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2023-03-28 02:49赵艳文叶卫正
东方收藏 2023年2期
关键词:竹编东阳非遗

赵艳文 叶卫正

摘要:2008年,浙江省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清代以来,东阳竹编技艺享誉国内外,其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东阳非遗竹编受到了传承与传播上的多方冲击。本文以抖音非遗短视频为依据,对比东阳非遗竹编短视频的数据,得出东阳非遗竹编线上领域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国家及各地方线上博物馆的构建为参照,提出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和线下博物馆同步搭建的策略;同时提出针对东阳非遗竹编的发展建议,以此促进东阳非遗竹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省市“云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和实行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化媒体技术搭建适用于地方博物馆展品展示的平台,继续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随着疫情防控的调整,推动了博物馆“云”概念的升级,进一步实现了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本文以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为例,通过第三方平台(抖音)的非遗数据进行对比,强调东阳非遗竹编在传播力度上的欠缺,进而针对性提出数字博物馆大趋势的构建意义与切实的构建方案,以期促进东阳非遗竹编的传承与传播力度。

一、东阳非遗竹编工艺概述

1.东阳非遗竹编简介

东阳为浙江竹编的起源地。“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竞相媲美,双双成为东阳百工工艺的两朵奇葩。在清朝咸丰年间,身为东阳岱村人的“篾匠状元”马富进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耗时3年零6个月,漆工100天,终将一对活灵活现的托篮、两个蜜桃、一只肥鸡作为礼品进献给了咸丰皇帝的老师翰林李品芳。李品芳同为东阳人,为发扬东阳竹编的工艺,就转献给了咸丰皇帝。自此,东阳竹编备受赞誉,名满京师。

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市政府高度重视竹编传统艺术的复苏和发展,不仅建立了相关的工厂,扩大销量,还分别在各国各地展示东阳竹编的精品佳作。最为大众熟知的要数1989年伫立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竹编作品《九龙壁》,其长6.2、高2.68米,呈“九龙飞天”之状,使得东阳的竹编技艺震惊海外,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1994年,蔡平义的竹编作品《渔父》因精细且巧妙的编织技艺,整件作品完美地还原了渔翁立体高大的形象、丰收季的喜悦,显得自然传神,加上竹编的技巧和材质的高度配合,从而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

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东阳竹编陈设品和日用品有20个大类,花色有20000多种,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东阳的竹编艺人们,通过自己对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热爱,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2.东阳非遗竹编发展现状

素有“工艺美术之乡”美誉的东阳,在1958年—1978年逐渐在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技艺基础上,形成了竹编与木雕相结合的竹编产品,使得竹编工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2022年上半年,东阳市拥有竹编作坊700多家,投资20多亿元,用于竹编工艺的发展,提高竹木加工行业的产值。作为有着500年竹编历史的北后周村,可谓是到了人人皆能竹编的地步。可即便是这样,在东阳竹编传承人这一问题上,依旧暴露出老龄化的困扰。东阳竹编技艺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上,纵使有何福礼、卢光华以及卢孝强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亲自讲学,开办的竹编课程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面对这样一份既要求天分,更要求经久不懈努力的非遗手艺,当代年轻人纷纷望而却步。上百位学生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继承人的学徒也不过5—6人。好在东阳竹编因其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前行之路依然漫漫。

传统工艺继承人的匮乏令东阳竹编的发展陷入困境,面对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对文化产业的冲击,东阳竹编仍旧无法注入新鲜的血液,年轻团队和创新意识的构建势在必行。

二、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构建

1.构建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现实意义

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建设,为非遗的流传提供途径,通过“云”博物馆的创意,为东阳非遗竹编的传播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据“2022年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抖音日活量突破7亿,作为最早发起推广非遗活动的短视频平台之一,从2021年1月—2022年1月,抖音平台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据已经超过1.4亿个,涵盖率达97.94%。其中,《非遗来了》《竹木技艺大师(奇人匠心)》《非遗竹编老李》《了不起的匠人》等抖音账号,粉丝均破百万。而与竹编相关的内容在过去的一年中,点赞量也较为可观(表1)。

对比上述由相关企业打造的非遗文化宣传及经营账号,东阳本土的非遗竹编账号的建立与推广稍显欠缺。2020年6月13日,东阳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會;2020年11月23日,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众号正式开通,当年正式通过第三方大数据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但是截至目前,即便是抖音这个极佳的宣传平台,东阳非遗文化相关机构仍旧没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播的便捷。除“东阳发布”官方账号以外,其他东阳非遗竹编的账号均以个人或企业店铺的账号发布相关视频和竹编作品,获赞数据差强人意(表2)。

在抖音这样一个人人皆可为“网红”的平台上,东阳非遗竹编似乎错失了3年的良机,始终没能跟上大数据时代给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机遇。既没有建立属于东阳非遗的完善的非遗数据库,也没有创办属于东阳非遗的数字博物馆,更没有充分利用好非遗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和文化推广的手段,致使东阳非遗竹编没能吸引到足够的流量,尚未达到广为人知的目的。

保护与传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家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实施,我国的非遗数据库已经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家级或地方综合性数据库,下属至浙江非遗数字博物馆,均能够查阅到东阳非遗竹编的相关信息。东阳市政府或东阳非遗文化保护协会等部门在数据库的重整基础上,可将现有的数据库划归类目并构建重要的展示平台,即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

2.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搭建策略

线上“云”博物馆主要以建设浏览网页为主,同时辅以小程序开发。其关键点主要在于建筑三维模型和竹编三维模型,以及VR云游功能的实现。其中,建筑三维模型应与线下实体博物馆虚实对应,在VR云游过程中,提高游客的真实体验感,这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通过网页设计,结合VR技术,设计出具有三维体验的线上博物馆——“云”参观路线。 目前,深圳钢结构博物馆做出了参考性的进展,2019年8月,沃利创意携手钢结构博物馆打造智慧游览,以数字化力量助力钢结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扩大钢结构博物馆在广东省的影响力,同时升级观览体验。该案例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小程序,点击参观游览,全程手机线上操作即可实现。进入博物馆内部可以“360°左右”+“360°上下”进行全景参观。其线上模型及游览参观顺序值得借鉴,但该模式类似于百度地图的3D漫游体验,没有跟VR技术进行结合,并且博物馆内摆设文物在基本信息、工艺制作、流程展示等环节仍有欠缺。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增设文物赏析按钮,点击物品按钮之后会出现文字介绍或语音讲解。

在建设线上模型与线下实体模型时,可以参考BIM技术将线上与线下进行融合,为BIM三维模型漫游体验,进入VR技术之后就可以进行全景游览。BIM技术所构建的模型为参数化的模型,点击相关构建可以得出其对应的相关参数,此项技术,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游览时可资借鉴,便于观者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达到沉浸式的体验,点击文物弹出相关介绍,即:BIM技术既应用于博物馆的建设阶段,又与后期“云”游览相结合,从而满足游览体验感。

三、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发展建议

1.数字媒体的应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年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91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这个数据的到来是非遗文化宣传的良好契机,也证明了将数字媒体应用于文化建设和传播是大有可为的。利用好互联网+的大背景,依据各非遗展品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数字化展示方案,特别是东阳非遗竹编作为工艺技术类艺术品,在展示中要重点着眼于它的技艺流程,可选择1—2个工序或步骤加以活态演示。线上博物馆的展示要遵循线下博物馆的展示路径,同时辅以相应的数字化展示手段。縱观我国线上博物馆的开发现状,目前较多应用的是全景技术,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其次是3D技术,如西安博物馆;另外设有VR虚拟技术,如2022年6月正式启动的昆明博物馆和2022年10月正式上线的天津博物馆“VR天博”等。将线下博物馆搬至线上,是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的示范项目,空间信息数字化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能够加速推广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消费,起到全民、全局、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惠及中老年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吸引青年对非遗文化的注意,真正起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2.非遗教育进高校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教育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甚至要合理地编入教材。推动东阳非遗竹编的发展,可定期举办“工艺大师进校园”活动,适时将非遗文化与当地高校相结合。同时,认真分析地方高校的学情状况,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专业特性做文化类课程的优劣势分析,找寻学生的学习规律,就专业课程特点做明确的目标制定、具体任务划分,易于动手实践。通过走进东阳非遗文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使专业课学习切实地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双效益创意转化

东阳非遗竹编“云”博物馆的搭建初期是通过大学生的审美新需求,利用当下流行的数字媒体途径推动地方非遗文化的普及度,同步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地方各高校达成友好交流和学习。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以及与腾讯、优酷、爱奇艺等新媒体平台合作,传播东阳非遗竹编,让新媒体的趣味性、互动性优势在非遗的生存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非遗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复合传播的通道。后期在具备成功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打造“非遗文化”精品课程,在浙江各高校实施推广和学习,普及力度在大学生以及更多年轻群体中逐步扩大,逐步开发东阳非遗竹编的文创用品,带动东阳市的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结语

东阳竹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如今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东阳非遗竹编并持续地传承下去,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直观地对比了抖音平台中非遗文化短视频的数据,切实地提出了东阳非遗竹编陷入的困境和有效解决的方案,即线上“云”博物馆的搭建和线下博物馆的同步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准确应用在东阳非遗竹编的构建与传播中,借助第三方平台广泛传播,带动青年力量积极主动地融入东阳非遗竹编的队伍中来,提供更加创新创意的策略,积累东阳非遗竹编的数据流量,形成品牌效益,以此推进东阳非遗竹编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徐华铛.中国竹刻竹雕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李慧,傅燕芳.匠心·初心:东阳木雕、竹编大师访谈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

[3]朱斐婳,龚明伟.中国民间博物馆·东阳何福礼竹编艺术馆[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4]翟姗姗,弓越,查思羽,张纯.基于UGC的非遗短视频传播力测度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01):110-119.

[5]徐孝娟,赵泽瑞.非遗短视频用户信息需求特征及其参与行为研究——以“黄梅戏”短视频在线评论为例[J].现代情报,2022,42(08):74-84.

[6]胡雯彧. 基于AR技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以山东博物馆为例[D].山东大学,2020.

[7]黄洋.博物馆“云展览”的传播模式与构建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0(03):27-31.

作者简介:

赵艳文(199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

叶卫正(1991—),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猜你喜欢
竹编东阳非遗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