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年龄造假那些荒谬事儿

2023-03-31 04:57曾勋
北方人(B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寇准杨万里童子

曾勋

官员年龄造假在古代早已有之,花样和手段虽然多,但目的基本一致,即追逐权力。古代官员年龄造假屡禁不止,也反映出古代政府对百官监察的乏力。

疯狂的“讳齿”

明代大部分官员,包括吏部,视“讳齿”为公开化的现象。官员李乐在《见闻杂记》中写道:“本朝自嘉靖辛丑以后,大都减年入序齿录者甚多,至同年宴会又序真齿以。”说官员们入仕大多都改小了年龄,同年聚会时又互相报真实年纪来排辈分。他讽刺说,一人有“两齿”,“非天下大可丑之事乎?”

清朝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曾写道,范进考试考了几十年,考到54岁才中举,如实填上年龄害怕对以后仕途有负面影响,于是还没有当官,范进就把年龄“砍”去了24岁。

古代官员改年龄一事,明清之前已经稀松平常。大多数官员都是把年龄改小,但也不乏极个别把年龄改大的。据《宋史》记载,寇准19岁中进士,但宋太宗用人有个原则,“多临轩顾问,少年往往罢去”,即他喜欢用老成持重的人,年轻的进士需要等着候补,等到年龄大了成熟稳重了才上岗。

宋太宗实在想起用寇准,又苦于他年龄太小,左右为难。这时,寇准想到了改年龄的方式。不过年龄可以改,相貌却容易出纰漏。于是,他又吃了“祖传神药”,把黑发变白了点儿,终于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之后,他被破例任命为大理评事一职,后来凭借才华,以32岁的年纪坐上了参知政事的位子,相当于丞相的副手。

“官年”的学问

南宋时期,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政敌,说赵汝愚、朱熹、彭龟年这些人是“道学之人”,怒斥理学为“伪学”。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诗人杨万里,不幸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之一。

杨万里当时年岁已高,身心俱疲,不再恋权,他向皇上请求退休,写下《再乞引年致仕奏状》表示:“官年虽六十有六,而实年已及七十。”说自己档案年龄虽然只有66岁,但实际年龄已经70岁了。古代有“七十致仕”的说法,也就是到了70岁,不管当多大的官,都可以退休回家养老了。皇上也不想再折腾这老臣了,准了他的请奏。

杨万里提到的“官年”,在宋代已经被官方默认,官员年龄造假之事不再隐晦,甚至可以拿到朝堂正式的文件里面来谈说。

南宋文史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宋代官员年龄造假几乎公开化,大部分官员均有“官年”和“实年”两个年龄。

“官年”就是指考中科举时所呈报的年龄,“实年”则是真实年龄。碍于当时较为粗陋的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政府不可能核准考生的真实年龄,只要父母乡里不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年龄,这就给考生谎报年龄提供了宽松的土壤。

另外,不少考生考几十年都没有结果,于是宋代又有这样的规制: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未能及第、年龄在60岁以内的举人,可别作一甲奏名,从宽授官职,称为“特奏名”或“恩科”。到了清代,恩科范围和频率变高了,皇家遇到喜事,心情一好,便发起恩科。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就是慈禧七十大寿时发起的恩科。官年越小,机会越多。正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催生了考生修改年龄的灰色行为。

失灵的纠察

战国末期,甘罗12岁事奉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担任少庶子之职。当時对官员的年龄没有限制,自然不存在年龄造假之说。汉代实行察举制,一时结党营私、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为了规避这种风气,汉武帝时期又出台新规,取孔子所言“四十不惑”之义,要求年龄不到四十不得察举,虚报年龄的行为就此开端。

到唐朝,朝廷为早慧的青少年设置童子科,规定12岁以下、能背诵一些儒家经典的“神童”,可以推荐到中央授予官职。面试合格的,便可提前进入仕途。这个制度的受益者颇多。裴耀卿8岁时,因能背诵《诗经》《论语》等内容而及第;另外一名神童王丘因文章写得好而中童子科……童子科的设置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弊病同样明显,试者多假报年龄,舞弊严重。终于在唐德宗时,童子科制度被废止。

宋代出现了“串串”,也就是官员可以花钱找中介买通吏胥“改易脚色”。所谓“脚色”,就是官籍档案。政府虽然一再强调“严治虚伪之罪、纵容之罚”,但实际上惩罚措施根本无法落地,因为这种行为已然成为上下默认的潜规则,正如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所言:“‘实年‘官年之字,形于制书,播告中外,是君臣上下公相为欺也!”

清承明制,官员年龄造假愈加肆无忌惮,朝廷要求官员改官年为实年。不过随着官僚集团的腐败加深,不管如何禁止谎报年龄,官员或者“准官员”总能找到办法伪造年龄,官场、社会对这样的现象见惯不惊,相当于默许了,各种纠察手段最终名存实亡。

话说回来,以年龄取人的政策本来就存在争议。若考核、任用官员增加人品、能力比重,少一些年龄上的限制,也许会少一些“装嫩”“卖老”的荒谬官场事吧。不过,如果权力缺乏监督,不管多么严苛的制度都难落实落地,即便没有年龄限制,其他连锁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事实也证明,古代纠察官员的制度大都以失败告终。

(摘自2023年第4期《党员文摘》)

猜你喜欢
寇准杨万里童子
谁的节日到了
“溜须”典故的来历
熊童子
杨万里诗一首
山童子和一串红
寇准与水晶饼
北宋名臣寇准与邯郸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