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海
【技法指导】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中的两段文字:
选文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选文二: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鲁迅先生的这两段文字都采用了讽刺手法。选文一中,“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的大辫子,明明是一种封建腐朽的象征,作者却把它比喻成“富士山”,说它“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夸奖它“标致极了”,字里行间充满讽刺味道。选文二中,那些无端怀疑、诋毁鲁迅先生的日本年轻人,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但作者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同样讽刺味十足。
所谓讽刺手法,指以嘲讽的笔触去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无知的行为,使人们在会心的笑声中明白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讽刺手法尖锐有力,虽着笔不多,却常能于嬉笑怒骂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讽刺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呢?
技巧一:反话正说。心中明明是想批评对比、挖苦对方、揭露对方,但说出来的却是表扬的话、赞美的话、欣赏的话,从而在不动声色中取得讽刺的效果。比如上述两段选文,就运用了这种讽刺方法。我们不妨再看一个片段:
那个女孩子用手撕开食品包装袋,从中取出点心,送进樱桃小嘴,然后把包装袋随手往地上一扔,那动作简直漂亮极了!
随地扔垃圾的行为明明是丑陋的,但作者却说女孩子乱扔垃圾时的动作“漂亮极了”,这里的所谓“漂亮”,显然是在讽刺对方了。
技巧二:夸张变形。像画漫画一样,对人性的假、丑、恶进行夸张、变形,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比如一位同学在习作《作弊》中写道:
语文老师也许是疲劳了,竟然闭上了眼睛。李伟瞅准这个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羽绒服中抽出笔记本,闪电般地翻了起来。一定是找到他需要的内容了,只见李伟激动得张大了嘴,两眼像手电筒一样发出光芒,一手按着笔记本,一手拿起笔奋笔疾书……可就是在这时,语文老师突然站了起来,径直向李伟走过去。李伟似乎感觉到了异样,眼一抬,像触了电似的僵在那儿,表情瞬间凝固……
片段描写了同学李伟考试作弊的经过,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李伟的神态、动作展开描写,明显有一股讽刺的味道。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夸张变形为讽刺,常常会与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
技巧三:对比凸现。明明是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但前后表现却截然不同,如果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出来,往往能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习作片段:
“明明就是短斤少两了。你看,我们买的是4斤,可现在复秤只有3斤多一点儿。”我争辩道。
“这小孩子,你买的是水产品呀,水产品就有水,怎么啦?不服气?”那名小贩颤动着脸上的横肉,眼露凶光。
“就算水产品带水,也不应该有这么多的水!”我反驳道。
我们的争吵声吸引了不少人围观。这时,两名市场监督人员走了过来。
那小贩一见两名穿制服的人来了,对我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对,姑娘你说得对,水产品不该有这么多水,可能是我刚才看错了秤,现在就补给你!”
随后,他又转过身对两名市场监督人员点头哈腰道:“没事,没事,一点小误会。”
片段中那个不讲诚信的小贩在市场监督人员没有出现之前,对“我”的态度极其凶恶。监督人员一出现,他立即承认错误,给予补偿,并且还“点头哈腰”。对比之下,小贩的丑陋形象变得非常突出,取得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除了上述技巧外,讽刺效果的取得还有一些途径,比如通过比拟、托物的手法进行讽刺。同学们可在写作实践中对讽刺手法不断加以总结和运用。
【学生范文】
遭 遇 “碰 瓷”
韩坤明
爸爸妈妈这几年做电商,出售儿童服装。他们经过艰苦打拼,生意终于有了起色。
爸爸特别喜欢汽车,过去,看到别人开着小车跑来跑去,心里只有羡慕。现在手头有了钱,爸爸的心里痒痒的,几次想去买车,却都被妈妈拦了下来。爸爸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只能干着急。
去年年底,妈妈终于点头同意爸爸买车,爸爸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不久,新车买回来了,是一辆红色大众汽车,外形很酷,车漆锃亮锃亮的,停在院子里特别气派。爸爸乐得合不拢嘴,不停地招呼前来“贺车”的邻居。
从此,我们一家人外出再也不用挤在爸爸用来拉货的那辆电动三轮车上了,再也不用担心外面刮风下雨了。
可是,这样有车的舒服日子还没过多久,我们就遇到事儿了。那天,外面下着小雨,爸爸开车带我们一家人去外婆家吃晚饭。到南城路时,爸爸把车速降了下来,因为这段路有点窄,单向只有一条车道。就在爸爸小心翼翼地驾驶时,突然,一个穿灰衣服的中年人从路边冲向车前。爸爸见状,猛地一踩刹车,车停了下来。奇怪,明明那个灰衣人离车头还有一米多的距离,可他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在了地上,并朝车头方向移了移。
我们一家人赶忙下车,只见那位灰衣人眉头紧锁,双手抱腿,痛苦地呻吟着,裤子上渗出斑斑“血迹”。怎么回事?又没碰到他,怎么还流血了呢?
正在这时,旁边有几个人围了上来,轮番指责爸爸撞人了,让爸爸赔偿一万元医疗费,否则就砸爸爸的车。那位躺在地上的灰衣人也让爸爸赶快掏钱,爸爸妈妈当时都很紧张。
可我却觉得不对劲儿。为什么人被撞伤了,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报警,不是打急救电话,而是要钱呢?难道,这就是传说的中的“碰瓷”?
想到这儿,我从车里拿出妈妈的手机,跑到一边悄悄拨打了122。爸爸车上有行车记录仪,警察肯定会还我们一个公道。
那边的争吵、威逼还在继续,价格已降到了五千元。也许再过一会儿,爸爸就要屈服了。为了做好配合,躺在地上的灰衣人脸部表情变得更夸张,“疼”得龇牙咧嘴,好像马上就要晕过去了。
就在这时候,警笛声由远而近。我大声对爸爸说:“我报警了,这些人肯定是‘碰瓷’的,我们有行车记录仪做证。”
那几个围着爸爸妈妈的人一下愣在了那儿,躺在地上的灰衣人一个鲤鱼打挺儿起身,撒腿就跑,地上留下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塑料袋。其他几人见状,个个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那速度简直比世界冠军还快,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警察详细了解情况,查看监控,认定这是一个“碰瓷”团伙,并表示一定会抓到他们的。
可恶的“碰瓷”团伙,你们赶快改邪归正,去自首吧!
评语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文章,小作者先写爸爸渴望拥有一辆汽车,最终梦想成真。接着,记叙爸爸遭遇“碰瓷”的经过,从灰衣人突然出现,到同伙围住爸爸妈妈进行敲诈,再到警察出现这些人逃之夭夭,可谓情节曲折、悬念不断。最后以一句警告语收尾,结束全文。行文过程中,作者对“碰瓷”者的神态、动作描写都非常传神,特别是最后逃跑的画面,充满讽刺味道,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