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咬文嚼字”实践探析

2023-03-29 09:28王华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多音字铁罐

王华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的、关键的词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探索“咬文嚼字”的有效路径,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

一、在原词中咬文嚼字

入选统编教材的课文称得上文质兼美,文本中的语言在表达上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课文中的铁罐对陶罐说了这样的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中的“子”字作为陶罐的后缀出现在句子的末尾,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句话从铁罐的嘴里说出来,“子”体现出来的独特情感是其他词语无法达到的。在文本中,陶罐对铁罐是以“兄弟”相称的,铁罐在称呼陶罐时把“兄弟”换成了“子”字,包含着算不了什么的意味在里面,体现的是铁罐对陶罐的鄙视之情,陶罐一听就明白铁罐的语气中包含着瞧不起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铁罐的独特用意——本来,它称呼“陶罐”就是正常的说法,称“陶罐兄弟”是礼貌的表达。这些都是拟人化的表达,陶罐和铁罐都具有人的特点,可是,铁罐在陶罐后面加一个“子”字,好像陶罐又变成了“东西”,与铁罐不在同一个等级。显然,这是铁罐在贬低陶罐,认为陶罐不配与自己“相提并论”。

二、通過换词咬文嚼字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会发现作者用词造句十分精练,关键词语不能随意调换。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开放的句子有:“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中的“冒”就用得很贴切,一是体现出荷花长得比荷叶高;二是能够显示荷花长得快的情形,第一天没有看到,第二天就整个露了出来;三是表达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挤出来,很有力量感。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的方式,体会“冒”字运用的精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与“冒”字一样能够表示事物从土里长出来的词语,学生说还有“钻”“探”等词语;接着,教师让学生把这些词语与原句中的“冒”进行替换,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个词语更能体现荷花从大圆盘之间“长”出来的情形。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体会到“冒”用得精妙,而其他词语只表达出某一个方面的意思。

三、通过删减咬文嚼字

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在句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一重点词语,句子就会变得很普通。如教学《桂花雨》一课,课文中对家乡桂花的香味有这样的表达:“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句子中的“浸”就是一个重点词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如果将其删去,我们就感觉不到桂花香气的浓郁,甚至还会觉得作者在句子中强调“全年”“整个村子”是多余的;将“浸”还原后,我们再读句子,就会思考整个村子在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的原因,从而了解到“浸”在表达课文感情上具有的不可缺失的分量。

四、在细节中咬文嚼字

在教学中,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语句是师生咬文嚼字的重点对象。但是,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同样值得师生推敲。如教学《穷人》一课,文本中既有大量省略号表达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又有多音字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也值得师生仔细品味。以多音字为例,课文中有两个地方出现了多音字“哦”,一是“‘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看他”;二是“哦?什么时候?”前一个“哦”读第四声,表达桑娜从此前的沉思中惊醒了——丈夫真的回来了,一时不知道如何启齿对丈夫讲述自己把西蒙的两个遗孤抱回来这件事。后一个“哦”读第二声,表达了渔夫听到西蒙死的消息时的疑惑与震惊,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和路径指导学生开展“咬文嚼字”学习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多音字铁罐
认识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你会读多音字吗?
多音字也能出糗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