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更新视角的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
——以“陆家嘴艺术社区”实践为例

2023-03-31 03:24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墙绘陆家嘴美术馆

马 琳

随着“艺术社区”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推进,有关“艺术社区”的讨论日益深入,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关注。“艺术社区”的建设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它通过提供文化资源和举办各种艺术活动,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同时,社区微更新、社区治理为“艺术社区”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相关公共文化政策的支持,推动“艺术社区”的建构和可持续发展。那么,“艺术社区”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与社区微更新、社区治理相融合?本文将以“陆家嘴艺术社区”实践为例,分析“艺术社区”的不同路径与多元建构。

一、社区微更新与“艺术社区”

社区微更新的核心理念是在保持社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小幅度的改变和优化,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和居住环境。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相比,社区微更新更加关注细节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强调保留社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独特文化特色。2021年9月,我国正式出台了有关城市更新不得大规模拆建的政策,标志着城市对有机更新的道路的重视,小尺度、针灸式的社区微更新成为大都市社区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制度性支撑和实践空间。社区微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更包括社区精神层面的共建共享。微更新的特点在于尺度微、投入微、切入点微”。①单瑞琦:《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5期。

长期以来,“社区微更新研究为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工程、地理学等工程技术学科所主导,社区微更新实践往往着眼于物理环境的更新,注重建筑审美和工程技术,缺乏人文关怀与社区参与”。②吴丹:《从空间微更新到社区营造:社区微更新的模式选择》,《公共治理研究》2022年第34期。社区微更新难以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艺术社区”实践的推进,这些学科之间的壁垒正在逐渐消失。一方面,城市空间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入人文思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开始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践;另一方面,一部分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学者也积极参与“艺术社区”实践,推动社区治理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社区动员不断兴起的背景下,社区的建设方式和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社区治理强调居民的参与和自治,而艺术活动可以成为促进居民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有力工具。当居民参与艺术项目时,他们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更能够促进社区内部的联系与合作。“艺术社区”的建设能够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意识。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居民能够在共同创作和互动中建立联系,形成社区互助的关系网络。这种参与不仅体现了社区居民的自主性,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参与路径,促进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和发展。

社区微更新与“艺术社区”的关系展现了一种新颖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艺术社区”作为社区微更新的一个范例,所体现的不仅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更是一种在城市发展中融入创意、文化和社会共享的全新思维。“艺术社区”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空间的美化,更重要的是它为社区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新的体验”。①马琳:《从“艺术进社区”到“艺术社区”——基于新美术馆学视角的“艺术社区”实践与理论研究》,《美术》2023年第8期。近年来,《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在各城市相继出台。如《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全市率先建成5个以上“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性街镇,建设若干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艺术机构、艺术家个体等围绕社区微更新展开了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其中,“陆家嘴艺术社区”实践以其典型性和开创性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样本。

二、“陆家嘴艺术社区”的建构与实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转型,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区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艺术进社区”的方式与社区居民合作,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模式和社区建设方法。艺术家进入社区进行创作实践,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也逐步深入到社区层面,拓宽了公共教育服务的领域,展示了艺术在社区中的更多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艺术家王南溟创立了“社区枢纽站”,通过专业学术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公共文化行动平台,将美术馆展览、公共教育与社区进行广泛合作,并使美术馆的功能得以重塑。从2018年到2020年,“社区枢纽站”先后在上海的闵行区、宝山区和浦东新区以“流动于城乡之间”的方式进行“艺术进社区”计划和“社区美术馆计划”实践,将艺术与社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2019年开始,“社区枢纽站”在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设立“社工策展人”岗位,开始规划陆家嘴艺术社区。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人民城市”为主题,紧跟“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步伐,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②吴秋晴:《面向实施的系统治理行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践探索》,《北京规划建设》2023年第4期。该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艺术与城市社区紧密结合,让艺术走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与他们的生活相互融合,激发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关注和思考。与此同时,“陆家嘴艺术社区”开始启动。先是在陆家嘴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举办了社区展览并建设“楼道美术馆”,将艺术带入社区,与社区居民互动。这种实践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社区微更新提供了新的路径。这一实践在2022年得到了陆家嘴街道东园第二居民委员会的呼应,开始向周边社区延伸,目前已经涵盖了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东昌大楼的“楼道美术馆”、市新小区的“艺术电梯”和东园第二居民区的“露天美术馆”四个片区。通过与社区居民的合作,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创造了一种开放、创新的“艺术社区”模式,促进了社区治理。同时,这一实践也为艺术管理和社会美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为当代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楼道美术馆

“楼道美术馆”位于陆家嘴东昌大楼7楼,是“社区枢纽站”和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合作策划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将艺术展览植入楼道空间,实现了艺术与社区的有机结合,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首个陆家嘴记忆展“瞭望塔上下”则以“瞭望塔”为主题,利用楼道内及电梯口区域作为展览空间,展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东昌瞭望塔曾是1951年建造的一座消防队建筑,高达24米,共8层,是当时陆家嘴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时代演变,1995年瞭望塔停用,1999年更是被爆破炸毁。策展团队通过制作模型和收集照片,将这段历史还原,引发市民对历史的思考。在2021年6月的征询会上,东昌大楼居民对“楼道美术馆”展览方案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尽快推进展览的实施,并期待未来整栋大楼都能成为这样的社区艺术空间。

“瞭望塔上下: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首展”于2021年8月8日举办。从地理角度来看,选址于东昌大楼7楼举办的“瞭望塔上下”展览具有独特的优势,“楼道的多边形态空间组合和大窗户外景同时进行展览并现场组合成特定的时空也是其他楼道不具备的优势,即这是一个相对而言可以开拓出楼道美术馆的大楼”。①王南溟:《记忆是创新的元素:“瞭望塔上下”展在社区中的记忆景观及其在策展中的环境利用》,《画刊》2023年第4期。这座楼与曾经的浦东最高建筑东昌瞭望塔正对相望,而7楼的高度与当年的瞭望塔相当,从窗口望出去正好对准了昔日瞭望塔的位置。作品在东昌大楼7楼,但窗外也成了作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社区展既是一种历史文献的收集,也是在当下情境中对东昌瞭望塔的一次记忆发散”。②赵玥:《推开家门就是美术馆:上海首个“楼道美术馆”在东昌大楼亮相》,《新民晚报》2021年8月7日。这里的记忆通过展览被复原。消防战士赵解平提供了20张珍贵的老照片,其中展现了瞭望塔的原貌,还包括军民共建社区、消防战士的工作训练等内容。展览以模型为中心,融合了相关的老照片和模型制作过程等文献材料,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社区展览。照片中展示的东昌瞭望塔以及周边商铺景象,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东昌路的商业风貌。此外,展览中的视频更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了1999年瞭望塔爆破时的瞬间,为历史增添了更加真实的维度。尽管展览所使用的空间是普通的楼道,但最终的效果却是美术馆的空间感觉。在布展过程中,居民积极参与并主动承担管理楼道内的影像设备和展品维护等工作。这个“楼道美术馆”不仅是历史文献的呈现,也是对陆家嘴记忆景观的一次发散。

(二)星梦停车棚

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与东昌大楼的“楼道美术馆”形成对应,将两个社区联结为一个艺术街区。经过近3年的持续打造,“星梦停车棚”已经成为“艺术进社区”的典型案例。

2021年1月,“社区枢纽站”与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陆家嘴社区基金会合作,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之际,在“星梦停车棚”举办同名特展,将三星堆文化带入陆家嘴东昌新村。鉴于东昌新村是一个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受限,停车棚的条件并不符合传统展览的要求,因此策展团队面临与传统博物馆完全不同的挑战。为确保展览不影响小区居民的停车和取车需求,策展团队多次与居委会和居民代表沟通,进行社区动员,并将社区微更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展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停车棚的空间特点,将停车区域的挡板空间作为展览的动线,通过在挡板上方悬挂灯箱形式的展示图片,使展示内容既显眼又清晰。同时,他们对停车棚的照明进行了改进,以白色亚克力立体字的号牌替代了红色纸质停车牌,进一步提升了停车棚的艺术氛围。此外,展览现场还设置了有关三星堆考古的视频文献,通过播放设备向社区居民介绍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增加了观众与展览内容之间的互动。此次活动“不仅是把古蜀三星堆文明搬到了社区居民家门口,也通过对话的方式参与陆家嘴的社区微更新,更加紧密地联系了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①马琳:《博物馆与社区参与研究》,《上海艺术评论》2021年第4期。

这一展览在停车棚中实现了博物馆式的展陈,凸显了社区微更新的巨大潜力。通过引入专业博物馆的元素,积极参与社区微更新,这种社区展览呈现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力量,为“艺术进社区”和艺术与社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这种以“艺术进社区”为核心的活动模式,不仅充实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还推动了博物馆与社区参与的理论研究,为其他城市在文化艺术走进社区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楼道美术馆”和“星梦停车棚”也成为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社区样本项目,展示了“艺术进社区”的创新实践。

然而,“艺术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后续活动和项目的支持,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发挥其典型案例的作用,为社区居民带来持续的文化与艺术体验。2021年12月,“社区枢纽站”和上海大学博物馆再次合作,在“星梦停车棚”举办“龙门石窟东昌社区展”。与之前的三星堆社区展相比,此次展览采用了更加个性化和创新的展陈方式,根据停车棚的特点进行展览设计,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场景,使得参观者更容易接触到艺术与文化。与三星堆展览的灯箱形式相比,这次展览采用了专业展墙搭建作为隔断,将龙门石窟的图片进行展示。展览运用U字型灯带进行灯光设计,赋予停车棚时尚的照明功能,营造了与众不同的展示氛围,为参观者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同时,主办方还举办了“博物馆与社区”专家论坛和“新文科在东昌路”学生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使得展览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这种深入社区的展览和活动模式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让艺术进入市民的生活圈,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文化氛围,提升了社区的整体文化品质。

这些在社区举办的展览、论坛和工作坊等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些活动使得“星梦停车棚”成为2021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进社区”示范项目,①邱武霞:《艺术为社区和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中国文化报》2023年2月5日。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三星堆和龙门石窟的社区展作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典型案例,不仅让社区居民亲身感受了博物馆文化的魅力,也为博物馆与社区参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上的探索与开拓。

2022年12月,“社区枢纽站”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共同推出了“从海派到新海派艺术社区”系列项目,并在“星梦停车棚”中举办了“岩彩绘画在星梦停车棚:儿童友好与艺术不老”展览。与前述两个社区展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不同,这次展览采用了原作进行展览。展览邀请了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的艺术家苗彤及其学生,通过在“星梦停车棚”墙面上临摹莫高窟第461窟窟顶的《伎乐飞天》,将岩彩创作带入居民生活的具体场景。停车棚的另一面墙上展示了6幅作品,这些作品是在展览前由小朋友们在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的指导下创作的,以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等动物为主题,运用岩彩进行创作。此外,展览中还展示了一些当代风格的岩彩绘画作品。这种在停车棚内创造的交互式体验,使居民在日常中能够与艺术产生亲密接触,与古代文明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个展览项目在“星梦停车棚”中的呈现方式与内容高度关联,呈现出与社区紧密相连的特征。通过这三个艺术项目的融入,“星梦停车棚”不仅是一个停车棚,更是“博物馆转变身份的实践路径之一,也是推动博物馆创新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之一”,②郭奕华:《从社区艺术到社区治理——博物馆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转向》,《艺术工作》2023年第1期。其在多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星梦停车棚”在2023年又获得了“美术新空间”的称号。③《上海公布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乐游上海”微信公众号,2023年5月21日,https://mp.weixin.qq.com/s/4ojKeMpujWg-ZaANRYHHIg。

(三)市新小区的“艺术电梯”计划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许多老旧社区多层住宅并未安装电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造老旧住宅并加装电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新小区作为陆家嘴街道的示范小区,成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先行先试的典范,计划安装20台电梯。在电梯加装的推进过程中,“社区枢纽站”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学院联合发起了“艺术电梯”计划。该计划将中华艺术宫2022年“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的首展“历史的星空:20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中的两件虚谷的作品《白猫图》和《春波鱼戏图》融入小区电梯中。

市新小区的“艺术电梯”项目在规划阶段就采取了分步骤展示的方式。首先是“启动与延续”阶段,重点关注电梯内部空间的艺术化;其次是“推进与创造”阶段,侧重于电梯外部景观与环境的艺术融合。在考虑电梯内部空间狭小、不得破坏不锈钢结构以及可能的广告植入等因素时,展览设计采用了礼花、蝶变和海派等关键元素。电梯内部的视觉设计以海报总体视觉为基础,巧妙地融入蝴蝶翅膀的图形作为背景,并在左右两边各放置一幅作品,使传统的海派绘画通过视觉的当代设计组合得以传递。同时,与电梯安装公司合作,将电梯的小雨棚替换为艺术家设计的彩色透明钢化玻璃,创造出奇特光谱的视觉效果。此外,原本电梯公司的介绍铜牌也被时尚的亚克力所取代,并融入“艺术电梯”项目的户外总体视觉中。

目前,市新小区已经成功加装了一台电梯,且该电梯兼具“美术馆功能”。未来计划通过艺术动员在小区内开展更多加装电梯的工作,从而构建一个“小区电梯美术馆群”。为了深化社区居民对海派绘画的理解,居委会还组织了关于“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主题的讲座,并通过这些讲座动员志愿者对“艺术电梯”进行日常维护和讲解。这一“艺术电梯”项目充分体现了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的融合,成为一个生动的实例。

与“星梦停车棚”一脉相承,这个项目也再次展现了“慢项目”方法论的核心理念。随着电梯安装工作的逐步推进,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充满了创新思维,不断为项目注入新的活力。该项目在电梯加装与艺术展览的相互交织中,成功地为市新小区的居民打造了一个令人惊艳的艺术空间,不仅内部空间被赋予了艺术魅力,同时也将艺术融入外部环境,使居民在电梯内感受到艺术的美感。正如“星梦停车棚”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策划,该项目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这一实践充分证明了在社区中引入艺术的可行性,为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露天美术馆计划

陆家嘴东园二居民区的艺术社区规划具有独特的墙绘主题。与传统的小区墙绘不同,这里的墙绘融入了当代艺术理念,将陆家嘴社区墙绘引向更前沿的方向。该墙绘计划是艺术家刘毅在浦东碧云美术馆的个展的社区延伸,作为美术馆与社区的联合项目,主题展览以“刘毅社区展”为名。其通过与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园第二居民委员会协商,明确了项目内容和可行性,最终决定在小区内创造一个“露天美术馆”,将碧云美术馆刘毅个展中的三面墙作品原样呈现于小区不同位置的三面墙上,以在墙绘作品上再安装展览作品图片的方式进行展出。

整个项目从考察、规划到最终实施,历时近一年。首先,选定小区门口的一面墙作为小区居民亲子手工墙绘体验区,由上海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指导20余位小朋友临摹刘毅在展览中的绘画作品。这个手工亲子墙绘活动不仅是对陆家嘴社区墙绘的回顾,也是对传统墙绘的参与式拓展。其次,项目进入第二阶段,在小区的三面墙上进行墙绘。与传统的墙绘方式不同,这次的墙绘是将艺术家刘毅的作品先喷绘在墙上,然后根据实际墙面情况将其他美术馆展墙上相同的作品打印成图片,悬挂在墙面上进行展示。随后,通过举办刘毅的手机绘画亲子工作坊,居民们可以在感受手工墙绘和机器墙绘的不同体验后,进一步参与刘毅的手机绘画体验。在2022年中华艺术宫举办的“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中的“美术馆与社区”板块中就有刘毅在碧云美术馆运作艺术工作坊的文献,再次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从美术馆走进社区。通过多次叠加的措施,东园二居民区的“艺术社区”得以逐步形成。

“创新性墙绘主题”在“露天美术馆”项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一概念的实质在于将传统的墙绘概念与当代艺术理念紧密结合,以创新的方式提升墙绘的表达层次,呈现更具深度和现代感的艺术体验。传统墙绘通常局限于装饰性功能,而“露天美术馆”通过将当代艺术理念融入墙绘设计中,将其从纯粹的视觉装饰转变为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内涵的艺术表达形式。传统墙绘往往在构图、颜色和主题上受到限制,而创新性墙绘主题在“露天美术馆”项目中突破了这种传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墙绘作品中展现更加大胆和多元的创意。创新性墙绘主题不仅是艺术家的表达,更是与社区居民的对话。通过当代艺术的元素,墙绘作品不仅能吸引观者的目光,更能引发他们对艺术和社会议题的思考,实现了艺术与社区的双向交流。这种创新性墙绘主题有助于激发社区内部的互动和参与。艺术作品不再是单向呈现,而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创作和参与的机会,从而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增强。这一创意不仅让艺术品走出美术馆展厅,与社区融为一体,还塑造出了新颖的社区景观。整个过程使得原有的社区墙绘概念得以更新和转化,以更为开放、创新的形式与社区互动。

三、对“陆家嘴艺术社区”实践的思考

“陆家嘴艺术社区”的逐步形成充分体现了“艺术社区”的多元内涵。首先,它将专业的展览和公共教育融入社区生活;其次,在社区引入不同的研究课题,促进了学术与社区的融合,为艺术管理带来新的学科方向和研究深度,也为社区创造了“学术工作坊”的平台;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艺术实现了大学、美术馆、博物馆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星梦停车棚”“楼道美术馆”“艺术电梯”和“露天美术馆”这些项目在保留空间原有功能的同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展览场所,为艺术家和观众创造了互动平台,将艺术融入社区日常生活。通过论坛等活动,社区不仅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促进了艺术与社区之间的深入对话与互动。因此,可以说,“社区枢纽站”不仅实现了社区活动的流动性,也在不同社区之间促成了文化的共享和理解,进而突破了对艺术界限和美术馆定义的传统观念。这样的“社区枢纽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将美术馆社区化,另一方面把社区美术馆化。①王南溟:《“社区枢纽站”与美术馆化社区文化行为》,《画刊》2018年第7期。

具体来说,“陆家嘴艺术社区”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多元主体合作:“陆家嘴艺术社区”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多元主体的合作。在这四个案例中,政府、艺术机构、高校、社区居民、艺术家等多方参与,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政府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政策和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鼓励艺术机构、高校与社区合作,使得艺术走进社区成为可能。同时,“社区枢纽站”在“艺术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包含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与设计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策展团队,“以新艺术社会学方法再次作为一种实验的方向”,①王南溟:《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作为一种“硬微更新”“软微更新”和“再微更新”之间组合的方法论》,《艺术市场》2021年第3期。实现了艺术与社区的有机融合。

(2)“慢项目”方法论:“陆家嘴艺术社区”建设采用了“慢项目”方法论,即通过持续的艺术项目组合,逐步推进艺术走进社区的过程。“艺术社区”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规划并非外部植入,而是从内部组织工作开始,并与“硬微更新、软微更新、再微更新”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慢项目”方法论在规划和实施中实现了内外的融合,为“艺术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社区参与和主体性:“陆家嘴艺术社区”在建构过程中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主体性。“艺术社区的构建,不仅是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同时也是要唤起其与艺术的亲昵性。”②耿敬:《艺术亲昵性与艺术社区实践》,《艺术市场》2023年第3期。社区居民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亲子手工墙绘体验、艺术工作坊等活动,增进了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使得社区艺术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体验。艺术通过互动和参与,“与市民构成一种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或者说在美育上的互动。所以说,从理念上来说,它不是景观而是教育(或者是蔡元培提出的社会美育)”。③王南溟:《作为跨学科的艺术社区理论:社区枢纽站对新美术馆学的再建构》,《上海文化》2021年第6期。

“陆家嘴艺术社区”的形成与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密切相关,“艺术社区建设应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④张冉:《我国艺术社区建设的发展沿革、价值及议题聚焦:基层治理的视角》,《艺术工作》2022年第6期。在社区微更新的视角下,“艺术社区”建设的实践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参与路径,推动社区的自我管理与发展。“陆家嘴艺术社区”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多元合作的理念,为“艺术社区”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而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彰显出社区微更新的力量,将艺术融入社区生活的各个角落,使艺术超越了美术馆的边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陆家嘴艺术社区”的实践不仅是一个地方性的案例,更是对艺术管理研究的一次理论推进,为“艺术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不仅在上海地区有着积极影响,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理念,激发其他地区在未来的“艺术社区”建设中探索更加富有活力的路径。

猜你喜欢
墙绘陆家嘴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搿部车子到陆家嘴伐?
陆家嘴金融城的那些“全国第一”
去美术馆游荡
墙绘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墙绘在居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美术馆
餐饮环境墙绘设计
南京:百米民国风情墙绘惊艳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