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质类革命文物因记录了革命时期中华各族儿女的爱国热情和爱国壮举,承载了真实生动的革命记忆而尤为重要,因而纸质类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也始终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纸质类文物易损、易腐蚀,更是需要良好的修复技术和相对成熟的修复环境,本文以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修复的一批革命文物为例,详述纸质类革命文物的受损原因及修复过程,并以此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相应的修复经验。
关键词:文物保护;纸质类;革命文物;保护和修复;方法
纸质类革命文物是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起,纪念馆对这批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摸排和病害分析,针对性地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完成了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任务,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文物基本情况及保护现状
纪念馆首次进行修复的纸质类革命文物有131套(176件),主要包括战时的各类出版物、学习资料、党政文件、时政报纸、档案文书等。这些文物见证了抗战时期胶东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的过程,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批文物经过战争年代洗礼并饱经岁月,多数入藏时就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另外,这些纸质类文物的保管状况为分时段人工环境控制,展厅、库房微环境远远达不到科学保管的要求,长时间地对文物本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害。
经摸排发现,该批文物主要存在16种纸质类文物病害和若干写印色料病害,如皱褶、污渍、折痕、残缺等物理损害及微生物损害,以及变色、酸化、碳化等化学损害。[1]
二、文物受损原因及保护对策
(一)受损原因分析
纸质类文物受损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纸张本身的质量。植物纤维是纸张的主要原料,容易被氧化,因而纸张历经久远容易发黄变脆,难以保存。抗战时期的出版物多为纸张,类型多样,既有传统制法的土纸,也有机制纸,纸张质量普遍不高,因而容易出现破损、发黄等病害;二是外部环境原因,如空气、温度和湿度、光照、微生物和昆虫、有害气体、人为损害、自然灾害等都会对纸质类文物造成损害。
(二)保护对策
1.空气。空气成分中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多种酸性气体,与空气中水分子结合后会形成酸,酸化也是加快纸质类文物毁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纸质文物保存环境中应设置空气净化系统,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2.温度和湿度。据研究表明,温度会影响纸质类文物的变质速度,温度升高5℃,变质速度将成倍增加。此外,温度的变化还会带来连锁反应,如果温度升高,湿度随之变大,会导致纸张潮湿水解,导致字迹、图画褪色,还会加速微生物繁殖,引起霉变。反之,温度降低,湿度减少,由于干燥引起纸张破裂粉碎。纸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和存放环境,应尽力保证恒温恒湿。另外,纸质类文物的类别不同,对温度、湿度的需求也有差别,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保存方案。
3.光照。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损害纸张:一是光照产生的热辐射破坏纸张;二是光能促使纸张发生光氧化反应,引起老化、降解;三是当纸张吸收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解离能时,化学键遭到破坏,纤维素发生降解反应[2];光照还会引起字迹褪色、模糊,因而建议不透光保存。
4.微生物和昆虫。纸是由植物纤维组成的,植物本身可以为昆虫的生存提供养分,加之传统的装订材料是由面粉制成的糨糊,为昆虫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微生物落在纸上,分解植物纤维与糨糊等营养成分时易产生霉菌。如此不仅会损坏纸张本体,还会影响文字的清晰,产生色素或色斑等。本批文物在入藏前已然经历战争时期的风雨,其本身极有可能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及昆虫虫卵。在检测中,发现这批文物的微生物和昆虫病害严重。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入柜前做好消毒和清洁,为文物保存营造无菌环境及防虫措施。另外,对微环境进行精准控制,创造适宜的保存环境,避免微生物侵袭。
三、纸质类革命文物修复策略及难点问题
(一)修复原则
纸质类文物修复要秉承可再处理、不改变原状、安全性与兼容性并蓄、最小干预及可辨识原则,充分尊重历史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全面保存文物的信息和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来制定相应的修复路线。针对馆藏的这批纸质类革命文物,我们将其分为报纸及宣传品类和书籍两大类,采取了不同的修复策略。
(二)修复策略
报纸及宣传品等的修复路线为:保护修复前首先对部分文物补做相关分析检测,针对检测结果对文物进行消毒杀虫;其次对检测出的酸化文物进行脱酸;然后对有污渍、水渍、微生物损害等病害的纸质类文物进行清洗;再对部分残损或脆弱文物进行修复和加固。文物做好修复并非一劳永逸,更要注重保存,以保证文物在修复后在适宜的环境中保持时效性。
书籍类的修复过程较为复杂,由于部分书籍类文物的封面、书脊和书芯部位都有残缺病害,且书籍封面污渍严重。因此待清点书籍页数后,将书籍进行拆解,对有水渍、污渍、微生物损害等病害的封面及书叶进行清洗,对酸化的书叶进行脱酸,再将脆弱破损的封面和书叶进行修复和加固,待纸张平整干燥后,修剪裁正多余补纸,恢复书籍原有装帧,最后将修复后的文物用RP系统封存保存。
不管是报纸宣传品类还是书籍类,修复过程都应该尽量选择传统工艺和材料,力求能与文物契合,也是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保护文物的价值。
(三)纸质类革命文物修复档案一例
下面將以纸质文献《动参工作经验介绍》的修复过程为例,介绍在修复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
1.分析检测
建档:在修复前,先对文物的基础情况进行建档。对基本资料进行整理和登记,测量尺寸。显微观察:将档案文物平铺在桌面上,用显微设备观察档案文物的纸张纤维和破损程度,分析其存在的病虫害。PH检测:用PH测试笔检测档案文物酸碱度,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脱酸。
2.消毒杀虫
经检测,此次待修复文物多为生物损害,如微生物、虫蛀等,应及时消毒、灭菌,以免存放时交叉感染。另外,可采用在真空环境中充氮进行熏蒸,该法广泛用于有机类文物,不仅对文物本身没有损害,而且消毒效果较好。
3.清洗
该文物已存在水渍、污渍等污染物,针对不同的病害需要及时进行清洗。先将清洗液加热至温热状态,清洗时应分区域、分类别进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清洗效果。
4.脱酸
纸质类文物脱酸分为水溶液脱酸和无水脱酸液脱酸两种。在脱酸前,应先进行脱酸试验:在档案文物隐蔽处选择2cm×2cm的地方作为实验样区,用碳酸氢镁水溶液进行清洗脱酸试验。试验目的:一是验证修复预案的可行性,二是验证所选试剂对档案文物的适应性,三是确定保护修复后达到的效果。试验后即可对文物进行脱酸,脱酸后即可将纸质类文物的PH值提高并长期保持在7.5以上。[3]有研究表明,经过如此脱酸处理可产生碱性物质储存于纸上,有效防止酸的催化使纸张的纤维素降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脱酸方式[4]。
5.修复
在纸质类文物修复前,应先对纸张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选取与文物纤维原料、厚薄、颜色等多方面都接近的纸张作为修复用纸。颜色有出入时可以先染纸再修补,选用淀粉糨糊作为黏合剂。
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将待补的纸质类文物正面朝下平铺在修复台上,用干净的毛笔蘸取稀释好的浆水,均匀涂抹在纸张破损和缺口处,用镊子夹取边缘与文物缺口相近的补纸,按压黏贴在文物上。补纸与文物缺口边缘重叠处不超过2mm,多出的补纸可以用镊子去除。
6.喷水压平
将修补加固好的档案文物喷水润潮,正面朝上铺于吸水纸上,并覆盖一层吸水纸,再用石板压平。
7.装订
对已经压平的文物进行裁正,裁去多余边角,并使用不锈钢钉进行装订。不锈钢钉不仅强度高,而且性能更加稳定,表面美观。待书叶和封面逐一处理完毕后,恢复书籍原始装帧样式。
四、纸质类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办法
(一)选择合适的脱酸方式
根据文物的不同质地、保存状况采取不同的脱酸方式。本次修复部分采用了上述水溶液脱酸,部分档案文书使用无水脱酸液脱酸。无水脱酸的基本原理是以惰性有机溶剂作为载体,无水脱酸液是将脱酸剂(纳米级氧化镁)和载体剂混合,形成无沉降、无絮凝的白色悬浮液,然后均匀喷洒或浸泡纸张来实现脱酸。
水溶液脱酸与无水脱酸比较,具有安全、便捷、实惠、效果好等优点,并且去酸后古籍纸张能够快速干燥,但使用后纸张易变形、皱缩,对部分字迹也会有影响。无水脱酸可适用于任何纸质类文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技术、设备条件要求相对较高。
(二)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目前在纸质类文物修补中使用的加固方法一般分两类:典具纸加固法和丝网加固法。典具纸由楮树皮制成,号称是最薄的纸,厚度仅0.02毫米,一平方米的重量只有1.6克。典具纸的特点除了薄透,还极具韧性,富有张力,修补在纸张断裂处可以增加纸张韧性,不易破损,加之薄透的特点,恰好适用于纸张的修复且完全不影响阅读,对古书的修复中可采用典具纸进行加固。
传统上,丝网加固法曾被认为是操作简便、材料抗老化的成熟技术,但是后来被证明有一系列弊端。丝网反光干扰文字识别、丝网的纹路会影响字迹清晰、丝网会老化变硬、边角损坏易造成文字脱落等[5]。相比丝网加固法,典具纸加固方法操作更容易,且典具纸具有透光性,不会造成丝网加固出现的字迹遮挡现象。因此,在本次修复中,部分档案文书使用典具纸加固。
(三)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
在纸质类文物修补中,我们采用两种材料,各有优势。
部分档案文书的修复使用羧甲基纤维素作为糨糊。羧甲基纤维素俗称代粮糨糊,简称CMC粉,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有机化合物,无毒、无味、无腐蚀性,不会对纸张产生损害,且易溶于水,形成透明黏合溶液。
纸浆修复是将修补用纸加适量水打成纸浆后加羧甲基溶液再重新造纸,这一方法是根据我国古代造纸术中对植物纤维的二次利用改造而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除了传统修复工具外,还有打浆机、滴管、抄纸帘、吸水巾等。
使用纸浆修复时,可直接用滴管吸取纸浆,将纸浆少量多次滴在破损处。纸浆可以很好地与纸张缺口的边缘处融合,不仅省去传统修复的裁纸、涂糨糊步骤,减少修补时间,而且纸浆大大降低纸张缺口处修补连接的厚度,修复后的纸张厚薄均匀。此外,纸浆修复的可逆性更好,能重复进行揭补,不影响后续再次修复。
五、纸质类革命文物可预防性保护的建议
要保证文物更长久保存,保护修复后的环境控制工作也很重要。根据相关保存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保存温度:在20℃左右;
2.相对湿度:55%左右,温湿度的波动应控制在±5%以内;
3.照射光源:文物保管和展陈中应使用无紫外冷光源,照度控制在50lux左右,以能看清文物为准。
4.库房及展厅:库房应该选在有利于空气流通的区域,应使用空气过滤装置,展柜应用环保材料,防止有害气体对文物的危害;保持库房卫生清洁,定期清扫、除尘;进入库房前更换专业服装。这些措施均可以减少文物保存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侵扰。
5.存放要求:经保护修复后的纸质类文物不能折叠或堆积,应平放或卷起保存于保管柜内。库房文物柜内需投放防虫防霉剂,从源头阻断微生物和害虫侵害。
六、结语
纸质类革命文物的修复,不仅是对记载了文字的纸张进行修复,更是对革命历史的保留。加之纸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修复过程中的困難较多,对修复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各大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关于纸质类革命文物的修复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流程、培养起了较成熟的队伍。但是,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也推动着这个领域向更深层次探索,新技术与传统修复技术的交锋逐步白热化。如何将馆藏的纸质类革命文物长久保存、优化展示,是各个收藏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仅以本文抛砖引玉,望共同探讨和推动该领域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许垛律.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标准化[J].都会遗踪,2012(01):138-144.
[2]张娟.酸化糟朽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3]亓玉国.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大清一统地图等图纸保护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2):89-91.
[4]周春生.纸质文物老化化学阻抑研究现状[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4):33-36.
[5]张晓彤,王云峰,詹长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01):61-65.
作者简介:
隋俪荣(1984—),汉族,山东海阳人。本科学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馆员,研究方向:革命文物保护修复与利用,红色文化展陈策划,纪念馆、博物馆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