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松飞 汪美伶(会昌县农业农村局)
会昌县践行“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大抓项目、大干项目”,以“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成立项目建设推进专班、开展“百日攻坚”行动等,持续完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孵化培育。
今年,会昌县已有32个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项目,其中市级调度项目14个,总投资3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6亿元。其中,包含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果业生产、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建设、赣南肉牛交易市场建设、12万吨预制菜生产、5万吨粮食储备库及日产100吨大米生产线建设、小密硒谷二期(含富硒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等多个农业强县建设项目。
近年来,会昌县不断夯实创建产业孵化培育机制,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突出问题。
特色产业规划短板突出。农业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规划、高标准农田利用规划短板突出,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不清晰,未来5~10年发展目标不明确,“7”字型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也亟待细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乏力。目前,全县省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仅22家,且规模小,产业链短,竞争力和带动力弱;8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空壳”社占比大,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仅18家,且产业规模较小,联农带农能力较弱;304家家庭农场中,市级以上示范农场仅11家,示范效应不明显;对高素质职业农民、产业振兴能人、土专家等的培育严重不足,农业产业人才匮乏阻碍了农业产业发展。
富硒农业发展推进缓慢。富硒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工作人员不足,工作机制运行不畅。
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无实质性进展。目前全县尚未引进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或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没有完成培育或引进1家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整合政策资金资源缺乏系统性。在统筹整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用足用活农业支持政策、用好农业农村改革成果转化利用方面,缺乏系统性、联动性。
制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赣州考察时明确要求“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
会昌县立足天然富硒土壤资源,脐橙(橘柚)产业优势明显,肉牛产业具备后发优势,根据这些县情、农情,明确了“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和湾区海西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目标定位,相继出台了《会昌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会昌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会昌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年行动方案》。同时,通过衔接已有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做好了《会昌特色产业发展十年规划(2021—2030)》,推动脐橙、富硒大米、富硒农特产品、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一张“蓝图”绘到底。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会昌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力争到2025年培育亿元以上产值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60亿元,全县农业综合产值达105亿元。
强化现代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依托创建的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小密乡),用好国家及省对质量强县的各项支持政策。探索乡村资产盘活方式,激发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改革活力,统筹整合项目资金,高度聚集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素,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创建富硒特色产业推进机制。建立富硒农业服务中心,依托现有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加挂机构牌子,在现有编制内调配业务骨干,成立富硒特色产业推进专班,具体负责规划完善落实、项目跟踪推进、品牌建设维护及市场开拓运营等工作。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区建设。制定《会昌县乡村振兴样板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方案(2022—2025)》,借鉴其他县市的成功经验,集中配置土地(含村庄风貌)、资金、人才、科技(含数字化)、改革成果等方面资源要素,力争三年内打造独具会昌特色的小密硒谷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君教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区、汉仙乡村振兴示范区和麻州双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夯实“三地一城”的坚实基础。
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力度。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消费需求恢复和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契机,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推进农业强县建设,用好京东智慧冷链物流园平台,盘活利用农产品交易中心、九州工业(食品)园,搭建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平台,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或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培育或引进1家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培育孵化“会昌独好”农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