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菊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精准教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奥格登·林斯利基于行为学习理论首次将大数据运用到教学中,用来分析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并利用数据为教学做决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在经济、科技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使精准教学再次走入教育者的视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所谓精准教学,是指以大数据和信息化为基础,在课前通过调查,针对教学目标提供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中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等异构数据进行持续的监测、记录和动态化管理,为教学提供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后运用大数据的挖掘和解析能力,分析学习者的行为特征、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因而精准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数据驱动,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干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要在改革中加强、创新中提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部在2012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018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系列文件的印发推动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变革,国家开始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精准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我们要开好思政课,因此甚于大数据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从经验核心向智能核心转化,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在网络时代出生与成长的,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已深深地烙上了网络的印记,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交友、消费、购物、阅读、学习与工作。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尤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获取知识的首要渠道,这为大数据时代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强“教育大数据”的建设在文件中被明确提出并加以强调,要求在教育领域要以大数据为支撑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和个性化。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数据中心应用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集成等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不同数据资源的重组,为学生提供数据资源的最大化,而且可以通过跨地区、跨学科的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学生提供数据资源的最优化。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实施精准教学,完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教学资源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是适应时代发展、共享数据资源的必然。
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始终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核心任务,并指出“课堂教学”环节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一方面,由于教师只能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结果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因而不能真正地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和帮助,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常常处于双向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影响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从2013年开始,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高校掀起了一股教育革新的浪潮,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国已将人工智能的推广和应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以信息化和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教学研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构建适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和思政课教学特色的精准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教学目标精准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将教学内容精准化,使之更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将教学方法精准化,使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将教学评价精准化,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大数据挖掘、采集、解析、量化等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面临的新的难题,适应了新时代教学的发展要求,提高了教学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而且要用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德行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2]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合班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100人之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的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很难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大数据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教师通过对学生在网络数据平台上留下的“踪迹”进行追踪,并对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项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和精准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变化、知识兴趣、学习行为等科学地做出预测,然后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水平和个人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更新、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教学的差异化,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凸显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学资源是指为了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可以被利用的各种素材,广义上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人、物、信息等资源。本文中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材、案例、视频、图片以及习题等教学素材。高校思政课目前一般是在教室,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讲授,由于教学平台的有限性,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还是PPT和一些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而针对于学生个体,他们除了对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的共性需求外,还有基于自己知识兴趣、研究特长、专业背景等的个性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教学资源需求的类型和数量,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打破教学资源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信息数据综合大平台中拓宽知识的宽度和厚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缓解教学资源需求无限性与教学资源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思政课的价值性和针对性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方法为手段来实现的,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讲授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对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是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而确立的,对教学广度和深度的把控也是基于班级的整体情况。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无法顾及的。《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运用,教师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共性问题给予解决,对个性问题予以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学内容的统一化与学生需求的个性化。
经验是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充分接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经验在实践中产生,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有待于深化,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才能反过来指导实践。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经验的深化与升华需要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课前根据学生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和完成相关练习留下的“踪迹”进行数据分析,教师进行精准备课;课中借助获取的大数据,在具体解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课后根据对有关数据的诊断和量化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辅导工作,最大限度地达到思政课教学需求与教学供给之间的高度匹配,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经验性向教学实施精准性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按照科学标准,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包括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的评价,本文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的评价。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虽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已由分数评价转变为等级评价,由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但对于不同个体的学生而言,评价仍然不够全面和客观,无法对学生的思想、能力、素质和情感做出精准评价,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调节作用,不能切实实现思政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基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随着大数据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师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等进行更加客观和全面的分析,更精准地实施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化解教学评价单一性与教学目标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入,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走向精准,需要从教学对象识别的准确性、教学资源供给的丰富性、教学管理的个性化以及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去践行。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鲜明的群像共性特征,但作为每个个体又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提高教学对象识别的准确性为精准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
首先,挖掘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学生日常学习轨迹留下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群体特征,精准识别教学对象的个体特征,如已有的知识基础、感兴趣的知识、想要学习的知识等(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群体学生的需求度
图2 个体学生的需求度
其次,挖掘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平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料,将自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在学习平台上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教师则借助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有效、精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
最后,挖掘大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等情况,定制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专属的教学运行报告,最终依据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画像”,为思政课实施针对性地个性教学提供基础。
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学资源的输入,输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大数据时代,通过采集大数据实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精准教学实施的前提。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首先,教师向教学资源库输送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既包括本校与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师自己制作的相关教学资源及校本资源、教师通过校际合作获取的其他高校的相关教学资源,也包括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到的其他各种相关教学资源,如“蓝墨云班课”App、“课堂派”App、超星、雨课堂、中国大学 MOOC(爱课程)、腾讯课堂等。
其次,学生进入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并留下学习的“痕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师发布的教学任务单,浏览文字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检测习题、参与问题研讨,发表观点看法。
最后,教师从教学资源库采集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数据并进行整理和解析,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与精准。根据数据平台提供的过程性学情数据对思政课教学做出精准教学评价,并完善教学目标,引导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以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精准教学实施过程
迈进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管理精细化是大数据背景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解析大数据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是思政课教学精准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政课精准教学实施的核心。思政课教学管理精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精准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教学资源的“需”隐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留下的数据中,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把握数据背后的隐藏价值,科学决策教学资源的供给类型,包括政治理论类知识、科技文化类知识、时事热点等所占比例,包括文字材料类知识、经典案例、互动性视频等所占的比例,也包括选择题、问答题、讨论题等题型所占的比重。教学资源的“供”主要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一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需要;二是提供足量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对思政课的教学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必须通过精准识别实现精准供给,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动态的“供需平衡”。
其次,精准管理教学对象,实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解析学生学习的大数据,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行为倾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通过智能系统将学习平台上输入输出设置成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和每个个体学生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以教学对象的精准化管理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因材施教。
最后,精准管理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作为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知识,还必须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大量信息都是我们看不见的,真正反映学生思想状况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一般都隐藏在各种网络平台中。因而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教师使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精准、科学地研判学生的思想波动状况,及时与学生互动,回应其需求、为其解惑,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评价是思政课教学精准化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反馈思政课教学中教与学的价值的重要方式。信息化时代,借助大数据量化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以往难以精确估量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信息化存储和交叉分析,使评价更加符合客观现实、更加准确和具有说服力,以推动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实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对教师评价的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教学工作的评价,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思政教师的评价从一元转变为多元。如除了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最主要的还有对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的评价,目前思政教师对于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有些只是浮于表面的签到或简单的数据汇总等,对于其中的数据系统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地挖掘与使用。另外,还有教师搜集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能力等,这些都影响了思政课精准教学的有效实施。
其次,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新时代的大学生仅仅依据学业成绩就对他们做出评价是片面的、不客观的,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追踪、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学习结果进行评判而形成的综合评价更全面、更客观,也更为精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精准的干预,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对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教学结果评价的唯一依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对思政课的教学结果评价也变得多元。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而“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对思政课教学结果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否自觉认识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担当等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进入到“数据驱动教学”的时代,大数据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各个高校展开,但在很多方面仍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广大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继续进行更为深入的、持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