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孔花顺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南京 211300)
伴随着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高血压脑出血的开颅手术治疗案例不断增多,同时治疗风险也越发突出和明显[1]。高血压脑出血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占10%~20%,属于神经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这种疾病发病速度非常快,发病急,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威胁。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需要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具有创伤性,容易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带来不良影响,临床研究证实,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所以要重视通过护理干预来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2-3]。临床中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相对较高,其中中线位移明显的患者在临床中需要积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后再出血属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所以手术后再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对于患者的预后康复有着相当明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2 月我院采取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8 例进行研究分析。198 例患者中男性101 例、女性97 例;平均年龄(68.51±4.51)岁;疾病病程2~30 年,平均(8.61±1.30)年;出血量30~130 毫升,平均(58.50±3.51)毫升;出血部位在于壳核、丘脑105 例,脑叶49 例,小脑44 例。
198 例患者均通过头颅CTA 或病理学检查排除脑血管畸形而导致的脑出血。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显微手术脑部血肿清除治疗。手术之前行头颅CT 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后按照头颅CT 定位,钻颅骨孔后打开骨窗,脑穿针穿刺血肿位置,切开脑皮质并牵引脑组织后达到血肿腔,在电凝止血后,贴敷止血纱布,根据病情需要放置脑室外引流装置或去除骨瓣减压,完成后对皮肤进行缝合。手术后实行常规监护工作,必要情况下头颅CT 复查。
再出血判断标准:手术后再出血多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重,单侧或两侧瞳孔扩散对光反射消失、迟钝,骨窗压力提升,血性引流量明显增多。对于清醒患者还会呈现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加重,肢体活动障碍相对于之前会明显加重。
回顾总结再出血发生率与影响因素
本次医学论著研究采用SPSS 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同时判断数据对比结果是否满足统计学价值。在数据处理时基于正态、非正态、计量分布的方式处理,应用样本独立检验完成数据处理,数据组间采取平均统计,在两组数据对比期间采用P<0.05 代表统计学意义。
198 例患者当中再出血患者38 例,发生率19.19%。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病程较长、血肿位置在小脑、短期内接受手术、术后血压明显波动属于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P<0.05。见表1。
表1 发生原因
再出血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24 小时内,通过积极治疗无死亡案例。见表2。
表2 再出血时间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高血压严重并发症,临床中的疾病病症相对危重,同时带有较高的致死与致残风险,出血量相对较多并且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临床中需要基于清除血肿从而降低颅内压力[4]。手术后短期内再出血属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相对较多并且疾病发展机制相对复杂,所以在临床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术后再出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98 例患者当中再出血患者38 例,发生率19.19%。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病程较长、血肿位置在小脑、短期内接受手术、术后血压明显波动属于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P<0.05。再出血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24 小时内,通过积极治疗无死亡案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中发生再出血的高危因素较多,临床中应当积极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掌握手术时间并在术中做好止血处理,术后应当严密监测血压,预防血压波动,从而控制再出血。
为了进一步预防与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在临床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预防护理措施。在手术期间需要做好血肿清除护理,应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基于显微镜直视观察下就以裸眼实行血肿壁止血。但是在血中粘连比较紧密时,针对血凝块不能强行剥离血凝块,规避再次出血风险,采用冲水双击电凝止血方式覆盖速即纱、止血纱等止血材料[5-6]。在冰沁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在出血后6 小时开展手术。在手术期间应当做好平稳麻醉,规避因为麻醉复苏、烦躁以及吸痰而导致血压异常提升[7]。
(2)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与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在护理期间需要积极做好对患者肢体运动以及疼痛刺激反应的观察,基于瞳孔变化情况属于颅内再出血的重要观察指标,在手术同侧瞳孔先缩小后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带有意识障碍时则需要警惕再出血可能,期间需要间隔15 分钟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测,直到提升稳定。在术后如果出血异常表现应当及时处理[8]。
(3)积极控制血压,预防术后出血。稳定血压属于预防术后再出血的重要方式,血压过高时需要基于医嘱控制血压,促使血压控制在20~21.3 千帕、12~13.3 千帕,同时需要严密控制药物浓度和用药速度,规避血压下降过快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4)维持正确体位。在开颅手术后2~3 天维持平卧位,并将头偏侧单侧或维持在头颈部适当后仰的位置,翻身期间需要基于保持动作轻柔与缓慢,尽可能规避大幅度的翻动导致血压过高以及脑组织位移等问题[9]。
(5)维持呼吸道通畅。对于舌根后坠的患者应当采用口咽部位进行通气,维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手术后存在较长的昏迷时间,此时咳嗽反射会减弱,呕吐物误吸很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气管切开手术,并做好切开后的相关护理工作。
(6)消化道出血护理。临床中患者在术后会常规使用奥美拉唑进行静脉滴注,在临床中需要尽早开展鼻饲护理,尽可能降低维酸浓度,促使胃肠道功能恢复,预防肠道菌群位移,尽可能降低应激性溃疡风险。如患者已经发生消化道出血,则可以提供凝血酶或去甲肾上腺素进行胃管注入,维持30 分钟以上[10]。
(7)心理护理。在综合护理过程中,要求家属对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要求护理人员引导家属配合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缓解其焦虑情绪,针对不同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具体的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引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积极和周边人沟通,让患者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8)行为干预。会按照患者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吞咽功能锻炼、肢体康复锻炼以及语言功能锻炼等方面的引导,每次每项功能锻炼时间不宜超过一个小时,一天锻炼1~3 次,要引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最好让患者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中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临床中应当从护理角度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强化术后监护维持续血压稳定,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