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的若干思考

2023-03-31 03:40岳德军
中国水利 2023年5期
关键词:治河保护法弘扬

岳德军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450003,郑州)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将正式施行,黄河保护和治理迎来新的里程碑。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出台,对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幸福河具有重大意义。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必将极大推动黄河文化的研究及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更好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和文化保证。黄河保护法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作为重要一章,凸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在黄河保护法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黄河文化创新。

黄河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黄河治理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特别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简称治河文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重大现实价值。

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现实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其保护传承弘扬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黄河文化作为农耕文化,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即“天人合一”,提倡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黄河文化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当前人水、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黄河文化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智慧、经验借鉴与理论支撑,有助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理路径,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梦想。

黄河水文化,特别是治河文化,不但极大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给今人保护和治理黄河以巨大启迪,而且一些古老治河方法和技术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服务于当代水利的历史研究方法,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教授形象地称之为水利的“历史模型”。透过历史模型,历史上的黄河保护治理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如远古时期,鲧障洪水失败被杀,禹“疏川导滞”乃成“大禹”;西汉时期,与河争地、与河争水使得黄河下游河道形势急剧恶化,河患显著增加,于是有了“贾让三策”;明代潘季驯四次督河,在治河中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创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堤防工程,并以“遥堤约拦水势,取其易守也。而遥堤之内复筑格堤,盖虑决水顺遥而下,亦可成河,故欲其遇格即止也。缕堤拘束河流,取其冲刷也。而缕堤之内筑月堤,盖恐缕逼河流,难免冲决,故欲其遇月即止也”,对这四种堤的特点进行阐释。这些古人从治河成败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人民治黄以来的治河实践中被广为借鉴并不断创新提升,如修建分滞洪区,引黄灌溉,进行河道整治、调水调沙等。

4000多年来,从大禹治水开始,华夏子孙在黄河治理的过程中,摸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治河技术,并在宋代得到完善。这些技术在黄河的历次堵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传统抢险技术,在今天仍不过时。例如2003年黄河下游蔡集抢险,在首次堵口失败的情况下,总结经验,充分利用抛铅丝笼挂柳沉沙落淤、挂柳淤滩、埽体堵口进占、落淤压渗闭气等古老治河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终取得蔡集抢险的胜利。

二、保护传承弘扬治河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对照黄河保护法的要求,目前在治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上还存在不足。

1.与治河文化有关的水利遗产家底及其分布尚待摸清

水利遗产主要包括古河道、古堤防、涵闸、水文观测点、灌溉工程、碑刻及古建筑等。这些遗产在黄河流域及黄河故道所在地区分布如何?全国甚至海外一些大的图书馆及博物馆,有哪些重要的黄河治理典籍、档案及文物?散落在民间的又有哪些?这些都需要一一厘清。

2.部分治河文化遗产面临消亡

随着时间流逝,千百年治河遗存的文物古迹等分布零散、濒临消亡:黄河古河道、堤防、涵闸等文化遗产,因自然灾害、新建工程淹没、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等因素不断遭到损坏、毁弃;天然风化或人为保护不当也导致一些重要治河历史碑刻正在逐渐消失;部分地方以保护开发或旅游为名,拆旧建新,造成治河文物古迹不可挽回的损坏;部分古籍文献由于自然氧化、磨损等原因,纸张变色脆烂,字迹退化严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亟需抢救整理。

3.治河文化基础研究尚需加强

比如,从《史记》等信史看,大禹治水是以黄河流域为重点,为何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很多地方均出现大禹的痕迹,似又难以解释;禹河故道,《禹贡》上有大致记载,下游具体线路如何?大禹之前的黄河行经路线,目前也不清楚;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如何理解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还有部分黄河河道图,绘于什么时代,由何人所绘等,目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分析研究和论证。

4.部分传统治河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20世纪初现代治河技术的广泛采用,传统工艺和工器具在治河堵口中使用得越来越少,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的治河手段、工具和工艺,适合黄河地基松软、含沙量大等特殊河情,有着现代治河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一批老河工逐渐离世,加之运用机会少,根石探摸、埽工制作、堵口与抢险等传统治河技术,存在失传的可能性。

三、新时代治河文献整理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此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进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河文献抢救性整理方面取得一大批成果,代表性的有《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以及《明清黄河文献丛编》《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等。

水利部组织编撰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水利史典》共分11卷,其中《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工作量最大。《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的点校和复审工作,由十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学者与文史工作者参与,终审人员多为从事水利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很好地保证了点校文献的品质。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历时10年,共完成50余种经典治河文献的点校工作,合计660余万字。这些经典治河文献包括元代的《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明代的《问水集》《治河总考》《治河通考》《治水筌蹄》《河防一览》《古今疏治黄河全书》《西渎大河志》《经国雄略·河防考》《治河奏疏》;清代的《河防刍议》《河防疏略》《两河清汇》《治河方略》《天一遗书》《黄河考》《防河奏议》《河工蠡测》《木龙书》《钦定河工则例章程》《栗恭勤公砖坝成案》《河工器具图说》《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奏定东河新设河防局章程》《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河干问答》《定斋河工书牍》《治河前策》《治河后策》《回澜纪要》《安东改河议》《河工要义》;民国时期的《濮阳河上记》《中国河工辞源》《豫河志》《豫河续志》《豫河三志》《河南省水利规划》《治河论丛》《黄河治本论初稿》等,涵盖了万恭、潘季驯、靳辅、陈潢等治河名家的经典论著。这些点校文献,分别编入《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的一期和二期。

这期间,郑州大学吴漫教授还组织编撰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影印的方式,收录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明清时期黄河文献103种,其中包括部分重要治河文献。

截至2022年年底,由水利部总体策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已出版《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工程档案(近代部分)》《中国黄河文化大典·河工技术(近代部分)》等。

四、建议与思考

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有大量工作可做。

1.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明确治河文化的内涵及核心内容并加以研究阐释

黄河保护法第九十二条提出,“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建立起治河文化架构,这是治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石,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20世纪70年代,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钱宁等对黄河多沙粗沙区的研究,就扭住了黄土高原治理的“牛鼻子”,这给保护传承弘扬治河文化以启迪。搭建治河文化架构并进行核心内容研究,有助于完整系统准确地把握治河与治国的关系,挖掘治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调查治河文化遗产资源,建立治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完善治河文化遗产名录

黄河保护法第九十三条明确,“组织指导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黄河治理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种类多,数量大,摸清治河文化遗产的家底,是保护传承弘扬的基础。国家文物局将遗产的类型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需要重点对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及黄河故道所在地区的治河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则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地区;同时还需要开展治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研究,建立制度并颁布实施,明确黄河治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机制、定期调查制度、评估标准和保护标准等;参考全国地方志每20年编修一次的要求,每10年左右增补完善一次治河文化遗产目录等。

3.征集、复制部分重要黄河治理文物,整理珍贵治河典籍、档案

黄河保护法第九十四条明确,“国家加强……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有些重要治河文物散落在野外或民间,不利于保护,存在损毁或丢失的风险。建议将可移动的重要治河文物,通过征集的方式,保存在有条件的博物馆,将原件或复制品用于展出宣传;重要治河典籍、档案,除黄河档案馆、黄河博物馆等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单位有收藏外,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沿黄地方志管理部门以及民间也有收藏,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国外,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大利地理学会等。建议组织有关档案、水利、古代汉语方面的专家、学者,抢救整理点校再版一批珍贵治河典籍。影印复制不失为好的方式,可以有效保持原貌,便于专家进行专业研究。

4.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手段,抢救性保护治河文化遗产

黄河保护法第九十六条提出,“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这方面可以采取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组织专家对重要的传统工器具以及工艺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二是采访老河工与相关传承人等,制作传承治河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通过场景模拟再现等手段记录保存,宣传推介;三是对重要治河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对重要历史图片、典籍和档案进行数字化整理,并对重要治河纪录胶片进行数字化转换;四是可在沿黄地区建立黄河治理专题博物馆,收集相关文物、典籍和档案,展示黄河治理技术等,进行治河文化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五是运用3D技术,制作动漫,还原治河技术和场景等,增强传承弘扬的效果,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是黄河全流域的大事。推动黄河文化特别是治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有黄河保护法的顶层设计和保驾护航,黄河文化和黄河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分控黄河支流汶水的大运河南旺枢纽遗址

猜你喜欢
治河保护法弘扬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未成年人保护法 大幅修订亮点多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聚众淫乱罪的保护法益及处罚限定
《治河论》浅谈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