉及政治、军事、工运、统战、文化、情报、组织机构等,而且在层次上也比较立体。重要旧址既包括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重要会议遗址,还包括中共中央上海局、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等机关旧址;既包括《新青年》《布尔塞维克》、创造社、太阳社等编辑部旧址,还包括万竹小学、格致中学、光华大学等学校旧址;既包括宋庆龄、毛泽东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也包括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故居;既包括著名的龙华烈士陵园,又有很多遍布全市各区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基层共产党员为革命奋勇抗争、光荣牺牲的纪念地,例如位于青浦区的西乡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的就是青西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们。这些分布在上海各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物化载体。

三、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路径

2021年5月21日通过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作了专门的规定。同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出台,为上海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指明了前进方向。2022年,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可以说,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精神的弘扬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更新

对外传播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是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的内在要求。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近年来,上海各大红色场馆在展陈方式、讲解手段、文创产品等方面都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红色日益成为上海最鲜亮的底色。但不容忽视的是,如果只是就红色文化资源谈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广大民众来讲,这些凝聚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永远都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只有推动其融入城市更新,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价值作用。

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举措莫过于对滨江的改造,各区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定位,进行了特色鲜明的规划和建设。位于杨浦滨江的秦皇岛路码头在曾见证了成百上千名怀揣渴求真理、救亡图存理想的青年们从这里出发,开启了留法勤工俭学之旅,其中便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段尘封的历史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记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城市发展理念,此后不久,上海地产集团黄码公司和杨浦区文旅局便对秦皇岛路码头进行保护开发,充分发掘内涵,运用多维手段还原历史场景,融入滨江改造,精心设计、打造“初心启航”展厅。展厅内不仅再现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场景,还展示了杨浦滨江的前世今生,呈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将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史浓缩在一方红色场馆里,既传承了红色精神,又升华了红色内涵。以上海地产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和以杨浦区文旅局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在此过程中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样本。在此基础上,上海地产集团黄码公司联合浦江游览集团共同打造了“初心启航·浦江红色文化游”,为广大民众沉浸式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体认上海城市精神创造了条件。

(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提出要“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②《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1年5月21日,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ZDI4MzQ3NDAxN2Q0NWMzOGI4ZDY4NzQ。红色文化资源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其所承载和见证的是中国共产党处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社会矛盾、为实现不同发展目标从宏观决策到中观组织再到微观实施的科学思想体系和系统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则构成了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地具备教育、启迪和鼓舞后世的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不仅有时间上的渐进性和空间上的拓展性,还有意义上的递进性。因此,在以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教学的时候,红色文化遗产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事件上的延续性、关联性和结构上的完整性、系统性,从而使同学们能够对某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有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①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共产党员》2021年第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②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目前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多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式存在,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事件指向与意义指向,其教育功能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参观事件与意义的实际发生地,这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一步。但是仅有单点式的参观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系统,必然要加强层面设计,进行统筹协调。应根据处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同时系统梳理上海红色文化的特点,编写贯通小学、中学、大学的上海红色文化教材,再结合对红色文化资源原址的参观,切实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叙事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已经检验和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很难改变的,这就使得我们依然面对“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境。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叙事体系不仅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强调要“增强全球叙事能力”,这就要求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叙事主体不能仅限于官方媒体,叙事内容不能局限于上海本体,叙事对象不能受限于国内群体,更要运用全媒体形态,立足百年党史,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展开了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救国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开展了摆脱一穷二白的兴国建设,建成了独立自主、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强国实践,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当今世界,多种文明、多元文化、多样思潮在交流交锋中共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寻求中外价值共识、话语共通、情感共鸣的最大公约数是全球叙事的关键所在。上海要充分发挥对外传播桥头堡的作用,联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彰显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中国主张成为世界宣言,使中国理念化作国际共识,用中国方案绘就全球蓝图。

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表达,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支撑。如今,上海正处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上海经验是其新的时代使命。红色文化资源是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得天独厚的禀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对于彰显城市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