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萍 李芳
[摘要]文章以国家战略调整的时间点为文献检索依据,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08年、2009—2021年这两个时间段以国际传播为篇名的文献,比较这两个时期有关国际传播文献发表的差异。研究表明,国际传播这一主题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性,当前国际传播主题更加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热点主题,学科分布更加多元化,受基金资助力度也显著增加,总体发文量显著增加。相关研究人员应当从各个学科、不同角度开展国际传播研究,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知网数据库;国际传播;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便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策略也进行相应调整。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制定“建设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国际传播目标,我国国际传播进入全新发展阶段[1-3]。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举行首届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专题论坛,引发国内学者对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极大关注[4]。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
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5]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成为热点话题。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数据,阐述21世纪以来,国内国际传播主题发文总体情况,比较核心期刊国际传播研究发文概况、主题、学科及基金分布情况。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政策,分析国际传播研究发展态势,有助于细致了解我国国际传播研究情况,为未来研究提供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文章选择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多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在学界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学者发表学术论文、获取学术资料的重要平台。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检索时间段设置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以“国际传播”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提供的筛选、过滤功能,结合手动排查,获取2000—2021年国际传播研究发文产出情况。
(二)研究方法
文章通过关键词搜索和清洗的办法,从发文量、主题、学科、研究层次、作者、机构、基金等维度探究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内容,分析现有研究热点及不足,探讨未来研究趋势。文章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2021年的所有期刊发文及核心期刊发文在上述几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得出数据结果。由于2009年我国国际传播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因此从时间跨度上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8年、2009—2021年),文章分别分析这两个阶段各维度发文数据情况。鉴于数据包含类别较多,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全面反映各维度情况,文章对总的发文数据情况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国际传播研究的发文数量和趋势图显示,各维度情况则从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据中提取。
二、2000—2008年国际传播研究论文发布情况
(一)总体发布情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首页的搜索栏中选择“篇名”后,输入“国际传播”,获取2000—2008年所有发文情况,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年鉴、图书、专利、标准和成果等,总发文量共304篇,年均发文量约34篇,其中学术期刊186篇,占61%。总体发文量在2000年至2008年呈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
(二)核心期刊论文发布情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输入关键词“国际传播”,检索2000—2008年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文章,得到77篇文章。分析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00—2002年国际传播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不断增长,2002—2003年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有所下降,2003—2007年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不断增长,2002年和2007年的发文量分别为12篇和13篇。除了2002年和2007年发文量下降,其他各年以年均发文量2篇递增。发文主题排前三名的分别是国际传播、全球化、武术国际传播。这些研究较少得到基金支持,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仅有2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有1篇。
三、2009—2021年国际传播研究论文发布情况
(一)总体发布情况
笔者以“国际传播”为关键词搜索文献,查找2009—2021年的文献,13年间发文总量达4100篇,年均发文量约315篇,是前一个阶段年均发文量的近10倍。从发文总体趋势来看,在2009年至2020年基本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前期增幅明显,后期增幅渐缓,在2015至2016年、2019至2020年发文量略有下降,而2020年至2021年发文量显著增加,增幅达到81%(如图2所示)。
(二)核心期刊论文发布情况
筆者以同样方法,检索2009—2021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共得到1120篇,发文量从2009年的30篇逐年增加,除去2019—2020年小幅下降和2021年大幅上升,年均发文量在86篇左右,其中2020—2021年的发文量达196篇,较前一年增幅128%。这些核心期刊论文的主题按数量依次为国际传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等。学科分布排名第一的是新闻与传播,然后是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国际政治、中国语言文字。获得基金最多的是国家社科基金,有224篇,第二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有17篇。
四、未来国际传播研究发表趋势探析
(一)总体发表趋势探析
从2000—2008年、2009—2021年这两个阶段的发文总体情况以及核心期刊论文发布情况来看,2000—2008年的发文总体趋势与核心期刊论文发文趋势虽然大体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核心期刊发文量在2002年和2007年分别有小幅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整体发文量在2006年下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核心期刊论文更能把握国家发展动向,2000年至2002年学界较关注国际传播相关话题,到2002年这个话题的热度随着国际传播问题明朗化而稍有减弱,随后又逐年上升,主题集中在国际传播、武术、奥运会等话题,这与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第二个阶段2009—2021年,从整体发文和核心期刊论文发布情况来看,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9年至2020年均有小幅下降,2020年至2021年大幅上涨,核心期刊论文增幅更为明显。这是因为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该会议赋予国际传播新的战略意义,从而引发学界热议,使大量优秀核心期刊论文涌现。
(二)核心期刊发文趋势探析
从2000—2008年、2009—2021年这两个阶段的核心期刊论文发文情况来看,2000—2008年的年平均发文量不到10篇,而2009年之后年平均发文量则达到80篇。2008年发文量只有8篇,而2009年则上升到30篇,增幅达275%。这说明2009年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国际传播的学术关注度显著增加。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世界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国融入世界,即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形成的一种新型关系,在这一阶段,我国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提高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让世界了解中国。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的关系进入第二阶段,转变为中国之世界,成为中国与世界新的认识视角[6]。文章讨论的我国国际传播两个阶段与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两个阶段时间段相近。2000—2008年,这一时期的国际传播研究主题以我国知名特色产品为主,比如丝绸、茶叶等,并且我国积极参与和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了解全新的中国,各种国际传播活动的开展正是我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体现。按照中共中央关于《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要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4]。由此,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传播策略也有所调整,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从战略传播层面进一步深化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5]。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我国际传播相关学术论文的发文时间点可以看出2009和2021年这两大关键的时间点。
从2000—2008年、2009—2021年这两个阶段的国际传播发文的主题变化,笔者发现2009—2021年这一阶段“汉语国际传播”“传播策略”“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人才”等主题关键词居前列,比2000—2008年的前列主题关键词如“全球化”“武术”“北京奥运”等更加具体,反映了国际传播研究与国家战略的高度吻合以及时代特点。这说明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学者对国际传播的关注点更加趋向传播策略,也在思考传播能力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2000—2008年、2009—2021年这两个阶段的发文的学科分布来看,新闻与传播学科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占比已由63%下降到55%,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学科则一跃上升到了第2位,国际政治学科由第5位上升到了第3位。这说明我国学界对国际传播的关注点呈现多元化,国际政治学科对国际传播的研究可以彰显国家意志力。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学科之所以研究国际传播,也说明我国的艺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从2000—2008年、2009—2021年这两个阶段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来看,第一阶段的发文几乎没有得到国家级别基金资助,而在2009年以后,受国家战略影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面扩大,这一阶段有224篇文章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但是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的文章较少,只有17篇,仅略高于得到中央高校基金资助的11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传播研究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课题与论文是联动关系,这也给课题申报指明了方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其他各级课题基金可以在课题申报中给予国际传播相关学术研究更多关注。
(三)未来发表趋势总结
总的来说,国际传播这一主题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性,跟随国家宏观政策变化而变化。当前,国际传播主题更加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热点主题,学科分布更加多元化,受基金资助力度显著增加,总体发文量显著增加。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仍然存在发展空间,比如主题分布中排第一位的主题是国际传播,有710篇,占64%,而前五位中的后几位,如国际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力和汉语国际传播主题的发文量较低,分别是73、73、52、52篇。从学科分布来看,排第一位的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发文758篇,占55%,前五位的其他学科,如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国际政治、中国语言文字、体育的发文量仅为118、87、71、52篇,分别占9%、6%、5%和4%。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文章占据绝对优势,数量为224篇,占20%,而居第二位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的文章仅有17篇,占1.5%。从这三个方面数据可以看出,国际传播相关研究主题过于集中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涉及较少,学科分布过于集中在新闻与传播学科,基金类别较少,总体而言国际传播这一主题还未能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5]当前,国际传播相关研究分众化、精细化与层阶化不足,尚不能充分支持国家宏观战略发展。
我国国际传播相关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习近平
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从各个学科、不同角度开展国际传播研究,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贺明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系统模式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2(10):59-66.
[2]张恒军,章彦,宁晓晓.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界,2013(03):56-60.
[3]张毓强,尚京华,唐艾华.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J].当代传播,2010(04):97-99,103.
[4]吴锋,王学敏.提升与超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创新进路: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专题论坛会议综述[J].西部学刊,2018(09):5-9.
[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2-07-09].http://
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6]史安斌,盛阳.探究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方法论创新:基于“全球中国”的概念透视[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03):5-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综述类英语论文国际发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M3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海萍(1975—),女,陕西宝鸡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芳(1997—),女,山西晋城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