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背景下的江苏稻米品牌建设: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

2023-03-27 07:33朱玮强张贇徐志刚
中国稻米 2023年2期
关键词:水韵稻米江苏

朱玮强 张贇 徐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95;第一作者:2019206027@njau.edu.cn;*通讯作者:hfutzhangyun@163.com)

品牌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建设贯穿全产业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在动力[1]。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此后,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中指出:“品牌强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途径,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举措”。因此,加快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健全品牌发展机制、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重要作用[2]。

江苏省作为我国水稻主产省份及优质粳稻重要产区,稻米产业是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加强稻米品牌建设是提升稻米市场竞争力、优化稻米产业生态、实现江苏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优质稻米千亿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路径。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商业投资机会众多,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要求投入高回报。倘若稻米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溢价能力不强,将会使江苏稻米品牌难以跳出中低端市场和面临社会投入不足的境地。

伴随消费能力与健康意识提升,消费者对稻米产品的需求日渐多样化与层次化,从重“量”向重“质”转变,中高端稻米市场发展由此迎来增长契机。[3]。为抓住这一机会,实现本土稻米品牌崛起,江苏省启动了一系列稻米品牌建设工作,于2018 年启动“水韵苏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连续3 年将江苏稻米品牌(简称苏米品牌)建设列入江苏省政府十大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韵苏米”省域公共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诸多品牌荣誉,譬如“水韵苏米”2019 年荣获“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射阳县被授予“中国优质粳米之乡”称号,南粳46 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等。

但是,随着苏米品牌快速发展,竞争活力、流通秩序、品牌溢价等多方面的问题开始涌现,制约苏米品牌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力面临品种布局不合理[4]、中高端稻米规模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5-6]、稻谷市场竞争力优势缩小的问题[7];流通领域出现主销区稻米市场遭受东北大米冲击、组织化程度低、优质难优价等困境[5-6];品牌建设方面由于起步晚,缺乏对品牌定位及建设方向的审慎思考和顶层设计,稻米加工企业“多、小、杂、散”特征明显[8-9],品牌竞争力不强,品牌重创建轻维护,政府引导不足[6,10]。囿于上述困境与不足,江苏稻米品牌在国内外中高端市场的布局难以打开局面,持续深入。

品牌建设属于系统工程,应总结借鉴省外知名稻米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系统分析省内稻米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和优劣势。中国不乏稻米,更不乏成功的稻米品牌。然而,为何有些稻米品牌能成功,而有些则陷入低端品牌的困境,原因是什么?它们的经验对于江苏稻米品牌建设是否以及有何借鉴意义?江苏稻米的品牌崛起的有效路径如何?全盘模仿,还是另辟蹊径,抑或是审慎借鉴强调特色?江苏稻米品牌若想做大做强,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力,上述问题亟需得到科学回答。以往研究少有涉及对既有稻米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的共性凝练以及特性分析。至于基于已有稻米品牌建设经验,结合江苏稻米品牌发展的建设现状、禀赋条件,深入分析江苏稻米品牌优劣势与崛起战略的研究更是鲜见。

有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分析江苏稻米品牌建设成效、问题和优势,审慎借鉴“五常大米”“吉林大米”等知名大米品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江苏稻米品牌假设战略及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江苏稻米品牌高质量建设。

1 江苏稻米产业品牌建设回顾:成效、问题与优势

1.1 江苏稻米产业品牌建设成效

公用品牌方面,江苏省政府于2018 年创建“水韵苏米”省域公用品牌,经过3 年努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金牌、两届国际粮油精品展金奖、两届中国粮油榜“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并出台全国首个涵盖全产业链的“水韵苏米”团体标准[11]。地理标志方面,据农产品地理标志数据最新统计,全国大米地理标志共128 个,其中江苏省大米地理标志为7 个,数量低于湖北(16 个)、黑龙江(16 个)、贵州(9 个)、湖南(9 个)和江西(8 个),与广西(7 个)并列第6 位,总体上位居全国前列。另外,山东、新疆和广东均为5 个,安徽和辽宁均为4 个,四川、内蒙古、陕西、重庆和吉林均为3 个,河南2 个,山西、福建、云南、宁夏、河北、北京、上海和天津均为1 个。

江苏省积极响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等战略实施,涌现出一批优质稻米品种及稻米品牌,如南粳46、南粳9108、“射阳大米”等,实现了稻米产业稳中有进,产量与销区日渐扩大。产量方面,自2011 年以来,江苏省水稻单产不断提升,常年保持在8 250 kg/hm2以上,2020 年更是达到8 923.5 kg/hm2(江苏统计年鉴,2021),居全国水稻主产区之首。销区方面,稻米销售区域由省内向省外不断开拓,2020 年江苏稻米省外销量总计610 万t,同比增长约4%,外销区域覆盖至长三角乃至云贵川等南方地区。同时,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居民消费升级,江苏省内中高端稻米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据本课题组统计,虽然普通大米销售额2015 年以来呈不断下降态势,2018 年达到最低值4 785 万元;然而,与此同时中端大米市场需求和份额不断上升,2018 年达到最高,占比56%;高端大米市场份额较低但增长明显,由2015 年的3%增至2018 年的7%。

1.2 江苏稻米产业品牌建设问题

1.2.1 区域品牌多且不乏知名品牌,但品牌不强、特色不足

一方面,江苏大米区域品牌较多,也不乏“射阳大米”“淮安大米”等知名区域品牌,但各区域内稻米品种、种植、加工、销售等缺乏统筹协调[5],环节间工艺联系松散,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标准不统一,产品品质不稳定,严重影响区域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稻米已形成多个区域品牌齐头并进的态势,据2021年统计资料,江苏省目前注册的优质粳米商标总计500 余个,相继推出“射阳大米”“兴化大米”“泗洪大米”和“淮安大米”等代表性区域品牌。但江苏地区南北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品牌未能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差异,实现差异化发展,以至于区域间同质化竞争严重,限制江苏稻米品牌做强。

1.2.2 高端品牌少且发展难,影响力偏弱,优质稻米流失

一方面,江苏稻米小品牌众多,优势主导品牌不强。根据2019 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目前我国区域性大米公用品牌共26 个,其中江苏仅1 个,在不及黑龙江大米区域品牌数量(5 个)的同时,也已被吉林(4个)、江西(3 个)、广东(2 个)和上海(2 个)赶超。品牌总体呈现“多、小、杂、散”的特征,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层级结构,高端产品不足,知名品牌偏少,市场影响力不如“五常”“盘锦”、日本“越光”和泰国“RD15”[12]。另一方面,高端品牌缺失导致江苏优质稻米非正常流失。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20 年7—10 月围绕江苏省稻米在周边省份(上海、安徽)及北方地区代表性市场(黑龙江)的稻米流通与品牌竞争状况开展系列调查研究,同时在苏南、苏中、苏北随机抽样了苏州、南通、扬州、盐城和徐州5 个代表城市,系统调查分析了江苏省稻米生产、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东北大米普遍存在收购江苏省内优质稻米加工和贴牌现象,优质稻米流失严重影响江苏省稻米高端品牌建设。

1.2.3 品牌保护不力,侵权问题严重,阻碍高端品牌做大做强

稻米市场品牌保护不力,稻米加工企业和品牌繁杂,市场侵权等问题仍较为严重,套牌、冒牌企业和产品为数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稻米产品市场缺乏对相关知识产权的有效及有力保护,冒牌掺假大米众多,稻米质量可追溯监测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二是地方政府倾向于重视前期稻米品牌创建,相对忽视后期品牌管理和保护;三是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和保护中缺乏责任心和引领性,在区域稻米品牌标准化、产业化、规范化进程中投入不足,而中小企业实力差,品牌建设和维护能力有限,参与大米区域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

1.2.4 区域品牌建设和维护缺乏顶层规划与区域协调

一方面,江苏稻米品牌建设和维护缺乏顶层设计。品牌定位方面,中档和普通大米产品较多,高端产品较少;品牌传播方面,宣传策略简单,未充分发挥省政府主导力量和区域间品牌联合宣介作用,传播力度和范围有待提升;品牌维护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和严密的质量追溯体系;品牌文化方面,大米生产加工与第三产业融合有待深化,稻田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特色功能拓展不足。另一方面,江苏区域间稻米品牌缺乏良性竞争,未能发挥“水韵苏米”品牌合力。各区域品牌优势和特色发挥缺乏省级层面有效协调,进军省外市场常常独自作战,甚至恶性竞争,损害苏米品牌整体形象。

1.3 江苏稻米产业品牌建设优势

1.3.1 区域间同化效应强,市场接纳度高

江苏自然环境优良,地理上横跨南北,使得江苏稻米兼具北方米的韧性嚼劲和南方米的软糯甘香两大优点,食味被长三角及其他地区消费者广泛接受[13]。目前江苏大米以《江苏大米》团体标准为引领,以“放心、好吃、营养”为品牌主旨,以“柔、香、糯”主导产品特性,彰显出江苏稻米优秀食味品质。

1.3.2 长三角区域交通便利,品牌建设成本优势明显

长三角区域内公路、铁路、轮运、航运高度发达,宁、沪、苏、浙、皖公路互联互通,沪宁、沪杭甬铁路沿途站点密集,江河海航线轮运网路密集交错,航空线以南京、上海为核心辐射长三角区域,海陆空运输立体交织。江苏稻米品牌在品牌宣传、仓储物流、稻米销售等方面,相较于东北大米等远离原产地的外来品牌具有明显的流通成本和时效优势。

1.3.3 农业科研及工业基础深厚,品牌建设提质增效有保障

江苏省内高等院校众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农科底蕴深厚,涉农科研力量在国内属于靠前梯队,稻作科技研发实力雄厚;省内工业实力居全国前列,工业基础扎实,工艺成熟发达,稻米生产加工制备工艺及综合配套技术研发与制备拥有坚实后盾,助力江苏稻米实现生产、加工等环节高水平标准化。

1.3.4 多元化稻米需求供给潜力大,市场增长空间可观

经济发达区域消费者饮食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消费个性、价值观以及健康投资理念凸显,稻米多元化需求增长迅速[2]。但目前传统稻米品牌的产品定位和特征趋同,同质化竞争严重,自身产品内部以及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缺乏区分度,对中高端稻米市场多元化需求缺乏深挖,导致相关供给缺位。稻米多元化需求挖掘和培育潜力巨大,给江苏稻米品牌发展留下广阔空间。

2 稻米产业品牌建设经验比较:“五常大米”与“吉林大米”

考虑到近年来以“五常大米”“吉林大米”为代表的东北大米强势崛起以及对江苏稻米产业形成的持续冲击,为促进江苏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梳理和分析“五常大米”和“吉林大米”的品牌建设经验对于江苏稻米产业品牌建设科学规划和优势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五常大米”和“吉林大米”的品牌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都经历了从“小品牌-大品牌-知名品牌”的过程,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品牌建设经验,经资料梳理,将“五常大米”“吉林大米”品牌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五常大米”品牌发展模式:以“六个一”(一个区域品牌——“五常大米”;一个集宣传、销售于一体的官网——五常大米网;一组精密防伪系统——“三确一码”溯源防伪体系+五常大米专属身份标识;一套完整的质量技术体系——五常大米标准体系,覆盖从种子繁育到加工销售等多个流程多道工序;一个跨部门协作的政府领导班子——五常市稻米产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一个品牌维护的决心——市场监督与保真打假常态化)为品牌建设行动总纲,以“七个统一”(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良种育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营销推广)为品牌建设行动方向,以“五个强化”(强化品牌意识,狠抓品牌管理;强化标准体系,推动农技落地;完善防伪追溯,坚持打假,坚定维权;强化产业合力,促进利益共享;强化创新营销,塑造高端印象)为品牌建设行动方案。

“吉林大米”品牌发展模式:以“五个一”(一个公共品牌——“吉林大米”;一个产业联盟——省内大联盟带动各个区域小联盟;一个官方宣介、销售平台——吉林大米网;一个质量标准体系——提供标准质量保障;一个销售渠道——直营店+商超专柜销售模式)为行动统筹,以“五个化”措施(工程化统领,构建核心体系;立体化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多元化传播,讲好品牌故事;标准化管控,夯实产业基础;创意化营销,促进提质增效)为行动大纲,推动品牌建设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全力打造吉林大米“三位一体”品牌格局(以“吉林大米”公共品牌为核心,强化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五常大米”和“吉林大米”品牌发展模式,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表1)。其中,共性涉及三方面:一是优越气候自然条件。二者都具有优异的适合稻作的纬度、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从产地禀赋上决定了所产稻米的品质高度。二是有力的政府规划协调。两地政府均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政府在品种、品质、品宣、品牌营销等一系列品牌建设规划和布局上发挥主导作用,各部门分工协作,牵引汇聚各方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行业整合,促进稻米产业升级[14-15]。三是品种统一化与生产标准化。二者都强调优异稻米品质,通过加强稻种培优复壮和提高良种种植及加工占比,全面建立并严格实施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种植、生产和加工各环节,促进品质统一和生产标准化。

表1 “五常大米”与“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成功经验与比较

两品牌崛起的特性同样包含三方面。一是“五常大米”稻作历史更加悠久。相比“吉林大米”,“五常大米”的优良稻种和优异稻米品质不仅源自优越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也得益于稻种培育历史的深厚积淀,这些较之“吉林大米”更具优势。二是“五常大米”打假防伪更胜一筹。“五常大米”产量少,享誉大,市场曾一度混乱,政府在防伪溯源、打击假冒、规范市场方面投入甚多,相关制度、办法、流程及管理经验也因此比“吉林大米”更加丰富。三是品牌营销推广侧重点不同。二者在品牌营销及推广策略上各有侧重。“五常大米”倾向走小而精的高端产品路线,细分市场,力图与其他大米在品牌属性和消费者品牌价值认知上拉开差距;“吉林大米”讲究集团化作战,主张立体化营销推介以及强强联合。

3 江苏稻米产业品牌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对于江苏稻米品牌建设现存问题、优劣势的分析,对比“五常大米”“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经验,提出江苏稻米品牌建设战略及相关政策建议。

3.1 实施苏米统分品牌战略

江苏稻米产业应加快实施“水韵苏米”省域品牌与“高特优”区域品牌相结合的统分品牌战略。瞄准长三角中高端市场,全力提升“水韵苏米”省域品牌知名度,加快创建一大批以高附加值、特色、优质大米为基础,具备高影响力的“高特优”区域品牌。1)基于“水韵苏米”良好基础,实施“水韵苏米”省域品牌统一化策略,全力提升省域品牌知名度,发挥其品牌统领功能;2)挖掘江苏区域品牌众多优势,实施“高特优”区域品牌差异化策略,加快创建一大批高影响力区域品牌,形成苏米区域品牌差异化优势;3)实施统分结合品牌策略,实现苏米品牌统分结合、集团作战,不断提升苏米“高特优”区域品牌与长三角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契合度,强化江苏稻米市场优势地位。

3.2 实施苏米统分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高特优”区域品牌差异化策略是长三角中高端大米市场多元化需求增长的必然要求。据本课题组测算,长三角地区大米市场中高端需求潜力巨大,2040 年将达1 231~2 463 万t,市场价值将达1 085~2 302 亿元(课题组设定模型:需求增长率=收入增长率×需求收入弹性+人口增长率×需求人口弹性,设定中、高端大米的需求收入弹性分别为1.8%和4.3%,需求人口弹性分别为0.3%和1.2%。参考目前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收入增长趋势,分别设定6.0%和10.0%作为短期收入增长的最低和最高水平,并假设每10 年收入增长率减缓0.5 个百分点。从而最终设定2020—2030 年间的年收入增长率为6.0%~10.0%,而2030—2040 年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5.5%~9.5%。参考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城镇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假设江苏省、上海市、杭州市、合肥市年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0%、-0.02%、3.2%、3.3%,以此测算稻米需求潜力)。江苏稻米瞄准长三角市场、发展“高特优”中高端品牌有得天独厚市场条件。同时,该区域稻米多元化需求增长潜力大,但东北稻米品牌产品趋同,供给缺位,这给江苏稻米发展“高特优”区域品牌留下很大空间。

第二,实施“高特优”区域品牌差异化策略是经济发达地区对稻米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经济发达,商业和投资机会多,资本等要素投入回报要求高,但农业回报率较低,各类要素投入积极性低。必须实施“高特优”区域品牌差异化策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品牌溢价能力,着力提升资本等要素在稻米产业上的回报率,使江苏稻米产业跳出中低端市场和社会投入不足的尴尬境地。

第三,实施“高特优”区域品牌差异化策略是江苏稻米区域品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单一品牌或高度整合品牌的产品设计灵活性和产品线重塑性一般较弱,面对多元化稻米市场需求,反而难以实现品牌战略分工。江苏稻米品牌众多,各区域品牌特色挖掘潜力大,便于向“高特优”品牌方向转变,化劣为优。通过创建大批“高特优”区域品牌,能实现江苏区域品牌众多这一现状与长三角市场稻米多元化需求的深度契合。

第四,实施“水韵苏米”省域品牌统一化策略是江苏稻米实现品牌集团作战的必然要求。实施省域品牌统一化策略能发挥省域品牌统领作用,实现区域差异化品牌分工协同、集团作战。“水韵苏米”省域品牌建设近年来已崭露头角,初见成效,为实施省域品牌统一化策略提供了良好基础。

第五,实施苏米统分品牌战略是促进江苏稻米产、加、研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实施苏米统分品牌战略,打响“水韵苏米”省域品牌具备良好的经济与产业基础。江苏稻米生产规模大,市场地位突出,产业基础好;食品加工业发达,稻米生产加工制备工艺及综合配套技术先进,水稻科研实力雄厚。

第六,实施苏米统分品牌战略是依托长三角市场开创江苏稻米产业新局面的理性选择。江苏稻米食味“香、软、糯”,更加契合长三角地区消费者食味偏好。相比东北大米,“水韵苏米”在长三角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江苏省毗邻上海、浙江等大市场,交通便利,流通成本低,在长三角市场进行品牌宣传、仓储物流、稻米销售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4 促进江苏稻米统分品牌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为加快实施“水韵苏米”省域品牌与“高特优”区域品牌相结合的统分品牌战略,结合前述,本文从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打响“水韵苏米”省域品牌、“高特优”区域品牌创建、稻米生产标准化与质量提升、品牌营销宣介、稻米市场流通与规范、科研创新驱动和全环节政策支持等九个方面[15]提出以下建议。

4.1 省政府高度重视,促进资源整合协调,创造苏米品牌建设良好环境

省政府应继续保持对稻米品牌建设战略的高度重视,围绕苏米中高端品牌建设愿景,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和可行性规划,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层面全面发挥好公共管理职能,调动、整合政府部门、稻米行业、科研部门的有利资源,实现“水韵苏米”省域品牌与“高特优”区域品牌建设齐头并进、集团作战。

4.2 增加财政支持,全力打响“水韵苏米”省域品牌,强化品牌统领功能

“水韵苏米”品牌建设工程从建立到目前,每年投入300 多万元,一共投入仅千万元,远低于黑龙江、吉林在大米品牌建设上每年财政投入千万元的水平。江苏省在稻米品牌建设上的财政投入规模与其大米产业国内地位、苏米品牌建设愿景和省财政实力相比并不匹配。建议加大对“水韵苏米”省域品牌建设的财政投入,全力支持“水韵苏米”在长三角打响品牌。

4.3 鼓励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化劣为优,创建“高特优”区域品牌

建立和完善农业品牌标准,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通过适度整合以及品牌战略合理分工,化劣为优,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特色的“高特优”区域品牌。鼓励稻米加工企业做好长三角地区稻米中高端、多元化需求调研,摸清需求特征,结合自身优势规划生产与营销,依托“高特优”区域品牌,打造竞争力强企业品牌。

4.4 推进苏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实现区间差异化,区内统一化

目前江苏稻米生产面临突出问题是同一品牌品质参差不齐,必须努力推动区域品种统一化和生产标准化,不过,品种统一化和生产标准化需因地制宜,形成区域特色,即区域之间差异化、区域内部统一化。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稻米产品需要良种、良田和良法配套,需强化区域品种研发、优化品种性状。

4.5 完善苏米规范化质量体系,强化储加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规范化的质量体系和全环节质量管理是大米产品质量的制度保障。收储和加工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必须强化大米储加体系建设,完善现有分级收购体系;大力推广绿色生态保鲜技术,保证稻谷新鲜度;提倡适度加工,保留稻米的营养成分,提升大米产品质量稳定性。强化稻米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上下贯通的绿色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增强检验技术,提高检验水平。

4.6 构建系统化的营销体系,政府引领支持,各方抱团冲击,统分结合、集团作战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水韵苏米”和“高特优”区域品牌的营销活动,在省(市)营销宣介对接,区域营销宣介资源整合与调配上发挥引导和携领作用,带领众企业抱团作战,助力统分品牌战略实施。需积极通过立体化品牌宣介和线上线下营销布局展现江苏稻米特色,传递品牌价值观,加深品牌与消费者共鸣。着重打造江苏稻米品牌文化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水韵苏米”和“高特优”区域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4.7 促进省内外科研资源整合,加大品种研发投入,加强创新成果保护,引导区域品牌创新

依托省内高水平农业科研院所研发底蕴和工业制造实力,促进省内外种子研发、营养健康、机械制造、工艺优化等科研资源整合和协作,依据中高端大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分类,围绕品种改良、设备研发、工艺改进等制定高水平标准,引导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落实技术攻关及应用。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创新成果保护,严惩侵权行为,激励自主创新。

4.8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击市场侵权行为,阻止优质大米原料流失

江苏稻米优质原料通过贴牌流失严重,部分企业借助知名江苏稻米品牌帽子掺杂普通大米或低质大米进行获利,扰乱市场流通秩序,损害江苏稻米品牌形象及长远利益。应借鉴“五常大米”在溯源防伪、商标授权、包装管控、行业自查、违规处罚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办法、流程,严防严打侵权行为,规范市场,树立和维护优质品牌形象。

4.9 建立可持续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苏米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全环节支持

“水韵苏米”省域品牌与“高特优”区域品牌相结合的统分品牌战略实施并取得成效,离不开对稻米产业全环节的可持续政策支持。科研方面需加大对育种基础研究投入;生产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和科企合作的支持;收储加工方面要加大对粮食低温冷链储藏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补贴;品牌推广方面应加大对苏米品牌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及服务职能,推进资源优化和整合。此外,对于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税收优惠覆盖范围,降低税收优惠门槛,同时,通过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

猜你喜欢
水韵稻米江苏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水韵南星渎
数读江苏
水韵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水韵
江苏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