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和现代化转型分析

2023-03-29 11:08刘吉蕾
艺术评鉴 2023年23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书法艺术

刘吉蕾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以改革开放为导向的社会转型发展,使得文化艺术、文化产品、传统文化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书法艺术原有的格局也被打破,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开拓创新和多维发展,传统的创作模式和创作风格也悄无声息发生嬗变。在书法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书法艺术家更多追求的是艺术美感和视觉内涵,是在书法艺术传统形态之上的一种多元化发展,展现了新时代的艺术审美走向和书法艺术内涵。本文以书法艺术的渊源追溯作为切入点,概述了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针对性分析了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初步转型,并从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风格体系、传承方式和发展方向四个维度论述了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书法艺术  传统形态  现代化转型  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3-0057-06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体系集合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瑰宝,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穿越了千年时空发展而来,以其独特的语言内涵、文字内涵、交流特征等对现代艺术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不断交融,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语言文化、汉字文化、交流文化等发生变化,加之其他艺术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艺术的传统形体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处于一种适应现代艺术文化体系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当然,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化的精神载体,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也受到了媒介艺术、媒体技术、视觉艺术等影响,使得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愈发明显。故而,探索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和现代化转型,是我国书法艺术继承、发扬和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文化强国”“文化复兴”“民族复兴”“文化自信”发展战略之下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最佳助力。

一、书法艺术的渊源追溯

(一)书法艺术的基本概念

文字最早起源于人类先祖基于某个具体事物的一种模仿,并借助一些线条、符号进行绘制。这种模仿而来的图文绘制尽管混沌简单,但是带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书法也被称为史前书法。而随着书法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应运而生。书法艺术也称之为“书写艺术”“文字艺术”,即进行文字书写或者文字表达的特有艺术。从宏观角度来看,书法艺术指的是遵循文字结构、符号规则、文章章法或者书体笔法进行书写的艺术,是文字或者符号的特有表现艺术形式。从微观角度来看,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传统中国文化体系中用以表现文字艺术的重要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特有的艺术形式。追溯到书法艺术的起源来看,书法艺术的定义较为模糊,部分史料曾将文章书写过程的笔法,以及书写汉字的规范认定为书法艺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其涵盖的书写规范、书写方法、书写评论、书法鉴赏、书写工具艺术等都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换言之,书法艺术也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存在。

另外,现代研究借助大量与书法艺术相关的艺术理论、书法理论,以及书法艺术发展史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进行概括,即将书法艺术定义为“抽象艺术”“具象艺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情感表达艺术”等。当然,这些定义是介于书法艺术、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的一个整合。20世纪初,我国文化部直属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院”,正式将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研究范畴,赋予书法艺术“官方身份”。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书法艺术涵盖了汉字书法艺术、蒙古文书法艺术、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以及英文书法艺术等,但是追溯到最早以及历史发展最为成功的,当属“中国书法艺术”,且本文研究和探索的书法艺术也是锁定于“中国书法艺术”范畴,即追溯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故而与考古研究、历史发展具有直接关联。根据我国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来看,西安半坡文化以及山东大汶口文化发掘的陶器瓦片中,出现了大量带有纵横直斜的“刻痕”。根据考古学家和文学家的研究,这些“刻痕”并不是随意进行组合,且因为其占据陶器瓦片的大部分空间,故而可判定为其属于汉字书法艺术的早期形态,即汉语言文字的早期形体。而且,结合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来看,这些中华民族古代先民在陶器瓦片中的“刻痕”往往是一些纵横交错、直斜相交、刚柔并济的线条内容,与后来汉语言文字发展和书法艺术发展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即汉语言文字演变过程中一些“纵横”“直斜”“方圓”等线条得以保留。

需要说明的是,书法艺术和汉语言文字虽然属于两个学科,但是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且汉语言文字书写和书法艺术创造是无法剥离开来的。故而,从汉语言文字书写的角度来看,甲骨文并不能被隔离在书法历史发展和书法艺术发展之外,应当是书法艺术出现的重要线索和源头。甲骨文的出现是最早将一些符号、线条等雕刻于龟甲兽骨之中,用于记录或者表达一些原始的想法,这些符号和线条的雕刻与现代书法艺术“执笔”“用笔”“结构”“分布”等有直接关联,即甲骨文推动了“书法方法”的发展。

概而言之,在陶器瓦片“刻痕”以及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就伴随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走向嬗变、转型、发展和创新的漫长过程。同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少书法家和书法艺术研究学者也对书法艺术进行分类,从文字处理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书法的书写”“书法的雕刻”“书法的设计”三个维度,即“写字艺术”“刻字艺术”“画字艺术”。由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汉字书写艺术、汉字书法艺术的概念也就在书法艺术的嬗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汉字书法艺术也逐步被人们认定为书法艺术。

二、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

(一)符号笔记成为萌芽

结合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源头来看,中华民族先民将符号、契刻、线条标记、记号等进行刻画的形式作为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之一,即符号笔记是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萌芽。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改革,以“点线面”为主题的彩陶绘画艺术逐步演变为书法艺术。例如,“神农结绳”“伏羲画卦”“仓颉造字”都是在彩陶绘画艺术的基础之上演变为书法艺术,即以一种符号绘画的形式作为书法艺术的形态。当然,这种符号笔记作为萌芽形态的书法艺术具有辨识度高、书写性强的特点,且还蕴含着应有的审美特征,也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文字记载和情感表达内涵。随着符号笔记内容的增加,书法艺术传统形态也在不断嬗变,即先民开始运用书法或者绘画的技巧展现符号笔记的审美意境、虚实相生的哲理。最终,在符号笔记的基础之上,以具有审美性的符号和线条呈现出的书法艺术传统形态在早期文字发展和书法艺术发展中呈现出独有的魅力。

(二)小篆字体引领发展

中华上下五年的历史发展真正有文字记载当从夏、商、周时期开始,而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得到有序的发展,即从甲骨文、石刻文、金文,以及简帛朱墨手迹的书法艺术发展,数百种书法字体不断出现、定型、淘汰。在夏、商、周时期之后,书法仅仅是少数人使用的一种记录工具,且大多属于文化人的专利。伴随着纸的出现,尤其是在佛教文化进入我国后,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杨雄提出了最早的书法理论——“书,心画也”。在此之前,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其丞相李斯在古籀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作为秦朝时期的全国统一标准字体,即通常所说的“小篆”字体。其在商朝灭亡之后出现了“正书”之风,一度成为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公共生活常用书写字体。所以,小篆字体几乎引领了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而且,因为秦始皇颁布的“小篆法度”,使得小篆的笔画规则、基本结构、文体格式有了标准,成为书法艺术传统形态中第一次统一文字的书法艺术产物。例如,秦朝丞相李斯创造的《泰山刻石》,字体纵势,平整中略带高耸和修长,匀称感十足,具有“上敛下纵”的特征,是秦系篆书发展的最后形态。

(三)隶书过渡承上启下

隶书作为一种改变篆书体系的书法艺术传统形态,其不仅脱离了文字图式的“尾巴”,而且能够借助符号独立表达文字意境,为现代汉字楷体的出现奠定基础。隶书是书法艺术传统形态发展的分水岭,是“古文字”和“现代楷书”承上启下发展的重要体系。具体来说,隶书形态呈现出“上承篆体”“下启汉简”的特征,秦代之后,汉代隶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主要形态,成为往后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形态发展的基础。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大量书简和帛书都充分展现出汉代文字从小篆走向隶书的过程,将“由篆至隶”的形态演变关系呈现出来。马王堆汉墓的书简和帛书用笔沉着、书写章法自由、疏放节奏感强、字体形态圆厚含蕴,毫无匠气但神采飞扬。故而,隶书作为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存在,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传统形态承上启下的发展,展现了书法艺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内涵,也呈现出广袤无垠的文字艺术和符号意识。

(四)草书楷书卓尔不凡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末的各种文化制度得以改革和发展,大量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涌出。这些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出现,脱离了传统儒家经学的发展脉络,更注重对玄学的追求。在学术上和审美上倾向于随意、开放、辩证和探索。最为关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更多人追求心灵的宁静,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发展,即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逐渐完善。草书在魏晋时期逐步成为书法艺术的主流形态。需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社会中大部分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都追求宁静之美、清雅闲逸,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凭借草书的卓尔不凡成为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大家。王羲之的《十七帖》被称为“书中龙象”,全篇共计1166个字,笔势起伏跌宕,形态舒卷多状,特别是连笔的映带延绵,表现得十分明确。结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发展来看,其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草书之祖张芝,以及钟繇。所以,王羲之的草书呈现出三种类型,即“章草”“新体旧面”“今草”。其中,“章草”表现草势的曲笔写得细而圆柔;“新体旧面”作为“章草”和“今草”的过渡,形容笔短而形密,具有“趣长笔短”“森严有法”“备八分气度”等特征,整体形态更为古质、朴茂;“今草”的本质是从“章草”延伸而来,突破了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可以由两个或三个单字的形态集约为一个造型单位,形成了大于单字结构的“字群结构”。“字群结构”充分展现了草书卓尔不凡的结构之美,以及连绵笔法特征。王羲之草書的出现标志着草书发展的新阶段,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得益于草书卓尔不凡的形态发展,书法艺术趋向“法生于韵”“法长于韵”,即书法艺术的“法”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展现出来。进入唐代之后,结合小篆的圆润瑰丽、隶书的承上启下,以及草书的狂荡不羁之后,楷书凭借着其结构严谨和气势如虹的形态出现,唐代初期以欧阳询、薛稷、虞世南、褚遂良四人的楷书最具代表性。其中,欧阳询的楷书是在继承和发扬王羲之书体之后集众家之所长之后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劲有力、法度延伸的楷书风格。在此期间,以张旭、怀素等人集草书大成创新的狂草也应运而生。由此,草书和楷书都走向卓尔不凡的发展形态,成为书法艺术重要的传统形态,犹如神来之笔。

三、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初步转型

从古代先民创造文字符号之后,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伴随着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出现嬗变。后来,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受到西方思潮、我国新文化思想等影响,开始了初步转型,即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高二适等人,在书法艺术传统形态之下借助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推动了书法艺术形态的初步转型,将书法艺术从单纯的写字艺术和汉字艺术转化为一门学科,或者独立存在的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书法艺术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传承发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立学科和课程。当然,由于书法的特殊艺术形式,以及特殊文化内涵,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初步转变还受到“少字派”和“前卫书法”的影响,使得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走向抽象审美和艺术构图的方式。概而言之,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初步转变是让书法展现出视觉艺术和画面感觉。例如,现代书法艺术形态往往是借助于古代书法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并借助现有的意识或者观念进行文字形式或者书法结构的“拆分重组”。

四、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现代化转型

(一)书法艺术审美内涵的现代化转型——新旧碰撞

结合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来看,书法艺术的核心指向书法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书法形式。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人们在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意识,审美转型推动了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现代化转型,让书法艺术跳脱了情感表达、书法形式的表层,更多探究书法艺术内涵表达和现代生活的融合,在新旧审美内涵碰撞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书法艺术审美内涵的升华。比如,草书作为书法艺术传统形态,其并不是因为书法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字体更好,而是因为他们能在借鉴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之上打破常规创新发展,让草书成为适合自己的书法形式,进而让草书符合时代的审美内涵,具备草书独有的形态气势。故而,书法艺术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与当代书法家以及人民大众的精神意识和审美倾向是存在直接关联的,即书法艺术家在书法艺术创造和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以求真、求新、求奇为导向,并借助现代审美理念促进书法艺术字体结构的变化。比如,书法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果书法艺术家单纯临摹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并不能达成艺术创造的目标,那么书法艺术也不会发生质的飞跃。但是,在单纯临摹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内涵、现代审美倾向发展,书法艺术,就能在继承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即具备新的书法艺术内涵,实现书法艺术形态新旧碰撞之下的拓展延伸。

(二)书法艺术风格体系的现代化转型——适配大众

究其本质而言,书法艺术的出现与文字书写、语言交流、文字记录等有着密切联系,书法艺术风格体系是以特殊时期人民大众的文化语境为基本导向。随着生产变革、社会发展、文化嬗变的影响,书法艺术风格体系也必然面向当今社会的人民群众,即以适配社会大众文化语境为导向进行现代化转型。通常来说,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以及文化语境与书法艺术传统形态所处的时期是具有巨大差异的,一些具有碎片化和瞬间化的文化语境也会导致书法艺术风格体系发生变化,即书法艺术在适配大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融入些许世俗文化内容,迎合社会文化进行了现代化转变。需要说明的是,适配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语境的现代化转变并不会导致书法艺术作为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是会作为一种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存在。当然,适配大众为导向书法艺术风格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必然会出现书法艺术创作随大流、缺创新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带有明显功利性质的书法艺术风格体系。所以,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现代化转型必然需要在遵循书法艺术传统形态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以满足现代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语境为导向进行创新,进而出现更多更好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书法艺术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文化传承

书法艺术从符号笔记萌芽状态、小篆字体引领发展、隶书承上启下过渡,到各类书法字体大放异彩,其本质都体现了传统书法艺术文化的一种“传承”本质,即在书法艺术转型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是因为冲突、分歧,以及新的认知实现了转型发展。书法艺术传承的方式也必然会经历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也绕不开文化传承的本质所在。具体来说,书法艺术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广大书法艺术家在熟谙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基础之上认清当下文化发展特点,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深化书法艺术传承方式的文化传承内涵,让书法艺术作品介于大众审美和传统审美之间,进而保证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形态不至于“没落”,也让更多群众能够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与此同时,在书法艺术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书法艺术家应当将书法艺术传统形态充分借助语言文化、符号文化、解构主义理论、非本质主义理论进行分析,积极将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展现出来,让书法艺术传承过程既能彰显传统文化内涵,又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四)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转型——多元融合

书法艺术审美内涵、风格体系,以及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其内核都是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的现代化转型。与其说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转型,不如说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现代化转型就是书法艺术本质内涵的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尤其是媒介艺术、视觉艺术、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书法艺术现代化转型已经进入重要时期,书法艺术传统形态会面临更多的可能性、发展性和转变性。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转型要求书法艺术家、书法艺术协会等全面归纳总结了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现代化转型的精神内核,客观评价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进而为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转型指明方向。

从书法艺术的渊源追溯和发展历史来看,书法艺术最初是与历史、美学等文化进行捆绑和交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统一字体之后,尤其是唐宋时期书法发展逐渐成熟,书法艺术逐步同历史、美学,以及道德等学科进行交叉。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转型必然也会在遵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之上充分融入现代藝术内涵和现代文化语境,即实现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多元融合发展。只有这样,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才能得以保留,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现代化转型才能不失书法本真,进而让书法艺术根植于传统形态走向未来发展。综合书法艺术审美内涵、传承方式、风格体系的转变,尤其结合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基本脉络走向,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转变应当是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即将书法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常识性融合,尤其是注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汲取其他书法艺术精华,走向全球化发展。同时,给予书法艺术发展更多的空间和环境,对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融合发展的过程多一些宽容。

五、结语

我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表现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书法艺术在传统形态的基础之上也成为一种精神表达和情感表象。书法艺术历经多年的传承和发扬,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将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展露无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这一“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嬗变,并在创新创造、挑战传统、追求超越的过程实现现代化转变。因此,当代书法艺术家应当在认清和掌握书法艺术传统形态的基础之上,秉承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断创新风格、创造审美、探索传承,让书法艺术在历史潮流和文化交融中向前发展、创新发展、永世传承。

参考文献:

[1]钟世烈.书法艺术的传统形态在现当代的转型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8):108-110.

[2]贾强飞.情绪流变与张力表达——从视觉分析角度看传统书法的现代蜕变[J].明日风尚,2016(13):266-267.

[3]王毅霖.“超稳定结构”与中国书法美学现代转型的境遇[J].东南学术,2015(04):166-173.

[4]王毅霖.“卢辅圣难题”与中国书法美学现代性的抉择——重读卢辅圣《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J].书法,2014(06):60-63.

[5]李清.回归书法本质找寻到的当代意趣——评田旭中草书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25-128.

[6]王毅霖.中国书法美学现代转型的筚路蓝缕——王国维与林语堂书法美学的价值重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12-116.

[7]秦兆诗.书法艺术·艺术书法——浅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转型[J].艺术科技,2013(04):102+114.

[8]张兴成.文化断裂与转型中的学者书法——兼谈徐无闻书法与书学的学术意义[J].美术观察,2012(08):97-103.

[9]周德聪.书法:传统形态的现代阐释[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5):123-127+150.

[10]屈立丰.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J].宜宾学院学报,2010(04):108-110.

[11]张兴成.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与文化价值反思[J].文艺研究,2008(12):121-128.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书法艺术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