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锦(副教授)李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021 年4 月27 日晚,深陷财务造假丑闻、受到投资人集体诉讼的康美药业披露了其2020年年报,根据年报数据显示,其2020年巨亏277.47亿元,并面临破产退市的危机,此举再次引发资本市场对其持续财务造假的质疑。尤其是对其巨额亏损进行分析后发现,康美药业在2020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高达230.06 亿元,占其当年亏损额的82.91%,结合其随年报一同披露的《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可知,康美药业2020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230.06亿元中,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公司对账面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存货按差额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204.83 亿元,这部分是造成2020 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因素,占全部资产减值准备的89.03%,占2020 年净亏损的73.82%。
通读其2020年年报,关于存货的分类及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内容仅有5页篇幅,且以结论性数据的罗列为主,缺乏具体计算逻辑和分析性过程,而随之单独披露的《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也是对其资产减值损失各科目内容的总括性表述,无法提供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进一步的分析性数据。以上情形很难不使人怀疑其2019 年及2020年年报中存货的真实存在状况,或其计提巨额跌价准备是否有操纵利润之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康美药业2019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2019年年报和业绩更正数据、2020 年年报披露以及历年公共媒体资料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企业存货审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职业怀疑思维方式有效地关注与识别异常风险点,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应对策略。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医药产品生产、经营和批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上市公司,主要通过生产和销售中药饮片、开展中药材贸易等方式实现了中药全产业链的整合运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打造了行业内生产规模较大、品种较多的中药饮片业务。康美药业于2000年实施股份制改造,并在次年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在2017年及以前,公司数年间报表层面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和业绩(归母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均维持双增长,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未来可期的大好局面,直至2018 年12月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其财务造假行为才逐步浮出水面,最终被查实并受到监管机构处罚。
图1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发展时间轴
1.媒体质疑,财务造假疑云密布。2018 年10 月,康美药业股价连续出现数日异常波动,且有媒体质疑其报表数据的合理性,并直指存在财务造假嫌疑。先是相关媒体对康美药业更正前2017年年报中存在的异常高毛利、存货余额大、存贷双高和大股东股权高比例质押等现象提出疑问,后经舆论不断发酵,最后演化成社会对康美药业财务报告不信任的局面。首先,对于企业来说,高存货意味着资金占用多,传递出存货管理的非效率,同时出现异常高毛利和大额存货也会使人产生企业调节结转成本或少提存货跌价准备从而虚增利润的质疑。其次,存贷双高是一种不符合企业正常经营逻辑的现象,一方面需要为高额贷款支付大额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账户里收取微薄的利息。此外,大股东股权连续三年存在高比例质押情况,进一步证实了企业存贷双高的存在与发生,表明企业处于资金链紧张状态,账面存在的货币资金数额是否真实也令人生疑。
2.监管调查,财务造假揭开面纱。随着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疑云持续发酵,2018年12月28日,证监会以不按规定披露信息为由向其发出了《调查通知书》,对其开展正式调查。在此期间,2019 年4 月,康美药业先后发布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和《2018 年度财务报告》,声称通过公司组织的自查,发现前期存在收入、成本、货币资金和存货等14项会计差错,尤其是调增存货195.46亿元和调减货币资金299.44 亿元无疑向资本市场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得投资者对其财务造假的怀疑进一步加深。2019年5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向康美药业连发三道问询函,涉及媒体报道事项、2018 年年度财务报告事项和其他审核事项,公司针对以上三道问询分别给予了回复,承认了以前年度存在使用不实单据和伪造财务数据的行为,至此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得到正面回应。
3.行政处罚,财务造假真相大白。通过证监会的深入调查,佐以康美药业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回复,2019年5月17日,证监会通报了关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调查进展,称康美药业所披露的2016—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存在虚增货币资金、虚构业务收入和关联账户买卖股票等情况。当月,康美药业主动戴帽变为“ST 康美”。2019年8月,证监会正式对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形成调查结论并下发文件通报处罚措施,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至此,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过程和相关造假细节公之于众,引发资本市场震惊。随着康美药业被通报和处罚,为其出具2016—2017年不恰当意见审计报告的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也被推至风口浪尖,审计质量存在严重问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4.投资者追偿,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2021年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康美药业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作出一审判决,相关被告承担投资者损失总金额达24.59亿元。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涉及的被告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实际控制人、董监高,还包括年报审计机构及签字会计师、项目经理等。判决结果显示,康美药业作为上市公司,承担24.59亿元的赔偿责任,公司实控人、原高管人员等根据不同责任划分承担不同比例的连带赔偿责任。而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与年报审计合伙人和项目的签字会计师,因在提供审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重大过失被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018 年12 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康美药业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发布了一份《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具体阐述了公司2017年年报中出现的14项会计错误,除了虚假确认收入88.98亿元及相应的利润造假外,更引起巨大轰动的是存货少计195.46 亿元和货币资金多计299.44 亿元,此次更正后公司2017 年存货余额达到惊人的352.47 亿元。此后一天,公司4 月30 日披露的2018 年年报显示存货余额为342.09亿元,尽管2020年6月18日公司发布公告对2019年度前期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但更正后的2018年存货余额仍有338.48亿元,同时公告的2019年度存货余额为255.20亿元。整体来看,2017—2019年三年公司存货基本保持在300 亿元左右。直至2021 年4 月27 日公司发布的2020 年年报中,在考虑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后,2020 年存货余额降为54.20亿元。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康美药业2017—2020年存货变动时间轴 单位:亿元
风险点1:存货调增计算过程模糊,存货是否真实存在?
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对其2017年财务报表进行重述,2017 年末的货币资金余额调减299.44 亿元,存货余额调增195.46 亿元(其中“库存商品——中药材”调增183.43 亿元),调增的存货金额占报表重述后存货余额352.47亿元的55.45%,调增的库存中药材金额占报表重述后库存中药材余额252.92 亿元的72.52%。证监会对此调整行为火速进行专项问询,但公司的回复并未详细解释具体调整计算过程,仅含糊表述为“以前已支付款项未确认存货金额”。公司2017—2020年年报披露了细节:“公司中药材由采购部门统一负责中药饮片原材料的采购,核定各类物资的合理库存定额,编制年度存货采购资金计划”,“在采购环节,公司主要采用货物验收合格后付款的结算方式”,由此可推断,公司具有管控合理库存量的特定程序,且对货物实行先验收后付款结算的规则,那么康美药业存在如此大额库存,且理由为“已支付款项未确认存货金额”则显得前后相悖。针对此项,审计人员是否调取2017年以前年度公司针对存货的预算、采购和领用管控制度实施了现场盘点核对的审计程序?并结合对其内控过程相关人员的分工与风险控制流程的分析,判断公司是否执行了如其所述的存货管控程序?同时,是否对其声称的已付款未入账存货进行支付凭证核查与供应商函证程序,来综合判断2017年重述报表调整巨额存货的合理性?
风险点2:大股东资金占用成谜,调增存货是否为了掩盖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根据康美药业公开披露的资料分析,不包含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其后续共进行了5次股权融资(4次增发和1次发行优先股),累计融资规模超过160亿元。其在2019年4 月29 日重述2017 年财务报表时针对现金流量数据调整了部分现金流量科目,整体调减净现金流76.1亿元,根据调整后年报计算2015—2017 年累计实现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232.5亿元,净现金流量金额为143.3亿元,再加上2015年年报中的货币资金151.30亿元,则其2017年末货币资金应有余额为294.6亿元。康美药业直接声明由于公司核算账户资金时发生失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并调整货币资金余额,这一行为本身与其现金流量表的披露数据逻辑存在巨大差异。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在2019年4月30日披露的2018年关联方资金占用专项报告中显示大股东占用非经营性资金88.79亿元,补充说明了康美药业现金流量存在异常的财务问题。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是否进一步挖掘了康美药业的现金流真实去向?并结合对其调整存货时资金支付凭证的审核,重点关注与识别其资金往来单位中是否存在其他的关联公司?尤其是对其年报中披露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投资的相关供应商性质进行核查,摸排是否通过多层嵌套的形式拉长关联公司资金转移链条,掩盖关联方资金占用的实际情况?
风险点3:存货余额及存货周转率异常,与同行相比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根据康美药业披露的财务报表重述内容,原2017年年报中已有存货157.01 亿元,此次追溯调整后存货达到352.47亿元,高达当年总资产的54%,而同期其他7家中药饮片类上市公司(红日药业、香雪制药、大龙药业、陇神戎发、佛慈制药、大参林、同仁堂)2017 年末存货合计金额仅为93.16亿元。且根据重述后报表计算得出2017—2020年康美药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799天、1 070天、1 182天和1 401天,其他7家上市公司2017—2020年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介于151—163天之间(详见图2),此处亦相差悬殊。利用行业数据来评估企业相关指标的合理性,是审计常用的技术手段。在康美药业存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有无通过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与问询,来了解公司存货周转慢以及周转天数比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更长的原因?同时,是否考虑了聘用外部专业人士来辅助审计工作,比如对其他医药材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其他医药材供应商进行调研,以了解行业供销存状况?
图2 康美药业及部分中药饮片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
风险点4:2016—2020 年毛利率异常,是否少结转成本粉饰利润?
下页图3列示了康美药业2015—2020年历年的营业收入及毛利率水平。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曝光及被证监会启动调查时点为分界点,2015—2018年的毛利率为财务造假曝光前的数据,2019—2020 年为财务造假曝光后的数据,从数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5—2018年的营业收入比较稳定,毛利率基本稳定在30%左右,且与医药制造行业毛利率相当,但2019—2020 年的毛利率则呈现大幅下降,2019年的毛利率只达到医药制造行业毛利率的44%,2020年行业毛利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康美药业的毛利率只有3.95%。在行业形势未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康美药业的毛利率如“过山车”一般波动,实在令人费解。针对以上数据异常情况,审计人员是否考虑核查了其2015—2018年的结转成本数据,试算是否存在少结成本情况,从而使公司的报表口径毛利率与行业数据相当,形成该舞弊行为?而2019—2020年毛利率出现大幅下调,是不是因为公司通过多转成本以“消化”以前年度的存货沉淀?毕竟在2017 年报表重述后,其账面存货余额达到352 亿元。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财务造假曝光和被监管部门调查均发生在2019 年,所以公司2018 年的毛利率仍然可能是虚报数据,公司没来得及“消化”部分存货。关于这部分事项,审计人员可通过复核历年的成本结转底稿,重点关注结转数量和单方成本的变动情况,发现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市场原材料价格走势,综合判断成本结转的合理性。
图3 康美药业2015—2020年营收及毛利率
风险点5:存货跌价准备历年计提差异甚大,2020年巨额计提是否合理?
根据2019年和2020年年报披露数据,康美药业库存商品余额分别为246.76 亿元和230.99 亿元,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4.67亿元和208.97亿元,2020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率相较于2019 年,则从1.89% 飙升至90.47%。尤其是康美药业2020年年报计提的204.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中“库存商品——中药材”部分为196.5亿元,其在2019年4月29日重述2017年报表时调增存货196.5亿元(其中调增“库存商品——中药材”183.43 亿元),数据如此巧合,投资者与公众有理由怀疑其2019年重述2017年报表时调增的存货余额是否真实。此处有两个疑点:一是当年这部分存货并不存在通过虚构存货来消化货币资金的错报行为,2020年直接做存货减值进行对冲,若是如此,则应该进行会计差错更正,而非计提存货减值;二是当年调增的存货是真实存在的,但并未有如此高的价值,只是2018—2019 年未进行实质性测算从而调整当期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直到2020 年披露年报时迫于监管或审计压力才做处理。针对此项内容,审计人员是否采用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如询问管理层为何两个会计年度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相差如此之大?同时,康美药业披露的《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声称“依照《企业会计准则》及资产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依据充分,公允地反映了报告期末的资产状况”,但其披露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专项说明》又表述“康美药业对部分资产的管理不规范,未能及时查清资产真实状况,关注资产减值迹象,难以确保相关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两部分相互矛盾,难以自洽,更需要对其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层进行质询。此外,查看“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可见其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而康美药业却对中药材计提巨额跌价损失,理由何在?审计人员并非医药行业专业人员,可考虑借助于其他专业机构的辅助(如资产评估和专项鉴定等机构参与存货的盘点与估值)来实现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报表更有效的审计确认。
企业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保护投资者的关键举措,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是对企业股东、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托责任的忠实履行。当相关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发生后,不仅会对广大投资者切身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更会对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随着我国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持续推进,未来在财务造假过程中涉及的未勤勉尽责的相关人员都将受到(连带)赔偿责任的处罚。在我国着力建设制造业强国,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时期,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的指导精神,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存货审计业务,为广大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企业披露信息是未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定位和审计人员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谨慎性,对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在应对企业存货审计风险方面提出以下几项策略。
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存货审计过程中,需要时刻牢记一个理念:存货不仅仅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同时,其通过成本结转也在利润表中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存货科目的重要性决定着企业对其价值的确认、记录和报告的审慎程度,与此同时,针对其进行财务造假的风险也会更高。通过学者对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案例的研究,发现存货历来是财务舞弊风险的高发领域,如发生在獐子岛、康得新、康美药业等生物产业及医药行业的财务舞弊案件,均能找到涉及存货财务造假的问题。然而,通过查阅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这些财务舞弊案件的处罚报告,均提到了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过程中未能保持必要的职业怀疑,未能对存货异常情况进行关注并实施必要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措施,最终造成企业财务造假行为被掩盖且不易及时发现,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基于对审计目标的再认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需要在存货审计过程中强化风险导向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审计中发现的存货异常情况保持职业怀疑并审慎评价已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识别与评估存货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做到勤勉尽责。
审计人员应实施充分的风险评估程序,并基于此执行有效的实质性程序,是履行财务报表审计义务、为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障。然而,证监会在关于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件的调整中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在进行公司存货审计程序时存在多处瑕疵与缺位,对其风险识别与评估明显不足、开展的实质性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底稿不完整、审计证据效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当康美药业对其存货科目进行重大调整与重述时,审计人员并未对此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和风险意识,未及时针对这一异常情况实施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程序来确认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这一系列行为明显体现出审计人员未能保持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对待审计任务和受托责任的服务意识不足。而确保审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职责所在,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其审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考核与引导,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素养,强化风险意识、质量意识,才能使审计人员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有效识别与应对企业存货舞弊风险,更大程度上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降低与规避职业风险,以赢得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质量的认可与信任。
相较于其他资产类科目,存货更能体现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商业模式;同时,相较于其他服务业,会计师事务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也是多种多样,行业分布广泛。所以,对于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来说,需要强化自身业务能力建设,不限于对财会、审计等执业知识的把握,更要培养应对合作密切的行业客户所需要的行业经营分析与风险鉴别等能力。仔细分析近年来出现的财务舞弊案件,可以看出这些案件高频次地出现并集聚在某些特定行业中,如生物医药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等。尤其是伴随着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审计人员未来面临的企业存货风险将会更加多样,财务舞弊手段也将更加隐蔽,进一步地,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不断地更新其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紧密贴合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技术手段的发展节奏,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对行业特定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领域的把握,并结合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工具来应对企业存货审计风险。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商业模式在变化,企业经营的生态环境在变化,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与创新层出不穷,原有制造业体系下的管理思维和知识边界在不断进步,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审计任务也在不断变化,但基于利润最大化诉求和现金流充沛可持续两条企业发展主线依然稳固。企业存货舞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无非在于盈余管理调控利润,或是隐藏货币资金的关联方占用,即便是通过更加复杂的业务链条进行技术处理,仍逃脱不出以上两条发展主线的诉求。因此,审计人员在立足于审计理论指导、提升审计专业能力的同时,需结合新经济发展时代的背景,把握未来行业边界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不断拓展职业思维边界,充分使用并善用互联网信息和其他专业机构的辅助。此外,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强化与数字经济环境的融合,学会关注经济发展形势、行业前瞻与对未来的分析预测等非财务信息资料,跳出观察被审计单位的单一视角,识别、分析企业存货财务造假存在的风险,强化系统性风险思维意识,提升职业环境胜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