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外宣翻译认知研究
——以央视网视频《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为例

2023-03-28 02:30:40
西部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语语京族北部湾

汪 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作为我国西南海域经济带,助推海洋文化振兴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不乏有学者提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创新发展策略,进行北部湾海洋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海洋文化与城市形象构建等研究,但传播以内宣为主,外宣研究明显不足,且具有较强的区域局限性。我国京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北部湾东兴市江坪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世代以海为生,向海而兴,传承与发展北部湾海洋文化。以京族海民俗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为例,探讨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以央视网视频《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为例,分析该视频中北部湾京族海洋文化与民族经济振兴之间的多模态隐喻动态机制,对比视频中英文字幕翻译的多模态协同,提出适用于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的多模态隐喻翻译策略,以期为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融合外宣实践提供参考。

一、多模态隐喻与概念整合

(一)多模态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人们认知识解抽象概念过程中,从具象源域向抽象靶域的系统映射[2]。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语言外化思维的路径方式逐渐从单模态文本转向多模态超文本模式,隐喻研究也从传统的单模态范式延伸至多模态领域。FORCEVILLE基于人的感知体验,将模态定义为可阐释人的具身认知的符号系统[3],在概念认知建构过程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参与映射的隐喻机制称为多模态隐喻。

(二)概念整合

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人在心理概念空间中的相互映射,而非源域向靶域的单向投射[4],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过程,在规约性跨域映射基础上细化概念隐喻认知基础,剥离出心理概念空间,进行动态化隐喻认知加工。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相当于概念隐喻的源域与靶域,由两个概念域共同抽象出的认知结构与元素形成类属空间,通过排列、配置、拓展等方式,两个输入空间元素选择性地进入到整合空间,并部分凸显于层创结构,在语篇文化语境下,形成更深层含义。因此,在跨域文化与经济动态传播中,识解源语语篇隐喻的概念整合机制,对于更好地解读源语语篇内涵及依据读者动态认知机制进行跨域译介具有重要作用。

二、概念整合视域下《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的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

《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出自央视网系列视频《40年: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该系列视频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5]。京族向海而兴,依托独特的北部湾海洋文化,带动经济产业发展,进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成为我国率先整体脱贫和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6]。在《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视频中,“兴”与“富”为该动态语篇核心语场,多模态呈现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繁荣发展。基于多模态语篇隐喻识别机制,该动态语篇存有大量以京族北部湾海洋文化为源域,“兴”和“富”为靶域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多重源域共同映射同一靶域,延伸形成层次更为复杂的隐喻意义。本节基于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识别多模态隐喻静态解读基础上的动态加工过程,以期为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融合外宣的多模态源语文本解读提供可参考建议。

(一)多模态交互式双作用域型

根据概念整合网络混合机制,该动态语篇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均为双作用域网络类型,体现该动态语篇复杂的认知操作系统[7]。多模态交互式是指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整合空间元素由不同模态交互构成。如口语模态讲述“党的富民政策对我们少数民族这一块是最好的”时,与之协同的图像模态为“京族人民在洒满阳光的海滩上进行独弦琴演奏”。蓝天白云与阳光普照下的京族人民琴海和谐的演奏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口语模态形成互补协同,构建“兴与富”是“大型的海滩独弦琴表演”多模态隐喻场景。受众在认知识解口语模态(含字幕)“党的富民政策”的同时,依据对阳光、海滩及大型表演的具身体验,不难体悟“党的富民政策”给京族人民生活带来的富足和希望。如图1所示为概念整合模型下该多模态隐喻动态认知加工过程。靶域的“兴与富”在口语模态(含字幕)“党的富民政策”语境构建下,激活京族人民生活环境的场景要素,形成输入空间1。图像模态中的阳光、海滩、独弦琴演奏者等构建大型海滩独弦琴表演场景,形成输入空间2。两个场景分别为口语模态(含字幕)和图像模态构建。阳光映射富民政策,海滩映射京族的生活环境,独弦琴演奏者映射京族人民,独弦琴表演映射京族人的生产生活。类属空间的背景、环境、主体和活动是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关系,两个空间中的部分元素通过凸显组合,形成整合空间中受众对该片段更深层次的认知识解:富民政策像洒在海滩上的阳光一样,照进京族人民的生活,使京族人民更富足。整合空间元素由图像模态和口语模态(含字幕)交互构建,受众根据层创逻辑认知运作,可进一步推导出:“富民政策”普惠大众,京族人民的脱贫致富是大规模整体性的;“党的政策”像太阳一样具有指引性,只有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政策方针,中华民族才能走向更加繁荣富强。该视频除展示京族独弦琴文化和京族民生的经济发展外,更凸显党的政策的惠民性,在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受众对该视频语篇的认知阐释力度得到显著增强。

图1 “兴与富”是“大型的海滩独弦琴表演”意义构建

(二)多模态独立式双作用域型

多模态独立式是指不同模态形成音画协同,补足认知路径,而在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中,模态独立建构意义,未见模态交互。如在介绍京族人民捕虾时,图像模态所呈现的内容为“傍晚没有阳光的灰蓝色入海口处,渔民在虾笼里点上油灯,诱虾入笼”,整幅画面给人以夜晚静谧之感。基于受众的普遍认知体验,人们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总是给人们带来黑暗和本能的恐惧,象征着未知和迷茫。图像模态中远处的渔船上京族渔民在夜晚的水面上放置虾灯,激发受众对京族人民入夜仍在辛苦劳作的认知联想,形成如图2的输入空间1。以图像模态直接呈现的夜晚、海面、渔民捕虾和放置虾灯等元素直接构成输入空间2。两个输入空间均由图像模态组成,独立构建概念意义。夜晚映射京族人民曾经贫穷的生活,在认知上衔接动态语篇前文对京族脱贫前生活的叙述;海面景色映射世代以海为生的京族人民生存环境;渔民捕虾映射京族人民辛勤劳作活动;放置的虾灯映射京族对未来和收获的殷切期待。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相似的框架属性投射形成整合空间,层创出“夜晚海上的虾灯莹莹闪烁,就像京族人民对富足的收获和未来殷切的期盼”。该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主要基于图像模态信息,在补足口语模态(含字幕)“虾灯捕虾”视觉概念的同时,依据层创机制,该动态语篇不仅在描述京族传统的渔业文化,可进一步衍生出动态语篇以语言形式直接表述的“期盼”“希望”等意义,表达京族传统的海洋渔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给京族人民经济生活带来的活力与生机。

图2 “兴与富”是“夜晚海上捕虾的灯”意义建构

三、概念整合视域下《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多模态对外传播

多模态语篇所包含的所有认知路径均参与语篇意义建构,源语受众对动态语篇的认知识解不仅停留在表层含义,更包含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动态加工过程,形成多层次的复杂认知理解。因此,在源语语篇对外传播过程中,多模态语篇翻译不仅需要进行文字模态符号的译转,更需要在识解源语语篇动态认知加工过程基础之上进行经济文化的多维转换,让译入语受众尽可能与源语受众产生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而提高经济文化互融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多模态完全对应投射译法

多模态完全对应投射译法是指在源语语篇转换生成译入语语篇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的多模态元素完全对应投射进译文空间的翻译方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多模态文本相对于单模态文本,以更多元路径完成受众对语篇信息的认知体悟过程,提高受众信息接受度。当认知路径信息在对外传播中不存在认知缺失时,译者可以采用多模态完全对应投射译法。如在动态语篇《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中,译者采用多模态完全对应投射译法翻译了上一节所讨论的多模态交互式双作用域型多模态隐喻场景。

在多模态交互式双作用域型隐喻场景中,源语语篇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由口语模态(含字幕)信息和图像模态信息激活构建。口语模态(含字幕)“党的富民政策对我们少数民族这一块是最好的”在译文空间中被直接转换生成文字模态“The party’s policy of enriching people is the best for our minorities”。“The party’s policy of enriching people”在译入语文化中激活译入语受众对京族人民生活生产场景要素的认知联想,形成译文输入空间1(Input 1);同时源语语篇由图像模态呈现的阳光、海滩、大型表演等意象直接映射进译入语语篇,构建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大型沙滩表演”的场景信息,独弦琴以其独特的造型辅以音乐模态的独弦琴乐声,激发译入语受众对京族文化的兴趣,形成译文输入空间2(Input 2)。译入语受众对语篇多模态隐喻的动态认知识解机制如图3所示,受众可通过对阳光(sunshine)、沙滩(beach)、表演(play)等元素的具身体验,映射党暖心富民的政策(policy),层创出语篇表层所未直接表达之意,形成与源语语篇空间完全对应的相互映射,完整移植源语语篇多模态隐喻认知机制,提高京族海洋文化与经济融合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图3 多模态交互式双作用域译文空间意义建构

(二)多模态参照式投射译法

多模态参照式投射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文字模态转换借助多模态映射机制进行互补,弥补认知缺失或减少认知误差的翻译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文字模态信息在人类共同认知基础上,具有不同文化思维载体特征,因此在中英跨语言转换中,单一模态转换在意义生成中可能存在一定认知缺失。如在上文所讨论的多模态独立式双作用域映射隐喻场景中,源语语篇口语模态“虾灯捕虾”被转换为译入语语篇文字模态“Catching prawns with lamp”,“虾灯”被省译为“lamp”,直接变成了捕虾的工具,在“虾灯捕虾”的行为层面进行了合理转换,但缺少了“虾灯”的文化内涵。根据上文分析,源语语篇两个输入空间元素均由图像模态信息构建,与口语模态(含字幕)信息构成独立协同,补足口语模态(含字幕)的视觉认知路径缺失。译者采用了多模态参照式投射译法,参照译入语语篇动态认知机制,如图4所示:源语语篇的图像模态直接投射进译文空间,激活译文空间中“night”“sea”“lamps”“work”等概念元素,构成译文输入空间1(Input1)和输入空间2(Input2),与源语语篇隐喻构建认知路径形成对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译文空间文字模态的部分意义缺失,深化译入语受众对源语语篇的认知识解。

图4 多模态独立式双作用域译文空间意义建构

四、结语

京族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北部湾海洋文化,依托海洋文化的经济产业化发展,京族人民率先实现脱贫,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深入研究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的互融机制及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战略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央视网视频《京族:向海而兴,京族人民致富有法宝》语篇的动态认知机制发现:京族海洋文化与京族产业振兴交融互促,充分体现了我国京族人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对外传播中,译者采用多模态完全对应投射译法和多模态参照式投射译法,补足文字单一模态认知路径意义缺失,在译入语空间构建与源语语篇相同的动态认知方式,提高译入语读者对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深入识解,对北部湾海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有效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语语京族北部湾
京族濒危文献及其出版价值分析
出版广角(2023年15期)2023-10-20 00:02:08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教育文选(2020年1期)2020-03-09 05:12:36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大众文艺(2017年12期)2017-07-13 17:57:15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0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最后一吻
现代妇女(2014年6期)2014-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