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流动“内卷化”视角下的“小镇做题家”

2023-03-28 11:42王胜威
理论观察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内卷化

王胜威

摘 要:近年来,“内卷”一词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从经济学领域到政治学角度再到各种学科领域,“内卷化”被广发用来阐述分析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小镇做题家”这一来自农村和工薪阶层学子的深入解析,探索其含义转变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尝试从阶层流动“内卷”的角度去探析“小镇做题家”群体的焦虑和迷茫,从而为更好地缓解教育焦虑和阶层焦虑,促进形成社会有序、公正的阶层流动环境提供借鉴与思考。尤其是当前社会“躺平”以及“佛系”等消极文化日益侵蚀当代年轻人思想,居安思危,针对当前“阶层流动”内卷化进一步研究探析,刻不容缓。

关键词:内卷化;阶层流动;小镇做题家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1 — 0096 — 05

阶层流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润滑剂,而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稳定的“安全阀”、阶层上升流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新兴

的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来自农村家庭出身的学子,他们通过教育开拓了视野,获得了改变命运、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我国教育尤其是高考作为其本身的公平性是毋庸置疑的,“小镇做题家”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进入社会的阶层流动。从社会地位的获取角度来看,教育是作为一种自致性因素来帮助个人完成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手段或途径,但在阶层流动“内卷化”的今天,其是否还能作为一种独立因素?而且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手段如何受先赋性因素影响?换而言之,“小镇做题家”的社会流动受何种因素制约?以上就是文章所尝试分析阐述的主要问题。

一、“内卷化”理论概述

(一)“内卷理论”的基本概述

“内卷理论”(Involution Stheorie)这一学术概念是18世纪康德针对人类社会化演化过程所提出的。其演变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从农业生产等经济学领域到应用于国家政权等政治学领域最后扩展到社区社会治理、农民工社会交往、社会制度变迁、教育生活发展等社会生活领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内涵表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1];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内卷理论着重分析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利的内卷化是其核心概念[2];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该概念的核心为文化内部的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3]。随着其内涵的不断延伸,其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学科领域。近年来,随着社会流动率的提升,阶层上升渠道的窄化,社会阶层愈发呈固化和内卷化趋势,中下阶层想要打提升自身阶层地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由此

“内卷化”一词在社会流动领域被普遍使用,以描述社会阶层流动压力的提升造成的社会非良性竞争现象。

(二)演变的历程:从发展型竞争到零和博弈的“内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卷化”的本质在于内

部的不断精细进而产生的过度竞争现象。而本文讨论的竞争可以分为两种:发展型竞争和“零和游戏”又称零和博弈[5]。发展型竞争是一种良性的竞争,通过创新可以达到一种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的状态,而零和博弈则是指在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情境下,发展的渠道并没有增加,仅是内部的精细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社会阶层的流动角度来分析教育各种现象的“内卷化”原因,在社会分层与遴选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淘汰机制[6],它具有一种隐形的推动力,推动着人们向着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而在此进程中,教育是一种关键的凭证,它是一把钥匙也作为遴选的工具,在社会分层流动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环境下,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其内部的竞争更多是一种基于零和博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学生被要求自身形成“差别优势”才能更好地脱颖而出[7],通过“差别优势”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实本身的同时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则是教育的最终方向,而这种“传输差别优势”也恰是推动教育领域内卷的源头。

(三)阶层流动的“内卷化”概述

社会有序的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必不可缺少的一个机制,它对社会结构本身起着稳定剂的作用。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4]。前者是指同上一代人的基点相比较而形成的流动,后者代内流动则以个人为基点,注重的是其职业属性和地位的变化。根据空间位置的变化一般可以分为地理位置流动和阶层的流动。阶层流动“内卷”也可以说是阶层固化,是指阶层内部的水平性流动增多,而垂直性的阶层流动减少。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阶层流动“内卷化”一般是指某一社会阶层,为稳固自身阶层地位从各个方面建立自身差别优势,阶层内部不断精细的趋势。在我国社会地位是影响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而影响个人代内流动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8]。先赋性因素一般是指个人的家庭、社区等从出生就已经确定的因素,而自致性因素是指教育这种个人通过后天努力可以进行改变的因素。阶层流动“内卷化”从这方面来分析可以说是先赋性因素的效用在同辈的竞争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了自致性因素正常功能的发挥。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小镇做题家”为例,其发展很典型的就是受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进而在社会流动中,受其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自身社交技能的限制,自致性因素在支持其有序的向上社會流动时,发挥的功能受阶层流动“内卷化”的限制越来越小。

二、阶层流动“内卷化”下的做题家

文章主要选取“小镇做题家”现象进行解析。一方面其是当前社会的热点现象,通过剖析“小镇做题家”可以看出学生基础教育的差异与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析“小镇做题家”的大学阶段之后流动的方向选择,来深层次探究其深层原因和改进方案。

(一)“小镇做题家”简述

在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小镇做题家”现象进行阐述时我们可以发现:“小镇做题家”一词最近成为社会热点频发词,其含义也从最初的中性含义,到现在赋予了更多更复杂的色彩。“小镇做题家”原意是指考试能力较强的来自“小镇”的考生,相比“非小镇”考生而言,他们在社会生活、社交等技能方面相对缺乏。但最近随着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发酵,“小镇做题家”被看作是除了考试,一无是处的学生,社会风向也产生了偏差。

(二)“小镇做题家”成长的阶层背景

来自“小镇”的学生们是在跟城市学生相比在精神和文化氛围都很差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学开始,他们接受的观念只有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渐渐演变为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路,这是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理念。对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父母们来说,他们大多作为体力型劳动者见识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抓住“时代浪潮”的那批人,他们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但随着社会变迁的脚步迈进,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与生活场域发生巨大变化,不同于高中学习阶段的条条框框以及高密度的时间安排,在这种场域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很快来自“小镇”的学生们便会发现自身的局限性。在同来自“非小镇”的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竞争的过程中,尽管先天性的智商与之差距不大,但在大学生活节奏的适应上大多总是慢上半拍。尤其是从长远来看,“非小镇”学生们从进入大学之前家长们就通过“传输差别优势”培养他们各种社交技能,为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在更高的起点上培养更高的中产阶层的融适性,为他们人生向上的社会流动提供保障。反观“小镇做题家”受阶层社会关系网络的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关系的影响,其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大学本科阶段结束时,一部分“小镇做题家”通过考编以及相关证书进入社会学习各种社会技能,寻找稳固或提升自身社会阶层的机会;另一部分“小镇做题家”,为获得更高的“准入资格”加入考研大军,通过更高的教育尝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为自己向上社会流动奠定基础。

(三)愈发“内卷化”的阶层上升渠道

通过对以上“小镇做题家”的成长背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我国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内卷化”问题。教育“内卷化”其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无法匹配增长的阶层稳定和上升需求,这与当前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是匹配的,即我国当前阶段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一方面中产阶层为了维护和提升自身的阶层地位,通过“传输差别优势”从“先赋性因素”方面协作培养出一种“见识差距”[9],从而产生了“小镇做题家”的社会现象,中产阶层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从小学就已经开始培育”,天价学区房"首先就设下了对中下阶层优质教育资源获取的“教育鸿沟”,从孩子达到入学学龄之始,就有意识地对孩童培养,为他们适应现阶段社会的社会流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新一轮的职业上升,这些上升的职业的准入资格对“自治性因素”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被赋予更多向上阶层流动的期待,要想完成阶层地位的改变,进入这些有限的职业岗位,就需要更长的教育周期,更多的教育投入,而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考研内部则出现“内卷化”现象,其也是教育“内卷化”的一个生动显现。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书中阐述了一种“弱关系”这是由于这种“弱关系”的存在,中上阶层的孩子可以学习到更多社会知识,与中下阶层

的孩子拉开差距[9]。有学者在2017年做了一项社会调查,针对考上“985”的“小镇做题家”的家庭背景调查,其中30%来自于父亲是农民的家庭,数量占比居第一位,其次是工商阶层。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试图打破工农阶层的子承父业,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打破阶层固化的“敲门砖”[10],然而在实际的社会流动中,往往受各种社会“弱关系”的制约,向上的社会流动渠道在逐渐减少。各种迹象都在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愈发呈现“固化”趋势,阶层上升的渠道“内卷化”趋势日益凸显。

三、“小镇做题家”的流动选择分析

在流动受先赋性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小镇做题家”们在进入社会流动场域时往往会做出以下几种选择偏好。一方面受家庭和他们本身社会资源的限制,相比于大城市出身的学生们,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可供他们选择的时间和机会更少,大多数的“小镇做题家”都是先参加工作以缓解生活压力[11]。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社会流动能力,获得更高的学位和技能成了他们时下的选择,这也是“考研热”居高不下的原因。同時“考公”因为其职业地位和职业稳定性的不断上升,也逐渐成为时下热门的选择。以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通过教育获得更高的社会流动能力:一方面“研究生”身份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社会准入资格,会有更高的社会流动机会;另一方面读研是作为提升阶层地位和改善阶层状况,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途径。据教育部信息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90万,同年招生人数是76万余人,招生比约为26%;2020年报考人数341万人,同年招生人数是81万余人招生比约为23%;2021年达到377万人,同年招生人数是99万余人,招生比约为26%,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知,尽管国家为减缓考研压力,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在考研基数人群同比上升的情况下,招生比虽有波动却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在招生比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内部的竞争反而更加严重,即考研竞争加剧的现象仍并未得到可解决。“你努力的同时,国家线也在努力”“二战不行三战”“卷神”“卷心菜”等言词都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甚至过度的“内卷化”一度令社会上的部分青年出现了“躺平”现象,影响了积极有序的社会流动。

其次如通过考公或考编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减少向上流动的社会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务员和事业编因其流动中的低风险、高稳定社会职业地位迅速上升,尤其是来自“小镇”的学子们,家庭应对风险能力较低,就业选择周期较短,考公或考编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之一。以公务员为例,据公务员招考网数据统计,2020年人数约为

128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53:1。2021年,合格人数约为139万人,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54:1。2022约为2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如下表2所示。

报考人数的逐年增加其深刻反映的还是社会流动中社会风险的增加,尤其是前两年疫情形态影响,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优势更加深入人心,时下有一门职业“备考员”,这部分群体以公务员为就业方向,甚至兩年、三年还在备考之中,充分显现了当下考公逐年上升的热度。当前社会阶段,不止是“小镇做题家”甚至是大多数学子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的工作。

最后就是创业或者加入私企工作。我国当前经济背景下,创业所面临的风险愈发增加,尤其是“小镇做题家”们在初毕业的情况下,社会关系网络较为薄弱,创业环境相比与以往,条件更加苛刻。而加入私企工作工资相对较高,但时刻面临着裁员、加班等劳务风险和挑战。政府为解决青年就业和发展问题,推动制定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保障青年发展的多项措施,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私企的青年人才保障措施,如分层次的租房补贴、就业补贴等。以降低青年就业中的风险,但是其普惠性还有待提升。尤其是来自工农阶层的“做题家”们,承受社会风险的能力更低,但加入私企也是大多数“小镇做题家”或者大多数学子的选择,如何去保障这部分人获得公正的有序流动的机会,促进社会“精英循环”流动,拒绝“躺平”和享受“奶嘴乐”等低俗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才是我国当下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营造公正阶层流动环境关键和对策

通过对两种社会现象“小镇做题家”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的整个教育历程中,教育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地位、向上社会流动的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已经对教育施加着愈发重要的影响,教育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自致性因素。这也是阶层“内卷化”在教育层面现象的表现。而且在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规避社会风险,稳定的上升渠道成为大多数“小镇做题家”们的首选。作者根据目前的阶层流动现状,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政府应加大出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的力度,确保中下阶层的孩子都有相对公正、平等的机会升学,去参与有序的社会流动。政府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控,如“双减政策”一方面缓解孩子压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削弱“先赋性”因素对教育的影响。针对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以江苏为例,江苏某地就已开展相关试点试验,对比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学生名额,按比例提供升学机会。这种政策将有效缓解乡村优质教育不足,竞争压力过剩的窘境。

其次,学校面对大学生开展更全面有效的社会技能培训和就业教育,帮助他们清晰认知职业观和未来发展观,避免盲目的考研跟风现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流动上升渠道,是打破教育“内卷化”所形成不公平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小镇做题家”来看,其就是通过高考进行社会流动,但在从水平性流动流动向垂直性转变的时候,大多数人受阶层的“弱关系”和自身家庭条件限制,可供选择的时间和机会远远小于“非小镇”的学生们,导致他们在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时候往往慢一步。

最后,有效破解“内卷”的核心机制是创新。要想缓解阶层的“内卷化”趋势,中国需要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创新和质变,创新是有效去“内卷化”的关键,各行各业的创新,是缓和优质资源的内卷化的关键,只有通过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的阶层上升的渠道,有效地促进合理公正的社会流动。

五、结语

相比于以往关于阶层“内卷化”的研究,本文以完成社会流动这一教育的目标进行分析,教育的阶层流动促进作用不可否认,从阶层流动的视角,探索不同阶层教育衍化出的“小镇做题家”群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剖析当前社会的阶层“内卷化”的趋势。同时我们也要认清阶层流动“内卷化”同教育资源“内卷化”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教育资源“内卷化”不利于社会公正、有序的向上社会流动,而同样阶层流动“内卷化”同样会引发进一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正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来自农村这些中下阶层的孩子在“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下,如何培养他们自身特色发展,推进有序的社会流动,拒绝“躺平”“佛系”等消极文化,需要我们国家做出自身特色的方案。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社会背景下,通过自身努力达成自身理想依然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目标,扎根社会基层,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才是我们应追求的社会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黄宗智.再论内卷化,兼论去内卷化[J].开放时代,2001(01):157-168+8.

[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65.

[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05):96-110.

[4]何爱霞.回望与省思:我国的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72-75.

[5]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中国考试,2022(02):81-88.

[6]卢晓雯.多维视角下的内卷化:研究现状及概念梳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30-136.

[7]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6.

[8]马磊.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与治理关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05):38-46.

[9]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M].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240-243

[10]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1]李沁柯,夏柱智.破碎的自我:“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建构困境[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1-88+95.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内卷化
大学城志愿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内卷化:建设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的瓶颈
高校英语教学中精英自知觉“内卷化”问题探究
城市基层治理内卷化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党内民主探索的问题分析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内卷化”及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